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旧学新知:明清番薯种莳与藏种知识的生产及传播
1
作者 杜新豪 李昕升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3,共10页
番薯原产于热带美洲地区,明代中后期经东南亚传入中国。作为一种无性繁殖的块根作物,其种植技术与中国传统以“五谷”为代表的谷类种植法有所不同。在传入初期,农学家围绕其“栽种法则”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现了种植技术的本土化;嗣后... 番薯原产于热带美洲地区,明代中后期经东南亚传入中国。作为一种无性繁殖的块根作物,其种植技术与中国传统以“五谷”为代表的谷类种植法有所不同。在传入初期,农学家围绕其“栽种法则”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现了种植技术的本土化;嗣后在其北传的过程中,闽浙的越冬留种法并不适用于寒冷的北方地区,当地人们逐渐摸索出窖藏的技术来保存薯种。明清时期形成的番薯栽培与留种技术并不是全然的“新知”,中国传统薯蓣作物种植法、储谷法、冬季窖菜法与块茎作物留种法等“旧学”皆为番薯新知识的生成提供了有益借鉴。藉由此,本文提出应以动态的观念审视新作物种植技术的生成过程,为考察外来作物的栽培技术史提供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薯 藤蔓 薯蓣 窖藏 知识生成
下载PDF
从嘉禾到杂草:东北地区的稗子种植与低湿地开发
2
作者 杜新豪 《历史地理研究》 2023年第2期94-102,160,共10页
稗在中国主流农业历史叙事中多为稻田伴生杂草或灾荒年份的救荒作物,但在传统时期的东北地区却是一种主粮作物,地位不次于“五谷”,耐寒、耐湿的抗逆性特征使其成为东北地区历史上低湿地开发的主力。当地农民在长期栽培实践中,培育出一... 稗在中国主流农业历史叙事中多为稻田伴生杂草或灾荒年份的救荒作物,但在传统时期的东北地区却是一种主粮作物,地位不次于“五谷”,耐寒、耐湿的抗逆性特征使其成为东北地区历史上低湿地开发的主力。当地农民在长期栽培实践中,培育出一批高产、抗涝性状好的品种,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种植技术。近代以来,随着东北地区农田水利兴起、抗寒性水稻品种次第引入,先前植稗的沮洳之地被整治为水田,优质高产的水稻成为低湿地开发的主角。稗子作为一种谷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沦为一种饲料作物。某种程度上说,稗子退却的历史,即近代以来东北亚中高纬度地区低地开发与农业发展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稗子 低湿 水田 水稻 土地开发
下载PDF
《宝坻劝农书》与明代后期江南农学知识的北传 被引量:5
3
作者 杜新豪 曾雄生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2-285,共4页
《宝坻劝农书》是中国古代记载农业技术最详实的州县级劝农文书,成书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明代,袁黄在宝坻任知县时,企图把家乡江南的农业知识引入到其所任职的北方宝坻地区。《劝农书》共八篇,从其中的田制、灌溉、粪壤三方面... 《宝坻劝农书》是中国古代记载农业技术最详实的州县级劝农文书,成书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明代,袁黄在宝坻任知县时,企图把家乡江南的农业知识引入到其所任职的北方宝坻地区。《劝农书》共八篇,从其中的田制、灌溉、粪壤三方面便可看出江南农学知识向宝坻的传播过程,江南农学知识一定时期内在宝坻产生了比较大的成效,却未能长时间维继,其原因既有袁黄个人的因素,也与南北地理环境迥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劝农书》 袁黄 宝坻 农学知识 农业技术
下载PDF
宿麦抑或旋麦:关于汉代以前冬、春小麦种植的述评 被引量:5
4
作者 杜新豪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7-475,共9页
小麦按播种期的不同可分为冬小麦与春小麦,既有研究倾向于认为汉代之前种植的小麦皆为冬小麦,而春小麦则是在汉代经由丝绸之路从西方传入的。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与释读,发现春小麦至少在西周时就已在中国种植,同时结合科技考古的... 小麦按播种期的不同可分为冬小麦与春小麦,既有研究倾向于认为汉代之前种植的小麦皆为冬小麦,而春小麦则是在汉代经由丝绸之路从西方传入的。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与释读,发现春小麦至少在西周时就已在中国种植,同时结合科技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推测冬小麦向春小麦的转化极有可能是在其由新月地带传入中国的途中在高海拔山区发生的。西汉时期,在防汛避灾、轮作多熟与水利兴修的复合背景下,冬小麦(宿麦)由于自身的生理特征而在当时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得到显著上升,对其种植也从民间行为上升到政府层面,旋麦名称的出现仅仅是官方在劝农催种时为了将其与宿麦相区别,并不能被视作春小麦首次在中国种植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麦 旋麦 播种期 春化
