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科研试验田管理操作规程与作业标准
1
作者 曹姗姗 付雪丽 +9 位作者 贾全胜 白羊年 李玉明 阮福春 刘朝辉 丁玉萍 马少康 杨久臣 张勇 杨万深 《中国种业》 2024年第3期31-36,共6页
大豆科研试验田管理是大豆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据试验要求,结合多年试验田管理档案,制定、试行并完善了大豆试验田规划落实、优质苗床构建、播种至收获等阶段管理的操作规程与作业标准。
关键词 大豆 科研试验田 误差控制 优质苗床 操作规程 作业标准
下载PDF
玉米品种展示田确保全苗的主要技术措施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万深 丁玉萍 +1 位作者 孙玉春 王俊侠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品种展示 保全苗 玉米 技术 人为干扰 试验
下载PDF
水稻科研试验田育秧技术规程与作业标准 被引量:4
3
作者 杨万深 孙玉春 +6 位作者 丁玉萍 陈长利 袁龙照 魏新根 马少康 杨久臣 白羊年 《中国种业》 2020年第11期106-110,共5页
育秧是水稻科研田间试验工作的关键环节,依据科研试验材料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结合目前水稻生产上的育秧方法,提出了适应科研试验的水稻育秧操作规程、作业标准。
关键词 水稻科研试验 育秧 苗期管理 作业标准
下载PDF
玉米试验田一次全苗的操作规程与作业标准 被引量:3
4
作者 杨万深 丁玉萍 +5 位作者 杨久臣 孙玉春 马少康 石磊 张勇 白羊年 《中国种业》 2020年第8期108-112,共5页
试验田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结合国家和地方农机作业标准和科研需求,提出科研试验田管理相应的作业标准,明确了玉米试验田的规划、落实、优质苗床构建、播种至玉米幼苗期管理等操作规程。
关键词 玉米试验田 误差控制 优质苗床 作业标准
下载PDF
冬小麦科研试验田植保规程 被引量:2
5
作者 杨万深 肖凤瑞 +1 位作者 丁玉萍 王俊侠 《中国种业》 2014年第10期75-76,共2页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出中麦、轮选、中优、航麦等系列早熟、高产稳产、节水节肥、综合抗性强、品质优良和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冬小麦新品种。经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优质育种和育种技术课题2014年8月统计,中麦175累计...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出中麦、轮选、中优、航麦等系列早熟、高产稳产、节水节肥、综合抗性强、品质优良和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冬小麦新品种。经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优质育种和育种技术课题2014年8月统计,中麦175累计推广90万hm2,轮选987累计推广达135万hm2。其中中麦175在2013-2014年度河北省石家庄市,全生育期有效降水只有65.8mm、仅浇1水条件下,产量高达613.67kg/667m2,居100个参试品种的首位;轮选987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在江苏连云港试验点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14.8%,单产达715kg/667m2,打破或保持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多地冬小麦单产记录。据小麦基因资源课题2014年8月统计,收集、鉴定、整理入库小麦种质资源达4.3万余份,同时还创新了一大批种质资源材料。种植业的根基在土地,农业科研工作既离不开科研试验田这一重要平台,也离不开植保科学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工作 冬小麦 试验田 植保 科学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 轮选987 规程
下载PDF
自由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夏大豆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郝兴宇 林而达 +5 位作者 杨锦忠 居辉 马占云 韩雪 王贺然 杨万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595-4603,共9页
IPCC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期全球大气CO2浓度将比目前的浓度增加50%。CO2浓度升高将影响大豆的生长及产量。有关大气CO2浓度对大豆影响的研究大多在温室或开顶式气室中进行的,利用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对大豆生长发育受CO2... IPCC报告指出到本世纪中期全球大气CO2浓度将比目前的浓度增加50%。CO2浓度升高将影响大豆的生长及产量。有关大气CO2浓度对大豆影响的研究大多在温室或开顶式气室中进行的,利用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对大豆生长发育受CO2浓度升高影响的试验首次在中国进行,FACE圈中心的CO2浓度维持在(550±60)μmol·mol-1,对照浓度(389±40)μmo·lmol-1。这是继美国SoyFACE之后世界第二个利用FACE系统对大豆生长发育进行的研究,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提高了两个大豆品种全生育期的叶、茎、荚重及地上部分总重,收获后地上部分总干重平均提高52.30%;大豆叶面积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存在品种差异,中黄35促进叶面积增加而中黄13抑制叶面积的增加。CO2浓度升高使鼓粒期大豆比叶重增加,中黄35比叶重增加23.08%到达显著水平。CO2浓度升高使大豆节数、分枝数、茎粗提高,特别是茎粗收获期中黄35增加7.18%,中黄13增加26.33%,均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升高使两个品种产量平均增加30.93%,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CO2浓度升高提高了大豆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各器官占地上部分重量的比例影响不明显,对大豆收获指数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的影响品种差异明显。结论与美国SoyFACE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FACE系统下大豆生物量、产量都较对照增高,但变化幅度较SoyFACE的结果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CO2浓度升高 FACE 气候变化 生物量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精量播种条件下冬小麦的高产优质初探 被引量:12
