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视皮质17区NPY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发育
1
作者 杜韵璜 王丹平 +3 位作者 黎昭洪 吕来清 宿宝贵 张家珍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1-378,共8页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ABC法,以引产死亡胎儿13例和死亡足月产新生儿4例为材料.对其树皮质Brodmann17区NPY样阳性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新生儿视皮质NPY样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和浅层白质内.NPY样阳性神经元为非锥体形神经...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ABC法,以引产死亡胎儿13例和死亡足月产新生儿4例为材料.对其树皮质Brodmann17区NPY样阳性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新生儿视皮质NPY样阳性神经元主要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和浅层白质内.NPY样阳性神经元为非锥体形神经元,以多极和双簇状神经元为主,还有部分双极和不成熟神经元.阳性神经元有大量的突起,在交界区和浅层白质内形成浓密的纤维网,而皮质层内种经纤维相当稀疏.发育学研究显示,胎龄22周已有阳性神经元出现,随着胎龄的增长,阳性神经元的密度、体积、突起的数量和长度不断增长,成熟神经元的比例也逐渐增加,阳性神经元逐渐向皮质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Y 视皮质 发育 人脑 解剖
下载PDF
人胎基底动脉肽能神经的支配——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
2
作者 杜韵璜 黎昭洪 +1 位作者 罗治寰 谢兆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1-5,共5页
以16例24周龄至38周龄死亡人胎的基底动脉作材料,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ABC法和PAP法)研究某些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于光镜下观察到基底动脉壁的外膜中存在血管活性肠肽(VIP)样、P物质(SP)样和生长抑素(SOM)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这些... 以16例24周龄至38周龄死亡人胎的基底动脉作材料,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ABC法和PAP法)研究某些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于光镜下观察到基底动脉壁的外膜中存在血管活性肠肽(VIP)样、P物质(SP)样和生长抑素(SOM)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呈树枝样、爪样、索条样或点状,有些集合成束。在靠近中膜的外弹性膜附近,神经纤维较为密集。但中膜及内膜未发现神经纤维。不同周龄胎儿的基底动脉壁中,此三种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分布区域和型式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外弹性膜 血管活性肠肽
下载PDF
小腿神经肌支自身比例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吕来清 宿宝贵 +4 位作者 斯恒 张家珍 韩辉 杜韵璜 黎昭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为小腿创伤修复及肌瓣移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对36具(共72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肌支进行自身比例定位研究。结果:①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以2支型出现率最多;②腓总... 目的:为小腿创伤修复及肌瓣移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对36具(共72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肌支进行自身比例定位研究。结果:①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以2支型出现率最多;②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集中于小腿的1段和2段;③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发出的各肌支进入各肌的区位,均有倾向于以神经干为轴心近距离分布的规律。结论:确定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肌支的危险区段和危险区位。讨论了有利于开展带神经血管蒂肌瓣移植的肌支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 胫神经 肌支 自身比例定位 形态学
下载PDF
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建华 黎昭洪 +2 位作者 杜韵璜 沈宏友 吕来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6,共6页
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观察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SD成年大鼠40只,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钳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在实验组损伤侧受损的神经周围放入浸有bFGF的明... 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观察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SD成年大鼠40只,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钳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在实验组损伤侧受损的神经周围放入浸有bFGF的明胶海绵,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浸泡海绵置于受损神经处。以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为正常自身空白对照。术后隔日一次向损伤侧腓肠肌肌注bFGF,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3、4、5周分别对每只大鼠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切取脊髓腰4~6节段,恒冷箱冷冻切片,Nis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元的形态,计算其数目,将损伤侧与正常侧比较,将bFGF治疗组与非治疗组作比较,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3、4、5周治疗组的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均大于对照组,且统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bFGF对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所导致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死亡有保护作用,也许可能成为运动神经元新的神经营养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神经元 BFGF 神经再生 保护作用
