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耐药基因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均均 黄文祥 +2 位作者 史芳静 刘成伟 李崇智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43-347,391,共6页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2009年医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克隆流行情况以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方法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2009)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并用PFGE法对2009年的10...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2009年医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克隆流行情况以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方法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2009)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并用PFGE法对2009年的102株对碳青霉烯耐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多重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bla_(OXA-51like),bla_(OXA-24like),bla_(OXA-58like)。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耐药率较低,对碳青霉烯耐药高。PFGE结果显示我院存在A/B/C克隆株流行,主要分布于呼吸科以及ICU等病房,时间上呈散发流行。102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率为71.6%,产OXA-51型碳青霉烯酶率为84.3%,另外仅2株检出OXA-24型碳青霉烯酶,3株检出()XA-58型碳青霉烯酶。结论我院在呼吸科以及ICU等病房存在A/B/C克隆株流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以OXA-23、OXA-51型为主,由于对多种抗菌药物尤其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强和克隆株的流行,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克隆流行 碳青霉烯酶 医院感染
下载PDF
肌成纤维细胞在小鼠肝内胆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均均 李德卫 +1 位作者 王伟 冯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705-3709,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肌成纤维细胞具有促进肝祖细胞分化为胆管细胞作用,但对于肌成纤维细胞在体内胆管发育中作用仍不清楚。目的:观察小鼠肝内胆管发育的特点,以及肌成纤维细胞在胆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SPF级C57小鼠购自重庆医科大学实... 背景:研究表明肌成纤维细胞具有促进肝祖细胞分化为胆管细胞作用,但对于肌成纤维细胞在体内胆管发育中作用仍不清楚。目的:观察小鼠肝内胆管发育的特点,以及肌成纤维细胞在胆管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SPF级C57小鼠购自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方案经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17-182。采用14.5d、16.5d孕鼠及刚出生(0d)和出生后10d的小鼠,麻醉后取其胎鼠肝脏(E14.5、E16.5)和出生后小鼠肝脏(P0、P10),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Sox9及细胞角蛋白19在E14.5、E16.5小鼠胎肝和P0、P10小鼠肝脏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E14.5小鼠胎肝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肌成纤维细胞环绕门静脉周围,Sox9阳性胆管细胞紧靠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肌成纤维细胞,并形成单层细胞排列的胆管板;②E16.5小鼠胎肝中,紧靠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角蛋白19阳性胆管细胞形成双层胆管细胞结构;③P0小鼠肝脏中,细胞角蛋白19阳性胆管细胞发育形成具有管腔的胆管结构,并且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肌成纤维细胞开始包绕胆管;④P10小鼠肝脏中,胆管进一步发育扩张,门静脉周围未形成胆管的胆管细胞开始消失。并且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肌成纤维细胞环绕胆管,胆管旁发育形成肝动脉;⑤结果表明了小鼠肝内胆管发育的特点,发现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肌成纤维细胞与肝内胆管发育的关系密切,且在肝内胆管发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成纤维细胞 胆管 发育 肝脏 小鼠 细胞角蛋白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振 黄文祥 +4 位作者 辛小娟 杨均均 史方静 刘成伟 李崇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244-2248,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变迁,分析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爆发流行的原因和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4年间591例医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谱变迁进行系统性研究。用脉冲物凝...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变迁,分析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爆发流行的原因和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4年间591例医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谱变迁进行系统性研究。用脉冲物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法对2009年包括对碳青霉烯耐药的102株泛耐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2009)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结果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主要集中于呼吸科、ICU、神经内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逐年增加,其中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多粘菌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3.7%、32.9%、2.5%。对碳青霉烯耐药上升较快,同时伴随该类药物用量明显上升。PFGE结果显示在ICU和呼吸科等病房存在A和B克隆株流行。结论碳青霉烯类不合理应用和克隆株流行,导致院内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逐年增加;其应对措施应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抗生素 耐药性 医院感染
