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子“不尚贤”与墨子“尚贤”的比较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杜高琴 徐永安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0-73,共4页
老子"不尚贤"的人才思想与墨子的"尚贤"观相比,其实质上是一致的,比起墨子,老子的思维显示了更高的道德水准,更加具有哲学思维的深度与智慧。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与自然、无为、不争等美德,对于当代建设与完善... 老子"不尚贤"的人才思想与墨子的"尚贤"观相比,其实质上是一致的,比起墨子,老子的思维显示了更高的道德水准,更加具有哲学思维的深度与智慧。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与自然、无为、不争等美德,对于当代建设与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在社会实践中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尚贤 尚贤 社会和谐
下载PDF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中的诚信危机与对策 被引量:2
2
作者 杜高琴 徐永安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33-34,共2页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精神的重要内容。抽样调查与统计表明:在推进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实践并抄袭调查报告,其行为的严重性与危害性是... 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精神的重要内容。抽样调查与统计表明:在推进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实践并抄袭调查报告,其行为的严重性与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调查访谈,分析导致学生抄袭的各种原因,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要深化对社会实践课过程设计的改革,使之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讲求实效,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做人做事的态度、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实践 调查报告 诚信
下载PDF
《道德经》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杜高琴 徐永安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66-67,共2页
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当下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普遍潮流,党中央在建设全民道德体系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中所... 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当下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普遍潮流,党中央在建设全民道德体系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与"不争、无私、贵生、崇善"等价值观,对于当代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启示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大力宣传,并在社会实践中努力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德 传统文化 道德经
下载PDF
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杜高琴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42-45,65,共5页
以6种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这些量表均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但由于对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采用的被试、依据的测量理论和项目的来源不同,导致各个量表存在一定的差异.未来研究应该加强网络成瘾量表的本土化研... 以6种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这些量表均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但由于对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采用的被试、依据的测量理论和项目的来源不同,导致各个量表存在一定的差异.未来研究应该加强网络成瘾量表的本土化研究,注重文化和科技发展对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运用最新的、更规范的心理测量学理论进行量表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成瘾量表 互联网 大学生 青少年
下载PDF
“沧浪之水”与中国文人的隐逸意识 被引量:1
5
作者 杜高琴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9-61,共3页
沧浪之水因孔子听到"孺子歌"而留名,因屈原流放的事迹和他的《渔父》而获得象征意义,"沧浪·渔父"的组合成为后世文人隐逸意识的文化符号,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它要素,在元代完成了从楚辞中的客体形象,... 沧浪之水因孔子听到"孺子歌"而留名,因屈原流放的事迹和他的《渔父》而获得象征意义,"沧浪·渔父"的组合成为后世文人隐逸意识的文化符号,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它要素,在元代完成了从楚辞中的客体形象,向代表中国文人主体人格精神的象征性艺术形象的转变。汉水流域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之水 渔父 隐士
下载PDF
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 被引量:2
6
作者 杜高琴 苏冰星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64-67,共4页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阐发 ,认为素质教育应包括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精神素质 ,试图为素质教育的探讨提供另一种思路 。
关键词 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 马克思主义 教育思想
下载PDF
“诚信”价值观在我国道德建设探索进程中的演变与地位
7
