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绝经前女性子宫内膜息肉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李贤 林水华 +4 位作者 唐海峰 何柏松 林冬梅 杜慧佳 颜婉嫦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9年第23期5390-5393,共4页
目的通过经阴道彩超长期随访观察绝经前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转归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7年6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妇科门诊长期随访的115个病例,患者随诊时间平均(18±9)个月。经阴道彩色超声诊... 目的通过经阴道彩超长期随访观察绝经前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转归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7年6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妇科门诊长期随访的115个病例,患者随诊时间平均(18±9)个月。经阴道彩色超声诊断后平均检查间隔6个月,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症状、子宫内膜息肉的大小、用药情况等因素,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因素在子宫内膜息肉转归中的差异是否有显著性,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推断影响子宫内膜息肉转归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初诊时平均年龄(32.8±70)岁。平均随诊时长(18±9)个月。在5年的随访里,所有病例中累计40%(95%CI,31%~50%)子宫内膜息肉发生转归。开始的12个月内25%的病例中发生息肉转归,而后到24个月增加至35%,之后的40个月只增加到40%,随后40~60个月中再无观察到继续随访的23例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发生自然转归。其中年龄<40岁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发生转归的有35.7%,相比年龄≥40岁的患者中4.3%发生转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60%的子宫内膜息肉平均直径(11.4±3.4)mm在随访过程中持续存在,相比之下40%的患者息肉直径(8.8±2.9)mm自然转归,自然转归的子宫内膜息肉经线更小(P=0.00)。21.7%的患者息肉<10 mm,78.3%的患者息肉≥10 mm,13.9%最大经线<10mm的息肉转归,26.1%最大经线≥10 mm的息肉转归,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年龄<40岁相对年龄≥40岁者发生息肉转归概率增加3.51倍(OR=3.51,95%CI:1.12~10.50,P=0.024),息肉<10 mm相对于息肉≥10 mm者息肉转归概率增加2.65倍(OR=2.65,95%CI:1.07~6.52,P=0.034)。结论35%的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2年里转归,在3年后子宫内膜息肉极少发生自然转归(5%)。患者年龄<40岁和最大直径<10 mm的息肉转归发生率更高。子宫内膜息肉并非都需要手术治疗,年龄<40岁的女性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后且无生育要求的,期待1~2年是个可供参考的选择,但超过2年的期待期后,如果息肉仍然存在,则需要手术治疗。对于有异常出血症状并且年龄<40岁的患者选择性使用避孕药或者孕激素治疗可以控制症状,增加患者继续期待治疗的信心和延长期待治疗时间,但对子宫内膜息肉是否发生脱落并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息肉 息肉转归率 绝经前女性 期待治疗 影响因素 经阴道彩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