下载PDF
多媒体局部解剖学光盘教材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吕来清 宿宝贵 +2 位作者 张家珍 杜韵璜 黎昭洪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局部解剖学 光盘教材 开发 应用 多媒体
下载PDF
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柏志全 刘建华 +2 位作者 王子栋 黎昭洪 杜韵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 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以钳夹损伤左侧坐骨神经大鼠为模型,治疗组肌肉注射b F G F,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隔日1 次。术后2 、3 、4 周分别对治...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 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以钳夹损伤左侧坐骨神经大鼠为模型,治疗组肌肉注射b F G F,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隔日1 次。术后2 、3 、4 周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损伤侧及健侧腓肠肌进行肌诱发电位及肌收缩力检测,以健侧为100 % ,求出损伤侧各指标的恢复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腓肠肌诱发电位幅值恢复率明显加快( P< 005) ;腓肠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的恢复率也显著加强( P< 005 和 P< 001) 。结论:b F G 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肌力 BFGF 腓肠肌 功能恢复
下载PDF
bFGF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电生理学 被引量:2
7
作者 柏志全 刘建华 +2 位作者 王子栋 黎昭洪 杜韵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0-22,共3页
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和电生理学方法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功能影响。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2、3、4和5周的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受损神经的动作电位幅值及传导速度的恢复... 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和电生理学方法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功能影响。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2、3、4和5周的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受损神经的动作电位幅值及传导速度的恢复率较对照组明显加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bFGF能促进损伤的外周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BFGF 修复 电生理学
下载PDF
兔小肠毛细淋巴管吸收机能状态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吕来清 宿宝贵 +1 位作者 杜韵璜 张家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2期6-9,共4页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家兔小肠毛细淋巴管吸收机能状态超微结构。处于吸收机能状态的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周围无基膜或基膜不连续。内皮细胞间连接形式复杂,最多见为复杂的多突起交错连接。无论何种连接形式,其相接处...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家兔小肠毛细淋巴管吸收机能状态超微结构。处于吸收机能状态的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周围无基膜或基膜不连续。内皮细胞间连接形式复杂,最多见为复杂的多突起交错连接。无论何种连接形式,其相接处均有紧密的相接部位,未见呈开放状态。内皮细胞的胞质内有大量囊泡,内皮表面的胞饮胞吐现象及内皮细胞间连接点开大处的大颗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毛细淋巴管 超微结构 家兔实验 吸收生理
下载PDF
视皮质内神经肽Y研究现状(综述)
9
作者 杜韵璜 王丹平 黎昭洪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23-128,共6页
视皮质内神经肽Y研究现状(综述)杜韵璜,王丹平,黎昭洪(暨南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630,广州)神经肽酪氨酸(NeuropeptideTyrisone)是1982年Tatemobo等 ̄[1.2]从猪脑中分... 视皮质内神经肽Y研究现状(综述)杜韵璜,王丹平,黎昭洪(暨南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510630,广州)神经肽酪氨酸(NeuropeptideTyrisone)是1982年Tatemobo等 ̄[1.2]从猪脑中分离提纯出的一种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 视皮质 NPY受体
全文增补中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急性期缓激肽在相应脊髓前角的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宏友 杜韵璜 +1 位作者 黎昭洪 刘建华 《广东解剖学通报》 CAS 1998年第1期27-30,共4页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研究了缓激肽在脊髓腰段及L_(4-6)背根节的分布,以及坐骨神经切断后,它在相应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缓激肽免疫阳性反应物分布于L4~L6背根节及腰骶髓灰质的第Ⅱ、...