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方案联合激素治疗类天疱疮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金 张臻 +7 位作者 刘书韬 高海清 陈姿桦 王兰庭 杨凡萍 陈圣安 唐昶 骆肖群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目的分析两种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方案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类天疱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类天疱疮患者非随机分为研究组A、B及对照组1、2。研究组A予度普利尤单抗首剂600 mg皮下注射,后每两周300 mg注射;研究组B予度普利尤单抗600 mg周... 目的分析两种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方案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类天疱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类天疱疮患者非随机分为研究组A、B及对照组1、2。研究组A予度普利尤单抗首剂600 mg皮下注射,后每两周300 mg注射;研究组B予度普利尤单抗600 mg周,连续注射两周后,改为300 mg周连续注射两周,继以每两周予300 mg。研究组在治疗初始同时予小剂量激素[甲泼尼龙<0.4 mg(kg·d)]口服。对照组1仅予激素口服;对照组2采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口服激素。比较各组皮损控制时间、激素用量、疾病相关评分及抗体滴度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B皮损控制时间(11 d)显著短于研究组A(14 d)(P<0.05),两研究组皮损控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A及研究组B甲泼尼龙有效控制剂量(24.6及23.4 mg d)及累积用量(376.8及334.2 mg)均分别显著低于两对照组(P<0.05),两研究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研究组大疱性类天疱疮疾病面积指数(BPDAI)评分及呈现瘙痒评分相对于基线变化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第2、4周,研究组B相关评分较基线变化显著高于研究组A。第4、6周,研究组A自身抗体BP180下降水平较单纯激素治疗组更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P<0.05)。结论度普利尤单抗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类天疱疮相较于既往系统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前4周连续进行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方案较传统注射方案,对于类天疱疮症状缓解表现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普利尤单抗 类天疱疮 2型炎症反应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下载PDF
1883例住院药疹患者致敏药物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凡萍 陈圣安 +5 位作者 朱沁媛 吴晓瑾 熊浩 陈姿桦 郜旭东 骆肖群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7年第3期232-240,共9页
目的分析近10年华山医院住院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谱。方法对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华山医院住院且确诊为药疹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患者1 883例,其中男性652例(34.63%),女性1 231例(65.37%)。最常... 目的分析近10年华山医院住院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谱。方法对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华山医院住院且确诊为药疹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患者1 883例,其中男性652例(34.63%),女性1 231例(65.37%)。最常见的疹型为荨麻疹型药疹(27.19%),其次为斑丘疹型药疹(maculopapular exanthems,MPE)(24.69%)、多形红斑型药疹(22.04%)、Stevens-Johnson综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12.16%)、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drug reactions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4.30%)、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4.25%)。混合药物所致药疹占总药疹数的53.43%,余45.83%为单药致敏药疹。单药致敏最常见的五类药物依次为抗生素(28.85%)、中药及中成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15.99%)、抗癫痫药(13.56%)、降尿酸药(12.86%)、解热镇痛药(9.15%);单药致敏重症药疹中前五位最常见的致敏药物种类依次为抗癫痫药(36.15%)、降尿酸药(31.46%)、抗生素(7.98%)、TCM(5.63%)、解热镇痛药(5.63%)。36.18%混合用药患者的可疑致敏药物包含1种抗生素;31.41%患者的可疑致敏药物包含2种或2种以上抗生素;37.97%的混合致敏药物药疹患者在潜伏期内至少含1味中药或1种中成药的用药史。结论抗生素、TCM为药疹最多见的两类致敏药物;由TCM所致的药疹近年来有增多趋势,临床医师在使用时需警惕并预防其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疹 抗生素 中药 致敏药物
下载PDF
重症药疹的基因机制
3
作者 杨凡萍 骆肖群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6年第6期681-687,共7页
重症药疹(SDRs)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DRESS)以及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一旦罹患,不仅影响患者原发疾病的临床治疗,而且因其死亡率高、后遗症多... 重症药疹(SDRs)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药物反应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DRESS)以及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一旦罹患,不仅影响患者原发疾病的临床治疗,而且因其死亡率高、后遗症多,给患者及社会带来巨大损失。重症药疹的基因研究近年来有重大突破: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目前已被证实与阿巴卡韦、卡马西平、别嘌呤醇、柳氮磺胺吡啶等临床常见药物所致药疹相关;药物/药物代谢产物-HLA分子-T细胞受体(TCR)复合物的形成与重症药疹的发病密切相关;非HLA基因如药物代谢相关酶基因、功能性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亦被发现参与药疹发病。这些研究一方面为药疹发病机制的阐明提供了新的线索;另一方面,进行临床用药前易感HLA等位基因的筛查能很大程度上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不良反应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等位基因 非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 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 细胞因子相关基因
下载PDF
