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介质的数字交往如何可能?——论数字技术语境下的人-物联结 被引量:1
1
作者 束开荣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人-物联结形塑了一种跨介质的数字交往。文章认为,人类与媒介物、数码物在感知和实践上的边界耦合,既不同于控制论传统中将信息视为一种实体来消解人类身体(碳基)与智能机器(硅基)之间的介质区别,也不同于哈拉维意义...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人-物联结形塑了一种跨介质的数字交往。文章认为,人类与媒介物、数码物在感知和实践上的边界耦合,既不同于控制论传统中将信息视为一种实体来消解人类身体(碳基)与智能机器(硅基)之间的介质区别,也不同于哈拉维意义上的赛博格将人与智能机器视为一种共生合成体。跨介质数字交往在构成论意义上,以诠释、伴随以及自反性等多元维度,重构着人类与数字人工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由此延展着人类关于日常生活的认知、时空体验以及价值系统,并有助于进一步反思技术操纵/主体意志的二律背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交往 跨介质 数码物 媒介物
下载PDF
平台外包人:论幽灵工作的可见性--以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为个案 被引量:1
2
作者 束开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22-133,171,共13页
当前,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是全球算法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平台社会语境下的幽灵工作,其可见性的生成过程蕴含着平台算法背后人类劳动者所处的社会-技术脉络与本地化语境。首先,制度化的职业承认机制构建了幽灵工作的“社会可见性... 当前,人工智能数据标注是全球算法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作为平台社会语境下的幽灵工作,其可见性的生成过程蕴含着平台算法背后人类劳动者所处的社会-技术脉络与本地化语境。首先,制度化的职业承认机制构建了幽灵工作的“社会可见性”,这主要体现为平台-国家的共同在场确立了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的职业规范以及中西部省份数字产业转型过程中对当地劳动力资源的持续动员。其次,国内媒体场域与学术社群构建着幽灵劳动者的“代理可见性”,这种“代理可见性”既强化了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的职业认同,也揭示出人工智能技术神话背后鲜为人知的劳动过程,以此为幽灵工作职业困境的纾解争取更多公共话语空间。最后,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幽灵工作,人类劳动的可见性始终处于“显现”与“退隐”的动态关系中,这种“动态可见性”从崇高叙事、公共性、网络断连以及物质性等维度立体呈现着幽灵工作得以被“看见”的复杂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劳动 幽灵工作 职业困境 可见性 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
下载PDF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物质性实践:超越“人-技”关系的二元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束开荣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8-21,共4页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物质性实践为切入点,讨论人类与技术人工物之间的传播边界问题,由此为超越“人-技”关系的二元建构勾勒新的理论与实践面向。与媒介物、数码物“打交道”几乎成为人类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得以生存并维系彼... 本文以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物质性实践为切入点,讨论人类与技术人工物之间的传播边界问题,由此为超越“人-技”关系的二元建构勾勒新的理论与实践面向。与媒介物、数码物“打交道”几乎成为人类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得以生存并维系彼此在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宿命,这个过程持续构筑并维系着相对于自然世界而言的新型物质环境。“人-物”联结的传播物质性实践使得人类与技术人工物之间的实践边界得以逐步消融,这有利于在观念上缓解人类被传播技术所掌控或者异化的伦理风险,并开启“人-技”关系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的物质性实践 “人-技”关系 移动互联网 分布式交互
下载PDF
应用新闻传播研究的困惑、追问与反思——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成立研讨会会议综述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志安 束开荣 刘颂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3-153,168,共2页
2016年8月28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共有100余家高校理事单位的代表出席成立大会。与会学者围绕"新闻实务研究的理论化路径""应用新闻传播学的实践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应用新闻传... 2016年8月28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共有100余家高校理事单位的代表出席成立大会。与会学者围绕"新闻实务研究的理论化路径""应用新闻传播学的实践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应用新闻传播研究"这3个主题开展专场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研究 新闻传播研究 中国新闻史 新闻传播教育 媒体时代 设计学院 会议综述 媒介融合 互联网产业 传播人才
下载PDF
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学与认知科学的视角 被引量:201