下载PDF
农史学家游修龄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新豪 游修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7-404,424,共9页
游修龄先生是浙江大学退休教授,中国农史学家,尤其以稻作史研究最为出色,他的《中国稻作史》是国内第一部稻作史通史著作,填补了国内关于稻作史学的空白。今年正值游先生九十岁大寿之际,做为游门第三代弟子,在导师曾雄生研究员和浙江文... 游修龄先生是浙江大学退休教授,中国农史学家,尤其以稻作史研究最为出色,他的《中国稻作史》是国内第一部稻作史通史著作,填补了国内关于稻作史学的空白。今年正值游先生九十岁大寿之际,做为游门第三代弟子,在导师曾雄生研究员和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老师的联系下,我于寒假专门来到游先生居住的浙大华家池校区对游先生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访谈录 浙江大学 稻作史 文物考古 第三代 研究所 研究员
下载PDF
明清两代畿辅地区水稻种植的生态背景初探 被引量:5
6
作者 杜新豪 《古今农业》 2013年第2期75-84,共10页
明清两代,政府及官方不遗余力地引进江南先进稻作技术,以在畿辅地区推广水稻种植,形成了明清农业史上一道景观。学界虽对此有所涉猎,但很少有人分析当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起因与背景。本文从生态学史的三个重要维度人口、资源与环境... 明清两代,政府及官方不遗余力地引进江南先进稻作技术,以在畿辅地区推广水稻种植,形成了明清农业史上一道景观。学界虽对此有所涉猎,但很少有人分析当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起因与背景。本文从生态学史的三个重要维度人口、资源与环境出发,从长时段来揭橥明清畿辅种稻运动背后所隐藏的背景,认为畿辅地区环境恶化、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地矛盾与粮食匮乏是这次水稻推广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而江南的先进农业、水利技术与江南士人的推动是这次水稻推广运动的重要外部动力。同时,本文还重新厘清了先前畿辅种稻史中的若干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管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畿辅 生态 水稻 沮洳 环境 人口
下载PDF
《便民图纂》撰者新考 被引量:5
7
作者 杜新豪 《古今农业》 2018年第1期54-59,共6页
《便民图纂》是明代颇具代表性的一本日用类书,前人对《便民图纂》的撰者及其成书年代等基本问题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将逐一评析前辈学者关于其撰者的立论,厘清其真正的撰者与初刻本,并对日本内府藏的弘治壬戌刻本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 《便民图纂》日用类书 撰者 邝璠
下载PDF
明清时期跨区域农学知识传播方式的个案研究——以畿辅地区的水稻推广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杜新豪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0-273,共4页
由于交通不便与地理空间的隔阂,古代跨区域农学知识的传播方式很难被观察到,而明清时期畿辅地区水稻种植的推广由于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可视为考察长时段跨区域农业知识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详细分析了明清畿辅地区水稻推广中的... 由于交通不便与地理空间的隔阂,古代跨区域农学知识的传播方式很难被观察到,而明清时期畿辅地区水稻种植的推广由于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可视为考察长时段跨区域农业知识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本文详细分析了明清畿辅地区水稻推广中的技术传播主体及传播方式,并对跨区域农学知识传播的优缺点进行了简短的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学知识 跨区域 传播 水稻 文本
下载PDF
