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52
1
作者 杨县超 张林 +1 位作者 李江 吴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6,共4页
通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为溶孔、粒间孔、晶间孔、微孔,其... 通过物性分析、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恒速压汞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低渗透砂岩储层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了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为溶孔、粒间孔、晶间孔、微孔,其中以前3种为主要孔隙类型。孔喉组合以小孔微细喉为主,最有利的孔喉组合类型为高孔-粗喉型和中孔-中喉型,喉道类型、大小及喉道分布控制着储层的渗透性。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孔隙类型多样、粒间孔百分比低是储层渗透性差的主要原因;储层非均质性强的根源在于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透气藏 恒速压汞 扫描电镜 微观孔隙结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定边地区长8沉积相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县超 屈红军 +3 位作者 崔智林 范玉海 马强 雷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定边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发育规律。方法以岩心观察的岩石相标志及测井相分析为基础,通过井剖面的相序分析、联井沉积相对比剖面及砂地比值分布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结果确定了吴起—定边地区长8油层组... 目的探究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定边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发育规律。方法以岩心观察的岩石相标志及测井相分析为基础,通过井剖面的相序分析、联井沉积相对比剖面及砂地比值分布规律进行综合研究。结果确定了吴起—定边地区长8油层组的沉积相类型、发育特征及沉积相展布规律。结论吴起—定边地区长8油层组发育西北、东北及西南3个方向的浅水台地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中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占主导地位,不同方向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具"沿河口带变宽并叠置连片"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8油层组 吴起—定边地区 浅水台地型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韩渠—张天渠地区长2油层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县超 李旦 +2 位作者 康立明 卿颖 任战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8-47,共10页
利用区域地质、测井、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韩渠—张天渠地区长2油层沉积相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2时期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广泛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为... 利用区域地质、测井、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韩渠—张天渠地区长2油层沉积相和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长2时期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广泛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分流河道储层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孔隙度一般为15%左右,渗透率一般为5×10-3μm2左右,属低孔低渗型储层。本区构造运动微弱,长2为构造-岩性油藏,分流河道砂体与长1沉积的泥岩盖层配置以及上倾方向分流间洼地的岩性遮挡是油气在长2砂体中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韩渠-张天渠地区 沉积相 储集层
下载PDF
微量元素分析在判别沉积介质环境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晚三叠世为例 被引量:113
4
作者 范玉海 屈红军 +2 位作者 王辉 杨县超 冯杨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2-389,共8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晚三叠世样品中微量元素测试结果为基础,选用对沉积介质环境反映比较敏感的锶(Sr)、铜(Cu)、钡(Ba)、铀(U)、钛(Ti)、钒(V)、镍(Ni)等微量元素指标,分析研究区地层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沉积介质环境之间的对...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晚三叠世样品中微量元素测试结果为基础,选用对沉积介质环境反映比较敏感的锶(Sr)、铜(Cu)、钡(Ba)、铀(U)、钛(Ti)、钒(V)、镍(Ni)等微量元素指标,分析研究区地层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沉积介质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晚三叠世的沉积介质环境。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晚三叠世延长组长9-长7期基本为温湿气候且变得越来越温暖潮湿;长9-长7期为微咸水相的淡水环境,长7期盐度含量略有增加;长9、长8期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比较正常,长7期变为厌氧环境;长9-长7期垂向上水体分层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沉积介质环境 晚三叠世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
下载PDF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被引量:89
5
作者 赵靖舟 武富礼 +3 位作者 闫世可 顾根深 郭德运 杨县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4-27,34,共5页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构造简单,为平缓的西倾单斜,断裂褶皱均不发育,因此该区三叠系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一直被认为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研究结果表明,陕北斜坡三叠系油藏的形成与富集实际上受沉积相带、鼻状隆起背景...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构造简单,为平缓的西倾单斜,断裂褶皱均不发育,因此该区三叠系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一直被认为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研究结果表明,陕北斜坡三叠系油藏的形成与富集实际上受沉积相带、鼻状隆起背景、运移通道、水动力等多重因素控制。鼻状隆起背景的存在是中生界油气藏形成和富集的一个重要条件,大中型油田的形成均与一定规模的鼻状隆起背景有关。对延长组上部长1-长2-长3成藏组合以及侏罗系成藏组合而言,断裂及裂缝等垂向运移通道对其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水动力则是三叠系油藏形成的一个重要圈闭因素。因此,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藏的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外,构造-岩性、构造-水动力等复合油藏是该区三叠系油藏的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陕北斜坡 三叠系油藏 油气分布规律 油藏类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层油气聚集规律 被引量:55
