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东端地表及地下水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曹晏风 张明军 +5 位作者 瞿德业 王圣杰 邱雪 马转转 杜勤勤 车存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67-1676,共10页
于2016~2017年5-9月采集祁连山东端(乌鞘岭、古浪、天祝;)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化学分析,综合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以及离子比值等方法探究了祁连山东端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离子组成特征、来源以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于2016~2017年5-9月采集祁连山东端(乌鞘岭、古浪、天祝;)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化学分析,综合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以及离子比值等方法探究了祁连山东端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离子组成特征、来源以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祁连山东端地表水和地下水化学组成中优势阳离子为Ca^2+和Na^+,Ca^2+的平均浓度为76.897mg/L,占比73.89%;Na^+的浓度为16.592mg/L,占比15.94%.优势阴离子为HCO3~和SO4^(2),HCO3^-浓度190.117mg/L,占比68.71%;其次是SO4^2-,平均值为67.565mg/L,占比为24.42%.乌鞘岭河水、地下水,天祝河水、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型,古浪河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Mg^2+型,处于水化学易变区.不同水体离子来源于岩石风化,主要受碳酸盐与硅酸盐风化溶解共同作用控制,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贡献了水体的离子来源.不同水体主要离子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各不相同,整体上大部分水体的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总体趋势较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离子来源 时空变化 祁连山东端
下载PDF
1960—2015年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区升温特征及差异 被引量:11
2
作者 马转转 张明军 +3 位作者 王圣杰 邱雪 杜勤勤 郭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2-54,共13页
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滑动t检验和Sen斜率法等对中国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1960-2015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1960-2015年西北干旱区的气温升高幅度[0. 32℃·(10a)^(-1)]高于青... 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滑动t检验和Sen斜率法等对中国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1960-2015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1960-2015年西北干旱区的气温升高幅度[0. 32℃·(10a)^(-1)]高于青藏高寒区[0. 29℃·(10a)^(-1)]。1960-1997年西北干旱区的气温升高幅度[0. 22℃·(10a)^(-1)]高于青藏高寒区[0. 14℃·(10a)^(-1)],1998-2015年青藏高寒区的气温变化呈现升温趋势[0. 22℃·(10a)^(-1)],西北干旱区的气温变化呈现微弱的降温趋势[-0. 02℃·(10a)^(-1)]。青藏高寒区气温显著升高的区域是柴达木盆地和高原西南部地区,西北干旱区气温显著升高的区域是新疆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区的气温年代际变化规律均表现为20世纪60-80年代为相对低温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相对高温时期。突变分析表明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区气温开始出现增长的时间基本相同,西北干旱区气温突变的时间为1993年,青藏高寒区气温突变的时间为1994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寒区 西北干旱区 气温变化
下载PDF
黄河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被引量:7
3
作者 车存伟 张明军 +3 位作者 王圣杰 杜勤勤 邱雪 马荣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0-798,共9页
雨滴从云底降落到地面过程的云下二次蒸发现象会影响雨滴中的同位素比率,明确降水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对研究流域水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降水同位素网络(GNIP)、相关文献同位素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首先建立局地大气水线(LMWL)定... 雨滴从云底降落到地面过程的云下二次蒸发现象会影响雨滴中的同位素比率,明确降水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对研究流域水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降水同位素网络(GNIP)、相关文献同位素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首先建立局地大气水线(LMWL)定性分析了黄河流域云下二次蒸发与各气象要素间的关系,其次运用改进的Stewart模型定量计算了蒸发剩余比(f)和云底降水与地面降水的D-excess之差(Δd)。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LMWL方程为:δ2H=7.01δ18O+1.25(n=293,R2=0.92),斜率和截距相比GMWL均较小,说明雨滴在下落过程中受到云下二次蒸发的影响。其中0~10 mm的降雨事件对云下二次蒸发影响显著;气温越高,或者水汽压、相对湿度越小,云下二次蒸发越强烈。(2)季节变化上,从春季到冬季,f和Δd逐渐增大,云下二次蒸发逐渐减小。空间变化上,蒙甘区、蒙中区、晋陕甘区和渭河区的西安,年际间云下二次蒸发变化较大,而青南区、祁连-青海湖区、渭河区的平凉、长武、华山和鲁淮区年际差异较小。(3)降水中Δd和f之间的线性关系在不同气象要素范围内有不同的数值,由于不同区域各气象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在应用经验公式时需考虑研究区的具体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氢氧同位素 云下二次蒸发 降水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浅议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4