下载PDF
脾内两种途径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冯渊 李德卫 杨均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22-1427,共6页
背景:肝细胞移植在治疗代谢性疾病和急性肝衰竭的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成功,然而肝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却并没有动物实验理想。造成实验模型与临床疗效的差异可能与肝细胞移植途径有一定关系。目的:探讨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注射与脾... 背景:肝细胞移植在治疗代谢性疾病和急性肝衰竭的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成功,然而肝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却并没有动物实验理想。造成实验模型与临床疗效的差异可能与肝细胞移植途径有一定关系。目的:探讨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注射与脾脏直接注射两种方法行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得出更加优化的移植方法。方法:在Seglen改良两步法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分离培养肝细胞。采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急性肝衰竭24h后,65只大鼠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60只插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脾脏直接注射组(n=20)大鼠经脾脏直接注射约2×10~7个肝细胞、脾动脉注射0.4m LHank’s液;脾动脉注射组(n=20)大鼠经脾脏直接注射0.4 mL Hank’s液、脾动脉注射2×10~7个肝细胞;模型对照组(n=20)经脾脏直接注射0.4 mL Hank’s液、脾动脉注射0.4 mL Hank’s液。移植后14 d内观察各组大鼠的生存率及肝功能变化;移植后7d,荧光显微镜观察经脾动脉移植肝细胞的体内分布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肝细胞在脾内的分布和增殖情况;移植后14 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白蛋白合成情况。结果与结论:(1)大鼠肝细胞分离存活率达80%-90%;(2)3组大鼠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脾脏直接注射组14 d存活率显著高于脾动脉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14 d存活率高于模型对照组;(3)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大鼠肝功能均明显改善,尤其以脾脏直接注射组最为显著;(4)CFDA-SE荧光标记的肝细胞经脾动脉移植7 d后,受体大鼠脾脏和肝脏可以看到散在绿色荧光分布;(5)移植14 d后,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脾脏内有肝细胞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6)移植7d后,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簇集在一起并定植下来;(7)结果表明,经大鼠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移植肝细胞能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和改善其肝功能;脾脏直接注射法优于脾动脉途径注射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衰竭 肝细胞移植 脾动脉插管 脾动脉注射 脾内直接注射 肝功能衰竭 急性 肝细胞 脾动脉 组织工程
下载PDF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流行克隆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尹珍 黄文祥 +2 位作者 杨均均 李佳俊 刘成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A、B、C 3个流行克隆(多携带bla OXA-23、bla OXA-51基因)同源性,测定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探讨该特性与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相关性,了解3个克隆医院内流行原因。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R...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A、B、C 3个流行克隆(多携带bla OXA-23、bla OXA-51基因)同源性,测定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探讨该特性与碳青霉烯类耐药的相关性,了解3个克隆医院内流行原因。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RAB A、B、C 3个流行克隆和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临床分离株共87株,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其同源性,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 A克隆为ST238相似型,B、C克隆均为ST238型;A、B、C流行克隆及CSAB组D值分别为0.325±0.145、0.811±0.295、0.306±0.133、0.913±0.626,该院CRAB流行克隆总体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CSAB组下降(0.470±0.301对0.913±0.626,P<0.05);各流行克隆间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存在差异,A、C型克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均弱于B型克隆(P均<0.001);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bla OXA-23、bla OXA-51基因无明确相关性(P均>0.05)。结论该院CRAB A、B、C流行克隆具有相同的起源,首次报道ST238及其相似型的医院内广泛流行;流行克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碳青霉烯类耐药性的获得呈负相关性,提示克隆流行主要与耐药性获得及抗菌药物的压力选择相关;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在各克隆间存在差异,需警惕B型克隆的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 流行克隆 多位点序列分型 生物被膜
