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庭摄影:历史、艺术与人类学
1
作者 杨云鬯 《艺术探索》 2023年第5期66-74,共9页
家庭摄影是摄影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但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审慎的历史考证、细致全面的社会观察以及富有创见的批评,对于我们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下的家庭摄影不可或缺。艺术史研究的民族志转向为家庭摄影研究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家庭... 家庭摄影是摄影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但少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审慎的历史考证、细致全面的社会观察以及富有创见的批评,对于我们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下的家庭摄影不可或缺。艺术史研究的民族志转向为家庭摄影研究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家庭摄影使我们能够在主流话语之外找到另一种书写和回望历史的可能,而借由民族志,我们能够看到家庭摄影在这一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摄影 快照 艺术摄影 民族志转向 艺术人类学
下载PDF
“图像-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观者视角与批评之维
2
作者 杨云鬯 《社会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64,共21页
长期以来,人类学家基于自身田野调查实践,以参与式观察视角研究影像民族志。这一视角依赖于人类学家自身的拍摄者身份,而对这种拍摄者身份、对拍摄过程中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对拍摄内容的选择和编辑的梳理与反思则构成了影视人类学的... 长期以来,人类学家基于自身田野调查实践,以参与式观察视角研究影像民族志。这一视角依赖于人类学家自身的拍摄者身份,而对这种拍摄者身份、对拍摄过程中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对拍摄内容的选择和编辑的梳理与反思则构成了影视人类学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学科实践下,拍摄者相对于影像及其观众而言,始终是更加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对影像民族志自身的主体性有着决定性作用。然而,此种视角下的研究也容易压缩乃至忽视影像民族志的图像主体性。要认识作为“图像主体”的影像民族志,人类学家就需要跳脱出图像生产者的惯常视角,进入图像内部来探索它们如何实现自身的传播与消费。这需要一种更加关注图像本身如何被接受、观看、谈论的“图像-人类学”方法论框架。该框架包含了图像接受与消费的“观者视角”与在此视角基础上形成的“批评之维”,它们共同标志着影像民族志研究的重心从拍者视角到观者视角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人类学 图像能动性 观者视角 影像批评
原文传递
作为文化批评的时间:在艺术与人类学之间
3
作者 杨云鬯 杨志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作为一个抽象的文化范畴,时间(或时间性)存在于一切的艺术创作及艺术作品之中。对于以时间为主题或直接探询时间本质的作品而言,时间性是自在的,而那些并不显著却又广泛存在的时间性需要被发掘、被理解。现代性的到来无疑是一场源自西... 作为一个抽象的文化范畴,时间(或时间性)存在于一切的艺术创作及艺术作品之中。对于以时间为主题或直接探询时间本质的作品而言,时间性是自在的,而那些并不显著却又广泛存在的时间性需要被发掘、被理解。现代性的到来无疑是一场源自西方、席卷全球的时间观念革命。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把握和经验迅速改变,这也体现在了艺术创作之中。然而,新的时间性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它一方面高唱着凯哥加速前行,一方面又对现代性这种加速的时间保持着怀疑,并不断召唤、渴求着一种反思的时间观。正是后者,构成了现当代文化批评的一个不可或缺却常被忽视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现代性 现当代艺术 时间人类学 文化批评
原文传递
民族志与原住民电影:相互融合的社会实践 被引量:5
4
作者 杨云鬯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5-124,共10页
民族志电影和原住民电影虽然在概念层面存在区别,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它们之间并不需要划出明确的界限。二者的关系是互相包容的,应该被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下进行考量。作为互为融合的两面,它们共同反映了对表征危机及人类学表征合法... 民族志电影和原住民电影虽然在概念层面存在区别,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它们之间并不需要划出明确的界限。二者的关系是互相包容的,应该被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下进行考量。作为互为融合的两面,它们共同反映了对表征危机及人类学表征合法性的反思。同时,民族志和原住民电影也共同折射出由阿尔弗雷德·杰尔(Alfred Gell)所提出的指示符号和一种使得能动者之间频繁互动的复杂媒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原住民电影 媒体人类学 表征危机 参与式电影