作者 杜勤勤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1年第7期0025-0025,共1页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传统守旧的老式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德育教育的创新尤为必要。在小学生的传统课堂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传统守旧的老式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德育教育的创新尤为必要。在小学生的传统课堂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不仅能够使原来乏味的教学变得活跃,还能逐步增强孩子们的道德文化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课堂 德育教学 策略探讨
下载PDF
中国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停滞的响应 被引量:52
5
作者 杜勤勤 张明军 +3 位作者 王圣杰 车存伟 邱雪 马转转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48-1764,共17页
1998-2012年出现的全球变暖停滞(global warming hiatus)现象,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622个气象站的气温数据,研究了全国及三大自然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停滞的响应。结果表明:(1)1998-2012年间,中国气温变化率为-0.221℃/1... 1998-2012年出现的全球变暖停滞(global warming hiatus)现象,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中国622个气象站的气温数据,研究了全国及三大自然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停滞的响应。结果表明:(1)1998-2012年间,中国气温变化率为-0.221℃/10 a,较1960-1998年增温率下降0.427℃/10 a,存在同全球变暖停滞类似的增温减缓现象,且减缓程度更明显,其中冬季对中国增温减缓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74.13%,夏季最小;(2)中国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停滞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从不同自然区看,1998-2012年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降温显著,其中东部季风区为中国最强降温区,为全国增温减缓贡献了53.79%,并且具有显著的季节依赖性,减缓期冬季气温下降了0.896℃/10 a,而夏季上升了0.134℃/10 a。青藏高寒区1998-2012年增温率达0.204℃/10 a,对全球变暖停滞的响应并不显著;(3)中国增温减缓可能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负相位、太阳黑子数与太阳总辐照减小等因素的影响;(4)1998-2012年中国虽出现增温减缓现象,但2012年之后气温快速升高,且从周期变化看,未来几年可能持续升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停滞 中国 三大自然区 气温
原文传递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黄河兰州段河岸植物水分来源 被引量:16
6
作者 苏鹏燕 张明军 +5 位作者 王圣杰 邱雪 王家鑫 杜勤勤 郭蓉 车存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35-1843,共9页
多枝柽柳和旱柳是北方地区河岸生态修复的良好树种,具有护河防洪、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和营造河岸地带植被景观的功能。本研究选取黄河兰州段沿岸2处样点,采集了多枝柽柳和旱柳木质部以及各潜在水源的样品,利用氧同位素直接对比法、贝叶... 多枝柽柳和旱柳是北方地区河岸生态修复的良好树种,具有护河防洪、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和营造河岸地带植被景观的功能。本研究选取黄河兰州段沿岸2处样点,采集了多枝柽柳和旱柳木质部以及各潜在水源的样品,利用氧同位素直接对比法、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和相似性比例指数(PS指数),分析了多枝柽柳和旱柳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率以及两者之间的水分利用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浅层土壤水(0~30 cm)是多枝柽柳和旱柳的主要水分来源,利用率分别为28.3%和24.4%,多枝柽柳对河水的利用率最小(16.6%),旱柳对地下水的利用率最小(17.9%);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月份,植物会增加对河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比例,样点S1和S2的PS指数分别为91.0%和87.7%,两个样点均在5月的PS指数最大,不同月份的水分利用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处于河漫滩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多枝柽柳和旱柳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较平均,最大程度地获取各潜在水源的水分,是一种最优的吸水模式。本研究可为开展黄河兰州段河岸休闲旅游活动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植物水分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植物 氢氧稳定同位素 MixSIAR模型 水分来源 PS指数
原文传递
兰州市两场典型降水事件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汽来源 被引量:9
7
作者 韩婷婷 张明军 +4 位作者 王圣杰 杜勤勤 马转转 郭蓉 曹晏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993-4002,共10页
为了加深对短时间尺度下降水同位素变化规律的认识,利用兰州市2019年夏季典型的长历时弱降水(6月26~27日)和短时强降水(7月28日)事件短时间尺度(10 min和30 min)的连续样品,结合HYSPLIT模型对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其机制进行... 为了加深对短时间尺度下降水同位素变化规律的认识,利用兰州市2019年夏季典型的长历时弱降水(6月26~27日)和短时强降水(7月28日)事件短时间尺度(10 min和30 min)的连续样品,结合HYSPLIT模型对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其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初始阶段,二次蒸发效应使事件内连续降水的大气水线(SMWL)斜率偏小.连续样点大都分布在GMWL和LMWL上方,且SMWL的截距都大于局地年平均过量氘(8.13),说明降水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水汽再循环.6月26~27日连续2 d的降水事件,第1 d的δ18O呈"L"型变化,第2 d呈波动变化,δ18O不遵循降雨量效应.7月28日,δ18O呈平稳下降趋势,变化范围超过9‰.6月26日,500 m高度层水汽输送路径整体较短,27日以局地水汽蒸发为主.7月28日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不明显,气团较单一,同位素值无明显波动.因此,对于短时间尺度下的单次降水事件,水汽来源的异同也是降水期间同位素变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间尺度 典型降水 连续采样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汽来源 兰州市
