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视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浅议电影《东京审判》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兹举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33-34,共2页
电影《东京审判》在历史重现和历史反思中的宏大叙事,看后第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一种历史的和人类文化的感受,还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人类的尊严感。相比于在玩有名无实的把戏而实际看低了观众的智慧的所谓娱乐大片,它大大超越了对电影艺... 电影《东京审判》在历史重现和历史反思中的宏大叙事,看后第一个强烈的感受是一种历史的和人类文化的感受,还有强烈的民族正义感、人类的尊严感。相比于在玩有名无实的把戏而实际看低了观众的智慧的所谓娱乐大片,它大大超越了对电影艺术的欣赏角度,带来人们多方面的深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事件 审视 叙事
下载PDF
梦魇世界里的一团报复火焰──解读蘩漪管见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兹举 《琼州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63-67,共5页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略作解读,从环境、心理及变异行为等方面展示蘩漪这个独放异彩的成功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蘩漪 解读 女性形象 报复 女性主义 管见 展示 梦魇 行为 变异
下载PDF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确保本科教育质量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兹举 《琼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17-19,共3页
本文结合中文系本科办学的实际,论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师资队伍建设 本科教育 办学 实际 中文系 质量
下载PDF
朴素自然的本色之美——海南五指山地区民族歌谣审美特征论析之一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兹举 《琼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4-36,33,共4页
本文指出:朴素自然的本色之美,是海南五指山地区民族歌谣的一种优秀的艺术品质,它给人以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美感,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 五指山地区 民族歌谣 朴素自然 本色 审美特征
下载PDF
简论黄学魁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兹举 《琼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71-75,共5页
本文论述黄学魁的诗歌创作特征。
关键词 黄学魁 诗歌创作 黎族 地域性色彩 意境
下载PDF
海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6
作者 杨兹举 方礼刚 《琼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海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厘清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依据,阐述清楚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特征;二是要明确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路径,即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它的实践性;三是为达致路径目标须采取的保... 海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厘清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依据,阐述清楚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特征;二是要明确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路径,即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它的实践性;三是为达致路径目标须采取的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改革与发展 路径选择
下载PDF
反省于内面:聚焦看客原形,正视人性卑污
7
作者 杨兹举 《琼州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62-66,共5页
“看客”是鲁迅以文学形式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艺术透视的聚焦点之一。像挖掘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样,鲁迅借助“看客”形象的刻画来开掘人的病态,显示灵魂的深,以逼迫人们反省于内面,“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 “看客”是鲁迅以文学形式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艺术透视的聚焦点之一。像挖掘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样,鲁迅借助“看客”形象的刻画来开掘人的病态,显示灵魂的深,以逼迫人们反省于内面,“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 梁启超曾经尖锐地指出,“旁观”二字代表了中国人的性质,“无血性”三字是中国所有人的当有物。他在《论私德》一文中分析了“私德之堕落,至今日之中国而极”的原因,强调“哀莫大于心死”,造成了这“不痛不痒之世界”。鲁迅更是无不悲哀地对“看客”做了彻底的价值否定:“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客” 鲁迅杂文 人性 精神胜利法 民族文化心理 《狂人日记》 启蒙者 哀莫大于心死 自我反省 觉醒者
下载PDF
非马诗魂:一只自由飞出飞入的鸟
8
作者 杨兹举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69-71,共3页
“鸟”这一原型意象在非马的诗中显然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诗人不仅对“鸟”做诗化的形象描绘,还对“鸟”做哲学的理性冥思;既熔入丰沛的生命感受,又浇铸其精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这只自由飞出飞入的“鸟”,是本真的生命、自由的心灵... “鸟”这一原型意象在非马的诗中显然占据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诗人不仅对“鸟”做诗化的形象描绘,还对“鸟”做哲学的理性冥思;既熔入丰沛的生命感受,又浇铸其精深的哲学思想。可以说,这只自由飞出飞入的“鸟”,是本真的生命、自由的心灵、通达的哲思、自然的艺术的象征。通过深入分析诗中这一原型意象,可以把握与诠释非马的诗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马 自由 诗人 原型意象
