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南极伏斯特福尔德丘陵地区爱丝湖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二)
1
作者 杨和福 《东海海洋》 1993年第3期59-68,共10页
本文报道了爱丝湖沉积物中烃类的分布特征。经分析鉴定,该湖沉积物中烃类分布主要包括正构烷、烯烃,环状和非环状异戊二烯烃等。这些烃的来源可归属于两种即藻类和细菌,其中来源于细菌的有:植烷、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烷、角鲨烷、蕨... 本文报道了爱丝湖沉积物中烃类的分布特征。经分析鉴定,该湖沉积物中烃类分布主要包括正构烷、烯烃,环状和非环状异戊二烯烃等。这些烃的来源可归属于两种即藻类和细菌,其中来源于细菌的有:植烷、2,6,10,15,19-五甲基二十烷、角鲨烷、蕨烯-7、12-新藿烯和22(29)-藿烯等。来源于藻类的有:甾烯、C_(15)、C_(17)和C_(19)正构烷烃、长链C_(29)二烯和姥鲛烷等。研究表明某些典型的烃类可能出自藻种和菌种,从而进一步说明爱丝湖的沉积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丝湖 烃类 有机地球化学 沉积物
下载PDF
东南极伏斯特福尔德丘陵地区爱丝湖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一)
2
作者 杨和福 《东海海洋》 1993年第2期43-54,共12页
本文利用TLC-FID和GC-MS等手段对取自东南极伏斯特福尔丘陵地区爱丝湖的柱状沉积物样的类脂物作了分析鉴定。其结果表明,该湖沉积物中的类脂物主要由烃类、长链脂以及酮、醇和甾醇组成,未发现三酰甘油醇,游离脂肪酸也极少量,而该湖水体... 本文利用TLC-FID和GC-MS等手段对取自东南极伏斯特福尔丘陵地区爱丝湖的柱状沉积物样的类脂物作了分析鉴定。其结果表明,该湖沉积物中的类脂物主要由烃类、长链脂以及酮、醇和甾醇组成,未发现三酰甘油醇,游离脂肪酸也极少量,而该湖水体颗粒物中却大量存在着三酰甘油醇。类脂物的分布特征表明该湖沉积物的强微生物效应,其中烃类的分布特征则说明该湖在1000年前曾有过全混合状态,从而可推断南极当时曾有过温暖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丝湖 沉积环境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紫外辐射对南极棕囊藻细胞DMSP合成和DMS释放率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和福 Kirst,GO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01-108,共8页
在不同紫外辐射波段下,南极棕囊藻(Phaeocystisantarctica)细胞的生长率、叶绿素a、细胞内DMSP含量和DMS释放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UV-B对南极棕囊藻细胞生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有抑制效应,UV-... 在不同紫外辐射波段下,南极棕囊藻(Phaeocystisantarctica)细胞的生长率、叶绿素a、细胞内DMSP含量和DMS释放量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UV-B对南极棕囊藻细胞生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有抑制效应,UV-B还可加快DMSP分解成DMS和丙烯酸的分解速率,而UV-A对该藻细胞的DMSP合成有强烈的抑制效应。鉴于在每年春季极地海洋浮游植物繁殖期间,南极棕囊藻在南极海冰带海洋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中占有的优势地位,以及该藻是极地海洋浮游植物中DMS的主要释放者,推测南极“臭氧空洞”所增加的紫外辐射可能会对南极海域的DMS释放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 DMS 南极 棕囊藻 细胞 紫外辐射
下载PDF
大气层臭氧损耗与紫外辐射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杨和福 G.O.Kirst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00年第1期40-61,共22页
人类活动产生的氟氯烃等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造成臭氧损耗 ,引起地面紫外辐射 ( UV-B)增加 ,进而造成对生物的有害影响。根据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和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进展 ,本文就“臭氧洞”形成和紫外辐射增加对海洋浮游植物影响的关键所在 ... 人类活动产生的氟氯烃等化合物对大气的污染造成臭氧损耗 ,引起地面紫外辐射 ( UV-B)增加 ,进而造成对生物的有害影响。根据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和国际上的相关研究进展 ,本文就“臭氧洞”形成和紫外辐射增加对海洋浮游植物影响的关键所在 ,即紫外辐射对海洋浮游植物的生化效应 ,包括海洋生物对 UV- B的忍耐性和抵御能力、UV- B对海洋浮游植物细胞内、外生化环境的影响等 ,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地 臭氧 紫外辐射 海洋浮游植物 大气层
下载PDF
棕囊藻的生物学概述 I.形态分类和生理生态学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和福 《东海海洋》 2004年第1期49-63,共15页
海洋浮游植物棕囊藻Phaeocystisspp.在自然界常以游离单细胞和由粘胶质包裹的细胞集群体两种细胞形式轮换出现,它在世界各营养丰富的海域中无处不在,并可形成高细胞密度、暴发性繁殖及形成赤潮。rRNA基因研究数据说明,目前全世界海洋分... 海洋浮游植物棕囊藻Phaeocystisspp.在自然界常以游离单细胞和由粘胶质包裹的细胞集群体两种细胞形式轮换出现,它在世界各营养丰富的海域中无处不在,并可形成高细胞密度、暴发性繁殖及形成赤潮。rRNA基因研究数据说明,目前全世界海洋分布的Phaeocystisspp.有3个分开种,即Phaeocystispouchetii、Phaeocystisglobosa和Phaeocystisantarctica。棕囊藻奇特的生理学和生态学特征是独一无二的,它复杂的多形态变化生命循环导致海域植物性和海底食物网(如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的结构与功能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棕囊藻的生命循环体现了其主要的生态学特征,不同棕囊藻形态的生物化学和营养代谢与细菌,微型、中型和后生浮游动物的作用以及海洋环境中的物理结构均有关。在自然界,棕囊藻的生命循环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它的集群体形态,集群体形态是一个具有整体生物学功能特征的生物实体。棕囊藻在生态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键在于集群体形态在合成糖粘胶质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囊藻 生物学 形态分类 生理生态学 气候变化 海洋环境