7
作者 曹广才 吴东兵 +3 位作者 杨万深 李荣旗 张仲琦 张志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2-95,共4页
为了研究冬小麦在小播量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表现,2001~2003年在北京安排了两个年度的秋播试验。参试品种有DS1号、临抗1号、冀麦30、鲁麦21和京411,京411是对照品种,播种量是22.5kg/hm2。2001-2002年度,参试品种中临抗1号的最高产量达... 为了研究冬小麦在小播量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表现,2001~2003年在北京安排了两个年度的秋播试验。参试品种有DS1号、临抗1号、冀麦30、鲁麦21和京411,京411是对照品种,播种量是22.5kg/hm2。2001-2002年度,参试品种中临抗1号的最高产量达到6652 5kg/hm2;2002-2003年度中,京411、鲁麦21、临抗1号、DS1号、冀麦30的平均产量分别达到8537 6,7403 7,7353 75,6836 25,6169 8kg/hm2,品种的品质也较好。试验中,这些品种有正常的生育表现,较强的分蘖能力,旺盛的生理活动。在产量结构中,这些品种的单株穗数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产优质 精量播种 种条 参试品种 产量 品质表现 北京 年度 条件
下载PDF
优质糯玉米杂交种中糯301选育报告 被引量:1
8
作者 田志国 吴景锋 +7 位作者 齐振明 杨万深 郭保林 杜荣才 孙玉春 何建霞 王永江 朱立英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产量表现 特征特性 糯玉米 杂交种 中糯301 选育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中单579合理密度初探 被引量:4
9
作者 丁玉萍 杨万深 高群英 《中国种业》 2012年第11期55-56,共2页
以玉米新品种中单57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对中单579的适宜密度及其相关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单579在北京地区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该密度下的产量为11017.45kg/hm2。通过相关... 以玉米新品种中单57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对中单579的适宜密度及其相关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单579在北京地区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该密度下的产量为11017.45kg/hm2。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密度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与百粒重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中单579 密度 产量性状
下载PDF
冬小麦品种小量播种的产量效应试验
10
作者 吴东兵 曹广才 +4 位作者 徐雨昌 李荣旗 张仲琦 杨万深 全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3-47,共5页
2001-2003年在北京进行了2个年度的冬小麦小量播种秋播试验。2001-2002年,在22.5kg/hm2播量中,参试品种DS1号的最好产量是5589.0kg/hm2。2002-2003年度,在22.5kg/hm2播量处理中,京411、鲁麦21、晋麦73、DS1号的产量分别达到8537.7、740... 2001-2003年在北京进行了2个年度的冬小麦小量播种秋播试验。2001-2002年,在22.5kg/hm2播量中,参试品种DS1号的最好产量是5589.0kg/hm2。2002-2003年度,在22.5kg/hm2播量处理中,京411、鲁麦21、晋麦73、DS1号的产量分别达到8537.7、7403.7、7353.75和6836.25kg/hm2。试验中,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阻力、CO2传导度和叶肉细胞CO2浓度表明植株的生理功能较旺盛。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表明植株代谢活动较强。在产量构成因素中,这些品种的单株穗数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品种 效应试验 播种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2003年度 产量构成因素 2002年 净光合速率 CO2浓度 硝酸还原酶 秋播试验 参试品种 蒸腾速率 气孔阻力 生理功能 叶肉细胞 代谢活动 播量 植株 旗叶 穗数 单株
下载PDF
甜玉10号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11
作者 黄长玲 田志国 +1 位作者 杨万深 孙玉春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甜玉10号 玉米 杂交种 选育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田间开放式增温对东北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阮俊梅 张俊 +6 位作者 刘猷红 董文军 孟英 邓艾兴 杨万深 宋振伟 张卫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3-202,共10页