下载PDF
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ST238克隆株毒力及适应性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小庆 尹珍 +3 位作者 杨均均 李佳俊 陈力 黄文祥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9-784,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克隆ST238的毒カ和环境适应性,探讨该克隆株在当地持续流行的机制。方法比较ST238克隆株与鲍曼不动杆菌ATCC 19606的体外生长曲线及竞争指数(competition index.Cl),试管法测定菌株内明胶酶活性;... 目的通过检测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克隆ST238的毒カ和环境适应性,探讨该克隆株在当地持续流行的机制。方法比较ST238克隆株与鲍曼不动杆菌ATCC 19606的体外生长曲线及竞争指数(competition index.Cl),试管法测定菌株内明胶酶活性;微量法进行D-甘露糖抵抗红细胞凝集试验;运动平板法测定蹭行运动能力;结晶紫染色法定量分析生物膜形成能力。小鼠动物模型检测体内致病力。结果ST238克隆株与标准株间体外生长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4h时ST238克隆株与鲍曼不动杆菌ATCC 19606在体外竞争能力无明显差异(CI=0.29,P>0.05)0明胶酶活性在ST238克隆株与敏感株间分布无差异(P>0.05)。血凝结果与菌株来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株的运动能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均强于ST238克隆株(P<0.05)。ST238克隆株与标准株的LD_(50)。分别为6.9和6.7 log CFU/mL。接种9.3 log CFU/mL菌液的小鼠平均死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238克隆株获得广泛耐药性后,其环境适应性无明显下降,同时该克隆株的毒力也无明显改变。这种生物学特性可能是该克隆株在当地长期流行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ST238克隆株 适应性 毒力
下载PDF
脾内移植肝细胞的功能和增殖情况探讨
7
作者 杨均均 冯渊 李德卫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1685-1688,共4页
目的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的SD大鼠,观察ALF大鼠肝功能变化情况,探讨移植肝细胞在脾内的功能和增殖情况。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ALF,24h后实验分为两组, A组(n=20):经脾脏... 目的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的SD大鼠,观察ALF大鼠肝功能变化情况,探讨移植肝细胞在脾内的功能和增殖情况。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大鼠ALF,24h后实验分为两组, A组(n=20):经脾脏注射Hank′s 0.4mL;B组(n=20):经脾脏移植2×10^7个原代肝细胞。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血清中转氨酶、总胆红素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脾内白蛋白分泌作用,HE染色观察脾内肝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B组大鼠肝功能10d恢复,A组大鼠肝功能14d恢复正常,B组的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恢复明显好于A组(P<0.05)。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标记的肝细胞脾内移植7d后,受体大鼠脾脏可以看到散在绿色荧光分布。B组移植60d后,共焦白蛋白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脾内有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HE染色可以看到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簇集在一起并定植下来。结论同种异体肝细胞脾内移植能短暂改善ALF大鼠的肝功能。ALF恢复正常之后,脾内移植的肝细胞60d后仍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和分泌白蛋白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移植 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 肝细胞增殖
下载PDF
经大鼠脾动脉行肝细胞移植建立动物模型 被引量:3
8
作者 冯渊 李德卫 杨均均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53-657,667,共6页
目的建立经SD大鼠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行肝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24h后40只SD大鼠分为两组:A组(n=20)经左侧颈动脉插管,进... 目的建立经SD大鼠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行肝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24h后40只SD大鼠分为两组:A组(n=20)经左侧颈动脉插管,进入腹腔干,通过脾动脉移植1×107个肝细胞;B组(n=20)通过同样的方法经脾动脉注射0.5mL Hank′s液作为对照,观察不同时间点(1、3、6、10、15天)大鼠肝功能的变化情况以及脾内白蛋白合成作用,HE染色观察脾内肝细胞分布情况。结果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成功率约90%,荧光示踪剂CFDA SE标记的肝细胞脾内移植1天后,受体大鼠脾脏可以看到散在绿色荧光分布。A组移植10天后,HE染色可以看到肝细胞在脾脏散在分布;A组移植15天后,共聚焦白蛋白免疫荧光结果表明,脾内有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结论经大鼠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移植的肝细胞能在脾内存活,证实该途径是肝细胞有效移植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肝损伤(ALI) 颈动脉 脾动脉 肝细胞移植 大鼠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容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炎性反应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小阳 杨均均 +1 位作者 梁建英 胥平 《疑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699-701,704,共4页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平均血小板容积( MPV)与肝炎活动程度的关系,探讨MPV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度的提示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被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68例为观察组,根据疾病程度分为轻度亚组38例、中...