5
作者 刘海龙 束开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0-89,共10页
离身观念曾主导着不同领域学者对传播与身体关系的研究,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为具身性进入传播与身体研究提供了理论空间。研究发现,具身性为反思既有的两种传播观念以及关照新传媒技术实践提供了难得的逻辑切入点。首先,批判性... 离身观念曾主导着不同领域学者对传播与身体关系的研究,但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和张力为具身性进入传播与身体研究提供了理论空间。研究发现,具身性为反思既有的两种传播观念以及关照新传媒技术实践提供了难得的逻辑切入点。首先,批判性地揭示传播传递观所隐含的刺激—反应这一实证主义逻辑,凸显身体及其知觉类型在传播效果研究中的系统性缺席;其次,从符号与现实关系的角度检视传播仪式观的作用机制,尝试以具身视角填补由这一作用机制所造成的学理困境;再次,以具身观念反观新传媒技术及其实践,将虚拟现实理解为具身性的传播实践,借此为彻底离身的技术神话去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性 传播研究 身体观念 虚拟现实
下载PDF
知识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网络化的知识生产及其传播实践 被引量:6
6
作者 束开荣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7,共8页
文章基于数字媒介语境,以知识基础设施为概念视角,考察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知识生产及其传播实践。研究发现:其一,商业数据库与开放存取、时间常规与可接近性构建了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作为知识基础设施的基本架构与基本特征,二者... 文章基于数字媒介语境,以知识基础设施为概念视角,考察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知识生产及其传播实践。研究发现:其一,商业数据库与开放存取、时间常规与可接近性构建了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作为知识基础设施的基本架构与基本特征,二者勾勒出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兼具商业数据库的学术知识垄断以及多元化、有限度开放存取的基本状态;其二,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在知识基础设施视域下表现为多元行动者的网络化知识生产,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在聚合机制、供求关系、量化数据三个方面形塑了中国学术知识生产的关系秩序;其三,网络化知识生产的传播实践挑战、分化并重构了学术期刊在印刷出版时代建立起来的文化权威,学术期刊积极适应数字媒介语境下的知识生产及其传播实践,为其修补文化权威提供了新的路径。从知识基础设施视角来考察学术知识生产及其传播实践,有助于拓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研究的理论路径,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学术社群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出版 学术期刊 知识基础设施 知识生产 传播实践
下载PDF
再思“数字劳动”:互联网数据的流动、迁移与地缘政治 被引量:2
7
作者 束开荣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24,共4页
本文通过对数字劳动学术话语的省思,以阿里巴巴与腾讯之间的数据生态互访为个案,考察了介于公共价值与商业利益之间的互联网数据流动如何构建数字劳动的技术与实践过程,倡导将数字劳动的数据权属问题置于互联网平台间既合作又竞争,既协... 本文通过对数字劳动学术话语的省思,以阿里巴巴与腾讯之间的数据生态互访为个案,考察了介于公共价值与商业利益之间的互联网数据流动如何构建数字劳动的技术与实践过程,倡导将数字劳动的数据权属问题置于互联网平台间既合作又竞争,既协商又博弈的关系场域中去把握;并以苹果iCloud中国用户的数据迁移以及字节跳动旗TikTok遭遇他国管制等个案,分析民族国家对于形塑互联网平台与网络用户之间数据权属关系的重要影响,主张将数字劳动的数据所有权与使用权纳入地缘政治语境中去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数据流动 数据迁移 地缘政治
下载PDF
现象学视角下《理解媒介》学术阅读史(1992—2019)
8
作者 束开荣 杨石华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19,共9页
文章以传播学界1992年至2019年间对《理解媒介》的学术阅读史为考察对象,在英伽登未定性概念与伊瑟尔游移视点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唐·伊德诠释透明性概念,为经典文本的学术阅读提供一种现象学的路径。《理解媒介》的文本解读可以分... 文章以传播学界1992年至2019年间对《理解媒介》的学术阅读史为考察对象,在英伽登未定性概念与伊瑟尔游移视点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唐·伊德诠释透明性概念,为经典文本的学术阅读提供一种现象学的路径。《理解媒介》的文本解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阅读、反思"误读"、比较分析、重读,它们总体上被统一于我-文本-媒介理论所指示的世界三者的变项关系中,这四个阶段所体现的关系变项是渐进、交缠而非突现、割裂的,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文本与读者间的诠释透明性各有侧重。《理解媒介》的学术阅读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对经典文本的读解具有文本诠释的连续性与阅读的流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理解其他学术专著的阅读史及其知识生产过程提供了较为新颖的切入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 诠释透明性 学术阅读史
下载PDF
媒体非理性表现的纠正
9
作者 束开荣 《新闻前哨》 2014年第4期41-41,共1页