作者 杜高琴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23,共4页
"诚信"从隐含到显现,融合于人们对道德建设的理论思考和社会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口号通俗,但存在诸多不足;九十年代的"道德失范"促进了理论思考的系统化,催生了新世纪"诚信建设"的凸... "诚信"从隐含到显现,融合于人们对道德建设的理论思考和社会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口号通俗,但存在诸多不足;九十年代的"道德失范"促进了理论思考的系统化,催生了新世纪"诚信建设"的凸显,"基本道德规范"出现;十六大提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八荣八耻"对范畴进一步提炼;此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进一步完善了理论体系;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诚信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正了过去的不足。将"诚信建设"赋予基础性地位,为当前和长远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失范
下载PDF
老人自死习俗:“鲧复生禹”神话与历史背后的真相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永安 杜高琴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7-506,共10页
依据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观"、弗雷泽的原始巫术思维原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等人类学经典理论,剖析"鲧复生禹"神话,鲧-禹部落(家族)具有雨师职能。去掉神话历史化、历史道德化的迷雾,鲧的被... 依据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观"、弗雷泽的原始巫术思维原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等人类学经典理论,剖析"鲧复生禹"神话,鲧-禹部落(家族)具有雨师职能。去掉神话历史化、历史道德化的迷雾,鲧的被杀背后真相是自死。"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老人自死之后的"三年之丧"的仪式。仪式中鲧向禹转移的"神灵"形象、仪式的空间特性都体现了源自祖先颛顼的部落传统。"鲧复生禹"神话具有老人自死习俗与成人礼仪双重意象。以禹为核心,颛顼-鲧-禹部落在三代史的开端具有特殊地位与重要性,老人自死是那个时代的敬老、孝道的重大仪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人自死 鲧复生禹 天问 巫术思维
下载PDF
跨越千年历史 传承一脉精神——对中国古代藏书事业作出贡献的范姓族人
9
作者 徐永安 杜高琴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3-85,共3页
文人藏书对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范氏家族历史上有晋朝的范平、范蔚祖孙,明朝的范钦及其世孙——清朝的范懋柱等,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对中国的藏书文化和文明传承作出了贡献,并继承了藏书文化中"... 文人藏书对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范氏家族历史上有晋朝的范平、范蔚祖孙,明朝的范钦及其世孙——清朝的范懋柱等,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对中国的藏书文化和文明传承作出了贡献,并继承了藏书文化中"仁人爱物"的人文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书 范氏族人 天一阁
下载PDF
“活人坟+竹王崇拜”:口头传说与仪式叙事的关联
10
作者 徐永安 杜高琴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19-29,共11页
贵州镇宁蒙正苗族的“活人坟”与汉水流域的“自死窑”,同属于老人自死习俗,本质都是原始灵魂信仰及“神灵转移”观念;活人坟传说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老人自死习俗传说”的异文类型。活人坟遗迹与有关文献、口述实例,说明这一习俗在... 贵州镇宁蒙正苗族的“活人坟”与汉水流域的“自死窑”,同属于老人自死习俗,本质都是原始灵魂信仰及“神灵转移”观念;活人坟传说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老人自死习俗传说”的异文类型。活人坟遗迹与有关文献、口述实例,说明这一习俗在蒙正苗族存在并延续到上世纪,并对汉水流域老人自死习俗下限年代有启示;竹(王)崇拜体现于生活中的“供竹祖”、丧礼用竹等仪式,保留了“神灵转移”等原始观念,与活人坟内涵相统一,并存在于活态民俗生活中;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来看,具有超出对其各自现有认识的新的历史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正苗族 活人坟 竹王崇拜 神灵转移 老人自死
下载PDF
湖北大学生人格坚韧性及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杜高琴 柴晓运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3-764,767,共3页
适应是指个体在新的环境中,改变其角色、调整生活规则以减轻情境中压力的能力[1]。如今,大学生学校适应性障碍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来源[2-4]。学校适应的核心是心理适应,即学生要对变化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并与新环境建立一定... 适应是指个体在新的环境中,改变其角色、调整生活规则以减轻情境中压力的能力[1]。如今,大学生学校适应性障碍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来源[2-4]。学校适应的核心是心理适应,即学生要对变化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并与新环境建立一定的平衡关系[5]。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焦虑和外控倾向可能会对大学生迅速适应学习、大学生的角色和学习职责产生不利影响[6]。也有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与人格的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反映了个体在周围人际环境中的认可和接纳水平,是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个体提高社会适应性、应对不利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不同社会支持类型的大学生社会适应状态存在差异,社会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支持 人格 社会适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