下载PDF
浅析卓其德的民歌创作
9
作者 杨兹举 《琼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54-61,共8页
本文论述黎族民间文艺家卓其德民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 黎族 民间文艺家 卓其德 民歌创作 创作思想 艺术特色
下载PDF
现代叙事诗浅议
10
作者 杨兹举 《琼州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76-78,85,共4页
本文论述现代叙事诗的几种基本结构模式及其美学特征、构思类型和形式美追求。
关键词 现代叙事诗 诗歌结构 美学 形式美 构思类型
下载PDF
简评黄照良的诗歌创作
11
作者 杨兹举 《琼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5期69-73,共5页
本文论述黎族诗人黄照良诗歌创作的内容及其特点
关键词 黄照良 诗歌创作 黎族 诗歌艺术 新诗
下载PDF
余光中散文“重工业”说的审美内涵
12
作者 杨兹举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7-59,共3页
余光中力图改变散文创作的固有模式,用新观念大气魄重铸散文之魂,以超越“五四”散文的强烈主体精神开启了中国散文的“重工业”时代。他的散文“重工业”说明确提出了现代散文发展的新目标。格局的宏阔性是他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 余光中力图改变散文创作的固有模式,用新观念大气魄重铸散文之魂,以超越“五四”散文的强烈主体精神开启了中国散文的“重工业”时代。他的散文“重工业”说明确提出了现代散文发展的新目标。格局的宏阔性是他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形态特征,而品格的诗性是理想的“重工业”散文鲜明的内在特质。理解其散文“重工业”说的审美内涵,正可以从“扩大格局,加强感性”两个方面着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散文 “重工业”说 审美内涵
下载PDF
天涯热土上鲜美的文学之花——三亚文学风景谈
13
作者 杨兹举 《琼州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24-25,29,共3页
三亚的文学不失为三亚的一道美丽风景,三亚的文学创作队伍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和贡献。
关键词 三亚文学 地域文化 文学风景
下载PDF
就初盛唐诗歌革新谈理论与创作
14
作者 杨兹举 《琼州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67-69,共3页
一种诗歌主张,可能仅仅是主张者个人的艺术趣味和艺术追求,也可能是一部分人或一个时期人们的诗歌时尚和理想,或者干脆只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态度而已.当我们拿他们的创作与他们的主张试图寻找对应时,发现相悖与脱节几乎不可避免.考察初... 一种诗歌主张,可能仅仅是主张者个人的艺术趣味和艺术追求,也可能是一部分人或一个时期人们的诗歌时尚和理想,或者干脆只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态度而已.当我们拿他们的创作与他们的主张试图寻找对应时,发现相悖与脱节几乎不可避免.考察初盛唐的诗歌革新,这种相悖与脱节现象同样存在.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存在相悖和脱节并不能导致得出理论与创作失去对应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个结论.相反,我认为当创作僵滞时,理论客观上催促了创作的突变,而创作又不断地以实践来充实理论的苍白.我不把这当作一个“事实”,而当作一个发展过程.深思的结果使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任何一次成功的艺术革新,都不是个体而是群体的行为,都不是瞬时而是历时的功效,都不是孤立而是时代历史综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与创作 盛唐诗歌 诗歌主张 诗歌精神 诗歌理论 初盛唐 艺术革新 齐梁 初唐四杰 盛唐诗人
下载PDF
动人的生之欢歌——汪曾祺小说浅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兹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234,共3页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极具艺术个性。他在老到、成熟的平淡姿态中处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到一 种来自生命本身的欢乐。本文从汪曾祺小说一派优美的“回忆世界”中的和谐的追求、人性美的呼唤、风俗画的描 绘及结构的散文化风格...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极具艺术个性。他在老到、成熟的平淡姿态中处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到一 种来自生命本身的欢乐。本文从汪曾祺小说一派优美的“回忆世界”中的和谐的追求、人性美的呼唤、风俗画的描 绘及结构的散文化风格、强烈的语言意识等几个方面,着重探讨其独特艺术魅力,进而揭示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创作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小说 欢歌 魅力
原文传递
阅读的愉悦与思索的沉重——评杜光辉的中篇小说《谁都无奈》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兹举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6年第6期61-63,共3页
中国当代中篇小说创作领域的实力作家杜光辉创作的《谁都无奈》,是继《哦,我的可可西里》等作品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它既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又催使人陷入思索的沉重。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情感,在文本悄然漫溢,多少削弱了对人物个性精神... 中国当代中篇小说创作领域的实力作家杜光辉创作的《谁都无奈》,是继《哦,我的可可西里》等作品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它既给读者带来阅读的愉悦,又催使人陷入思索的沉重。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情感,在文本悄然漫溢,多少削弱了对人物个性精神缺失的进一步理性拷打与追问,但其意义在于通过创造的艺术形象给予我们启示,使人意识到需要在冲突的夹缝中追问的是我们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光辉 《谁都无奈》 愉悦 沉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