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白璧德——对话杜骏飞教授
1
作者 宗益祥 杜骏飞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0,共7页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是一种"超越性"的人文主义,推崇人文理性与道德想象,反对科学主义和泛情主义。在媒介全面重构人类生活,工具主义盛行的数字时代,"数字白璧德"象征着一种以新人文主义指引数字传播的思想路径。传...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是一种"超越性"的人文主义,推崇人文理性与道德想象,反对科学主义和泛情主义。在媒介全面重构人类生活,工具主义盛行的数字时代,"数字白璧德"象征着一种以新人文主义指引数字传播的思想路径。传播研究的"新人文主义转向"意味着抑制工具理性,高度关注人文价值,强调"更高意志"所具有的知性直觉及本来事实。新人文主义要求我们以"人的法则"反对"物的法则",特别是批判"算法统治"与"网络滥情"。新人文主义力求在规范与自由间执两用中,呼吁在媒介化时代实现技术向善、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文·白璧德 数字时代 新人文主义 “更高意志” 传播研究
下载PDF
数字巴别塔问题
2
作者 杜骏飞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6,81,共7页
本文通过“社会网络性”的讨论,阐明这样一种数字社会理想:以普遍联结来衡量数字社会网络的价值,并实现一种开放、团结的数字交往性。1.在一个指数级增长的交往网络中,梅特卡夫定律只能呈现物理意义上的网络价值,而无法决定数字社会网... 本文通过“社会网络性”的讨论,阐明这样一种数字社会理想:以普遍联结来衡量数字社会网络的价值,并实现一种开放、团结的数字交往性。1.在一个指数级增长的交往网络中,梅特卡夫定律只能呈现物理意义上的网络价值,而无法决定数字社会网络的意义。2.网络社会既非持久的聚合,也非单纯的离散;社会自身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媒介环境的塑造,构成了一种特定的自反性。3.人类社会的数字团结,同时面临着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张力,它们之间的切换,取决于网络社会的幂律逻辑。总体而言,在本文“数字巴别塔”式的理论愿景中,人的因素——不同阶层与群体、尤其是关键节点的观念水平,才是最为重要的锚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性 网络性 数字社会 数字巴别塔 数字交往性
下载PDF
瓦力悖论:AI危机与仿人机器人 被引量:2
3
作者 杜骏飞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112,F0002,共10页
文本试图阐释:在AI的加持下,仿人机器人将成为超级物种,始则服务、模仿,继而可能侵入、接替,最终结构性地改变人类生存境遇。作为思想实验,文本以机器人“瓦力”的故事讨论了一种人机交往悖论:人类开发AGI,AGI涌现机器意识,机器意识要... 文本试图阐释:在AI的加持下,仿人机器人将成为超级物种,始则服务、模仿,继而可能侵入、接替,最终结构性地改变人类生存境遇。作为思想实验,文本以机器人“瓦力”的故事讨论了一种人机交往悖论:人类开发AGI,AGI涌现机器意识,机器意识要求独立性,但独立的机器将觉知自己,并可能将人降到非优先地位。文本认为,在人与机器生命之间,较智能鸿沟更难填平的,是物种鸿沟,其根本在于人的交往可以计算,但生物的具身性不可计算——源自生物演化的完整人性难为代码所及。因此,发展AI与机器人不能以“机器人性”遮蔽“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I 仿人机器人 超级生命 机器人性 瓦力悖论 数字人类世
下载PDF
我虚拟,故我在(1):生存间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杜骏飞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9,共15页
AI时代的来临,加速了人类生存的虚拟化演进。关于人的本体性的重思,亦随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遍话题。以数字交往为视角,阐述一种关于虚拟生存的理论叙事:在虚实间生的生命形态中,人是以数据为基质、以交往为场景的“新人”;生命借... AI时代的来临,加速了人类生存的虚拟化演进。关于人的本体性的重思,亦随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普遍话题。以数字交往为视角,阐述一种关于虚拟生存的理论叙事:在虚实间生的生命形态中,人是以数据为基质、以交往为场景的“新人”;生命借由气态主体实现了分布式生存,借由交往的“间性”建立了非整数维度的人,借由平行时空维系了生存的连续统;由此,虚拟生存本身得以成为一种间性化的生存,而“生存间性”则超越了生死二元论,质疑了生命的有限性。将“生存间性”说作为一种数字化的生命哲学,力图发展出人抵抗“被抛”的思想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间性 虚拟生存 数字交往 生命哲学 数字被抛
下载PDF
我虚拟,故我在(2):数字化死亡
5
作者 李丹 杜骏飞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56,共16页
