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地区不同玫瑰混农林模式的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乙未 肖华 +2 位作者 陈浒 肖聶佳 郭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混农林业作为集约型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之一,运用于石漠化地区有利于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修复。2019年7月,对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镇龙场村的玫瑰+大豆、玫瑰+苹果+大豆和玫瑰+玉米3种混农林模式样地中的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以玫瑰单作为对照... 混农林业作为集约型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之一,运用于石漠化地区有利于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修复。2019年7月,对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镇龙场村的玫瑰+大豆、玫瑰+苹果+大豆和玫瑰+玉米3种混农林模式样地中的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以玫瑰单作为对照,共捕获土壤螨类1524头,隶属3目41科64属,以盖头甲螨属(Tectocepheus)和派伦螨属(Parholaspulus)为优势属。其中,玫瑰+玉米样地中具有较丰富的螨类属数,而玫瑰样地中具有较高的个体数量。土壤螨类在4种模式的样地中均呈明显的表聚性。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玫瑰+大豆和玫瑰+玉米样地上较高。4种模式下土壤螨类的群落相似性较低,表现为中等不相似。3种混农林模式样地中捕食性革螨均为r选择型,而玫瑰样地中捕食性革螨为K选择型。甲螨群落结构在玫瑰样地上为P型,在玫瑰+大豆样地上为O型,在其余样地上为G型。总的来说,实施玫瑰混农林治理模式可使土壤螨类数量和多样性增加,以玫瑰为主,与苹果、大豆或玉米混合种植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螨类多样性,其中,玫瑰+大豆的模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 混农林业 玫瑰 大豆 苹果 玉米 螨类
下载PDF
石漠化地区玫瑰园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乙未 肖华 +4 位作者 陈浒 肖聶佳 黄菊 魏强 王钰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87,共8页
为了解石漠化地区玫瑰种植下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及生态环境状况,2019年7月、10月和2020年1月对该区原生林和玫瑰林的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该区共捕获土壤螨类4545只,隶属于3目56科88属,优势类群为胭螨属(Rhodacarus)。原生林... 为了解石漠化地区玫瑰种植下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及生态环境状况,2019年7月、10月和2020年1月对该区原生林和玫瑰林的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该区共捕获土壤螨类4545只,隶属于3目56科88属,优势类群为胭螨属(Rhodacarus)。原生林拥有较高的类群科数和属数,玫瑰林拥有较高的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上原生林>玫瑰林,优势度指数上玫瑰林>原生林。螨类属数、多样性指数分别与土壤含水量和pH值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丰富度指数分别与土壤含水量和pH值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可见,该区土壤螨类较为丰富,玫瑰种植早期土壤螨类群落的恢复表现为个体数量和多样性增加,石漠化生态环境仍处于初期恢复阶段。土壤含水量和pH值对土壤螨类有显著影响,土壤螨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其内在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玫瑰林 土壤螨类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石漠化治理混农林业区土壤螨类群落的边缘效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青山 陈浒 +4 位作者 李林芝 王存璐 陈静 杨乙未 张红梅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0-377,共8页
以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典型的灌丛区、混农林区及其之间的自然恢复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等距离梯度设置样点并采样,用干漏斗法进行土壤螨类分离,通过群落多样性和边缘效应强度探讨混农林石漠化治理对土壤螨类多样性的影响,并分析土壤螨... 以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典型的灌丛区、混农林区及其之间的自然恢复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等距离梯度设置样点并采样,用干漏斗法进行土壤螨类分离,通过群落多样性和边缘效应强度探讨混农林石漠化治理对土壤螨类多样性的影响,并分析土壤螨类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共获土壤螨类939头,隶属于3目37科65属,其中灌丛区捕获507头46属;混农林区292头30属;边缘区140头36属;派伦螨科(Parholaspididae)、缝甲螨科(Hypochthoniidae)和奥甲螨科(Oppiidae)分别占比25.56%、18.42%和18.10%,是该区土壤螨类的优势类群;卷甲螨科(Phthiracaridae)、尾足螨科(Uropodidae)和广缝甲螨科(Cosmochthoniidae)3科占比最少,均为0.11%,为该区土壤螨类的极稀有类群.边缘效应强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灌丛一侧边缘(1.087 7)>边缘区(1.068 5)>刺梨一侧边缘(1.050 1);螨类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存在密切联系,该区对土壤螨类群落特征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全钾.本研究表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土壤螨类较丰富,不同生境间螨类个体数、类群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该边缘类型呈现正的边缘效应,总体边缘效应强度较弱;边缘区土壤螨类栖息重要的几个土壤环境因子含量最佳,灌丛一侧表现出最强的边缘效应.(图2表6参45附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土壤螨类 边缘效应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基于脱钩理论的贵州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关系数据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青山 陈浒 +4 位作者 陈静 王存璐 李林芝 杨乙未 张红梅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1期59-68,168-177,共20页
为了探讨贵州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贵州省2007–2016共10年的统计数据,选取建设占用耕地量与非农GDP产值两个重要指标,运用脱钩系数模型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贵州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为了探讨贵州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贵州省2007–2016共10年的统计数据,选取建设占用耕地量与非农GDP产值两个重要指标,运用脱钩系数模型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贵州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贵州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分析数据集。数据结果表明,2007–2016年贵州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曲线总体呈"M"型变化;脱钩状态依次表现出波动调整期、过渡平稳期和波动调整期共三个时期的动态过程;脱钩状态类型中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时期,即强脱钩类型占到统计周期的33.33%,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理想的良性循环发展状态。数据集包括以下内容:(1)2007–2016年贵州省非农GDP变化率;(2)2007–2016年贵州省建设占用耕地量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分析数据。数据集存储为1个Excel文件(.xlsx格式),数据量为14.2 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耕地占用 脱钩分析 贵州省 农业
原文传递
贵州疣螈栖息地水质评价
5
作者 李林芝 陈浒 +4 位作者 王存璐 陈静 张红梅 杨乙未 郭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36-2645,共10页
为探明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栖息地的水质状况及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子,于2019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对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区7个分布点、2个对照点的水温、pH、DO、TN、TP、NH3-N和CODMn、Cu、Hg、Pb、Cr... 为探明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栖息地的水质状况及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子,于2019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对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区7个分布点、2个对照点的水温、pH、DO、TN、TP、NH3-N和CODMn、Cu、Hg、Pb、Cr、Cd、Mn、Zn、As等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9个采样点中3个样点的水质类别为Ⅲ类,污染程度为警戒水平;1个样点为Ⅳ类,受到轻度污染;5个样点为劣Ⅴ类,受到重度污染;超标指标有pH、DO、TN、TP、NH3-H、CODMn和Mn,其中TN和NH3-N是造成水环境水质差的主要指标;通过两组对照点环境因子对比,在被测指标中,水温和pH值是影响贵州疣螈栖息地选择较大的环境因子,水温低于13℃或pH<6的水体不适于贵州疣螈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疣螈 水质 污染源 栖息地选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