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迭代重建技术在新生儿急诊头颅CT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杜光舟 林黛英 +4 位作者 吴先衡 黄朝华 张鑫佳 林少帆 冯方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迭代重建(IRIS)技术在新生儿急诊头颅CT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40例临床怀疑颅内出血并接受急诊头部CT常规剂量平扫的的足月新生儿,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组)及IRIS法(IRIS组)进行重建;比较两组图像的噪声、SNR... 目的探讨迭代重建(IRIS)技术在新生儿急诊头颅CT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40例临床怀疑颅内出血并接受急诊头部CT常规剂量平扫的的足月新生儿,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组)及IRIS法(IRIS组)进行重建;比较两组图像的噪声、SNR及灰白质CNR,并以4分分级法对两组图像的主观噪声、颅底伪影、灰白质对比及病变显示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IRIS组的图像噪声(1.13±0.15)明显低于FBP组(1.70±0.17,P<0.05),IRIS组的SNR(18.26±3.18)及CNR(6.97±2.42)均高于FBP组(12.58±1.86,4.41±1.52,P均<0.05)。IRIS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积分明显高于FBP组(P<0.05)。结论应用IRIS技术可明显改善急诊新生儿头颅CT检查中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头部 婴儿 新生儿 迭代重建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的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杜光舟 侯志辉 +3 位作者 郑海生 吴先衡 杨有优 林黛英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3期324-327,376,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上的形态学特点,并评估具有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价值的形态学特...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上的形态学特点,并评估具有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价值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证实为CTO病变患者的术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影像资料。评估并记录CCTA上所显示的各形态学指标,包括病变位置、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近端呈钝形、闭塞段血管出现钙化;与CAG结果相比较,分析两者间显示的差异。结果80例患者(82个CTO病变)CCTA结果显示82支血管闭塞,CCTA诊断CTO病变的敏感度为95.12%,特异度为97.14%;冠状动脉CTO病变45例(54.88%)位于右冠状动脉,CCTA测量闭塞段长度显著小于CAG测量所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29±14.15)mm vs.(38.90±23.48)mm,P<0.001]。CCTA显示闭塞段血管近端呈钝形19例(23.17%),与CAG对照一致。CCTA显示58个(70.73%)CTO病变闭塞段血管内可见点状、结节状、条片状钙化灶,而CAG显示闭塞段血管存在钙化55个(67.07%),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CTO病变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度,且可以显示闭塞段长度,近端形态及闭塞段钙化等有利于指导PCI治疗的形态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朝华 杨江爽 +2 位作者 郝鹏 陈瑟燕 杜光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67-670,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S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11例平扫均呈边界清楚、略低密度灶,密度较均...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S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11例平扫均呈边界清楚、略低密度灶,密度较均匀,其中6例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瘢痕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呈等或略低密度灶,中心瘢痕及假包膜呈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病灶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FN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SCT动态增强检查再结合其临床特点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限性结节性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指导不同分型后pilon骨折手术的价值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沈晖扬 杜光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6期143-146,共4页
目的观察CT指导不同分型后pilon骨折手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后pilon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后pilon骨折术前CT结果中Die-punch大小与位置将其分为5型,并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入路,进行Die-punch骨块... 目的观察CT指导不同分型后pilon骨折手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后pilon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后pilon骨折术前CT结果中Die-punch大小与位置将其分为5型,并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入路,进行Die-punch骨块的复位内固定或骨折块取出,术后采用Olerud-Molander踝关节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踝关节功能,记录并发症。结果依据术前CT可分为Ⅰ型20例(33.33%)、Ⅱ型2例(3.33%)、Ⅲ型22例(36.67%)、Ⅳ型12例(20.00%)、Ⅴ型4例(6.67%),均依据分型结果指导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5.4个月,末次随访时Olerud-Molander评分35~87分,平均61.4分,VAS评分为0~3分,平均1.6分,AOFAS评分:优28例,良19例,可7例,差6例,优良率78.33%,末次随访时各CT分型者的Olerud-Molander与VAS评分、AOFAS评分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主要并发症为内侧皮肤创面浅表感染2例,经治疗后皮瓣修复治愈,跗管综合征2例、腓肠神经刺激征3例,经换药后治愈。