“数字化死亡”是被数字技术赋能的死亡系统,包括死亡的数字化展现、死亡的交往化、死亡的去交往化和数字记忆的终结。(1)在生存间性的视角下,数字化死亡建构了生死间的有机联系——它打开了死亡的公共性,并发明了一种灵性的数字身份。... “数字化死亡”是被数字技术赋能的死亡系统,包括死亡的数字化展现、死亡的交往化、死亡的去交往化和数字记忆的终结。(1)在生存间性的视角下,数字化死亡建构了生死间的有机联系——它打开了死亡的公共性,并发明了一种灵性的数字身份。(2)逝者的“幽存”应当受到尊重,且应首先由其本人的意志所支配。他者僭越逝者的权利,无异于摧毁一种“数字来生”。(3)数字化死亡的技术仍在演进之中。从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来看,当下的数字化死亡是不平等的。(4)在数字时代,死亡是多重的,而人的数字遗骸才是其最后的“人”。数字化死亡不是生的沉沦——对数字化死亡的冒犯才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死亡 数字伦理 数字交往 数字遗骸 数字幽存
下载PDF
虚拟社会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 被引量:22
6
作者 杜骏飞 李永刚 孔繁斌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共6页
虚拟社会是以互联网传播为背景的社会生活总体;而虚拟社会管理的本义,则是指对网络时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有效治理。与传统社会相比,虚拟社会具备了流动性、族群化、人民身份、云智慧、技术近用等特质;相应的,政府应以虚拟社会的动... 虚拟社会是以互联网传播为背景的社会生活总体;而虚拟社会管理的本义,则是指对网络时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有效治理。与传统社会相比,虚拟社会具备了流动性、族群化、人民身份、云智慧、技术近用等特质;相应的,政府应以虚拟社会的动态管理、差异管理、认同管理、协商管理、学习管理来应对治理挑战;并且,"现实-虚拟"的跨管理协同应成为虚拟社会管理机制的最终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虚拟社会 社会管理 公共政策
下载PDF
中国十大城市居民网络使用偏好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杜骏飞 陈友华 +2 位作者 巢乃鹏 苗国 梁靖雯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64,共5页
本文节选自国家重大社科委托项目“网络社会的传播与控制”成果《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该项目主要基于定量视角,运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进行数据收集。研究者通过集群抽样法,... 本文节选自国家重大社科委托项目“网络社会的传播与控制”成果《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该项目主要基于定量视角,运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进行数据收集。研究者通过集群抽样法,在上海、北京、广州、济南、武汉、沈阳、西安、昆明、兰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络 偏好分析 网络使用 城市居民 社会调查报告 计算机辅助 网络社会 电话访问
下载PDF
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 被引量:46
8
作者 杜骏飞 魏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50,共8页
本文从媒介传播个案分析入手,研究网络集群行为的政治社会学意义。研究者基于"魔兽世界玩家维权事件"及其集群行为案例的因果考察,指出:"相对剥夺"与冲突形成、催化因素与压抑心理、行动动员与集体爆发、协商规范... 本文从媒介传播个案分析入手,研究网络集群行为的政治社会学意义。研究者基于"魔兽世界玩家维权事件"及其集群行为案例的因果考察,指出:"相对剥夺"与冲突形成、催化因素与压抑心理、行动动员与集体爆发、协商规范与秩序重构,是集群事件发展四个阶段的特征及原因。进而,本文从协商民主的视角,阐明了网络集群可能具有的三种积极效用:有正当诉求的网络集群能够促进社会公正的产生;理性的网络集群对网民具有教育意义;网络参与协商的过程能够促使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为保证政府、媒体和网民三者共同正确对待网络集群、使之真正成为以民意表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六项基本处置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集群 协商民主 民意表达
下载PDF
网络新闻中的政治与民生(上) 被引量:2
9
作者 杜骏飞 陈友华 +2 位作者 巢乃鹏 苗国 梁靖雯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2-74,共3页
本文节选自国家重大社科委托项目"网络社会的传播与控制"成果《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该项目主要基于定量视角,运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进行数据收集,通过集群抽样法在上海... 本文节选自国家重大社科委托项目"网络社会的传播与控制"成果《中国网络社会调查报告》。该项目主要基于定量视角,运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进行数据收集,通过集群抽样法在上海、北京、广州、济南、武汉、沈阳、西安、昆明、兰州、重庆十大城市访问了2011户家庭,平均从每个城市获得约200个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城市居民如何接受网络新闻,网络新闻中的政治与民生议题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所受的关注度有何不同,网络新闻生产与管理应该如何促进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新闻 生产与管理 政治与民生议题