《便民纂》与《便民图纂》关系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杜新豪 《古今农业》 2016年第3期45-51,共7页
本文根据《便民纂》中的引述资料及图像判定其成书时间不早于嘉靖年间,据此纠正了前人把《便民纂》当作《便民图纂》祖本的错误观点,并断定《便民纂》为当时书坊雇佣文人在抄袭《便民图纂》的基础上而纂成的一本四民通用的日用类书,撰... 本文根据《便民纂》中的引述资料及图像判定其成书时间不早于嘉靖年间,据此纠正了前人把《便民纂》当作《便民图纂》祖本的错误观点,并断定《便民纂》为当时书坊雇佣文人在抄袭《便民图纂》的基础上而纂成的一本四民通用的日用类书,撰刻者企图通过对《便民图纂》的改造来吸引更多阶层读者的青睐,以增加其销售量,这亦是彼时其他日用类书在编纂之时所惯用的伎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民纂》 《便民图纂》 祖本 日用类书 四民
下载PDF
“农务女红图”中的左图右史——兼论其对中国传统耕织图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新豪 《农业考古》 2020年第6期188-193,共6页
“农务女红图”是邝璠以楼璹《耕织图》为蓝本而创制的一批耕织图像,它一方面通过增删图像的方式将当时农业技术的某些最新发展反映于其中,挣脱了传统耕织图像绘制中“技术停滞”的桎梏;另一方面又将楼氏所配的五言诗改为民间流行的竹枝... “农务女红图”是邝璠以楼璹《耕织图》为蓝本而创制的一批耕织图像,它一方面通过增删图像的方式将当时农业技术的某些最新发展反映于其中,挣脱了传统耕织图像绘制中“技术停滞”的桎梏;另一方面又将楼氏所配的五言诗改为民间流行的竹枝词,把读者的范围从士大夫拓展至庶民百姓。这些图像与竹枝词因其通俗性而被晚明建阳书坊的书商们所青睐,开启了日用类书“农桑门”中插入耕织图像的滥觞,使得由楼璹开创的、一直居于庙堂之上的传统耕织图体系开始通过版刻的形式传播到民间社会,构成了耕织图传播的另一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织图 农务女红图 图像 诗词
下载PDF
2021年度科学史学会(HSS)和技术史学会(SHOT)联合年会侧记
11
作者 杜新豪 张志会 +1 位作者 李洋 姚大志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8-272,共5页
2021年11月18—21日,美国科学史学会(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以下简称HSS)和技术史学会(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以下简称SHOT)联合召开学术年会。由于新冠疫情持续影响,此次会议采用互联网视频会议形式,这也是继2... 2021年11月18—21日,美国科学史学会(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以下简称HSS)和技术史学会(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以下简称SHOT)联合召开学术年会。由于新冠疫情持续影响,此次会议采用互联网视频会议形式,这也是继2020年之后两个学会第二次召开视频联合年会。据初步统计,会议期间共举行包括大会、分会、圆桌论坛、工作会、图书展等各类活动约264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会议 史学会 圆桌论坛 互联网
下载PDF
中国古代葱的栽培与利用史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杜新豪 王申奥 《古今农业》 2022年第4期37-44,共8页
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蔬菜调味品,因具有刺激性气味,古人偶会将其与其他辛菜单列为“荤菜”类。历史文献中的葱主要有冬葱、汉葱、胡葱、茖葱四种,其中冬葱与汉葱分别与现在意义上的小葱与大葱相对应。葱属于园艺作物,其精耕细作的种植技... 葱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蔬菜调味品,因具有刺激性气味,古人偶会将其与其他辛菜单列为“荤菜”类。历史文献中的葱主要有冬葱、汉葱、胡葱、茖葱四种,其中冬葱与汉葱分别与现在意义上的小葱与大葱相对应。葱属于园艺作物,其精耕细作的种植技术体系在《齐民要术》中已定型,其后只在浸种、育苗、移栽、培土方面有小的改进,并无技术突破。古人对葱有多种形式的利用,主要体现在食用、药用与生物防治三方面。对以葱为代表的调料类蔬菜的丰富历史进行探究,或是未来作物史研究的一个富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茹 栽培技术 调料
下载PDF
殷勤修农史 耋龄话古今——农史学家游修龄教授访谈录
13
作者 杜新豪 游修龄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1-8,共8页