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研究了缓激肽在脊髓腰段及L_(4-6)背根节的分布,以及坐骨神经切断后,它在相应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缓激肽免疫阳性反应物分布于L4~L6背根节及腰骶髓灰质的第Ⅱ、Ⅲ、Ⅳ、Ⅸ层神经元及脊髓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在神经损伤(切断坐骨神经)的研究中,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缓激肽含量,在损伤后第15h减少,以后逐渐增多,在损伤后24h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第48h,其含量明显超过对照组,在第72h,继续维持在高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 坐骨神经损伤 脊髓前角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急性期激肽原在脊髓前角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宏友 杜韵璜 黎昭洪 《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1-4,共4页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研究了激肽原在腰骶髓及L4~L6脊神经节的分布,以及坐骨神经切断后,其在相应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激肽原分布于L4~L6脊神经节及腰骶髓灰质的第Ⅱ,Ⅲ,...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仪,研究了激肽原在腰骶髓及L4~L6脊神经节的分布,以及坐骨神经切断后,其在相应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激肽原分布于L4~L6脊神经节及腰骶髓灰质的第Ⅱ,Ⅲ,Ⅳ,Ⅸ层神经元及脊髓白质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在神经损伤后,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激肽原相对含量,在损伤后第15h是减少的。以后逐渐增多,到损伤后24h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第48h,72h,其含量明显超过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肽原 脊髓前角 坐骨神经损伤
下载PDF
缓激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区的分布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宝林 沈宏友 +1 位作者 杜韵璜 黎昭洪 《解剖学研究》 CAS 2002年第2期108-109,122,I002,共4页
目的 研究缓激肽 (BK)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区的分布。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缓激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分布。结果 脑缺血 3h后 ,大鼠损伤侧MCA分布区的神经细胞中 ,发现BK样免疫阳性反应物 ;而正常大鼠MCA... 目的 研究缓激肽 (BK)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区的分布。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缓激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分布。结果 脑缺血 3h后 ,大鼠损伤侧MCA分布区的神经细胞中 ,发现BK样免疫阳性反应物 ;而正常大鼠MCA供血区的神经细胞内未见有BK样免疫阳性反应物。结论 正常大鼠MCA分布区的神经细胞内不存在或存在非常少的BK ,但在缺血性损伤后 ,神经细胞内出现较多的B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 局灶性脑缺血 脑水肿 形态学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人胎孤束核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及其纤维的分布
13
作者 黎昭洪 潘滔 +1 位作者 杜韵璜 罗治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6-30,共5页
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技术,研究生长抑素(Somatostatin,简称SOM)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及其纤维在人胎孤束核的分布。结果表明:SOM样神经元在人胎孤束核各亚核均有分布,以背内侧亚核细胞密度最高(642个/m^2)。在不同平面,则以闩平面细... 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技术,研究生长抑素(Somatostatin,简称SOM)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及其纤维在人胎孤束核的分布。结果表明:SOM样神经元在人胎孤束核各亚核均有分布,以背内侧亚核细胞密度最高(642个/m^2)。在不同平面,则以闩平面细胞密度最高(635个/m^2)。SOM样神经元多为中小型(细胞长轴径5~20μm),胞体多呈棱形和卵圆形。SOM样神经纤维在人胎孤束核内分布密集,交织成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 孤束核 生长抑素 免疫反应
下载PDF
人胎冠状动脉NPY样神经纤维显微结构成分的定量分析
14
作者 傅跃高 杜韵璜 +1 位作者 黎昭洪 罗治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4期10-13,共4页
以7例18至34周龄死亡人胎冠状动脉作材料,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ABC法显示 NPY 样神经纤维,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扫描测定冠状动脉各分支 NPY 样神经纤维的含量.结果表明,前降支、后降支及心肌内小冠状动脉 NPY 样神经纤维的含量高于左旋支、... 以7例18至34周龄死亡人胎冠状动脉作材料,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 ABC法显示 NPY 样神经纤维,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扫描测定冠状动脉各分支 NPY 样神经纤维的含量.结果表明,前降支、后降支及心肌内小冠状动脉 NPY 样神经纤维的含量高于左旋支、右缘支的含量(P<0.01),左旋支、右缘支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Y 冠状动脉 人胎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的变化
15
作者 沈宝林 沈宏友 +1 位作者 杜韵璜 黎昭洪 《解剖学研究》 CAS 2004年第4期258-260,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缺血脑区缓激肽样免疫反应阳性物的平均光密度(A)值作为缓激肽的...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缺血脑区缓激肽样免疫反应阳性物的平均光密度(A)值作为缓激肽的相对含量,比较局灶性脑缺血3h组、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再灌注30min、2h、4h、16h组缓激肽的相对含量。结果缺血脑区缓激肽样免疫反应阳性物的A值于脑缺血3h/再灌注2h后明显增高(P<0.05),随后下降至增高前水平。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于再灌注2h后明显增高,其可能在脑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 再灌注 局灶性脑缺血 脑区 大鼠 增高 对照组 结论 变化 重要作用
下载PDF
人胎颈交感节肽能神经元的免疫细胞化学的研究