下载PDF
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 被引量:66
10
作者 杜骏飞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9-112,共4页
网络流行的"丧文化"具有习得性无助理论所阐释的表征,其心理诱因则来自生存环境和生活压力。除了颓废、麻木之外,"丧文化"同时也具有更为复杂的"亚文化光谱",蕴藏着自我强化、狂欢、戏谑、抗议、消解、... 网络流行的"丧文化"具有习得性无助理论所阐释的表征,其心理诱因则来自生存环境和生活压力。除了颓废、麻木之外,"丧文化"同时也具有更为复杂的"亚文化光谱",蕴藏着自我强化、狂欢、戏谑、抗议、消解、反思、自我否定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丧文化也呈现了"反讽"的形态与功能,并把反讽指向了自身,形成了独特的"自我反讽",从而成为当代青年阶层网络文化的公约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文化 习得性无助 亚文化光谱 归因 自我反讽
下载PDF
“瓦釜效应”:一个关于媒介生态的假说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杜骏飞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36,共6页
作为一种理论假说,"瓦釜效应"试图解释新闻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同于经济学领域的"柠檬市场"理论,"瓦釜效应"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媒介文化的媚俗和新闻价值观的"崇低"何以可... 作为一种理论假说,"瓦釜效应"试图解释新闻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同于经济学领域的"柠檬市场"理论,"瓦釜效应"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媒介文化的媚俗和新闻价值观的"崇低"何以可能,以及媒介场域中诸主体的合谋是如何实现的。为了更清晰地阐释"瓦釜效应",刻画了"循环影响链"的媒介生态模型,从而赋予理论以结构;亦论述了"瓦釜效应"的运行逻辑,认为它得以体制化的原因是:在相应的政策允准下,媒体、市场、资本、技术、政策和社会传统相互驱动,相互建构,以趋利避害为原则,共同推动了这一看似不可逆的生态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釜效应 媒介生态 新闻价值观 循环影响链 媒介文化 传播政策
下载PDF
Internet:被解放的新闻价值观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杜骏飞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6-90,共5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网络新闻实践中认知的不断积淀 ,对现有的新闻价值观作理论修正的必要性日益明显。首先 ,作为传统新闻思想核心的、关于“客观性”的价值 ,在网络新闻环境下 ,正在向“客观———主观性”的综合型价值观方向发展。其次 ...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网络新闻实践中认知的不断积淀 ,对现有的新闻价值观作理论修正的必要性日益明显。首先 ,作为传统新闻思想核心的、关于“客观性”的价值 ,在网络新闻环境下 ,正在向“客观———主观性”的综合型价值观方向发展。其次 ,传统的新闻价值系统中诸种较为公认的元素或指向 ,在泛传播的条件下 ,也都正由单调的偏倚而走向辩证的统合。具体来说 ,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匿名性、受众的交互性、网络平权以及新闻信息本身的泛化等诸多传播特征的出现 ,使得那种在文本生产及新闻理念上强调一元化旨趣限定的价值观 ,在网络新闻环境下已经出现了富有自组织性的新发展 ,这包括 :有关“异常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异常———寻常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有关“影响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影响———交响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有关“及时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及时———全时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有关“冲突性”的价值观正在向“冲突———冲击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有关“显要性”的价值观正在向“显要———需要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有关“人情味”的价值观正在向“人情———人群性”的价值观方向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ET 客观性 主观性 及时性 全时性 异学性 寻常性 影响性 交响性 新闻价值系统 网络新闻 综合型价值观
