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父母情感温暖与儿童正负情绪:心理素质和希望感的连续中介及差异 被引量:11
1
作者 彭小凡 杜昆筑 +1 位作者 尹桂玲 桂腾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28,共7页
心理素质和希望感可能是父母情感温暖影响儿童情绪体验的内在机制.采用父母情感温暖量表、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儿童希望量表和正负性情绪量表,对1350名小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父母情感温暖可以通过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希望感提高/降低... 心理素质和希望感可能是父母情感温暖影响儿童情绪体验的内在机制.采用父母情感温暖量表、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儿童希望量表和正负性情绪量表,对1350名小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父母情感温暖可以通过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希望感提高/降低儿童的正性/负性情绪,其中正负2种情绪上的连续中介机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正性情绪,心理素质和希望只是部分中介的作用;对于负性情绪,则是完全中介,并且在希望的路径思维维度上出现了遮蔽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父母情感温暖 心理素质 希望感 动力思维 路径思维 正负性情绪 中介作用
下载PDF
心理素质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桂腾娅 付进进 +2 位作者 蔡婷婷 杜昆筑 彭小凡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43-1247,共5页
目的:探讨心理素质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认同与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道德认同量表、道德推脱量表及长处与困难问卷,对133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心理素质与问题行为、道德推脱呈负... 目的:探讨心理素质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认同与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道德认同量表、道德推脱量表及长处与困难问卷,对1336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心理素质与问题行为、道德推脱呈负相关(r=-0.36,-0.24;P<0.01),与道德认同呈正相关(r=0.33;P<0.01);道德认同与道德推脱、问题行为呈负相关(r=-0.13,-0.23;P<0.01);道德推脱与问题行为显著呈正相关(r=0.22;P<0.01);(2)链式中介效应分析显示,心理素质不仅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两条路径间接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17%、4.17%。结论:心理素质既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问题行为,也通过道德推脱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和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作用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素质 问题行为 道德认同 道德推脱 青少年
下载PDF
家庭内环境与大学生社会适应:个体情绪表达的中介作用
3
作者 彭小凡 杜昆筑 《心理学进展》 2018年第11期1611-1617,共7页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影响重大,个体的情绪表达可能是家庭环境发挥影响的一个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和情绪表达性量表调查了500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特点,并探讨个体情绪表达在家庭内... 家庭环境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影响重大,个体的情绪表达可能是家庭环境发挥影响的一个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和情绪表达性量表调查了500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基本特点,并探讨个体情绪表达在家庭内环境与大学生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家庭内环境既可以直接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也能通过个体情绪表达间接促进,三者之间是部分中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内环境 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适应 情绪表达
下载PDF
高一年级学生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交互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小凡 李妍慧 杜昆筑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98-1201,1206,共5页
目的 探讨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纵向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贵州和山东2所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1 0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使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 目的 探讨同伴依恋、同伴信任与孤独感的纵向关系,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贵州和山东2所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1 01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使用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同伴信任量表与孤独感量表,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T1)与2021年1月、2022年1月(T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同伴信任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孤独感均呈负相关(r=-0.50~-0.17,P值均<0.0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及孤独感间均呈正相关(r=0.11~0.41,P值均<0.01)。T1依恋焦虑能正向预测T2孤独感(β=0.16,P<0.01),T1孤独感能正向预测T2依恋焦虑、依恋回避(β值分别为0.19,0.15,P值均<0.01);孤独感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焦虑(CR=7.12,P<0.01),而同伴信任的稳定性相关系数大于依恋回避(CR=2.40,P<0.01)。结论 孤独感单向影响依恋回避和同伴信任,但与依恋焦虑间相互影响,且影响更大,心理干预应从减少孤独出发,促进依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依恋 孤独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