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辐射剂量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伟宾 黄连军 +8 位作者 郭久芳 肖颖 徐卫星 任献玲 邱威 赵培源 杨博鑫 李军 王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41-944,共4页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抽取用SIEMENS Aritis Zee Floor DSA介入诊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6例,记录随机配备的辐射检测系统显示的总辐射时间(T)、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抽取用SIEMENS Aritis Zee Floor DSA介入诊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6例,记录随机配备的辐射检测系统显示的总辐射时间(T)、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由DAP估算有效剂量(ED),由CD估算最高皮肤剂量值(PSD)。结果患者所受T为0.9~71.2 min,平均10.5 min,〉30 min的9例(4.8%);ED为0.11~282.9 mSv,平均32.2 mSv,〉100 mSv的10例(5.4%);1 Gy3 Gy的4例(2.2%);1 Gy3 Gy的14例(7.5%)。T与PSD(1/2 CD)、PSD(4/5CD)、ED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显著相关。结论23.7%~36.0%心血管介入患者可因累积剂量导致严重的皮肤损伤,5.4%心血管介入患者有显著的致癌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介入诊疗 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
下载PDF
心血管介入手术辐射剂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博鑫 李言 +1 位作者 武王将 杨智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9年第2期171-176,共6页
目的测定不同类型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并对临床实践中与辐射剂量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以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方法随机采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导管室进行心血管介入治... 目的测定不同类型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接受的X线辐射剂量,并对临床实践中与辐射剂量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以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方法随机采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导管室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的360例患者。根据心血管介入手术类型的不同,共分为5组: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组、心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组、先天性心脏病治疗(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therapy,CHD)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permanent cardiac pacemaker implantation,PCPI)组。分析相关参数包括剂量面积乘积(dose-area product,DAP)、累积皮肤表面入射剂量(cumulative dose,CD)、透视时间(fluoroscopy time,FT)、峰值皮肤剂量(peak skin dose,PSD)、摄像帧数、患者BMI及设备使用年限等,确定心血管介入手术中造成辐射剂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 CHD组患者BMI在各组之中最低。CAG组急诊比例最高(32. 0%),CHD组患者年龄最低。CAG组和CHD组的CD值、DAP值、FT和PSD均为较低水平。PCI组患者接受辐射剂量最高(P <0. 05)。PCPI患者接受辐射剂量明显偏低,剂量多为0. 5 Gy以下。患者的透视时间与CD值和DAP值呈现正相关,不同术者之间患者接受辐射剂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AP值与患者BMI高度相关。患者BMI(>30 kg/m2)、设备使用年限(>7年)、PCI操作以及操作者技术水平是患者辐射剂量偏高与否的临床特征。结论患者本体参数、介入方式以及操作者决定了患者辐射剂量的临床特征。此外,设备使用年限、摄影帧数、透视时间、透视剂量也与患者辐射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介入 X射线 辐射剂量 冠状动脉造影 心导管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尿源性干细胞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博鑫 杨硕(综述) 崔丽艳(审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3期2919-2922,共4页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发病急、病死率高且预后差的疾病,目前除了透析和替代疗法外没有更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尿源性干细胞(USCs)是从尿液中分离获得的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作为易于获得、无创且易体外培养的...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发病急、病死率高且预后差的疾病,目前除了透析和替代疗法外没有更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尿源性干细胞(USCs)是从尿液中分离获得的一种多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作为易于获得、无创且易体外培养的干细胞资源,与泌尿系统高度同源,通常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在膀胱组织再生、尿道重建中均有较好的潜能,可以减少炎症和纤维化。同时,USCs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的细胞保护作用,可以抑制组织损伤,在AKI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该文重点阐述USCs在AKI中的保护作用和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为AKI的临床防治、预后改善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尿源性干细胞 外泌体 微小RNA 环状RNA