原文传递
基于稳定氧同位素确定植物水分来源不同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宇 张明军 +5 位作者 王圣杰 郭蓉 车存伟 杜勤勤 马转转 苏鹏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56-1368,共13页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对提高生态水文过程的认识和对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的方法众多,但不同方法之间对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原位样品采集,室内实验测试,利用直...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对提高生态水文过程的认识和对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的方法众多,但不同方法之间对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原位样品采集,室内实验测试,利用直接对比法、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MixSIAR)和吸水深度模型分析植物水分来源,并对比各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相对于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而言,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MixSIAR)具有更好的水源区分性能,但对数据要求较高,且植物木质部水和潜在水源同位素组成的标准差越小,模型运行结果的可信度更高。本研究中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为最优解。在利用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时,可先通过直接对比法定性判断植物可能利用的潜在水源,然后再用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R、MixSIAR)计算出各潜在水源对植物的贡献率和贡献范围,必要时可评估模型性能,选择出最优模型,定量分析植物的水分来源。若植物主要吸收利用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可结合吸水深度模型计算出植物吸收土壤水的平均深度。本研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同位素技术确定植物水分来源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氧同位素 植物水分来源 贝叶斯混合模型 模型对比
原文传递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蒸发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车存伟 张明军 +4 位作者 王圣杰 杜勤勤 马转转 孟鸿飞 瞿德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37-2551,共15页
基于2018年4—10月在兰州市南北两山采集的降水、河水及土壤样品,对不同水体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测定,并应用Craig-Gordon模型分析了南北两山土壤蒸发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兰州市局地大气水线LMWL斜率相比全球大气水线G... 基于2018年4—10月在兰州市南北两山采集的降水、河水及土壤样品,对不同水体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测定,并应用Craig-Gordon模型分析了南北两山土壤蒸发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兰州市局地大气水线LMWL斜率相比全球大气水线GMWL较小,主要是相对湿度小,雨滴在下落过程中受到云下二次蒸发的影响。由表层0~10 cm至深层60~120 cm,土壤水δ2H和δ18O逐渐贫化,土壤水线SWL的斜率均呈现规律性增大,说明表层土壤受到的蒸发分馏最为强烈,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蒸发分馏逐渐减弱。(2)时间变化上,局地蒸发线斜率SLEL在4月较大,土壤蒸发较小,4—6月减小,土壤蒸发增大,6—8月趋于稳定,其中7月土壤蒸发最为强烈,自8月SLEL增大,土壤蒸发开始减小,一直减小至10月。(3)空间变化上,北山相比南山蒸发损失量f更为强烈,主要原因是北山气温、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南山。(4)2018年4—10月,各采样点蒸发损失量f达到峰值和谷值的时间相比降水δ18O均存在明显的滞后,主要原因是降水在土壤基质入渗过程中存在滞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土壤蒸发 降水 兰州市南北两山
原文传递
陕甘宁地区降水同位素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涵余 张明军 +5 位作者 王圣杰 车存伟 杜勤勤 张宇 韩婷婷 苏鹏燕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814-3822,共9页
大气降水过程中,雨滴由云层底部降落至地面经过不饱和空气时发生的蒸发现象,即为云下二次蒸发,这会使得降水同位素组成发生改变。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云下二次蒸发效应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对探讨区域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 大气降水过程中,雨滴由云层底部降落至地面经过不饱和空气时发生的蒸发现象,即为云下二次蒸发,这会使得降水同位素组成发生改变。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云下二次蒸发效应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对探讨区域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陕甘宁地区2018年3月—2019年2月187个气象站逐小时气象数据,采用改进后的Stewart模型,分析了该区域蒸发剩余比(f)与降水过量氘变化量(Δd)的时空变化,并探讨了f以及气象要素与Δd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小时尺度来看,该区域各省f与Δd最小值均出现在白天,最大值出现在夜晚,即白天云下二次蒸发效应更明显。从月尺度来看,各省f、Δd月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最小值多出现在夏半年,最大值多出现在冬半年,即夏半年云下二次蒸发效应更显著。研究区f、Δd值在季节尺度上的空间变化一致:春季,东、西部地区较大,中部较小;夏季,西北部地区偏小,其他地区偏大;秋季,由南向北减小;冬季,中部、南部较小,西部及东北部较大,研究区不同季节云下二次蒸发效应的空间差异显著。陕甘宁三省(区)f与Δd的线性关系的斜率均小于1‰·%-1,这可能与该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具有较大关系。当气温较高,相对湿度、水汽压、降水量和雨滴直径较小时,Δd值较小,云下二次蒸发效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地区 降水 稳定同位素 云下二次蒸发 Stewart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