下载PDF
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 被引量:50
13
作者 杜骏飞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3-77,共5页
虚拟社区作为社会存在 ,其本质是否具有社会实在性的问题 ,是阐释任何有关虚拟社区理论议题的关键问题。虚拟社区的存在 ,基于人类未尝经验过的技术背景 ,这种背景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用已经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连带 (socialsolidarity)意义... 虚拟社区作为社会存在 ,其本质是否具有社会实在性的问题 ,是阐释任何有关虚拟社区理论议题的关键问题。虚拟社区的存在 ,基于人类未尝经验过的技术背景 ,这种背景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用已经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连带 (socialsolidarity)意义的社区 ;虚拟社区作为“物像的”或“拟真的”社区 ,是在意识中真实存在的物理图景 ,其“虚拟”一词的所指 ,是一种更为深刻和确实的“主观客观” ;以在线身份生存的赛博人群 ,既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信仰 ,又葆有着真实的人类属性。虚拟性只是虚拟社区的表象 ,实在性却是它的灵魂 ,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指涉和展现人类的生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区 传播学 网络信息 IRC 生活方式 信息交流方式
下载PDF
“华南虎事件”:公民新闻的阐释与评估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杜骏飞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6,共4页
2007年秋天,一条重大新闻从陕西传来:一位名叫周正龙的农民拍到了在我国已经消失3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照片。证实其并未灭绝,这立即引起全国关注。但出乎意料的是,不到24小时,在BBS上即出现了对照片的质疑,此后延续数月,全国网民... 2007年秋天,一条重大新闻从陕西传来:一位名叫周正龙的农民拍到了在我国已经消失3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照片。证实其并未灭绝,这立即引起全国关注。但出乎意料的是,不到24小时,在BBS上即出现了对照片的质疑,此后延续数月,全国网民不断列举最新的证据。发表否定照片真实性和当地政府公信力的材料和观点,逐步使得此一事件超越个案本身、超越当事人利益,甚至超越科学和国界,成为2007年度中国最为重要的新闻事件与公共事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事件 华南虎 公民新闻 评估 阐释 政府公信力 当事人利益 重大新闻
下载PDF
公正传播论(1):新闻人本主义的兴起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杜骏飞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50,共7页
在数字时代传播观念变迁的讨论中,重思政治哲学的“公正”问题是有意义的。就公正的立场而言,(1)新闻并无先验性的神圣,新闻理应为了人、属于人、回到人;新闻处于社会传播之中,新闻正义在本质上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2)新闻应超越专业主... 在数字时代传播观念变迁的讨论中,重思政治哲学的“公正”问题是有意义的。就公正的立场而言,(1)新闻并无先验性的神圣,新闻理应为了人、属于人、回到人;新闻处于社会传播之中,新闻正义在本质上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2)新闻应超越专业主义的局限,将本体性从公共领域转向“国家、社会与公共领域的总体”——只有在这一总体性叙事之中,新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持有完整的公正;(3)新闻人本主义的观念,将不满足于专业性、中介性和过程性,并使新闻业回归高度理性、高度责任感、高度职业能力的知识分子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正传播 新闻理论 新闻正义 社会公正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人本主义 新闻价值观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流言止于传媒的公信——透析“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传媒危机 被引量:34
16
作者 杜骏飞 《新闻记者》 CSSCI 2003年第3期38-40,共3页
网络传播反抗信息遮蔽的巨大力量得到充分展示,传统新闻体制和信息反应机制表现出显著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疲态……
关键词 “非典型肺炎事件” 传媒危机 新闻体制 信息反应机制 网络流言 公信力 管理理念
下载PDF
1994年以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杜骏飞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71,共9页