原文传递
摄影人类学:图像、媒介、身体、社会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云鬯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7,共10页
人类学与摄影的关系是复杂的。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摄影既可以是用于研究过程中的记录工具,也可以是用以介入社会、文化现象研究的透镜。当以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摄影这一实践行为本身时,需要一种以摄影为媒介,勾连图像、个体与社会的综合性... 人类学与摄影的关系是复杂的。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摄影既可以是用于研究过程中的记录工具,也可以是用以介入社会、文化现象研究的透镜。当以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摄影这一实践行为本身时,需要一种以摄影为媒介,勾连图像、个体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即"摄影—人类学"研究。它以摄影这一行为为起点,研究各种与社会、文化相关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摄影 视觉文化 “摄影-人类学”研究 摄影实践
原文传递
“图像社交”下的技术与审美逻辑——以中国摄影图片分享平台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杨云鬯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151,共16页
摄影作为当代视觉文化中最常见的一种,早已不局限于拍照这一动作。在数字时代,摄影的发生除了拍摄现场,更多的还在各式各样的摄影图片分享平台上。如果说相机在生产方面依然决定了摄影的发生,那么社交平台上对图像的传播与消费才是当代... 摄影作为当代视觉文化中最常见的一种,早已不局限于拍照这一动作。在数字时代,摄影的发生除了拍摄现场,更多的还在各式各样的摄影图片分享平台上。如果说相机在生产方面依然决定了摄影的发生,那么社交平台上对图像的传播与消费才是当代大众摄影的完成。当前中国对摄影图片分享平台的研究仍较为缺乏,而在“连通文化”语境下,作为“审美视觉传达”基础设施的摄影图片分享平台是如何影响着当代摄影实践、塑造着人们审美生活的问题亟待解决。作为一种高垂直度的社交媒体,中国摄影图片分享平台经历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各时期,以“严肃摄影”和“沙龙摄影”为代表的两种对立性审美品位随着流量经济的发展和平台技术的迭代此消彼长。通过对这些问题和现象在某极具代表性的平台上的发展进行媒介考古、图像学分析及民族志考察,可以看到一种“图像社交”与商业化及市场化的结合如何催生了特定的审美及实践,而这些审美及实践的背后又为何需要文化批评的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社交 连通文化 审美视觉传达 摄影人类学 图像民族志
原文传递
摄影人类学:历史叙事与未来想象--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八十六
7
作者 杨云鬯 克里斯多夫·皮尼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46,共5页
克里斯多夫·皮尼教授早期对摄影人类学的研究集中在探讨摄影的本土化问题上。随后,他逐渐发现本土化的摄影实践更加丰富了这一媒介的文化内涵,进而可反哺一般性的摄影理论。在皮尼看来,摄影的人类学意义在于该媒介所具有的过剩性... 克里斯多夫·皮尼教授早期对摄影人类学的研究集中在探讨摄影的本土化问题上。随后,他逐渐发现本土化的摄影实践更加丰富了这一媒介的文化内涵,进而可反哺一般性的摄影理论。在皮尼看来,摄影的人类学意义在于该媒介所具有的过剩性及丰富性——摄影图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诸多角色的同时,既承载了各种历史叙事,又开启了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斯多夫·皮尼 摄影 人类学 历史
原文传递
不清也不迷的观看之道
8
作者 杨云鬯 《现代声像档案》 2016年第4期1-1,共1页
中国民间有个老少皆知的说法,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话原本说的是这个理儿,怕是很好好思量一番。在摄影活动中,我姑且把摄影师看做“旁观者”,把被摄对象看做“当局者”。一张张照片,把这两个不同的角色联系了起来。通过照... 中国民间有个老少皆知的说法,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话原本说的是这个理儿,怕是很好好思量一番。在摄影活动中,我姑且把摄影师看做“旁观者”,把被摄对象看做“当局者”。一张张照片,把这两个不同的角色联系了起来。通过照相机,旁观者的观看究竟是清是迷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看 旁观者 中国民间 摄影活动 摄影师 照相机
原文传递
被消费的阿尔卑斯山
9
作者 杨云鬯 《摄影之友》 2016年第12期64-69,共6页
朱岚清在她为期三个月的“艺术驻地项目”中,发现了与大众所看到的阿尔卑斯山不同的一面:人们对高山的征服和消费似乎从未停歇。她以此为线索,完成了名为《山上的雅努斯》的拍摄项目。
关键词 拍摄技巧 摄影家 拍摄技术 数码相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