16
作者 黎昭洪 杜韵璜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2期7-11,共5页
取16例24~32周龄的死亡人胎作材料,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于光镜下观察到颈上神经节(简称颈上节)和星状神经节(简称星状节)中存在含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和纤维,含生长抑素(SOM)神经元和纤雏以及含P物质(S... 取16例24~32周龄的死亡人胎作材料,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于光镜下观察到颈上神经节(简称颈上节)和星状神经节(简称星状节)中存在含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和纤维,含生长抑素(SOM)神经元和纤雏以及含P物质(SP)纤维,但未发现含SP神经元。二节中的含VIP神经元和含SOM神经元形状多种,免疫反应染色深浅不等,颈上节以大、中型细胞为主,而星状节以中、小型细胞居多。上述神经元类型和分布未有明显的胎龄变化。结果揭示颈交感神经节中,含VIP和含SOM神经元在出生前已经发育。VIP、SOM和SP3种神经肽在胎儿期已作为神经传导物或神经调节物而发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上神经节 免疫细胞化学 VIP SOM
下载PDF
线栓法所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时程变化
17
作者 沈宝林 沈宏友 +1 位作者 杜韵璜 黎昭洪 《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 2002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研究线栓法所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后脑水肿的时程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 ,制造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缺血 /再灌注动物模型 ,采用干湿称重法测定脑缺血 /再灌注后 ,不同时刻大鼠损伤侧脑组织的含水量。结果 脑缺血 3h后 ... 目的 研究线栓法所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后脑水肿的时程变化。方法 用线栓法 ,制造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缺血 /再灌注动物模型 ,采用干湿称重法测定脑缺血 /再灌注后 ,不同时刻大鼠损伤侧脑组织的含水量。结果 脑缺血 3h后 ,大鼠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开始增高 ,随着再灌注的进行 ,脑组织含水量继续缓慢增高 ,至再灌注 4h时显著升高 ,直至再灌注 16h时达到最高。结论 线栓法所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后 ,脑水肿的程度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栓法 脑缺血 再灌注 脑水肿 大脑中动脉闭塞
下载PDF
人胎视皮质17区血管活性肠肽样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及个体发育 被引量:1
18
作者 钟渭 杜韵璜 +2 位作者 黎昭洪 罗治寰 陈惠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16-222,共7页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人胎(19—38周,共26例)视皮质17区含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及发育。结果证明该区含VIP神经元在受精龄第21周开始出现微弱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皮质Ⅰ—Ⅵ层均可见,但以深层Ⅴ—Ⅵ层明显,以后...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人胎(19—38周,共26例)视皮质17区含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及发育。结果证明该区含VIP神经元在受精龄第21周开始出现微弱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在皮质Ⅰ—Ⅵ层均可见,但以深层Ⅴ—Ⅵ层明显,以后在Ⅱ—Ⅳ层明显增多。而且主要分布在Ⅱ—Ⅵ层。含VIP神经元有双极和多极两种,大部分是双极神经元。阳性神经元刚出现时突起短,随胎龄增长突起延长并分支。第Ⅵ层阳性神经元刚出现时胞体小,随胎龄增长(从24—38周),胞体体积明显增大,而核的比例变小。除第Ⅳ层阳性双极神经元在单位面积内的数目从36—38周有所下降外,该层阳性多极神经元数目及其他层(Ⅱ、Ⅲ、Ⅴ、Ⅵ层)阳性神经元数从24周到38周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肠肽 视皮质 神经元
下载PDF
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骨骼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建华 柏志全 +1 位作者 黎昭洪 杜韵璜 《广州医药》 1999年第3期15-17,共3页
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 b F G F) 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功能恢复的作用。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2 , 3 , 4 周... 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 b F G F) 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功能恢复的作用。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2 , 3 , 4 周观察, 结果显示: 治疗组受损神经所支配之骨骼肌诱发电位及骨骼肌收缩力的恢复率较对照组明显加快,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表明b F G F 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骨骼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骨骼肌 功能恢复 BFGF
下载PDF
部分回结肠切除术治疗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潘滔 黎昭洪 +1 位作者 杜韵璜 罗治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97-99,共3页
本文根据门脉系的解剖生理学特点,设计了部分回结肠切除术用以治疗门脉高压症。通过对8只猫的实验观察,表明该术式能有效地降低自由门脉压,缓解门脉压高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脉最大灌注压.本文还将该术式与断流术、分流术进行了比... 本文根据门脉系的解剖生理学特点,设计了部分回结肠切除术用以治疗门脉高压症。通过对8只猫的实验观察,表明该术式能有效地降低自由门脉压,缓解门脉压高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脉最大灌注压.本文还将该术式与断流术、分流术进行了比较、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压症 回肠切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