下载PDF
DSA路图图像质量控制技术在肝癌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博鑫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12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路图图像质量控制技术在肝癌诊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肝癌患者80例,年龄29~61岁,平均年龄(44.7±12.6)岁。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应用FD...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路图图像质量控制技术在肝癌诊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肝癌患者80例,年龄29~61岁,平均年龄(44.7±12.6)岁。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应用FD20 DSA仪器采集腹部序列曝光图像,总结图像质量下降的原因,调整后应用于实验组。邀请4位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介入科医生对调整后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直到达到最优。结果评价对照组患者(n=40例)DSA路图图像,质量优秀的占0%(n=0例),良好的占25%(n=10例),较差的占75%(n=30例)。实验组患者(n=40例)路图图像,质量优秀的占92.5%(n=37例),良好的占7.5%(n=3例),较差的占0%(n=0例)。结论路图图像质量通过改变参数得到了有效提升,可满足临床诊断、治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图图像 质量控制 运动伪影 肝癌
下载PDF
基于2D-3D配准的术中腓骨旋转不良检测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言 武王将 +4 位作者 杨博鑫 丁云鹤 王巨鹏 孙振辉 杨智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9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通常检测腓骨旋转不良的方法是对术中踝关节2D X射线影像做目视评估,但主观判断往往导致结果误差较大;目前公认的准确检测腓骨旋转不良的方法需借助术后3D CT数据,但会为患者引入较大的辐射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2D-3D配准技... 目的通常检测腓骨旋转不良的方法是对术中踝关节2D X射线影像做目视评估,但主观判断往往导致结果误差较大;目前公认的准确检测腓骨旋转不良的方法需借助术后3D CT数据,但会为患者引入较大的辐射量。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2D-3D配准技术准确识别术中腓骨旋转不良的低剂量、低成本的精准复位腓骨的可行方法,以此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单一腓骨CT数据,初始位置定义为参考位,然后借助Mimics软件对其做不同程度的旋转变换,生成12组腓骨旋转畸形测试位的CT数据,模拟术中腓骨的不同姿态,包括6组腓骨内旋和6组腓骨外旋。测试位腓骨术中C臂图像由投影仿真程序生成。通过将术中C臂图像和参考位CT数据做2D-3D配准来识别这12组测试位相对于参考位的旋转不良程度。得到的结果和金标准比对,从而评估2D-3D配准的准确性;其中,金标准为参考位和12组测试位的3D-3D配准结果。另外,因为与投影轴平行方向检测位移不敏感,故本文用两幅正交位投影的配准结果做补偿。结果 10次测试12组数据配准结果在绕x轴、y轴和z轴旋转的平均角度(及沿3个方向的平均位移)误差分别为1. 19°(0. 56 mm)、0. 72°(0. 84 mm)和0. 81°(0. 65 mm);标准差依次为0. 43°(0. 38 mm)、0. 51°(0. 47 mm)和0. 58°(0. 5 mm);最大误差分别是2. 13°(1. 76 mm)、2. 74°(1. 90 mm)和2. 10°(2. 16 mm)。结论 2D-3D配准方法可为临床腓骨复位提供精度更高的监控工具,其误差远小于目前10°旋转的目测误差。相比于术前CT做手术规划、术后CT做手术评估,本文方法借助术前CT和术中C臂图像不仅可达到准确评估的目的,而且可实现术中动态评估,故其辐射剂量更低,患者医疗成本更低,治疗更及时、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腓骨旋转不良 2D-3D 配准 优化算法 医学图像手术导航
下载PDF
DSA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疗效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伯麟 王金 杨博鑫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0期192-193,共2页
目的:探究DSA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进行DSA的患者总共100例,其中对70例实施介入治疗,分析DSA检查对患者颈部血管的诊断结果,以及介入治疗后的效果、治... 目的:探究DSA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进行DSA的患者总共100例,其中对70例实施介入治疗,分析DSA检查对患者颈部血管的诊断结果,以及介入治疗后的效果、治疗后的随访情况,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颈部血管狭窄率及神经功能症状。结果:DSA相比其他检查方法能够检查出更多患者以及狭窄率在70%到90%、20%左右的颈部血管,70例患者中总共有80条因动脉粥样硬化出现严重狭窄的颈部血管实施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率达到100%,手术后70例患者中80条颈部血管的狭窄率下降了,一个星期之后神经功能症状也出现好转,随访3个月,介入治疗的颈部血管不再发生狭窄。结论:DSA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部血管狭窄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减轻神经功能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介入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颈部血管狭窄