下载PDF
南极夏季沿海海藻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与海水中溶解游离型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和福 AndrewRMctaggrt HarryBurton 《南极研究》 CSCD 1990年第4期45-49,共5页
从1988年5月~1989年1月,对东南极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地区,戴维斯考察站沿海海域水体中的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长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在该海域海水中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总浓度略高于其他海海域、浓度变化范围在19~302nmol/dm^... 从1988年5月~1989年1月,对东南极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地区,戴维斯考察站沿海海域水体中的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长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在该海域海水中溶解游离型氨基酸的总浓度略高于其他海海域、浓度变化范围在19~302nmol/dm^3之间。最大丰度出现在11月份,而从11月下旬开始氨基酸含量急剧下降,至12月底达到全年最低点,从1月初开始有所回升。 占据南极夏初海水中海藻类主导地位的海藻Phaeocystis Pouchetii,其爆发性的繁殖过程从11月底开始至翌年1月底2月初结束,高峰在1月初。在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期,溶解游离型氨基酸浓度的降低与海藻细胞数量的增加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作者认为在Phaeocystis Pouchetii繁殖增长过程中,该藻细胞直接摄取或(和)通过附随着藻类本体迅速增长的细菌群摄取溶解游离型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 繁殖 海水 氨基酸 含量
下载PDF
南极夏季沿海P.Pouchetii繁殖期间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自然产率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和福 Andrew R.M ctaggart Andrew Davison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2年第2期36-43,共8页
样品取自东南极距戴维斯站 1 0公里沿海海域 1 5米水层。从 1 988年 1 1月至 1 989年 2月 ,利用高压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等手段对海藻 Phaeocystis Pouchetii整个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浓度进行了长期连续测定。... 样品取自东南极距戴维斯站 1 0公里沿海海域 1 5米水层。从 1 988年 1 1月至 1 989年 2月 ,利用高压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等手段对海藻 Phaeocystis Pouchetii整个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浓度进行了长期连续测定。结果表明 ,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0 .0 0 1~ 0 .5 1 0 μmol/L和 0 .0 0 3~ 0 .5 88μmol/L。二者的含量变化与 P.Pouchetii细胞数量的变化完全一致 (相关系数均为 0 .998)。由此可见丙烯酸和二甲基硫产生于 P.Pouchetii是无疑的。丙烯酸和二甲基硫的最高产率分别是 9.75 8× 1 0 - 8μmol/cell和 1 3 .0 90× 1 0 - 8μmol/cell。其主要产生途径是 :P.Pouchetii摄取氨基酸 (如蛋氨酸 )后 ,经甲基化、脱胺等作用 ,在细胞分裂和代谢过程中产生二甲基硫丙酸 (DMSP) ,进而以一对一的方式分解成丙烯酸和二甲基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沿海 丙烯酸 二甲基硫 自然产率 PHAEOCYSTIS Poucheti
下载PDF
棕囊藻的生物学概述 Ⅱ.生理生化学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和福 《东海海洋》 2004年第3期34-47,共14页
棕囊藻Phaeocystissp.独特的生理、生态学特征使它能在不同营养条件、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的环境中生长,并且由于受自身的毒性和粘液质的保护使它不能作为摄食者的食物而被大规模摄取,这使它不仅成为高纬度和极地海域一种重要的浮游植物... 棕囊藻Phaeocystissp.独特的生理、生态学特征使它能在不同营养条件、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的环境中生长,并且由于受自身的毒性和粘液质的保护使它不能作为摄食者的食物而被大规模摄取,这使它不仅成为高纬度和极地海域一种重要的浮游植物类群,而且在中、低纬度海域它也能旺发,达到非常高的细胞密度,或形成赤潮。棕囊藻对不同生存环境的可塑性,归属于它独特的生理适应性和生理学的某些特点。棕囊藻特有的生物学特征使它在全球范围内高丰度、富分布,对改变整个生态环境存在潜在的威胁,应当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囊藻 生理学 生化学
下载PDF
