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技创业企业创新行为与成长绩效——基于分位数回归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玉臣 杜千卉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80,共7页
以上海科技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2009-2013年面板数据及分位数模型,以企业总收入增长率表征成长绩效,对战略取向、长期倾向、社会资源利用、活动开放性等创新行为对其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创新行为变量对处于不同成长阶... 以上海科技创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2009-2013年面板数据及分位数模型,以企业总收入增长率表征成长绩效,对战略取向、长期倾向、社会资源利用、活动开放性等创新行为对其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创新行为变量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呈非对称性特征。其中,战略性创新投入、长期行为导向对企业成长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对高成长性企业正向作用尤为显著;政府支持、创新开放性对低成长性企业无显著作用,但对高成长性企业存在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业企业 创新行为 企业成长绩效 分位数回归
下载PDF
政府支持对工业企业技术获取策略的差异性影响——基于不同类型创新激励政策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杜千卉 张玉臣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23,共9页
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作为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主要手段,对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2011—201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省际面板数据,探究政府直接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减免税对独立研发、合作研发与技... 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作为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主要手段,对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2011—201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省际面板数据,探究政府直接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减免税对独立研发、合作研发与技术引进的激励效果及长短期影响异质性。研究发现,总体上三类创新激励政策均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但其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政府直接补贴短期对内部独立研发促进效果最好,挤出外部技术引进;研发加计扣除长期促进效果更好,尤其是对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研发;高新技术减免税短期对外部合作研发与外部技术引进的促进作用更好,尤其是对与国内高等学校的合作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补贴 研发加计扣除 高新技术减免税 创新激励政策 技术获取策略
下载PDF
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耦合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机制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廖凯诚 张玉臣 杜千卉 《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99,共19页
培育和发展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已有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以自然生态系统和共生原理为逻辑,忽视了创新生态主体与创新生态环境具有耦合特征的事实,且鲜有研究讨论两者的耦... 培育和发展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已有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以自然生态系统和共生原理为逻辑,忽视了创新生态主体与创新生态环境具有耦合特征的事实,且鲜有研究讨论两者的耦合协调机制,而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机制是维系整个创新生态动态平衡的基础。以社会生态系统为逻辑起点,融合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特点,类比出新的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据此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从耦合视角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综合指标评价、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2007年至2018年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耦合协调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创新生态主体系统和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两者的耦合协调等级大部分处于失调阶段,整体上正经历从低级向高级、从失调向协调的演化过程,在地理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阶梯型特征。(2)创新生态主体系统、创新生态环境系统和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的波动幅度均较小,其中,创新生态主体系统的总体基尼系数最高,其次为创新生态环境系统和耦合协调水平,而创新生态主体系统、创新生态环境系统和耦合协调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于组间差异。(3)东部地区的创新生态主体系统与创新生态环境系统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且两者均存在独立的自我增强机制;其他各地区的创新生态主体系统与创新生态环境系统仅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均表现为创新生态主体系统对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在理论上丰富了当前仅以共生视角为主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从耦合视角拓展了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过程内在逻辑的理解,为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制定政策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 耦合协调模型 Dagum基尼系数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失效现象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玉臣 杜千卉 《科研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309-316,共8页
通过2011-2013年757家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对国企和非国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盲目增加企业科技经费与科技人员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有负向影响;提升... 通过2011-2013年757家上海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对国企和非国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盲目增加企业科技经费与科技人员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有负向影响;提升科技人员水平,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相比于非国企,国企的科技经费投入较高,但对科技经费的利用效率较低。最后对企业研发投入失效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经费投入 科技人员 创新效率
原文传递
专业服务机构如何主导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基于飞马旅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杜千卉 张玉臣 廖凯诚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9-138,共20页
在双创背景下,多元主体互动链接、服务生态与产业生态相互交融的创业生态系统应运而生。应用扎根理论方法,以主导构建系统化创业生态的飞马旅集团为研究对象,基于创业生态系统和网络化组织管理理论,揭示了专业创业服务机构主导的创业生... 在双创背景下,多元主体互动链接、服务生态与产业生态相互交融的创业生态系统应运而生。应用扎根理论方法,以主导构建系统化创业生态的飞马旅集团为研究对象,基于创业生态系统和网络化组织管理理论,揭示了专业创业服务机构主导的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模式,阐述了多元主体相互作用、驱动服务生态与产业生态相互交融及持续拓展和优化的机理模型。研究表明,专业服务机构能够主导构建创业生态系统及推动其运行;专业服务机构核心服务机制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推动企业合作—面向创业生态内多元主体聚集调动资源,多元主体组合—基于生态构建主体能力作用边界,激发网络效应—面向生态系统以机制促进协作,资源持续集聚—持续引入外部资源以丰富生态系统,配置服务资源—保持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构建互动机制—共享机制、融合机制、互补机制维持系统运行,构建空间网络—从核心节点向外拓展、构筑承载服务的空间网络。专业服务机构发挥核心功能,创业主体间的互动链接与服务生态、产业生态呈高度融合、密不可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服务机构 创业生态系统 服务生态 产业生态 扎根理论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廖凯诚 张玉臣 杜千卉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4-116,共23页
伴随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力落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以社会生态系统为逻辑起点,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特点融合演化类比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创新生态环境为投入,创新生... 伴随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力落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以社会生态系统为逻辑起点,将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特点融合演化类比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创新生态环境为投入,创新生态主体为产出,采用SE-SBM DEA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2007—2018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形成机制。结果发现:在2007—2018年间,各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和技术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技术进步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的衰退是导致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衰退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弥补了因技术效率衰退带来的消极影响。组间差距和超变密度是导致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技术效率与技术变化差距的主要原因。在年际变化上,组间差距的贡献在逐渐降低,而超变密度的贡献在逐渐上升,表明各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动态运行效率、技术效率与技术变化在空间上呈“离散”分布。上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效率、技术变化与动态效率的相互作用关系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为此,需针对不同地区的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展开治理手段。对技术效率的提升主要强调创新管理制度的革新,对技术进步的提升强调推动区域互动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动态运行效率 SE-SBM DEA模型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Dagum基尼系数 PVAR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