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催化剂活性测定实验的改进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修洁 陈建强 +4 位作者 任丰丰 黄士堂 高婷婷 周爱秋 张树永 《大学化学》 CAS 2008年第5期33-35,共3页
为了改善流动法测定催化剂活性的实验,采用浸渍-煅烧法和共沉淀-煅烧法分别制备了CuO-ZnO/Al2O3和CuO-ZnO-NiO/Al2O3催化剂,并与传统的ZnO/Al2O3进行了比较。发现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的CuO-ZnO-NiO/Al2O3催化剂的低温催化活性最高。实... 为了改善流动法测定催化剂活性的实验,采用浸渍-煅烧法和共沉淀-煅烧法分别制备了CuO-ZnO/Al2O3和CuO-ZnO-NiO/Al2O3催化剂,并与传统的ZnO/Al2O3进行了比较。发现采用浸渍-煅烧法制备的CuO-ZnO-NiO/Al2O3催化剂的低温催化活性最高。实验表明,采用新型CuO-ZnO-NiO/Al2O3催化剂可将甲醇分解的实验温度降低100℃,且实验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活性 测定实验 AL2O3 低温催化活性 ZnO CUO NIO 煅烧法
下载PDF
旋涂工艺制备复合纳滤膜及其镁锂分离性能实验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鹏 王昊 +6 位作者 杨修洁 夏薇 殷长龙 吴文婷 师楠 陈坤 刘东 《广东化工》 CAS 2022年第24期1-3,45,共4页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采用纳滤膜技术进行盐湖提锂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相关课程和实验的开发也非常必要。本实验设计通过聚乙烯亚胺(PEI)与均苯三甲酰氯(TMC)进行界面聚合反应制备具有优异镁锂分离性能的纳滤膜,并比较了旋涂工艺与传...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采用纳滤膜技术进行盐湖提锂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相关课程和实验的开发也非常必要。本实验设计通过聚乙烯亚胺(PEI)与均苯三甲酰氯(TMC)进行界面聚合反应制备具有优异镁锂分离性能的纳滤膜,并比较了旋涂工艺与传统板框法工艺对所制备复合膜的影响。对两种工艺所制备的纳滤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和镁锂分离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都可以成功制备纳滤膜,旋涂法制备的纳滤膜表面正电性更强,因此具有更优异的分离选择性,Li+/Mg2+离子选择性可以达到37.47±0.83。该实验涉及膜材料的制备、结构的表征和分离性能的评价,适用于新能源、材料、化工等相关专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膜 镁锂分离 旋涂 盐湖提锂 分离选择性
下载PDF
石油化学研究性实验的模块化设计与探索 被引量:3
3
作者 罗辉 刘东 +3 位作者 李鹏 杨修洁 陈坤 殷长龙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9-194,共6页
为了适应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满足石油化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对石油化学实验进行了改革。按照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和构建主义教学方法,融入了石油化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绿色化学、分子炼油等新理念,建立了“设置模块化、内容综合... 为了适应石油石化行业发展,满足石油化工领域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对石油化学实验进行了改革。按照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和构建主义教学方法,融入了石油化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绿色化学、分子炼油等新理念,建立了“设置模块化、内容综合化、方法多维化”的研究性石油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从根本上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该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化学 研究性实验 创新能力 模块化
下载PDF
超分子复合材料的染料吸附性能综合实验 被引量:5
4
作者 杨修洁 张鹏 +2 位作者 胡若娜 夏薇 李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2-25,67,共5页
设计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插层镍钛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 TiLDH-SDBS)超分子复合材料的染料吸附性能的综合性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合成的Ni Ti-LDH-SDBS无机-有机主客体超分子复合材料进行表征,证实了超分子... 设计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插层镍钛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 TiLDH-SDBS)超分子复合材料的染料吸附性能的综合性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合成的Ni Ti-LDH-SDBS无机-有机主客体超分子复合材料进行表征,证实了超分子复合材料的成功制备;同时考察了复合材料的染料吸附性能,染料去除率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Ni Ti-LDHSDBS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优于甲基橙,这可能是由于LDH与SDBS间较强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亚甲基蓝主要通过与SDBS间的客体-客体相互作用而吸附;Ni Ti-LDH-SDB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计算得饱和吸附量181.2 mg/g,与实验测得176.4 mg/g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实验 超分子材料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吸附
下载PDF
Fe、Cr掺杂TiO2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综合性实验设计 被引量:6
5
作者 杨修洁 胡若娜 +2 位作者 张鹏 吴萍萍 殷长龙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46,共5页
设计了TiO2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综合性实验,分别合成了无掺杂、Fe掺杂和Cr掺杂的3种锐钛矿型TiO2,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材料的晶型结构和光响应性质进行了表征,同时测试了3种材料的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活性,通过气相色... 设计了TiO2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综合性实验,分别合成了无掺杂、Fe掺杂和Cr掺杂的3种锐钛矿型TiO2,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对材料的晶型结构和光响应性质进行了表征,同时测试了3种材料的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活性,通过气相色谱法对产氢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该综合性实验有助于学生了解光催化学术研究前沿,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TIO2 综合性实验 制氢