结论术前依据CT结果对后pilon骨折患者的Die-punch骨块进行分型,能指导手术切口的选择与处理,临床可行性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分型 后pilon骨折 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黄朝华 郝鹏 +2 位作者 杨江爽 杜光舟 陈瑟燕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5年第4期277-279,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探讨肝腺瘤的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肝腺瘤均为单发肿...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探讨肝腺瘤的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方法收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腺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肝腺瘤均为单发肿块,直径为4.0~13.2cm,10例平扫均呈边界清楚、略低密度灶,除3例因出血、坏死外密度均较均匀;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或略低密度灶。结论肝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再结合其临床特点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 肝细胞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头颅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庆武 吴先衡 +2 位作者 林志畑 林黛英 杜光舟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4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颅脑血管造影(DE-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脑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E-CTA检查诊断脑动脉瘤,其中,19例DE-CTA诊断后经开颅...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颅脑血管造影(DE-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4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脑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E-CTA检查诊断脑动脉瘤,其中,19例DE-CTA诊断后经开颅手术夹闭治疗,65例经DSA介入栓塞治疗。所有患者均有治疗后复查DE-CTA资料。DE-CTA处理完成后,由2位资深放射医师评价图像质量及进行诊断,统计并比较DE-CTA检查与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果 84例动脉瘤患者均行DE-CT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99个。19例患者行DE-CTA检查诊断后经开颅手术夹闭治疗证实,均为单发较大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所见与DE-CTA检查结果相符;65例患者经DSA介入栓塞治疗。DE-CTA检查结果与手术及DSA所见相近。结论 DE-CTA作为一种快捷、简便、无创而又能准确诊断脑动脉瘤的技术,在临床诊断脑动脉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源CT 双能量CTA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黄朝华 林时勖 +3 位作者 杨江爽 翁泽生 杜光舟 林志钿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0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MSCT表现,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64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AD成像资料,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MSCT表现,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64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证实的AD成像资料,运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成像等后处理方法显示真腔、假腔和内膜片。结果 50例AD均清楚地显示主动脉全程及其主要分支,均能辨别真腔、假腔、内膜片及撕破口部位,其中DebakeyⅠ型15例,DebakeyⅡ型6例,DebakeyⅢ型29例。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受累5例;腹腔干受累9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10例;右肾动脉受累8例,左肾动脉受累12例;右侧髂总动脉受累7例,左侧髂总动脉受累13例,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5例;合并动脉瘤或瘤样扩张4例;合并假腔内血栓形成10例;合并主动脉壁钙化23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下载PDF
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食管癌放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许壮勇 陈少贤 +1 位作者 黄宝泉 杜光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10期2185-2187,共3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患者放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食管癌患者2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分别用食管镜、X线钡餐、CT和磁共振测量病灶长...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患者放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9年3月间收治的食管癌患者2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分别用食管镜、X线钡餐、CT和磁共振测量病灶长度,采用磁共振DWI测量放疗前后ADC的变化。结果:四种方法测量病灶长度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F=6.947,P<0.05),两两比较发现CT测量结果最高,且与其他三种方法比较均均有统计学差异(q=8.423,4.664,5.871,P<0.05),其他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从平均测量数值来看,磁共振测量结果与X线钡餐最接近。采用CT测量患者病灶平均最大为(3.78±0.90)cm,而磁共振测量结果为(3.80±0.9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1.266,P>0.05)。当取不同b值时,放疗后的ADC值均低于放疗前,差异显著(t=8.547,8.661,6.529,P<0.05),这表明放疗后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磁共振DWI在评价食管癌放疗疗效时能够极好的弥补钡餐造影和CT的不足,通过比较放疗前后病灶区域ADC值能够较为准确的对疗效进行定量评估,进而指导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食管癌 放疗 疗效评价
下载PDF
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诊断 被引量:1
9
