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否定一致还是否定极性?——日语“wh+mo”问题再讨论
1
作者 杜盛斌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4-43,共10页
跨语言研究成果表明,世界诸语言中的否定联用词至少存在两类——否定一致词与否定极性词。本文在批判并吸收Watanabe(2004)及片岡喜代子(2007)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其他语言的相关现象,重新分析了日语"wh+mo"的句法及语义特征,... 跨语言研究成果表明,世界诸语言中的否定联用词至少存在两类——否定一致词与否定极性词。本文在批判并吸收Watanabe(2004)及片岡喜代子(2007)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其他语言的相关现象,重新分析了日语"wh+mo"的句法及语义特征,解决了片岡喜代子(2007)的两个遗留问题。本文提出这类词并非传统认为的否定极性词或全称量词,而是在使用过程中消除固有否定属性的否定一致词;另外在语义方面,"wh+mo"虽然能得到全称量化的解释并受到从句制约,但在下位蕴涵条件下仍然能够进行跨节允准。由此,为否定一致现象在日语中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一致 否定极性 wh疑问词+助词mo 量化语义 长距离允准
原文传递
日语复合动词的事件结构及其句法表征——以V+-dasu为例
2
作者 杜盛斌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86,共10页
在事件语义学框架下,动词被看作事件谓词,而关于事件的信息则作为动词的基本语义编入词汇中。本文以日语"V+-dasu"复合动词的事件结构为例展开讨论。主要内容分为事件的语义结构和逻辑形式两部分。首先,通过数据统计发现-das... 在事件语义学框架下,动词被看作事件谓词,而关于事件的信息则作为动词的基本语义编入词汇中。本文以日语"V+-dasu"复合动词的事件结构为例展开讨论。主要内容分为事件的语义结构和逻辑形式两部分。首先,通过数据统计发现-dasu表体貌时复合动词情状类型为成就类,表位移时为达成类或成就类。然后,分别建立了相应事件结构的语义模型,发现复合动词情状类型的确定与前项动词无关。根据语义模型及以往研究,初步提出了适用于句法型复合动词与词汇型复合动词事件结构的逻辑形式,为事件语义的编码方式提供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su复合动词 事件结构 情状类型 逻辑编码
原文传递
日语动词属性对副词语义指向的影响——以「たっぷり」的修饰制约为例
3
作者 杜盛斌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6年第1期16-22,共7页
本文引入非作格与非宾格动词分类理论,基于日语语料库,对作为数量副词直接位于动词前的「たっぷり」的修饰制约进行了考察。解决了单纯自他分类无法解决的问题。发现「たっぷり」可以修饰他动词宾语与非宾格动词主语,不修饰非作格动词... 本文引入非作格与非宾格动词分类理论,基于日语语料库,对作为数量副词直接位于动词前的「たっぷり」的修饰制约进行了考察。解决了单纯自他分类无法解决的问题。发现「たっぷり」可以修饰他动词宾语与非宾格动词主语,不修饰非作格动词主语。并找出了造成这一制约的深层因素。阐明了动词属性会直接影响副词语义指向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作格动词 非宾格动词 副词 语义指向
原文传递
次要范畴存在的可能及理论意义——代动词suru的语法角色
4
作者 杜盛斌 《日本学研究》 2015年第1期61-72,共12页
現代言語学理論は言語の文法範疇を語彙範疇と機能範疇に分けている。しかし、この二者対立の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助詞のような判定が微妙になる語も無視できなく存在する。そこで、Fukui(2006)はレキシコンを4種類に分けることを提案し... 現代言語学理論は言語の文法範疇を語彙範疇と機能範疇に分けている。しかし、この二者対立の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助詞のような判定が微妙になる語も無視できなく存在する。そこで、Fukui(2006)はレキシコンを4種類に分けることを提案している。その中に[-F,-L]という特徴を持つ語が現れている。即ち、自然言語の中に語彙範疇でもなく機能範疇でもない一群の語が存在することを提案している。しかし、このような語の実在さえいまだに確認できない、従って、この提案は長い間注目されていない。この論文は、その支持として、英語のDo-supportとの対照により、日本語の代動詞である「する」がそのような機能範疇にもなれず、語彙範疇の特徴も持っていない語であることを論証している。つまり、この論文は二者対立の不足を補うため、現代言語学の研究がより精細的なレキシコン分類が必要であることを支持してい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范畴 功能范畴 次要范畴 代动词suru
原文传递
汉语普通话儿童DeP递归获得研究
5
作者 毛眺源 常香玉 杜盛斌 《外语导刊》 2024年第4期11-20,158,共11页
虽然学界日益重视儿童怎样获得递归语言能力,但对递归能力发展路径意见不一,体现在是否分阶段发展以及怎样分阶段。论文在最简方案生物语言学范式下参考制图理论重新分析DeP结构,并通过“指向任务”考察了84名3—6岁汉语普通话儿童理解2... 虽然学界日益重视儿童怎样获得递归语言能力,但对递归能力发展路径意见不一,体现在是否分阶段发展以及怎样分阶段。论文在最简方案生物语言学范式下参考制图理论重新分析DeP结构,并通过“指向任务”考察了84名3—6岁汉语普通话儿童理解2至4级DeP递归结构的表现,以回应先前争议与阐明递归机制发展的特点。结果显示,汉语普通话儿童递归语言能力的确分阶段发展:4岁成功生成2、3级DeP递归结构,5岁完全掌握4级DeP递归结构。而且,这一发展路径在跨语言环境中具有普遍性,分级发展可归因于递归运算机制的生物性成熟和语言机制的高效运算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获得 制图理论 DeP递归 儿童语言 生物语言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