下载PDF
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压裂返排液的综合实验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瑞玉 刘大鹏 +3 位作者 洪美媛 杨修洁 吴萍萍 殷长龙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6-190,共5页
针对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压裂返排液问题,设计了一项综合实验。该实验涉及文献查阅、胍胶体系压裂液配制、压裂返排液处理、胍胶形貌扫描电镜表征、羟基(•OH)捕获与检测、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撰写等环节。通过该实验,学生了解了先进的... 针对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压裂返排液问题,设计了一项综合实验。该实验涉及文献查阅、胍胶体系压裂液配制、压裂返排液处理、胍胶形貌扫描电镜表征、羟基(•OH)捕获与检测、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撰写等环节。通过该实验,学生了解了先进的处理方法及处理原理,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以废治废、避免二次污染的环保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实验 电催化氧化 压裂返排液 降粘 以废治废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单片层LDHs及其吸附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杨修洁 吴鲁楠 +3 位作者 胡若娜 王伟港 殷长龙 刘东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67,共5页
设计了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单片层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及其吸附性能研究的综合性实验。首先采用二氯甲烷/乙醇/水无表面活性剂反相微乳液作为微反应器合成了CoAl-LDH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然后以甲基橙为探... 设计了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单片层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及其吸附性能研究的综合性实验。首先采用二氯甲烷/乙醇/水无表面活性剂反相微乳液作为微反应器合成了CoAl-LDH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然后以甲基橙为探针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探索并建立了吸附模型。结果表明:反相微乳液法比共沉淀法合成的CoAl-LDH材料有更好的吸附性能,对甲基橙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78.89mg·g^(-1)。CoAl-LDH对甲基橙的吸附是外表面吸附与离子交换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单片层 吸附
下载PDF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内涵、新意义和新使命
8
作者 杨修洁 《纳税》 2018年第8期182-182,共1页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也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中,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此宣告科学地总结了当前中国在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处于的历史方位。该宣告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已经...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也进入了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中,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此宣告科学地总结了当前中国在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处于的历史方位。该宣告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坐标上。十九大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仍有少数民众缺乏对其的深入了解。为此,本文首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进行概括,其次总结其凸显的新意义,最后阐述其肩负的新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新使命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热解修复反应规律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孔德辉 刘东 +7 位作者 郭书海 师楠 温福山 吴波 李刚 殷长龙 杨修洁 乔堉锴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339-3348,共10页
在石油的开采、运输等过程中,由于原油泄漏而产生的石油污染土壤会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相比细菌降解修复和化学氧化修复,中低温热解修复是一种高效、经济的修复方法.然而,国内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热解修复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却较少... 在石油的开采、运输等过程中,由于原油泄漏而产生的石油污染土壤会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相比细菌降解修复和化学氧化修复,中低温热解修复是一种高效、经济的修复方法.然而,国内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热解修复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却较少.本文先以模型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初始含油率(5%、10%)、热解温度(375、400、425、450℃)、热解时间(30、60 min)对污染土壤中石油烃脱除率的影响,采用FTIR、元素分析、原油四组分分析、荧光显微镜观测等方法确定了热解过程中石油的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及沥青质的转化方式,提出了石油污染土壤在形成和热解过程中石油的四组分吸附、脱除途径模型,并通过XPS、TEM等表征手段确定了最佳修复条件.结果表明,在425℃下热解30 min后,污染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率在99.40%以上,残存TPH含量低于GB I类用地风险筛选值,且修复后土壤中的残炭非常稳定、无害,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此外,还选取了新疆油田、长庆油田的场地石油污染土壤在最佳修复条件下进行处理,发现石油烃脱除率均在99.60%以上,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结果也表明处理后的土壤肥力恢复到了污染前的水平.本研究结果将为我国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热解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热解修复 总石油烃脱除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