6
作者 屈红军 杨县超 +2 位作者 曹金舟 范玉海 关利群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3-248,共6页
最近几年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及中南部延长组深层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数亿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层油气聚集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层源、储、运聚与油藏关系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延长... 最近几年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及中南部延长组深层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数亿吨,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层油气聚集规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层源、储、运聚与油藏关系的系统分析,揭示了延长组深层油气聚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层油藏主体为"上生下储"型岩性油气藏,油气聚集具有"源控区、相控带、压力差控位"的规律,具体为:延长组深层油区分布于近烃源岩区,已知油藏基本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叠合连片区带,大多数长8油藏分布在长7油层组与长8油层组异常压力差低值背景下的相对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深层 源控区 相控带 压力差控位
下载PDF
论隆起背景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区三叠系油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5
7
作者 赵靖舟 杨县超 +1 位作者 武富礼 时保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8-655,共8页
传统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构造简单,隆起构造不发育,因此构造因素对该斜坡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不起主要控制作用,其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然而,随... 传统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构造简单,隆起构造不发育,因此构造因素对该斜坡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不起主要控制作用,其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然而,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钻井密度的加大(其目前井距一般已达100~200m左右),根据钻井资料进行的高精度构造编图研究发现,陕北斜坡隆起构造特别是低幅度的隆起构造实际上比较发育,且其类型主要为鼻状隆起,完整的穹隆构造较为少见且规模较小。就成因而言,一般规模较大、继承性好的隆起构造多与基底隆起有关,而小型隆起构造可能主要为差异压实成因。而且,隆起构造对三叠系延长组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鼻状隆起构造附近,油气通常最为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起构造 三叠系 油藏类型 分布规律 陕北斜坡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区上古生界储集层地质特征及天然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31
8
作者 武富礼 赵靖舟 +7 位作者 闫世可 郭德运 杨县超 严云奎 曹金舟 孟祥振 王永东 王变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1-405,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区天然气勘探程度低,对该区古地理格局、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储集层岩石特点及其储集条件进行分析,进而预测该区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天然气勘探前景。延长区气源岩及盖层条件良好,广泛发育了主要产气...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区天然气勘探程度低,对该区古地理格局、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储集层岩石特点及其储集条件进行分析,进而预测该区上古生界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天然气勘探前景。延长区气源岩及盖层条件良好,广泛发育了主要产气层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滨浅湖等沉积;储集层以石英砂岩为主,次为岩屑砂岩,具低孔、低渗特点。根据储集层岩石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将延长区上古生界储集层划分为4类,工业气流一般都形成于Ⅰ至Ⅲ类储集层,Ⅳ类储集层基本不具备储气能力。不同类型储集层分布比较分散,是本区普遍含气却产量偏低的原因之一。研究区子长—延川—延长一带,多期河道叠加发育,砂体厚度大,已见到较好的含气显示和工业气流井,是极富希望的天然气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区 上古生界 天然气勘探 储集层特征
下载PDF
陕北地区中生界石油补偿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37
9
作者 武富礼 赵靖舟 +4 位作者 闫世可 郭德运 杨县超 曹金舟 孟祥振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6,31,共5页
陕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的主要产地,分布有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油藏。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中生界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补偿成藏规律控制。油藏的形成是不同成藏要素相互补偿作用的结果,不同层位油藏之间的成藏条件有补偿关系,长6、... 陕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的主要产地,分布有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油藏。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中生界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补偿成藏规律控制。油藏的形成是不同成藏要素相互补偿作用的结果,不同层位油藏之间的成藏条件有补偿关系,长6、长2以及侏罗系油藏在平面分布上具有相互补偿规律。长6油藏主要分布在油源岩有利区,在封、盖良好的地区油藏可连片发育,以岩性圈闭为主。长2油藏受长4+5盖层、长1盖层的共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受鼻状隆起控制,油藏平面分布密度变小。侏罗系油藏的分布除了受下伏地层中盖层的控制外,受到构造控制的程度更高,油藏规模小,并呈零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陕北地区 油藏分布 补偿成藏
下载PDF
定边张韩地区长2低渗储层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邓杰 王震亮 +2 位作者 高潮 李彦婧 杨县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5-290,共6页