如今的媒介传播技术迅猛发展.这使得普通人面对公众“发声”的成本接近于零。不可否认,这已经是当前媒介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正因为如此.新闻媒体在众生喧哗的传媒语境下,冷静、理性地把握各类新闻事件,坚守新闻报道的职业准则... 如今的媒介传播技术迅猛发展.这使得普通人面对公众“发声”的成本接近于零。不可否认,这已经是当前媒介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正因为如此.新闻媒体在众生喧哗的传媒语境下,冷静、理性地把握各类新闻事件,坚守新闻报道的职业准则.履行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变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媒体 非理性 传播技术 生态发展 传媒语境 新闻事件 社会舆论 职业准则
下载PDF
浅议媒体产品的公共属性、私人属性及其经营策略
10
作者 束开荣 《新闻传播》 2014年第3期168-168,170,共2页
传媒产业所生产出来的效应物称为媒体产品。媒体产品具有特殊性。在厘清媒体产品性质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媒体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根据媒体产品的不同属性,重点讨论它们的经营策略。
关键词 媒体产品 公共属性 私人属性 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 经营策略
下载PDF
算法协作:平台劳动中“技术—组织”的嵌入与常规化实践
11
作者 束开荣 《新闻大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9,119,120,共18页
本研究试图在主流平台劳动研究所遵从的“技术—控制”路径之外,探索算法得以嵌入本地平台劳动秩序的常规化过程,以此呈现“技术—组织”视角下的另类劳动景观。研究以“送外卖”为个案,揭示算法如何嵌入外卖站点对平台劳动的时空管理... 本研究试图在主流平台劳动研究所遵从的“技术—控制”路径之外,探索算法得以嵌入本地平台劳动秩序的常规化过程,以此呈现“技术—组织”视角下的另类劳动景观。研究以“送外卖”为个案,揭示算法如何嵌入外卖站点对平台劳动的时空管理机制、组织绩效逻辑以及骑手社群,进而常规化平台劳动的在地秩序。研究发现,作为技术行动者的算法经由中介劳动组织的管理机制、自动调度与人工干预的关系平衡,以及劳工社群对平台算法的认知调节,生成了一种不同于算法规训的“算法协作”过程,由此为平台劳动中的算法神话祛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劳动 算法协作 算法规训 技术—组织
原文传递
微信谣言的主题与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志安 束开荣 何凌南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4,共5页
扰乱互联网空间秩序痼疾之一的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困扰广大网民、组织机构以及党政部门的重要社会议题。谣言在网络空间中的四处流窜常常会给网民的社会认知、情感偏向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政务传播的效果... 扰乱互联网空间秩序痼疾之一的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困扰广大网民、组织机构以及党政部门的重要社会议题。谣言在网络空间中的四处流窜常常会给网民的社会认知、情感偏向以及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政务传播的效果。研究作为风险叙事的微信谣言具有的主题和特征,并从风险传播的视角对微信谣言样本的叙事特征进行简单地描述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微信谣言的生产与传播的内在逻辑,从而有效防范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最终有效应对微信谣言,提高政务传播中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叙事 微信 谣言 主题与特证
原文传递
网络化身体:病毒与补丁 被引量:61
13
作者 刘海龙 谢卓潇 束开荣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55,122,123,共18页
相对于数字技术而言,"人肉"是低效、倒退和反技术的,但是当前却存在着人肉搜索、人肉评论、肉身翻墙和人肉代购等具身传播实践。除了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现象外,身体与传播技术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消除人与技术二元对... 相对于数字技术而言,"人肉"是低效、倒退和反技术的,但是当前却存在着人肉搜索、人肉评论、肉身翻墙和人肉代购等具身传播实践。除了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现象外,身体与传播技术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消除人与技术二元对立的契机。身体将人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中介了人与网络的关系。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视角出发,可以将具有物质性与文化特征的身体视为行动者,用"网络化身体"(networked body)这一概念讨论作为中介和非人的身体如何将人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在此逻辑下,媒介不是人体的延伸,反过来人体成为媒介的延伸。通过经验研究发现,人的身体能够生产数据、成为网络的义体,因此可以作为技术系统的"补丁"存在。与此同时,物质性的身体又能够切断与网络的连接,作为破坏网络秩序的"病毒"存在。从身体这一混杂物的角度,可以发现人与网络技术的复杂关系,同时"网络化身体"也为如何从身体角度研究传播现象提供了新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肉 具身传播实践 互联网 行动者网络 技术政治
原文传递
微信舆论研究: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志安 束开荣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37,共9页