过敏专科门诊3051例湿疹皮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凡萍 马莉 +9 位作者 陈圣安 陈姿桦 王兰庭 张臻 赵颖 朱沁媛 徐昱 唐霖 胡尧 骆肖群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分析湿疹皮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方法回顾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于华山医院过敏专科门诊就诊的3051例湿疹皮炎患者,利用Phadia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E水平,计算各项过敏原的检测阳性率,分析湿疹皮炎... 目的分析湿疹皮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方法回顾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于华山医院过敏专科门诊就诊的3051例湿疹皮炎患者,利用Phadia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E水平,计算各项过敏原的检测阳性率,分析湿疹皮炎患者的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3051例湿疹皮炎患者中,特应性皮炎1412例,其他湿疹/皮炎1639例。1629例(53%)过敏原阳性,阳性过敏原数为(3.0±1.6)个。最常见的3种吸入性过敏原分别是粉尘螨(904/1522例,59%)、户尘螨(891/1513例,59%)和链格孢霉(206/1068例,19%);最常见的3种食物过敏原分别是虾(251/1432例,18%)、鸡蛋白(165/992例,17%)和牛奶(149/994例,15%)。3051例中,25例(1%)年龄<2岁,571例(19%)2~12岁,285例(9%)12~18岁,2170例(71%)>18岁。在<2岁、2~12岁患者组中,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鸡蛋白(77%、37%),12~18岁、>18岁患者组中,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虾(31%、17%);户尘螨、粉尘螨是所有年龄组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36%~84%),此外2~12岁患者组中,霉菌过敏率也较高,其中霉菌混合(37%)、链格孢霉(27%)。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间,每个月就诊患者的室外过敏原检测阳性率在10%~15%间;树花粉、草花粉阳性率从2021年4月开始增加,高峰期出现在10月。特应性皮炎组过敏原阳性率(73%)高于非特应性皮炎组(37%,χ2=389.36,P<0.001),常见阳性过敏原排序与湿疹皮炎患者基本一致。结论湿疹皮炎患者的常见过敏原为粉尘螨、户尘螨和链格孢霉,婴幼儿患者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则均以吸入性过敏为主。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特应性皮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皮炎 皮炎 特应性 变应原 血清特异性IGE
原文传递
住院药疹9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付晓丹 傅祥评 +2 位作者 杨凡萍 朱沁媛 骆肖群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67-870,共4页
目的:探讨药疹的发病趋势、致敏药物、疹型的变迁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922例确诊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9—2013年每年药疹病例占皮肤科同期住院总病例比例波动于9.4... 目的:探讨药疹的发病趋势、致敏药物、疹型的变迁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922例确诊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09—2013年每年药疹病例占皮肤科同期住院总病例比例波动于9.45%~10.01%,重症药疹占药疹比例波动于17.45%~28.24%。单一用药371例(40.2%),混合用药551例(59.8%)。278例单一用药非重症药疹中排名前5位的致敏药物依次为中药(72例)、头孢菌素类(38例)、阿莫西林(27例)、解热镇痛(26例)、破伤风抗毒素(24例);93例单一用药重症药疹中排名前5位的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癫痫药(33例)、别嘌醇(28例)、解热镇痛药(7例)、头孢菌素类(6例)、中药(6例)。922例患者中,皮疹类型主要为发疹型(422例,45.8%)、荨麻疹型(259例,28.1%)、重症多形红斑型(135例,14.6%)、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49,5.3%),另外共确诊药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综合征(DRESS)33例(3.6%)、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7例(0.8%)。共791例(85.8%)药疹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以等量泼尼松计算,非重症型药疹(550例)用量为(47.61±12.07)mg/d,重症型药疹(221例)用量为(73.10±18.23)mg/d。共有101例(11.0%)药疹患者因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控制不佳联合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224例重症药疹中仅2例(0.9%)死亡。结论卡马西平和别嘌醇仍是引起重症药疹的首要致敏药物;在非重症药疹中中药为第1位致敏药物。2009—2013年重症药疹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疹 卡马西平 别嘌醇 治疗结果 糖皮质激素类 免疫法 被动
原文传递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血管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圣安 杨凡萍 +1 位作者 薛海玉 骆肖群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比较有无皮肤血管炎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探讨SLE患者皮肤血管炎与实验室指标以及内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52例有皮肤症状的SLE患者临床... 目的比较有无皮肤血管炎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探讨SLE患者皮肤血管炎与实验室指标以及内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52例有皮肤症状的SLE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将其分为四肢末端血管炎组和网状青斑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皮肤血管炎与临床和实验室各变量的关系。结果152例SLE患者中,62例(41%)有皮肤血管炎表现(包括55例四肢末端血管炎和7例网状青斑),90例(59%)无皮肤血管炎。四肢末端血管炎组患者年龄(30.54±12.67)岁、24h尿蛋白定量和血清尿素异常升高分别为39.39%和2.08%,均明显低于无血管炎组年龄(37.77±12.17)岁,64.00%和16.43%,而女性比例(98.18%)、头颅MRI异常(37.50%)、贫血(87.03%)、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的比例(77.77%)及SLEDAI指数(14.71±7.75)均明显高于无血管炎组(84.44%、12.19%、70.93%、53.65%、10.68±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3降低的比例与无血管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2)。网状青斑组患者c3降低的比例(28.57%)显著低于无血管炎组(79.76%,P=0.008),其他指标与无血管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质指数(BMI)、肺功能异常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在四肢末端血管炎组、网状青斑组及无血管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后,皮肤血管炎与头颅MRI异常(OR=4.24,95%C1:1.17—16.13,P=0.028)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OR=3.97,95%CI:1.86-8.47,P=0.0004)呈显著正影响的关系;与24h尿蛋白异常呈显著负影响的关系(OR=0.25,95%CI:0.09~0.69,P=0.009);与血清尿素异常(oR=0.12,95%CI:0.01。1.06)、C3降低(OR=0.93,95%CI:0.38—2.28)、贫血(OR=1.38,95%CI:0.56~3.40)及SLEDAI(OR=1.05,95%CI:0.98~1.14)则无显著影响关系(均P〉0.05)。结论皮肤血管炎与SLE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对具有此类皮肤损伤的SLE患者,应密切监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情况。无皮肤血管炎的SLE患者发生肾脏损伤的概率较大,也需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系统性血管炎 网状青斑 中枢神经系统 自身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