作者 许壮勇 黄宝泉 杜光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4年第2期234-236,共3页
目的 探讨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长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共检查出病灶21处,其中股骨有12处病灶,胫骨5处,腓骨2处,桡骨2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骨质破坏、皮质改变、骨膜反应、... 目的 探讨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长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共检查出病灶21处,其中股骨有12处病灶,胫骨5处,腓骨2处,桡骨2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骨质破坏、皮质改变、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结论 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X线平片和CT、MRI,可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肉芽肿 长骨 X线平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CT、MRI影像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壮勇 曾向廷 +1 位作者 林黛英 杜光舟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年第2期284-286,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PACC)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ACC的临床、CT、MRI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胰腺钩突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尾部1,胰尾部2例,边界清楚、有假包膜2例,有不全包膜1例,不清楚2例,增强呈乏血供表现... 目的: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PACC)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ACC的临床、CT、MRI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胰腺钩突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尾部1,胰尾部2例,边界清楚、有假包膜2例,有不全包膜1例,不清楚2例,增强呈乏血供表现,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肿瘤强化均低于周围胰腺,2例见坏死囊变,1例见囊变区出血,3例见周围组织侵犯,1例引起肝内外胆管扩张。结论:PACC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有助于PACC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腺泡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肺超声B线联合不规则胸膜线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育凯 林樟樟 +5 位作者 杜光舟 陈绍琦 林建群 林啟胜 谢雪珍 胡仕建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6-91,共6页
目的:评价肺超声B线和不规则胸膜线(pleural irregularity,PI)诊断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3例经胸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 目的:评价肺超声B线和不规则胸膜线(pleural irregularity,PI)诊断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3例经胸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确诊的CTD-ILD患者进行肺超声检查。HRCT检查采用Warrick评分评估肺间质性病变严重程度和范围。选取50个肋间隙进行肺超声检测及B线评分。检测胸膜线时,将肺表面(前、侧面)划分为8个区域,统计每个区域内PI主要影像学表现,与相应区域内HRCT主要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应分析。分析B线评分与Warrick评分及PI和HRCT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结果:33例CTD-ILD患者的肺超声B线评分和HRCT的Warrick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r=0.61,95%CI:0.34~0.78,P<0.05)。肺超声PI和HRCT影像学表现也有较好的相关性(r=0.60,95%CI:0.51~0.67,P<0.05)。结论:CTD-ILD患者的肺超声B线评分和PI影像学表现与HRCT的Warrick评分及影像学表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肺超声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放射性的筛查和随访CTD-ILD患者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超声 B线 不规则胸膜线 高分辨CT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
下载PDF
增强CT检查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前定位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佳伟 肖映胜 +2 位作者 杜光舟 杨熙鸿 林炘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9期104-105,107,共3页
目的:研究增强CT检查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术前定位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增强CT、彩超、MIBI等3种影像学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20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市中心医院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的SHPT患者77例,所有... 目的:研究增强CT检查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术前定位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增强CT、彩超、MIBI等3种影像学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20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市中心医院行甲状旁腺切除术的SHPT患者7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增强CT、彩超、MIBI以及三者联用影像学检查。以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统计出CT、彩超、MIBI以及3种检查联用所诊断甲状旁腺的确诊数及误诊数,并计算其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手术共切除标本374枚,确诊为甲状旁腺304枚,增强CT、MIBI、彩超及3种检查联用的灵敏度分别为80.59%、64.80%、47.04%、85.86%;特异度分别为64.28%、82.14%、89.29%、60%;增强CT的诊断灵敏度高于其他两种影像,特异度低于其他两种影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而3种影像学联用的灵敏度高于3种检验单一使用,特异度低于3种检验单一使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颈部增强CT检查对术中甲状旁腺的定位、指导术者快速切除甲状旁腺意义重大;增强CT联合彩超、MIBI检查,能进一步提高定位甲状旁腺的准确性,有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增强CT 彩色超声 ^(99m)Tc-MIBI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分析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特征与PCI成功相关性 被引量:7