南极沿海冷水环境中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杨和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99-605,共7页
于1988年5月—1989年2月,对东南极Vestfold丘陵地区沿海海域水体中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的连续测定表明,该海域海水中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主要以甲酸、乙酸、丙酸和丙烯酸为主,其含量明显呈季节性变化。变化范围分别为:甲酸0.4—7.0μm... 于1988年5月—1989年2月,对东南极Vestfold丘陵地区沿海海域水体中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的连续测定表明,该海域海水中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主要以甲酸、乙酸、丙酸和丙烯酸为主,其含量明显呈季节性变化。变化范围分别为:甲酸0.4—7.0μmol/L;乙酸0.1—40.0μmol/L;丙酸0.7—128.0μmol/L和丙烯酸0.001—0.393μmol/L,最高浓度出现在夏季。通过对浮游植物的观察和二甲基硫的测定,揭示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主要来自微生物作用,其中丙烯酸直接来源于棕囊藻(Phaeocystis pouchetii)细胞繁殖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沿海 脂肪酸 冷水环境
下载PDF
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南极海洋冷水环境中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
10
作者 杨和福 《南极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46-51,共6页
本文报道南极海洋冷水环境中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的一种测定方法 ,阐述高压液相色谱法对海洋环境中 C1- C5年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测定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说明该方法具有正确、灵敏、操作简单、快速及需要样品量少等特点。本方法... 本文报道南极海洋冷水环境中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的一种测定方法 ,阐述高压液相色谱法对海洋环境中 C1- C5年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测定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说明该方法具有正确、灵敏、操作简单、快速及需要样品量少等特点。本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在 0 .1 μg/ml以下 ,个别酸如丙烯酸可达 0 .0 0 1μg/ml以下。南极戴维斯站附近沿海 ,1 989年 1月 3日 6 0 m水柱体样品测定结果丙烯酸为 0 .0 0 4 - 0 .0 4 2 μg/ml,其他酸是 0 .1 - 1 .0 μg/ml,说明了该方法完全可满足实际海水样品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冷水环境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水体中PCBs、BHC和DDT 被引量:15
11
作者 叶新荣 杨和福 竺建奋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2-56,共5页
本文根据长江口水域1986年冬季和夏季两航次调查,分析了海水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BHC、DDT),结果表明:冬季海水中PCBs的含量为1.08—8.22ng/dm^3,夏季为 0.75—2.65ng/dm^3,显然冬季高于夏季,冬季低潮期和中间潮大于高潮期... 本文根据长江口水域1986年冬季和夏季两航次调查,分析了海水样品中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BHC、DDT),结果表明:冬季海水中PCBs的含量为1.08—8.22ng/dm^3,夏季为 0.75—2.65ng/dm^3,显然冬季高于夏季,冬季低潮期和中间潮大于高潮期。BHC的总量夏季明显高于冬季,夏季PCBd、BHC和DDT的含量与海水盐度成负相关。这反映了长江口水体中PCBs、BHC和DDT在淡水与海水的混合过程中逐渐稀释扩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海域 水体 PCBS BHC DDT
下载PDF
浙江开展海岛海域农牧化生产潜力巨大
12
作者 汪依凡 沈家法 杨和福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年第4期117-120,共4页
文章叙述了浙江海岛在全国的资源优势,开展海岛海域农牧化生产活动的意义、现状、举措以及产业经济前景分析。
关键词 农业 发展战略 产业经济 海岛 生产潜力
下载PDF
铁锰结核的红外光谱分析及其意义
13
作者 鲍根德 杨和福 张桂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864-873,共10页
由于大洋铁锰结核含有30多种有用的金属元素,是潜在的矿产资源,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所重视.关于铁锰结核的矿物组成,国内外学者已有大量的报道。尤其是Piper (1984),Usui(1979)、Burns(1977)等,他们根据各自的分析结果,指出了大洋铁锰结... 由于大洋铁锰结核含有30多种有用的金属元素,是潜在的矿产资源,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所重视.关于铁锰结核的矿物组成,国内外学者已有大量的报道。尤其是Piper (1984),Usui(1979)、Burns(1977)等,他们根据各自的分析结果,指出了大洋铁锰结核中的锰矿物主要由1×10~9m水锰矿δ-MnO_2、7×10^(-10)m钠水锰矿及针铁矿组成。并从地球化学、沉积地球化学角度指出了上述矿物的可能成因。 然而,由于铁锰结核中锰矿物结晶程度很差和无定形性,用一般手工方法和仪器对单矿物很难分离和辨认。因此,用单一方法来确定某种结核的矿物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就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试用红外光谱分析结合X衍射、电子探针及化学分析结果,探讨红外光谱分析法应用于分析太平洋铁锰结核的矿物组成及结核中Mn含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核 红外光谱分析