游修龄先生是浙江大学退休教授,中国农史学家,尤以稻作史研究最为出色,他的《中国稻作史》是国内第一部稻作史通史著作,填补了国内关于稻作史学的空白.今年正值游先生90大寿之际,游门第3代弟子杜新豪对游先生进行了专访,从中了解一位农... 游修龄先生是浙江大学退休教授,中国农史学家,尤以稻作史研究最为出色,他的《中国稻作史》是国内第一部稻作史通史著作,填补了国内关于稻作史学的空白.今年正值游先生90大寿之际,游门第3代弟子杜新豪对游先生进行了专访,从中了解一位农史学家的成长和成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史学家 游修龄 访谈录
下载PDF
《便民图纂》中的农学知识及其价值
14
作者 杜新豪 《古今农业》 2019年第4期41-50,共10页
作为一本劝农性质的文献,《便民图纂》中包含着大量的农学知识,以往的研究者认为这些农学知识大多是抄自其它文献,价值不大。本文以书中的"耕获类"和"树艺类"部分为例,揭示了这些农学知识独特的原创和地域价值。笔... 作为一本劝农性质的文献,《便民图纂》中包含着大量的农学知识,以往的研究者认为这些农学知识大多是抄自其它文献,价值不大。本文以书中的"耕获类"和"树艺类"部分为例,揭示了这些农学知识独特的原创和地域价值。笔者认为,《便民图纂》上接宋元两代的农书和日用类书,下启《农政全书》,在中国古代农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用类书 农学知识 农书 水稻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明清畿辅地区水稻种植中环境与技术的颉颃
15
作者 杜新豪 《古今农业》 2014年第2期46-53,共8页
在以农为本的帝制时期,天、地、人"三才"理论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三才"理论的核心即是环境与技术。本文中,笔者以明清时期畿辅地区的种稻活动为例,来分析生态环境与农业技术之间的博弈关系。... 在以农为本的帝制时期,天、地、人"三才"理论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三才"理论的核心即是环境与技术。本文中,笔者以明清时期畿辅地区的种稻活动为例,来分析生态环境与农业技术之间的博弈关系。笔者认为,畿辅地区的水土环境、光照与气温制约着南方水田技术在此地的应用,畿辅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亦影响着水田技术在该区的扎根与传承;南来稻作技术在对北方旱地进行适应的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畿辅某些地区的局地环境。在二者的颉颃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环境对技术的制约,农业技术必须以尊重环境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畿辅 环境 农业技术 水稻
下载PDF
近代地主退佃原因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昕升 杜新豪 《古今农业》 2020年第2期91-97,共7页
进入近代,地主退佃更加猖狂,传统封建社会的地主为了保证地租收入、攫取高额地租、直接侵吞押租而选择退佃,在近代更加缺乏约束,肆无忌惮。地主退佃自耕古已有之,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主退佃呈现出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经... 进入近代,地主退佃更加猖狂,传统封建社会的地主为了保证地租收入、攫取高额地租、直接侵吞押租而选择退佃,在近代更加缺乏约束,肆无忌惮。地主退佃自耕古已有之,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主退佃呈现出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经营这样新的原因。佃农面临随时退佃的危险,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地主 佃农 退佃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技术与稻米南销
17
作者 杜新豪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50,共9页
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小清河流域与大运河沿岸,中部的鲁中地区与沂沭河、潍河流域以及东部的沿海滩涂区。该地水、旱稻皆有一定的种植比例,除原有稻作区外,新增水稻种植区大多是在南方技术的帮助下开垦与种莳的,旱稻... 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小清河流域与大运河沿岸,中部的鲁中地区与沂沭河、潍河流域以及东部的沿海滩涂区。该地水、旱稻皆有一定的种植比例,除原有稻作区外,新增水稻种植区大多是在南方技术的帮助下开垦与种莳的,旱稻技术则是在当地发展起来的,且在滨海斥卤地种植技术上有所突破。北人不习食稻,多将其投入粮食市场,而彼时江南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缺乏稻米,商人在往来山东沿海地区贩运大豆等农产品之时,将该地所产稻米一并带入江南市场。故而在余象斗编纂给商人使用的日用类书中,山东沿海的胶州与日照被列入全国性稻米市场的最北端之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旱稻 水利灌溉 斥卤 流通 海运