目的确定研究区储层敏感性特征,研究储层伤害机理,为保护储层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从敏感性实验分析入手,同时测量不同样品的敏感性及其物性参数,结合铸体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储层敏感性与储层物... 目的确定研究区储层敏感性特征,研究储层伤害机理,为保护储层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从敏感性实验分析入手,同时测量不同样品的敏感性及其物性参数,结合铸体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储层敏感性与储层物性及黏土和碳酸岩含量之间关系。结果研究区速敏、水敏、酸敏特征均为无至弱,碱敏性特征为弱至中等偏弱。结论速敏、水敏、酸敏和碱敏与储层物性、黏土含量以及碳酸盐含量等参数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 敏感指数 孔隙度 渗透率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延长油区注入水水质对储层伤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任战利 杨县超 +4 位作者 薛军民 雷利庆 王敏 康立明 史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7-671,共5页
目的分析延长油区延长组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水质对储层伤害的因素,为延长油区注水水质标准的建立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实验分析和综合分析。结果从腐蚀性、堵塞性和敏感性3个方面的因素考虑,结合各油田储层物性特征,综合分析储层伤害的原... 目的分析延长油区延长组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水质对储层伤害的因素,为延长油区注水水质标准的建立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实验分析和综合分析。结果从腐蚀性、堵塞性和敏感性3个方面的因素考虑,结合各油田储层物性特征,综合分析储层伤害的原因,认为溶解氧是主要腐蚀性因素;酸敏和水敏是主要敏感性因素。堵塞性和酸敏及水敏是对延长油区储层造成伤害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区注入水与地层水结垢量大,配物性差,水溶解氧远高于行业标准,是主要腐蚀性因素,但并非伤害储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油区 注水水质 腐蚀性 堵塞性 敏感性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油田长2油层沉积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赵靖舟 蒙晓灵 +1 位作者 杨县超 武富礼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80-182,255+6,共5页
根据对蟠龙油田上百口井的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化验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该区三叠系延长组 长2储层岩性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和细-中粒长石砂岩,砂体主要为辫状河流相沉积。其中长 21油层亚组发育两条河道,长22油层亚组发育两... 根据对蟠龙油田上百口井的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化验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该区三叠系延长组 长2储层岩性主要为一套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和细-中粒长石砂岩,砂体主要为辫状河流相沉积。其中长 21油层亚组发育两条河道,长22油层亚组发育两条主河道和一条次级河道。控油规律分析表明,沉积相 对该区长2油藏的形成和油水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唯一控油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蟠龙油田 延长组 沉积相 油气分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姚店油田南区长_6段沉积相特征及其控油规律 被引量:20
13
作者 赵靖舟 蒙晓灵 +1 位作者 杨县超 武富礼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9-52,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姚店油田南区长6段主要为灰色、浅灰色细砂岩夹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沉积。根据70多口井的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的粒度参数图件分析,姚店油田长6段砂体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大亚相类...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姚店油田南区长6段主要为灰色、浅灰色细砂岩夹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沉积。根据70多口井的单井相分析及数十口井的粒度参数图件分析,姚店油田长6段砂体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发育有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两大亚相类型和多种微相类型。其中长61油层组发育一条分流河道砂体,长62油层组发育3条分流河道砂体,长63油层组发育2条分流河道砂体。该区沉积相对油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但不是唯一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店油田 延长组 沉积相 油气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高灵敏度低折射率的双开环通道PCF-SPR传感器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淑婷 张乾坤 +1 位作者 杨县超 周哲海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11,共5页
为了在中红外区域获得高灵敏度的低折射率(RI),在光子晶体光纤(PCF)上设计了一种具有双开环通道的新型结构,并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上建立了传感器。通过COMSOL有限元法(FEM)对所设计PCF-SPR传感器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传... 为了在中红外区域获得高灵敏度的低折射率(RI),在光子晶体光纤(PCF)上设计了一种具有双开环通道的新型结构,并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上建立了传感器。通过COMSOL有限元法(FEM)对所设计PCF-SPR传感器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低RI感应具有优异的检测能力,在RI为1.23~1.29的范围内,实现最大波长灵敏度达到10300 nm/RIU,最大理论分辨率为9.71×10^(-6) RI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晶体光纤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低折射率 微开环分析物通道
下载PDF
双层金光栅结构的D形光纤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淑莉 王展 杨县超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9,13,共5页
为了降低光栅周期对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的影响,简化高灵敏度SPR传感器的加工工艺并使SPR容易被激发,根据周期性结构激发SPR的机制,提出了一种双层金光栅结构的光纤传感器模型。由于双层光栅之间的动量补偿使得SPR更容易被激发,并且... 为了降低光栅周期对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的影响,简化高灵敏度SPR传感器的加工工艺并使SPR容易被激发,根据周期性结构激发SPR的机制,提出了一种双层金光栅结构的光纤传感器模型。由于双层光栅之间的动量补偿使得SPR更容易被激发,并且光栅之间的近场耦合,增加了谐振的强度。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双层光栅D型光纤传感器的传感特性,并得出了各结构参数对谐振和传感特性的影响规律。这些规律给基于SPR的低成本易装配D形光纤传感器的使用与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光纤传感器 D形光纤 表面等离子体谐振 双层光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