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部震荡法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杜瑞艳 张薇 +2 位作者 李召晨 刘晓微 贾伟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头部震荡法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怀柔医院眩晕门诊经Dix-Hallpike和Roll Test试验... 目的探讨头部震荡法对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怀柔医院眩晕门诊经Dix-Hallpike和Roll Test试验确诊的单侧HC-BPPV患者21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9例,其中试验组给予头部震荡法联合常规复位法,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复位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即刻、1 d、1周、1个月和3个月的效果。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受累耳侧、耳石分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梗死病史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1 d和1周后,两组疗效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疗效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头部震荡法联合常规复位法治疗HC-BPPV短期效果显著,且操作简洁,但中期效果并不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水平半规管 头部震荡法 手法复位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杜瑞艳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11期1270-1272,共3页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脑组织坏死、软化等,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研究表...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脑组织坏死、软化等,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之一,约占脑卒中的70%,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高压氧 同型半胱氨酸 C反应蛋白质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9
3
作者 李召晨 杜瑞艳 +1 位作者 王洪娟 彭玉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80例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0例,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粥样斑块性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斑块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80例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0例,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粥样斑块性质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最为多见,脑梗死组双侧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混合斑最多,脑梗死组混合斑、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内动脉狭窄率比较显示两组中均以轻度狭窄比例最高,脑梗死组中度、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本研究发现所有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合并症患者。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的患者,应早期制定治疗方案,并定期随访和追踪观察,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 血管超声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召晨 杜瑞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10期757-760,共4页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30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55例,对照组150例。治疗组采用高压氧加奥扎格雷钠治疗,而对照组应用奥扎格雷钠常规治疗。经20天治疗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痊愈51例(32.9%),总有效率...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30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155例,对照组150例。治疗组采用高压氧加奥扎格雷钠治疗,而对照组应用奥扎格雷钠常规治疗。经20天治疗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痊愈51例(32.9%),总有效率为79.4%;对照组痊愈仅35例(23.3%),总有效率为68.7%。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优于一般常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脏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召晨 于福英 杜瑞艳 《疑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脏损伤时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方法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行心电图检查,检测血清心肌酶的含量。结果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心电图异常79例(60.8%),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发生率最高,...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脏损伤时心电图、心肌酶的变化。方法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行心电图检查,检测血清心肌酶的含量。结果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心电图异常79例(60.8%),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发生率最高,脑出血组次之;血清心肌酶升高86例(66.2%),脑梗死组与出血组之间血清心肌酶升高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意识障碍组与无意识障碍组患者比较心电图异常变化及血清心肌酶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死亡组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血清心肌酶水平增高显著,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并发心脏损伤,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异常、血清心肌酶升高。其异常程度与意识障碍、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监测心电图变化及血清心肌酶水平有助于病情轻重与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急性 心脏损伤 心电图 心肌酶
下载PDF
头部震动法在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BPPV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杜瑞艳 贾伟 李召晨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3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 探讨头部震动法对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gi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患者425例,随机... 目的 探讨头部震动法对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gi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患者425例,随机分为3组,其中观察组共155例,采用头部震动法;对照1组共130例,采用Semont法;对照2组共140例,采用Gufoni法;比较3组患者的复位效果、前庭症状指数、生活质量评分和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1次治疗有效率为92.3%、2次治疗有效率97.4%、3次有效率99.4%;均高于对照1组的83.1%、86.2%、92.3%和对照2组的72.8%、78.6%、84.3%(P均<0.05);治疗后3组前庭症状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7及30 d后3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2.9%,低于对照1组的23.1%和对照2组的20%,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头部震动法治疗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BPPV的疗效优于Semont法和Gufoni法,且操作简单、患者容易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震动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头部震动法在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杜瑞艳 李召晨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第3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头部震动法在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北京怀柔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246例前半规管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观察组均采用头部震动法,共88例;对照组1均采用Semont... 