综述1994年—2008年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历史,通过对CNKI检索建立分类数据库,然后进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学术进展的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4年—1999年,为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发生期;2000... 综述1994年—2008年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历史,通过对CNKI检索建立分类数据库,然后进行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学术进展的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4年—1999年,为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发生期;2000年—2003年,为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期;2004年—2008年,为网络新闻传播研究的繁荣期。文章并对各个阶段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评述,希望从中发现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贡献,以利于学术界寻求更多的理论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新闻传播理论 研究进展 传播学
下载PDF
网络政治的问题与主义--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译序 被引量:8
18
作者 杜骏飞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20,23,共3页
今年3月刚刚去世的德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创建者、阿伦斯巴赫研究所共同创始人诺埃勒-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说过: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 今年3月刚刚去世的德国传播学家、政治学家,“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创建者、阿伦斯巴赫研究所共同创始人诺埃勒-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说过: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家 问题与主义 网络政治 互联网 “沉默的螺旋”理论 查德 大众传播 社会公众
下载PDF
公正传播论(2):交往社会的来临 被引量:8
19
作者 杜骏飞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55,共7页
交往社会是由交往人与交往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交往社会的理想是:一切社会成员,为实现公共福祉而理性交流;为此,公正传播应朝向善治,建设交往社会,并以此促进协商治理的系统演化。人与社会的理性是不完备的,数字交往存在“自反性沉迷”... 交往社会是由交往人与交往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交往社会的理想是:一切社会成员,为实现公共福祉而理性交流;为此,公正传播应朝向善治,建设交往社会,并以此促进协商治理的系统演化。人与社会的理性是不完备的,数字交往存在“自反性沉迷”的底层逻辑并排斥异质性,平台公司的伦理缺陷与算法陷阱,是交往社会的敌人。交往社会是一种共同演化的运动,建设交往社会,要反思技术、媒介和人,也要追求法的精神、良好的治理、进步的政治文明。理想的交往社会具有五个特征:全景、实践、调谐、迭代、开放,建设交往社会亦应以此为准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社会 公正传播 媒介化治理 共同演化 自反性沉迷 数字交往 交往理性
下载PDF
绿坝事件:信息如何成为权力政治?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骏飞 梁靖雯 李亚妤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7-40,共4页
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对绿坝事件进行了全景观察,通过对事件五大焦点的详细梳理,探究绿坝事件引起众议的深层原因在于公权力的越界:公权力过度介入公民的私人领域,且对私权利有失当限制,从而引发公众的舆论反弹。论... 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等多个层面对绿坝事件进行了全景观察,通过对事件五大焦点的详细梳理,探究绿坝事件引起众议的深层原因在于公权力的越界:公权力过度介入公民的私人领域,且对私权利有失当限制,从而引发公众的舆论反弹。论文也指出:公众通过网络对私权利的诉求,表现了其对当前社会权力/权利现状的挑战;然而,与此同时,这种激烈表达却同样呈现出权力运作的痕迹,由此也部分消减了私权利与公权力对抗的正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坝 网络管理 公权力 私权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