原文传递
经济重心南移浪潮后的回流——以明清江南肥料技术向北方的流动为中心 被引量:5
18
作者 杜新豪 曾雄生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62,共8页
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成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区,在明清时期,南方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尤其是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更是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峰,其时江南发达的农业技术开始向稍落后的北方地区流动与传播。本文以肥料技术为例,分析江... 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成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区,在明清时期,南方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尤其是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更是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峰,其时江南发达的农业技术开始向稍落后的北方地区流动与传播。本文以肥料技术为例,分析江南肥料技术向北方传播的原因、途径及其结果,并结合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输入地的环境对其技术选择的影响来分析这次技术转移收效甚微的原因,以提出关于历史上技术转移的若干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华北 肥料 技术
原文传递
惜粪如惜金:宋代以降农民对肥料的获取 被引量:6
19
作者 杜新豪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5-64,共10页
宋代以降,随着农业发展对肥料需求的增加,肥料搜集成为农家至关重要的一项农事安排,这一时段获取肥料的方式呈现出与以往不同之面貌,具体表现为肥料搜集的劳动强度增加,家庭内的所有成员都被合理地纳入肥料收集活动中,肥料的获取从生产... 宋代以降,随着农业发展对肥料需求的增加,肥料搜集成为农家至关重要的一项农事安排,这一时段获取肥料的方式呈现出与以往不同之面貌,具体表现为肥料搜集的劳动强度增加,家庭内的所有成员都被合理地纳入肥料收集活动中,肥料的获取从生产领域扩展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且收集肥料的活动冲破农业社会内部的藩篱,开始延伸至市镇与城市。但这些变化并不是源于农民以提高生产率为目的的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真实原因是地力衰退和劳动力过剩所导致的一种拾粪"内卷化",是农民在生存伦理下的无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河泥 拾粪 金汁业 勤勉革命
原文传递
证史与阐幽:明代中后期日用类书中的耕织图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新豪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83,159,共13页
明代中后期,坊刻日用类书的“农桑门”中载有大量耕织图像,它们多以邝璠的“农务女红图”为基础改绘而成,是楼璹开创的耕织图系统在庶民社会中的普及性版本。这批耕织图蕴含着丰富的农事信息,描绘了一些传统农书所未载的农业技术,可以... 明代中后期,坊刻日用类书的“农桑门”中载有大量耕织图像,它们多以邝璠的“农务女红图”为基础改绘而成,是楼璹开创的耕织图系统在庶民社会中的普及性版本。这批耕织图蕴含着丰富的农事信息,描绘了一些传统农书所未载的农业技术,可以反映彼时农业活动的真实场景。中国传统耕织图体现的是一种象征与教化意义而非技术传播的价值,不同于以往耕织图多为帝王、官员所推动或绘制,日用类书耕织图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地主阶级,其主要目的是期冀通过其乐融融的图像来缓和当时随处丛生的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用类书 耕织图 农业技术 主佃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