13
作者 杜光舟 侯志辉 +3 位作者 郑海生 吴先衡 林黛英 杨有优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27-1332,共6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显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CTO)病变影像学特征与经皮介入治疗(PCI)成败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CCTO患者82个病变的术前CCTA检查图像。评估并记录CCTA显示的影像特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显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CTO)病变影像学特征与经皮介入治疗(PCI)成败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CCTO患者82个病变的术前CCTA检查图像。评估并记录CCTA显示的影像特征:包括病变位置、闭塞血管长度、闭塞血管近端CT值、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血管近端形态、闭塞段血管出现钙化、闭塞段血管内出现钙化面积≥横截面50%、桥状侧支血管、逆向侧支血管、病变走行迂曲、血管开口病变、心肌变薄、心肌低灌注、左室扩大等13项指标与PCI成败的相关性。结果80例患者的82个病变中PCI成功开通49个。单变量显示:与失败组比,PCI成功组CCTA闭塞血管长度显著较短、闭塞血管近端CT值显著较小、PCI成功组闭塞段内线样强化出现几率较高、闭塞段近端呈钝形较少见,闭塞段血管内出现钙化面积≥横截面50%几率较小。而病变位置、桥状侧支血管、逆向侧支血管、病变走行迂曲、血管开口病变、心肌变薄、心肌低灌注、左室扩大等8项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结论CCTA征象与CCTO病变PCI成败相关,其中闭塞血管近端CT值≤83 HU、闭塞段血管显示线样强化是PCI成功的预测因子,而闭塞段近端呈钝形及闭塞段血管内出现钙化面积≥横截面50%是PCI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CT及MRI在腮腺腺泡细胞癌与多形性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壮勇 曾向廷 +1 位作者 林黛英 杜光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47-951,共5页
目的目的探讨腮腺腺泡细胞癌(ACC)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多形性腺瘤(PA)的CT及MRI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腮腺ACC的CT及MRI表现,对比分析其与61例PA的CT及MRI表现的差异,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与PA相比,ACC在年龄、包膜、微囊改... 目的目的探讨腮腺腺泡细胞癌(ACC)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与多形性腺瘤(PA)的CT及MRI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腮腺ACC的CT及MRI表现,对比分析其与61例PA的CT及MRI表现的差异,并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与PA相比,ACC在年龄、包膜、微囊改变、周围侵犯、ADC值(841.2±113.6/1285.1±244.6,P=0.000)及TIC曲线类型(A型:0/29;B型:1/0,P=0.000)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位置、最大径、边界、形态、肿瘤密度/信号、强化、出血、钙化、囊变及淋巴结肿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TIC曲线及ADC值在二者鉴别的敏感性分别达75.0%、90.5%,特异性分别达96.7%、100.0%。结论 CT及MRI不仅有助于ACC与PA的鉴别诊断,而且在其术前分期及判断预后中同样具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泡细胞癌 多形性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肺超声B线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育凯 杜光舟 +5 位作者 林樟樟 陈绍琦 林啟胜 吴耀滨 林蝉君 吴楚玲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38-742,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肺超声(LUS)B线诊断RA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A-IL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5例经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住院确诊的RA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接受LUS检查和胸部高分辨CT(HRCT)扫描(肺超声和HRCT的... 目的初步评价肺超声(LUS)B线诊断RA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A-IL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5例经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住院确诊的RA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接受LUS检查和胸部高分辨CT(HRCT)扫描(肺超声和HRCT的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1个月)。选取50个肋间隙进行肺超声检测。详细登记每一部位肋间隙的B线数量,计算出总B线数量。HRCT采用双源Flash CT扫描仪,高分辨率CT扫描模式。采用Warrick评分方法评估肺间质性病变严重程度和范围。初步分析B线数量与Warrick评分的相关性。以Warrick分数作为判断ILD严重程度的标准,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计算B线预测不同肺纤维化病变的临界值。结果45例RA-ILD患者B线分数和HRCT的Warrick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778,95%CI(0.627,0.872),P〈0.05]。ROC计算B线预测轻度(Warrick分数〈8)和重度肺纤维化(Warrick分数〉15)病变临界值分别为77[敏感度100%,特异度64.3%,AUC=0.86,95%CI(0.724,0.945)]和108[敏感度90%,特异度88.6%,AUC=0.879,95%CI(0.747,0.957)]。结论肺超声B线和RA-ILD的HRCT评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分辨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提示肺超声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和无放射性的筛查和随访RA-ILD的新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间质性肺疾病 肺超声 B线 高分辨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