下载PDF
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标本定性与定量及核酸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博鑫 梁永明 +3 位作者 刘迪 周剑锁 王天成 崔丽艳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354-1356,1382,共4页
目的评估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样本半定量结果与定量、核酸(HBV-DNA)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正确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电化学发光法(ECLIA)半定量检测HBsAg弱阳性样本(COI值1~10)88例和阴性样本(COI值0... 目的评估乙肝表面抗原弱阳性样本半定量结果与定量、核酸(HBV-DNA)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正确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电化学发光法(ECLIA)半定量检测HBsAg弱阳性样本(COI值1~10)88例和阴性样本(COI值0.8~1.0)21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定量法检测样本中HBsAg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样本中HBV-DNA。同时将收集的阳性标本分为"小三阳"和"携带者"两组,分别统计电化学发光定量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在两组中的阳性率。结果"小三阳"组中电化学发光定量法阳性率为82.5%,荧光定量PCR检出率为49.2%;"携带者"组中电化学发光定量法阳性率为20.0%,荧光定量PCR检出率为0.0%;"小三阳"组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均远高于"携带者"组。定量法诊断阳性率为76.1%(67/88),荧光定量PCR法DNA检出率为40.9%(36/88),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化学发光定量法阳性率与荧光定量PCR法DNA片段检出率与电化学发光半定量法COI值成正相关。结论电化学发光定量法与荧光定量PCR法两种方法应用广泛并且均不可被替代,对于监测HBsAg弱阳性(COI=1~10)的患者病情进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弱阳性 电化学发光定量法 荧光定量PCR法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IgM和IgG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的假阳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肖秀美 段京京 +3 位作者 吴思沂 杨博鑫 朱景昊 崔丽艳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80-1085,共6页
目的:分析3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检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的特异性,探讨假阳性的干扰因素和避免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6日至4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的血清:(1)健... 目的:分析3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检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的特异性,探讨假阳性的干扰因素和避免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6日至4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的血清:(1)健康对照组120例;(2)病原感染组139例:乙型肝炎大三阳和小三阳42例、丙型肝炎抗体阳性27例、梅毒抗体阳性11例、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12例、风疹病毒抗体阳性12例、EB病毒抗体阳性8例、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患者血清各15例、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血清12例;(3)内源性干扰组242例:血清总IgM升高20例、IgG升高20例、总补体升高15例、甲胎蛋白升高9例、类风湿因子正常组(≤20 IU/ml)84例和升高组(>20 IU/ml)94例;(4)孕妇和肿瘤患者组126例:包括孕妇、实体器官恶性肿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各42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咽拭子2019-nCoV核酸,阴性样本且患者排除2019-nCoV感染的纳入抗体假阳性研究。用A、B、C 3种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检测上述血清2019-nCoV抗体,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试剂检测健康对照血清2019-nCoV IgM和IgG的假阳性率为0和0.83%(1/120),B试剂假阳性率为4.17%(5/120),C试剂无假阳性。3种试剂检测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血清假阳性率均为1/12,B试剂在丙肝抗体阳性血清的假阳性率为7.41%(2/27)。B试剂在血清类风湿因子正常组和升高组假阳性率分别为9.52%(8/84)和54.26%(51/94)(χ^2=40.05,P<0.001);A试剂和C试剂在类风湿因子正常组均无阳性,升高组各有3例IgM/IgG抗体阳性。A、B、C试剂在总体人群中的假阳性率分别为0.55%(3/548)、4.20%(23/548)、0.73%(4/548)。结论:不同试剂盒的特异性差别较大,高类风湿因子是导致B试剂盒假阳性的主要因素,使用高纯度的抗体和适当的阻断剂有助于提高其检测的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G 胶体金 色谱法 亲和 假阳性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