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平均血小板容积( MPV)与肝炎活动程度的关系,探讨MPV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度的提示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被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68例为观察组,根据疾病程度分为轻度亚组38例、中度亚组23例、重度亚组7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析并评价MPV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谷氨酸氨基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胆红素(TB)、球蛋白(Glo)和MPV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t =-7刎.4、-6.9、-9.7、-8.3、-2.2, P <0.01或0.05),在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肝炎的患者血清中AST、TB、Glo、MPV均低于中度肝炎的患者(t =9.6、7.0、7.3、3.1, P <0.01),而中度肝炎患者血清中ALT、MPV低于重度肝炎的患者( t =8.7、2.4, P <0.05)。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MPV对中重度肝炎患者的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773(95%CI 0.663~0.883, P <0.01),当MPV的诊断阈值为10.9 fl时,诊断的灵敏度为68.0%,特异度为86.0%,阳性预测值为79.2%,阴性预测值为77.4%,OR值=13.1。结论血清MPV水平随着肝炎活动程度的加重而增大,对中重度肝炎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佳,具有良好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炎性反应 平均血小板容积
下载PDF
HIV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小阳 杨均均 +1 位作者 胥平 何启敏 《中国性科学》 2015年第8期59-62,共4页
目的:对 HIV 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展开回顾性临床分析,旨在为临床 HIV 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两家医院收治的100例 HIV 感染者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其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结... 目的:对 HIV 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展开回顾性临床分析,旨在为临床 HIV 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两家医院收治的100例 HIV 感染者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其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结果:100例研究对象中,有皮肤黏膜表现患者68例(68.0%),其中男性65例(95.6%),女性3例(4.4%);大部分患者年龄20~50岁;未婚人数超过患者总人数一半35例,(51.4%);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25例(36.8%);性接触传播61例(89.7%);有皮肤黏膜表现组相比于无皮肤黏膜表现组,CD4+细胞不足50个/μI 者有皮肤黏膜损害的例数对比例数超过200个/μI 者显著提升,即皮肤黏膜损害与低 CD4+细胞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P <0.05);有皮肤黏膜表现组出现艾滋定义性疾病患者例数显著高于无皮肤黏膜表现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00例感染者的皮肤黏膜损害涉及4个种类,主要为真菌感染,合计24例(35.3%);病毒感染,合计13例(12.9%);呈现出其他皮肤病者,合计18例(26.5%);合并2种(含2种)以上皮肤黏膜疾病者,合计13例(19.1%)。结论:HIV感染者皮肤黏膜损害多见为真菌、感染,性传播途径为 HIV 感染重要途径之一,频发的皮肤黏膜病变以及合并性病感染可作为临床诊断 HIV 感染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感染 皮肤黏膜表现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建立SD大鼠胃左动脉肝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
11
作者 冯渊 彭勇 +1 位作者 杨均均 段文涛 《西部医学》 2020年第7期976-979,共4页
目的建立经SD大鼠颈动脉途径胃左动脉插管移植肝细胞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0只SD大鼠经颈动脉插管进入腹腔干,临时阻断脾动脉及肝总动脉,将亚甲蓝注入胃左动脉,观察亚甲美蓝的分布;将CFDA SE标记的肝细胞注入胃左动脉,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目的建立经SD大鼠颈动脉途径胃左动脉插管移植肝细胞的动物模型。方法将20只SD大鼠经颈动脉插管进入腹腔干,临时阻断脾动脉及肝总动脉,将亚甲蓝注入胃左动脉,观察亚甲美蓝的分布;将CFDA SE标记的肝细胞注入胃左动脉,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在胃的分布情况。结果亚甲美蓝染胃成蓝色;荧光显微镜发现CFDA SE标记的肝细胞在胃壁显示。结论经胃左动脉移植CFDA SE标记的肝细胞成功分布于胃壁的肌层及黏膜下层,成功建立经SD大鼠颈动脉途径插管经胃左动脉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肝细胞移植提供一种新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胃左动脉 肝细胞移植 动物模型 CFDA SE
下载PDF
肝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疗效
12
作者 杨均均 黄文祥 +1 位作者 史芳静 冯渊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653-1657,共5页
目的建立SD大鼠药物性肝硬化模型,探讨原代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的疗效。方法经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将40只模型大鼠分为2组,每组20只,Ⅰ组经脾尾注射约2×107个肝细胞,Ⅱ组经脾尾注射0.4 ml... 目的建立SD大鼠药物性肝硬化模型,探讨原代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的疗效。方法经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将40只模型大鼠分为2组,每组20只,Ⅰ组经脾尾注射约2×107个肝细胞,Ⅱ组经脾尾注射0.4 ml Hank’s液。观察每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及肝功能变化;HE染色观察脾脏病理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植入的肝细胞在大鼠脾内合成白蛋白(Serum albumin level,ALB)的功能。结果经CCL4诱导10周后,大鼠肝脏经HE染色发现假小叶形成,表明成功建立了肝硬化模型;移植术后8周,Ⅰ组大鼠存活率(75%)显著高于Ⅱ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大鼠的血清ALB水平较Ⅱ组明显升高(P<0.05),血氨(Serum ammonia level,AMM)水平较Ⅱ组明显降低(P<0.05);Ⅰ组大鼠移植术后1、8周,大量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定植下来;Ⅰ组大鼠移植术后5周,植入的肝细胞在大鼠脾内具有合成白蛋白的功能。结论 CCL4能稳定诱导肝硬化动物模型;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能提高肝硬化大鼠的生存率,并改善肝性脑病和低蛋白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移植 肝硬化 四氯化碳
