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永树“养阳育阴”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杨冬岚 王培霞 +2 位作者 侯东旭 周文强 张永树 《福建中医药》 2019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张永树老中医"养阳育阴"针刺法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康复组及针刺组各20例,康复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及吞咽康复训练,针... 目的探讨张永树老中医"养阳育阴"针刺法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康复组及针刺组各20例,康复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偏瘫肢体功能训练及吞咽康复训练,针刺组在康复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养阳育阴"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造影(VFSS)评分及吞咽糊状食物时的颏下肌群肌电积分值(IEMG)及中位频率(MF)。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FSS评分和两侧咀嚼肌及舌骨上下肌群的IEMG、MF均明显提高(P<0.01,P<0.05),且针刺组提高程度优于康复组(P<0.01,P<0.05)。结论 "养阳育阴"法可以提高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功能障碍 中风 针刺 养阳育阴 张永树
下载PDF
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冬岚 林希丹 周文强 《光明中医》 2020年第21期3414-3417,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中风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埋线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9例。最终每组有48例患者完成医治。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中风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埋线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9例。最终每组有48例患者完成医治。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FMA)、CSI评定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估。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CSI、BBS、下肢FMA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3周后CSI评分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3周后CSI评分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3周后BBS评分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3周后BBS评分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患者下肢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埋线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3周后下肢FMA评分比较,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埋线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和平衡能力,可以使其下肢痉挛症状得到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疗法 中风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近10年电生理评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冬岚 周文强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9年第4期368-370,共3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 肌电图 综述
下载PDF
针刺与艾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及表面肌电图影响的差异比较 被引量:42
4
作者 杨冬岚 周文强 +3 位作者 黎健 阮传亮 张永树 王泽雄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1-346,共6页
目的:比较针刺与灸大椎、关元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功能、腰腹肌力学方面的效应差异。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针刺组,每组20例。艾灸组隔天轮流温和灸大椎、关元穴,每次灸1h,每天1次;针刺组,针刺病变腰椎相应的夹脊穴、... 目的:比较针刺与灸大椎、关元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功能、腰腹肌力学方面的效应差异。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针刺组,每组20例。艾灸组隔天轮流温和灸大椎、关元穴,每次灸1h,每天1次;针刺组,针刺病变腰椎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环跳等,每次30min,每天1次,均3周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L4左右两侧脊旁肌、腹直肌表面肌电图情况及JOA下腰痛评分。结果:①JOA评分:两组患者主观症状评分、日常活动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针刺组治疗后主观症状评分、日常活动评分及总分优于艾灸组(6.95±0.94vs 5.50±0.89,10.90±1.86vs 8.90±1.92,22.50±2.82vs19.35±2.70,均P<0.05)。②表面肌电图检查: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前屈位、后伸位、直立位、左右侧弯位及飞燕式体位上的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P<0.05,P<0.01),在前屈位、左右侧弯体位上,针刺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艾灸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坐位、前屈位、后伸位、直立位、左右侧弯位、飞燕式七个体位上的中位频率(MF)值(P<0.05,P<0.01),在前屈位上针刺组治疗后电极中位频率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常规针刺和艾灸大椎、关元穴治疗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肌肉功能,缓解肌肉疲劳,增加肌肉耐疲劳能力,增强腰椎的稳定性,改善其主观症状,提高其日常活动能力,但针刺治疗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症 艾灸 针刺疗法 大椎 关元
原文传递
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足底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冬岚 林希丹 周文强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患者足底压力的影响及其对此类患者平衡力恢复的作用。方法:98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埋线组,各49例,最终每组有48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常规治疗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常规针刺与康复训练法进行...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中风偏瘫患者足底压力的影响及其对此类患者平衡力恢复的作用。方法:98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埋线组,各49例,最终每组有48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常规治疗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常规针刺与康复训练法进行治疗。埋线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于双侧肾俞、心俞、肝俞、脾俞及关元、气海穴给予穴位埋线治疗。两组均治疗3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周足底压力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患足静态足底压力百分比均明显升高(P<0.05,P<0.01)。在治疗1周后埋线组患足静态足底压力百分比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埋线组治疗3周后患足第1趾、患足第1跖骨、患足第3跖骨、患足足中部、患足足跟内侧峰值压力明显上升(P<0.05,P<0.01);常规治疗组患足第1跖骨、患足足跟内侧峰值压力明显升高(P<0.05)。治疗1周后埋线组的动态患足第1趾峰值压力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1周、2周后埋线组的动态患足第1跖骨及足中部峰值压力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P<0.05);治疗1、2、3周后埋线组的动态健足足中部峰值压力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P<0.01)。(3)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BB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埋线组BBS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足底压力及平衡功能,穴位埋线有助于恢复躯体的平衡功能,改变患者重心,逐步向健足、患足前中足部转移负重,而非仅由健足足跟部承受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足底压力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峰值压力 偏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