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诗经》、《楚辞》对后世文学形式的影响 |
杨公骥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6 |
5
|
|
2
|
评郭沫若同志的《奴隶制时代》(一) |
杨公骥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1 |
5
|
|
3
|
评郭沫若同志的《奴隶制时代》(二) |
杨公骥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2
|
|
4
|
评郭沫若同志的《奴隶制时代》(三) |
杨公骥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2
|
|
5
|
考论古代黄河流域和东北亚地区居民“冬窟夏庐”的生活方式及风俗——民族民俗学学习札记之一 |
杨公骥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6
|
|
6
|
漫谈楚的神话、历史、社会性质和屈原的诗篇(上) |
杨公骥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59 |
2
|
|
7
|
周代诗歌研究 |
杨公骥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56 |
1
|
|
8
|
与青年同志谈如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
杨公骥
|
《社会科学战线》
|
1983 |
3
|
|
9
|
“风”、“骚”传统对后世文学形式的影响 |
杨公骥
|
《文史知识》
|
1986 |
3
|
|
10
|
答《文艺争鸣》问 |
杨公骥
|
《文艺争鸣》
|
1986 |
1
|
|
11
|
《论文学的主体性》读后感——学习札记之一 |
杨公骥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1987 |
1
|
|
12
|
从牛顿的苹果、瓦特的水壶谈到近代“纯学术”的考证学 |
杨公骥
|
《文史知识》
|
1985 |
1
|
|
13
|
通俗小说的趋时、复古与创新 |
杨公骥
|
《文艺争鸣》
|
1988 |
0 |
|
14
|
评郭沫若同志的《奴隶制时代》 |
杨公骥
|
《中国史研究动态》
|
1982 |
0 |
|
15
|
二人转《蓝桥》里的魏公子乃是孔子的朋友 |
杨公骥
|
《东北史地》
|
2001 |
0 |
|
16
|
漫谈三十年来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杨公骥
|
《社会科学战线》
|
1980 |
0 |
|
17
|
漫谈桢榦(一)(学习哲学与语言学的札记:词根探索之一) |
杨公骥
|
《社会科学战线》
|
1978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