下载PDF
宁波市陆海及河海管理分界线的界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和福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B07期64-75,共12页
宁波市东临东海,杭州湾和三门湾分别从其北边和南边挟裹,象山港从中间嵌入陆域,与上海、舟山隔海相望,东西宽为175 km,南北长为192 km,海域面积为9758 km2,大陆岸线全长为1594km,辖区浅海面积为4524.84 km2。宁波市海岸线由于自然和人... 宁波市东临东海,杭州湾和三门湾分别从其北边和南边挟裹,象山港从中间嵌入陆域,与上海、舟山隔海相望,东西宽为175 km,南北长为192 km,海域面积为9758 km2,大陆岸线全长为1594km,辖区浅海面积为4524.84 km2。宁波市海岸线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不断变化,其中自然的滩涂淤涨使岸线向海推进,人为接连岛工程使海岸线长度增加,而滩涂围垦往往把曲折海岸线变成直线岸线,使总体岸线缩短,这些海岸线变化给陆海管理分界线的确定带来了一定难度。宁波市主要入海河流有钱塘江和甬江,对于入海河流河海管理分界线和部门管理权限尚不清楚,区域管理同样存在多头管理和低效率现象。通过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对宁波市海岸线、海岸带和主要入海河流分布特征以及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国际海岸线、海岸带和河海分界理论与实践经验,针对宁波市海岸线和入海河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管理现状和宁波市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我们对宁波市海塘或海堤为界的陆海管理分界线、滩涂或淤涨型岸滩的陆海管理分界线、稳定岸滩的陆海管理分界线、港口码头海域界线、其它海岸工程界址线的界定和大潮高潮痕迹线为围海(涂)内界线的界定以及对钱塘江入海口的河海管理分界线和甬江的河海管理分界线的界定提出了初步建议,旨在为贯彻实施海洋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宁波市海岸带区域开发管理和有效保障海洋管理职能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海岸带 河海分界线
下载PDF
溢油对东海浮游生物垂直迁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琳伟 王燕兵 +2 位作者 李共国 王自磐 杨和福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5-308,共4页
以垂直下移率为指标,研究了正面敞开区、背面敞开区、背流区和湍流区4种不同生态条件下溢油对东海浮游生物垂直迁移活动的影响。生态特征对大多数浮游生物垂直下移率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正面敞开区(A)>背面敞开区(B)>背流区... 以垂直下移率为指标,研究了正面敞开区、背面敞开区、背流区和湍流区4种不同生态条件下溢油对东海浮游生物垂直迁移活动的影响。生态特征对大多数浮游生物垂直下移率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正面敞开区(A)>背面敞开区(B)>背流区(D)>湍流区(C)。方差分析表明:总浮游植物、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总桡足类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在4种生态特征之间的垂直下移率存在显著的差异。4种生态特征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的垂直下移率除背流区与湍流区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两两生态特征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对溢油污染表现出了较好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 浮游生物 垂直迁移
下载PDF
CONCENTRATIONS AND DISTRIBUTIONS OF FREE AMINO ACIDS IN SEA AND LAKE ICE CORE OF ANTARCTICA
16
作者 杨和福 Andrew R. Mctaggart H. Burton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3年第2期62-74,共13页
The sea ice core (1. 6m) and lake ice core (1. 5m) were taken respectively from sea sampling site and Ace Lake near Davis Station, Vestfold Hills, Antarctica in November and October, 1988. The concentrations of amino ... The sea ice core (1. 6m) and lake ice core (1. 5m) were taken respectively from sea sampling site and Ace Lake near Davis Station, Vestfold Hills, Antarctica in November and October, 1988. The concentrations of amino acids in each 10cm of ice cores were determined by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amino acids revealed seasonal variation during the year.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amino acids, which was 30. 92 /μmol/ml, were found in the bottom of sea ice core, and it was approximately 45 μmol/ml in the lake ice core.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was approximately 8. 