原文传递
经T管腔内胆道支架治疗胆道探查术后胆汁漏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渊 杨均均 +1 位作者 杨红春 彭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719-722,共4页
目的探讨经T管腔内行胆道支架置入和肝内胆管置入鼻胆管胆道引流治疗胆道探查术后胆汁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于2016年12月收治的1例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汁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该例患者采用经T管腔内置... 目的探讨经T管腔内行胆道支架置入和肝内胆管置入鼻胆管胆道引流治疗胆道探查术后胆汁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充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于2016年12月收治的1例胆总管探查术后胆汁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该例患者采用经T管腔内置入胆道支架和肝内胆管置入鼻胆管行胆道引流。经T管腔内隧道插入导丝至肝门部,向肝门部置入鼻胆管引流;另经T管再置入导丝1根,进入十二指肠,向十二指肠内置入8.5F塑料支架1根,支架一端置于胆总管内,一端于肠腔内,行胆道引流。引流术后患者胆汁漏停止,腹腔感染得到控制,于胆道支架置入术后10d顺利出院,术后20d夹闭T管和鼻胆管,2个月后行T管造影和腹部B超发现胆总管下段支架已脱落,拔除T管。门诊随访2年,患者完全康复。结论经T管腔内行胆总管下段支架置入术和肝门鼻胆管引流术是治疗胆汁漏的有效方法之一,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漏 胆道探查 T管 胆道支架
原文传递
2006~2010年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芳静 黄文祥 杨均均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12年第4期668-670,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2006~2010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实验,采用WHONET5.4软件及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2006~2010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实验,采用WHONET5.4软件及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但最高不超过4.5%。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2006年和2007年监测显示为21.3%和41%,2008年达到44.8%,在2009年下降为12.4%,但2010年又迅速增加到30.1%。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的逐年上升更为显著,从2006年9.1%上升到2010年的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嗜麦芽窄食单胞茵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2006年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30%,但自2007年起就增加到80.8%,最高达100%。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性高,近年耐药率有上升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高,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逐年增加,耐药形势严峻。临床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多重耐药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菌 碳青霉烯 耐药率
原文传递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蓉会 黄开来 +6 位作者 张昌艳 罗国平 李双良 向琴 梁建英 杨均均 任崇松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第13期1-4,14,共5页
目的: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3月11日南充市中心医院治愈出院的2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方案均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收集患者... 目的:探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3月11日南充市中心医院治愈出院的2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方案均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收集患者的基本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肺部影像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口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均治疗出院,住院时间11~42(21.09±8.513)d,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约5~7 d,核酸转阴时间4~38(13.32±8.916)d,肺部影像学吸收时间0~29(12.27±5.742)d。出现不良反应10例,发生率为45.5%,主要表现为恶心、腹泻、转氨酶升高、血脂升高等。结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尚未观察到显著临床疗效,早期使用可能潜在缩短病程、避免疾病进展的作用,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胃肠道反应、肝毒性及血脂代谢异常。临床应用时尤其应关注其安全性,是否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如何选择用药时机尚需大样本数据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NCP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抗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