本文试图将微信舆论研究嵌入特定的关系网络模型中去考察,分析微信舆论场的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并试图为微信舆论研究探讨新的理论视角。微信平台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基于节点间关系的亲疏强弱所形成的异质性网络,具有明显的"无... 本文试图将微信舆论研究嵌入特定的关系网络模型中去考察,分析微信舆论场的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并试图为微信舆论研究探讨新的理论视角。微信平台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网络,基于节点间关系的亲疏强弱所形成的异质性网络,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性。一方面,这种关系网络在很大程度上由现实社会关系所维系,"节点"与"链接"所承载的传播秩序进一步强化社会群体的交往边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微信舆论场的分化。另一方面,精英群体内部的互动虽然频繁、多元,但是相对封闭,较难与不同层级的社会群体开展舆情沟通,难以产生舆论演化过程中的良性互动。总体上,与微博舆论场交叉、沟通、互动等特点相比,微信舆论场呈现出"圈层区隔"与"层级互动"的特点。本文认为,对微信舆论的研究应该从整体的、动态的、关系的视角切入,充分重视平台的特殊性,立足转型社会与技术变革的语境,以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的逻辑关联为研究路径,聚焦平台内部的结构化特征之于个体(或群体)在信息传播及人际(或群体)互动方面的影响,以此建构微信空间的关系网络与舆论场生态,把握微信舆论的生成与演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舆论 关系网络 无标度网络 圈层区隔 层级互动
原文传递
新媒体与新闻生产研究:语境、范式与问题 被引量:39
15
作者 张志安 束开荣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9-37,共9页
本文重点以欧美学术界最近十年对新闻生产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为参照,从文献所体现的研究语境、所遵循的研究范式,以及所关注的研究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学者对传统新闻业的研究基本都是在"双重... 本文重点以欧美学术界最近十年对新闻生产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为参照,从文献所体现的研究语境、所遵循的研究范式,以及所关注的研究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学者对传统新闻业的研究基本都是在"双重语境"下展开的,即作为一种替代性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语境"与作为一种专业主义的"职业语境",二者既相互对峙又相互交织,后者因前者的存在而变得尤为凸显。研究范式方面,学者们开始远离技术决定论的视角,遵循社会建构主义的范式,重新深入转型中的新闻编辑部,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新闻社会学兴起以来的范式回归。此外,媒介学者主要从数字化转型与职业意识形态冲突、非机构性新闻业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模式的挑战等两类问题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语境 范式回归 新闻生产
原文传递
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因素——基于网民、媒介与社会多重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志安 束开荣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3-67,共5页
微信谣言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应该被嵌入到特定的时空情境以及承载谣言的特定载体中去考察,前者是指风险社会与转型社会的"双重语境",后者在于强调微信作为一种媒介平台的特质和属性。在风险沟通和传播的过程中,公众接触和传播... 微信谣言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应该被嵌入到特定的时空情境以及承载谣言的特定载体中去考察,前者是指风险社会与转型社会的"双重语境",后者在于强调微信作为一种媒介平台的特质和属性。在风险沟通和传播的过程中,公众接触和传播谣言的心理特征是把握其传播机制和规律的基本前提。从媒介与社会的视角切入,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将心理特征与媒介属性、社会语境综合在一起来对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谣言 传播机制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网络谣言的监管困境与治理逻辑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志安 束开荣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57,共4页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监管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内容包括:高效率的行政监管与个人表达自由的边界有时难以把握;现有法律法规体系缺乏网络谣言治理的针对性;难以明确界定互联网企业作为平台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限于辟谣主体的权威性与...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监管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主要内容包括:高效率的行政监管与个人表达自由的边界有时难以把握;现有法律法规体系缺乏网络谣言治理的针对性;难以明确界定互联网企业作为平台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限于辟谣主体的权威性与高成本,辟谣生态的优化和维系困难不小,辟谣范围和效率有限。对此,我们倡导改善网络谣言的治理路径,实现从行政逻辑向治理逻辑的转变,以法治为先、企业共治、社会参与以及长效机制为基本原则,搭建由网络管理部门、互联网企业、专家智库、协会组织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常态化谣言治理体系,切实提高网络谣言治理乃至互联网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监管困境 治理逻辑 治理能力现代化
原文传递