东北地区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研究预期增温对东北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可为区域水稻可持续生产与氮肥优化管理提供借鉴。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设置田间开放式增温(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 东北地区是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研究预期增温对东北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可为区域水稻可持续生产与氮肥优化管理提供借鉴。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设置田间开放式增温(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大田与盆栽试验相结合,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模拟预期增温(+1.5℃)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以及氮肥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促进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对照相比,大田与盆栽的水稻产量2年平均分别提高10.4%和10.8%;增温显著提高了水稻氮素吸收总量,与对照相比,2年平均增幅达21.3%,但增温处理的氮素籽粒利用效率呈降低趋势;增温处理下水稻从肥料中吸收的氮素显著下降,但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显著增加31.1%,导致氮肥回收率降低12.5%,而氮肥损失率增加14.2%。总体来看,增温有增加水稻籽粒产量的趋势,但降低了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比例,导致氮素利用效率降低,氮肥损失率显著增加。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建议合理增加水稻移栽密度,以充分利用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的正向效应,适当减少氮肥施用量、优化氮肥运筹管理,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气候变暖 开放式增温 同位素示踪技术 氮素吸收与利用 肥料氮去向
下载PDF
中早熟糯玉米新品种中花糯331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3
作者 杨万深 贾全胜 +4 位作者 邵俊明 李克民 曾三省 卢登永 赵义明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0-150,共1页
中花糯3318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属的北京中农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以WZ3310为母本、以中玉1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早熟糯玉米杂交种,2014年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中花糯3318。
关键词 中早熟 糯玉米 中花糯3318 选育 栽培技术
原文传递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被引量:54
14
作者 赵广才 常旭虹 +3 位作者 王德梅 杨玉双 马少康 杨万深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0-122,共3页
小麦生长中后期进行一喷三防是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要点、注意事项、适宜地区等,以期为基层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及广大种麦农民正确应用此项技术,积极应对和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和干热风的... 小麦生长中后期进行一喷三防是多年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要点、注意事项、适宜地区等,以期为基层农业干部、农技人员及广大种麦农民正确应用此项技术,积极应对和减轻小麦生长中后期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危害,实现小麦增产增收增效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一喷三防 管理技术
原文传递
中国小麦生产管理技术发展战略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广才 常旭虹 +2 位作者 王德梅 杨玉双 杨万深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共2页
初步探讨了小麦生产管理技术的建立、演变、现状、问题及发展的总体目标;并从创新集成综合生产管理技术体系,加强前瞻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的全程机械化研究,加强抗逆减灾研究,强化小麦产品安全及可持续生产研究等方... 初步探讨了小麦生产管理技术的建立、演变、现状、问题及发展的总体目标;并从创新集成综合生产管理技术体系,加强前瞻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的全程机械化研究,加强抗逆减灾研究,强化小麦产品安全及可持续生产研究等方面探讨了小麦生产管理技术发展思路。从适应多种生产形式,促进管理技术现代化,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管理技术落实到位等方面探讨了小麦生产管理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生产 管理技术 发展战略
原文传递
优质高产甜玉米新品种中甜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克民 邵俊明 +4 位作者 贾全胜 杨万深 刘建峰 孙乃利 林金元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152,共1页
中甜1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属的北京中农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以SY35为母本、以SY59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熟甜玉米杂交种,2014年经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中甜11号。
关键词 优质高产 甜玉米 中甜11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