目的探讨头部震动法在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北京怀柔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246例前半规管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观察组均采用头部震动法,共88例;对照组1均采用Semont法,共76例;对照组2均采用Yacovino法,共82例,对比三组患者的复位疗效、前庭症状指数(VSI)、眩晕残障量表(DHI)和治疗后1个月内复发率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次治疗有效率为72.73%、2次治疗有效率86.36%、3次治疗有效率97.73%;均高于对照组1的60.53%、68.42%、84.21%和对照组2的58.54%、68.29%、8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前庭症状评分、DH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前庭症状指数评分及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5.68%,低于对照组1的10.53%和对照组2的8.54%,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部震动法治疗前半规管BPPV的疗效优于Semont法和Yacovino法,且操作方法更简便、患者配合度更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头部震动法 Semont法 Yacovino法 疗效
原文传递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研究近况 被引量:6
8
作者 杜瑞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8期65-68,共4页
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国内外对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机制、方法、临床研究近况及并发症的处理的文献,供临床医师对此领域研究的参考。
关键词 急性重症颅脑损伤 亚低温 临床研究 治疗方法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
9
作者 杜瑞艳 王洪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9期65-66,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6例,均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6例,均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两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结果 166例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患病率为44.0%,知晓率仅为30.1%。通过OGTT诊断的糖代谢异常者占入院后新诊断糖代谢异常者的54.9%。重症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患病率较高,但患者的知晓率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常规行OGTT检查,以提高糖代谢异常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葡萄糖代谢障碍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召晨 杜瑞艳 +1 位作者 张文会 王洪娟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1年第24期3368-3370,共3页
目的 调查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现状.方法 对17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时间进行调查,在症状出现超过3h就诊者均视为有院前延误,≤3 h就诊为对照组,>3h就诊为研究组.分析院前延误的原因.结果 (1)178例中对照组71例(39.9%),研究组... 目的 调查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现状.方法 对17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诊时间进行调查,在症状出现超过3h就诊者均视为有院前延误,≤3 h就诊为对照组,>3h就诊为研究组.分析院前延误的原因.结果 (1)178例中对照组71例(39.9%),研究组107例(60.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身边有无人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336,0.120,2.246,均P>0.05).(2)研究组脑梗死发生率、脑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研究组(x2=4.262,4.925,均P<0.05).(3)对照组意识障碍发病率明显多于研究组(x2 =3.969,P<0.05);对照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研究组(t=0.128,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102,P>0.05).(4)该组178例患者发病时认为是卒中的对照组有45例(63.4%),明显高于研究组的43例(40.2%)(x2=4.286,P<0.05);对照组家属在患者发病时应用救护车概率高于研究组(x2 =5.074,P<0.05);急诊医师在1h内确诊收住院的患者对照组39例(54.9%),研究组53例(4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903,P>0.05).结论 目前急性脑卒中的治疗存在明显的延误,造成延误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人们甚至一些医护人员对脑卒中知识缺乏,尤其对脑卒中的症状、体征、危险因素及治疗紧迫性认识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脑血管病 就诊时间 院前延误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早期治疗预后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召晨 于福英 杜瑞艳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5期514-515,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早期治疗预后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抗抑郁药物干预组(干预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非抗抑郁药物组(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比较2组不同时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早期治疗预后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抗抑郁药物干预组(干预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非抗抑郁药物组(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比较2组不同时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生活能力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结果治疗后14d及3,6个月,2组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均逐渐减低,MBI评分逐渐增加,干预组HAMD评分、NIHSS评分减降低程度及MBI评分增高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早期抗抑郁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情绪,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卒中后抑郁 抗抑郁治疗
原文传递
自发性水平眼震强度在急性孤立性眩晕疾病中的定位诊断意义
12
作者 贾伟 杜瑞艳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第23期59-61,共3页
目的 探讨自发性水平眼震的强度等级在急性孤立性眩晕疾病中的定位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北京怀柔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34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记录患者发病后72小时内自发性水平眼震的方向、强度等级,按... 目的 探讨自发性水平眼震的强度等级在急性孤立性眩晕疾病中的定位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北京怀柔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634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记录患者发病后72小时内自发性水平眼震的方向、强度等级,按眼震强度,分为三组,Ⅰ°自发性水平眼震组206人;Ⅱ°自发性水平眼震组217人,Ⅲ°自发性水平眼震组211人,总计归纳眼震强度与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的定位关联性.结果 前庭周围性疾病在I°自发性水平眼震组占比为73.79%,在Ⅱ°自发性水平眼震组占比为92.17%,在Ⅲ°自发性水平眼震组占比为93.84%,眼震强度越高,前庭周围性病变患者所占比例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孤立性眩晕患者,自发性水平眼震强度越大,提示前庭周围性疾病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水平眼震 眼震强度 孤立性眩晕 定位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