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灌注化疗在胃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闫微婕 杜贞华 +1 位作者 黄忠献 林文俐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801-805,共5页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胃癌早期发病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发病时已为中晚期,对于晚期不可外科切除的胃癌患者仍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对于有手术机会的胃癌患者多采用以手术为...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胃癌早期发病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发病时已为中晚期,对于晚期不可外科切除的胃癌患者仍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对于有手术机会的胃癌患者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术前动脉灌注化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逐渐受到关注。其具有较传统化疗方式效率更高、不良反应更小以及提高后期手术切除率等优势,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就动脉灌注化疗在胃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灌注化疗 胃癌 新辅助治疗
下载PDF
微创介入技术治疗症状性多囊肝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2
作者 梁逸宁 杜贞华 +1 位作者 王志龙 左太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8-212,共5页
多囊性肝病(polycystic liver disease,PL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症状性多囊肝需要治疗。肝移植是症状性多囊肝病患者唯一的根治方法,但由于供体缺乏、手术费用昂贵,且风险大,多数患者无法... 多囊性肝病(polycystic liver disease,PLD)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症状性多囊肝需要治疗。肝移植是症状性多囊肝病患者唯一的根治方法,但由于供体缺乏、手术费用昂贵,且风险大,多数患者无法进行肝移植。近年来以经皮囊肿硬化术及经动脉栓塞术为代表的微创介入技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安全性高、并发症较少等诸多优势,已成功应用于治疗症状性多囊肝,并取得了医患双方的认可。因此微创介入技术将是未来症状性多囊肝治疗的发展方向,可以改善局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对经皮囊肿硬化术及经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多囊肝的原理机制、引导方式、适应证及禁忌证,在治疗多囊肝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相关并发症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多囊肝 经皮囊肿硬化术 经动脉栓塞术
下载PDF
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志龙 林文俐 +3 位作者 赵建强 杜贞华 梁逸宁 左太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6-450,共5页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W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6例行MWA联合PVP治疗的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和随访期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W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6例行MWA联合PVP治疗的脊柱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和随访期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神经学检查(ASIA)等级、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特异性评估表(QLQ-BM22)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缓解、脊柱功能状态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变化。统计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和存活时间。结果46例患者中,5例患者消融中出现中、重度疼痛,静脉推注吗啡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神经症状,立即停止消融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骨水泥注入过程中有11例患者出现轻度骨水泥渗漏,所有并发症均为轻微程度。术后随访6~26个月,6个月有40例患者影像学无肿瘤进展。术后各时间点VAS、ODI、QLQ-BM22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均P<0.01),术前和术后各时间段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患者10例(存活时间为7~26个月),生存时间为(13.20±7.65)个月,去除随访时间<12个月的患者,1年生存率为66.6%(12/18)。结论MW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脊柱功能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术 椎体成形术 脊柱转移瘤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肾上腺动脉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术治疗肾上腺转移瘤 被引量:3
4
作者 梁逸宁 杜贞华 +2 位作者 王志龙 林文俐 左太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60-1064,共5页
目的了解经动脉栓塞术(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联合微波消融术(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介入科接受TAE同步联... 目的了解经动脉栓塞术(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联合微波消融术(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介入科接受TAE同步联合MWA治疗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肾上腺转移瘤,均在TAE治疗后于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MWA,术后即刻行CT平扫,术后1、3、6个月及1年行腹部CT/MRI增强检查。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生存时间。结果TAE联合MWA的技术成功率为100%。仅有2例患者于术中出现高血压危象,1例患者出现肾上腺功能不全,其余患者仅出现一过性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术后1、3、6个月及1年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5.2%(20/21)、95.2%(20/21)、85.7%(18/21)、80.9%(17/21),部分缓解率分别为4.8%(1/21)、4.8%(1/21)、14.3%(3/21)、19.1%(4/21)。客观缓解率为100%。中位生存时间(OS)为32.5个月,12、18、24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100%、85.7%、66.7%。结论TAE联合MWA是可行的,且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肾上腺转移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微波消融 肾上腺转移瘤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微波消融联合经皮骨成形术在椎外溶骨性转移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志龙 林文俐 +3 位作者 杜贞华 张晓帆 梁逸宁 左太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0-585,共6页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微波消融(MWA)联合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MWA联合POP治疗18例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国际肌肉...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微波消融(MWA)联合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MWA联合POP治疗18例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ystem,MSTS)评分、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QLQ-BM22)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肢体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记录手术成功率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随访期间患者局部肿瘤控制状况和生存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患者的MWA联合POP手术均成功。术中4例患者出现少量骨水泥渗漏,均无明显症状。手术前后VAS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4,P<0.01);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1),而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后MSTS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0,P<0.01);术后各时间点MSTS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1),而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前后QLQ-BM22评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26,P<0.01);术后各时间点QLQ-BM22评分均低于术前(均P<0.01),而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3~28个月,生存时间为(9.14±7.9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6例术后1年内死亡,1例术后26个月死亡。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15、16个月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13个月。结论CT引导下MWA联合经皮骨成形术治疗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并发症少,安全可行,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术后局部肿瘤复发率低且复发周期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术 经皮骨成形术 椎体外溶骨性转移瘤 安全性 疗效
下载PDF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经动脉栓塞术治疗嗜铬细胞瘤破裂出血患者一例
6
作者 梁逸宁 杜贞华 +1 位作者 王志龙 左太阳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3年第4期385-388,共4页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儿茶酚胺分泌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等。据报道,嗜铬细胞瘤患者占所有高血压病例的0.2%[1]。肾上腺肿瘤的自发性破裂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嗜铬细胞瘤是最...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儿茶酚胺分泌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等。据报道,嗜铬细胞瘤患者占所有高血压病例的0.2%[1]。肾上腺肿瘤的自发性破裂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嗜铬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发生自发性肾上腺出血的肾上腺肿瘤[1]。然而,在嗜铬细胞瘤破裂出血的情况下,急诊手术的围术期死亡率较高[1,2]。本文报道了1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病例,我们应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cyanoacrylate,NBCA)胶经动脉栓塞术(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止血,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铬细胞瘤 栓塞 破裂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