2018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束开荣 刘海龙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2,共17页
本文从2018年中国大陆、港台近30种中文期刊中遴选出原创新闻学研究文献,对其进一步细分和梳理后发现,2018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对中共早期新闻宣传实践传统的开掘值得关注;研究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生产社会学等经典问题的探讨,... 本文从2018年中国大陆、港台近30种中文期刊中遴选出原创新闻学研究文献,对其进一步细分和梳理后发现,2018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对中共早期新闻宣传实践传统的开掘值得关注;研究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新闻生产社会学等经典问题的探讨,更加注重厘清理论脉络和基本概念;对中国新闻业格局变迁的学术回应比较从容,一方面,继续利用既有的理论框架与概念资源去解释新的行业生态,另一方面,着力表现新闻业整体转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闻传播史研究中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新闻观念史以及报刊阅读史的聚焦较为亮眼;新闻学界对非虚构、算法新闻、新闻创新以及后真相等四个较新议题的持续关注,在多元视角的探索中逐渐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新闻学 新闻理论
原文传递
2019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束开荣 孙彤昕 +1 位作者 段世昌 刘海龙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2,共17页
本文从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问题意识、研究视角、论证方法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研究原创文章,并从媒介转型、新闻从业者研究、新闻与社会记忆研究、技术视角下的中国新闻业、作为公民与用户的受众、新闻基础理... 本文从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问题意识、研究视角、论证方法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研究原创文章,并从媒介转型、新闻从业者研究、新闻与社会记忆研究、技术视角下的中国新闻业、作为公民与用户的受众、新闻基础理论研究、报刊史与近代政治以及新闻学科建设与反思等八个话题对相关文献加以回顾。研究发现,2019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主要呈现为四个特征:一是围绕新闻行业生态变革的重要研究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亮眼的研究是以新的理论视角观照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实践;二是对中国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受众的不少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学取向,阶层特征、群体分化、角色冲突以及管辖权成为主要的概念切入点;三是新闻理论研究兼顾对经典新闻理念的反思与新兴新闻实践及其理论化现状的引介;四是报刊史研究注重在专门史与近代政治史的脉络和问题框架中组织材料与观点,试图开拓研究视野从而避免内卷化的学术意图比较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新闻学 中国新闻业 新闻史论
原文传递
互联网基础设施:技术实践与话语建构的双重向度——以媒介物质性为视角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44
20
作者 束开荣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50,共12页
本文考察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媒介物质性实践,以此探索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新路径。文章基于技术实践与话语建构的双重向度,讨论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铭刻物质性与数字物质性。研究发现,一方面,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铭刻物质性实践对能源供给与时... 本文考察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媒介物质性实践,以此探索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新路径。文章基于技术实践与话语建构的双重向度,讨论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铭刻物质性与数字物质性。研究发现,一方面,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铭刻物质性实践对能源供给与时空关系的依赖,解构了我们关于云端存储与虚拟空间的想象,围绕数据中心的技术实践和话语建构生产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可见性。这种"可见性"形塑了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与规制逻辑,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基础设施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存在和运作方式。另一方面,围绕互联网技术标准的定义与竞争展现了互联网基础设施数字物质性实践的政治经济学维度。多元主体在互联网技术标准的媒介物质性实践方面步调一致,民族国家是影响互联网技术标准定义与竞争的重要考量。但不同主体对数字物质性的话语建构呈现出技术民族主义与市场利益的双重博弈。本文认为,从媒介物质性的研究视角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经验考察,有利于进一步拓宽传播与互联网研究的问题域和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基础设施 媒介物质性 传播研究 数据中心 5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