0μmol/ml which is presented in surface of the sea ice core, but it was 14.0μmol/ml which was found in 60cm section of lake ice core.The seasonal variation process of concentration of amino acids were much similar to that of phytoplankton cells number in sea ice core, 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rate of individual amino acids were also much similar in each ice core sect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uniform spectrum of amino acids is probably derived from a peptide cell source and those amino acids were not utilized by org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no acids HPLC ice core Antarctica.
下载PDF
南极臭氧洞与地球生命
17
作者 杨和福 《海洋世界》 1999年第4期30-31,共2页
自从70年代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以来,从各国政府到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注着臭氧空洞的变化。但许多人对什么是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臭氧空洞,臭氧空洞对人类究竟有什么危害等问题了解甚少。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就上... 自从70年代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以来,从各国政府到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注着臭氧空洞的变化。但许多人对什么是臭氧空洞,为什么会出现臭氧空洞,臭氧空洞对人类究竟有什么危害等问题了解甚少。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就上述问题做些简单的介绍。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生存、繁殖、发展,是靠阳光,我们靠阳光中的红外光获得温暖,阳光中的可见光让我们的跟睛能看到高山流水,气象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空洞 地球生命 地球表面 南极臭氧洞 太阳紫外辐射 首次发现 臭氧层 紫外光 臭氧损耗 高山流水
下载PDF
Temperature Tolerance of Large Yellow Croaker,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Associated with Summer Season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全震 曾江宁 +2 位作者 廖一波 高爱根 杨和福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5年第1期54-62,共9页
L ethal temperature tolerance was determined for about 8 cm, age 0 Pseudosciaena crocea using both slow heating and rapid transfer protocol. The acclimatization temperature was 28 ℃ with summer season, lethal tempera... L ethal temperature tolerance was determined for about 8 cm, age 0 Pseudosciaena crocea using both slow heating and rapid transfer protocol. The acclimatization temperature was 28 ℃ with summer season, lethal temperature ( LT50 value ) of slow heating protocol ( CTMax ) was 35.0 ℃, and the upper and low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s of rapid transfer protocol were 34.2 ℃ and 17.5 ℃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花鱼 温度公差 生长环境 临界热量 海洋水温
下载PDF
基于可拓学的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评价
19
作者 何丛颖 王建庆 +1 位作者 毋瑾超 杨和福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7-61,共5页
利用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分析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其关联度,得到定量的数值评定结果。以浙江省台州市4个有居民海岛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 利用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方法,分析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其关联度,得到定量的数值评定结果。以浙江省台州市4个有居民海岛作为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评价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较为客观,具有合理性,可作为有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等级的评价模型之一进行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拓学 有居民海岛 开发利用等级 物元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