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变迁,分析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爆发流行的原因和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4年间591例医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谱变迁进行系统性研究。用脉冲物凝...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变迁,分析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爆发流行的原因和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4年间591例医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谱变迁进行系统性研究。用脉冲物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法对2009年包括对碳青霉烯耐药的102株泛耐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2009)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结果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主要集中于呼吸科、ICU、神经内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逐年增加,其中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多粘菌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3.7%、32.9%、2.5%。对碳青霉烯耐药上升较快,同时伴随该类药物用量明显上升。PFGE结果显示在ICU和呼吸科等病房存在A和B克隆株流行。结论碳青霉烯类不合理应用和克隆株流行,导致院内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逐年增加;其应对措施应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展开更多
背景:肝细胞移植在治疗代谢性疾病和急性肝衰竭的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成功,然而肝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却并没有动物实验理想。造成实验模型与临床疗效的差异可能与肝细胞移植途径有一定关系。目的:探讨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注射与脾...背景:肝细胞移植在治疗代谢性疾病和急性肝衰竭的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成功,然而肝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却并没有动物实验理想。造成实验模型与临床疗效的差异可能与肝细胞移植途径有一定关系。目的:探讨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注射与脾脏直接注射两种方法行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得出更加优化的移植方法。方法:在Seglen改良两步法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分离培养肝细胞。采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急性肝衰竭24h后,65只大鼠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60只插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脾脏直接注射组(n=20)大鼠经脾脏直接注射约2×10~7个肝细胞、脾动脉注射0.4m LHank’s液;脾动脉注射组(n=20)大鼠经脾脏直接注射0.4 mL Hank’s液、脾动脉注射2×10~7个肝细胞;模型对照组(n=20)经脾脏直接注射0.4 mL Hank’s液、脾动脉注射0.4 mL Hank’s液。移植后14 d内观察各组大鼠的生存率及肝功能变化;移植后7d,荧光显微镜观察经脾动脉移植肝细胞的体内分布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肝细胞在脾内的分布和增殖情况;移植后14 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白蛋白合成情况。结果与结论:(1)大鼠肝细胞分离存活率达80%-90%;(2)3组大鼠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脾脏直接注射组14 d存活率显著高于脾动脉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14 d存活率高于模型对照组;(3)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大鼠肝功能均明显改善,尤其以脾脏直接注射组最为显著;(4)CFDA-SE荧光标记的肝细胞经脾动脉移植7 d后,受体大鼠脾脏和肝脏可以看到散在绿色荧光分布;(5)移植14 d后,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脾脏内有肝细胞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6)移植7d后,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簇集在一起并定植下来;(7)结果表明,经大鼠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移植肝细胞能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和改善其肝功能;脾脏直接注射法优于脾动脉途径注射法。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平均血小板容积( MPV)与肝炎活动程度的关系,探讨MPV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度的提示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被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68例为观察组,根据疾病程度分为轻度亚组38例、中...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平均血小板容积( MPV)与肝炎活动程度的关系,探讨MPV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度的提示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被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68例为观察组,根据疾病程度分为轻度亚组38例、中度亚组23例、重度亚组7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析并评价MPV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谷氨酸氨基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胆红素(TB)、球蛋白(Glo)和MPV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t =-7刎.4、-6.9、-9.7、-8.3、-2.2, P <0.01或0.05),在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肝炎的患者血清中AST、TB、Glo、MPV均低于中度肝炎的患者(t =9.6、7.0、7.3、3.1, P <0.01),而中度肝炎患者血清中ALT、MPV低于重度肝炎的患者( t =8.7、2.4, P <0.05)。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MPV对中重度肝炎患者的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773(95%CI 0.663~0.883, P <0.01),当MPV的诊断阈值为10.9 fl时,诊断的灵敏度为68.0%,特异度为86.0%,阳性预测值为79.2%,阴性预测值为77.4%,OR值=13.1。结论血清MPV水平随着肝炎活动程度的加重而增大,对中重度肝炎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佳,具有良好的提示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对 HIV 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展开回顾性临床分析,旨在为临床 HIV 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两家医院收治的100例 HIV 感染者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其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结...目的:对 HIV 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展开回顾性临床分析,旨在为临床 HIV 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两家医院收治的100例 HIV 感染者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其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结果:100例研究对象中,有皮肤黏膜表现患者68例(68.0%),其中男性65例(95.6%),女性3例(4.4%);大部分患者年龄20~50岁;未婚人数超过患者总人数一半35例,(51.4%);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25例(36.8%);性接触传播61例(89.7%);有皮肤黏膜表现组相比于无皮肤黏膜表现组,CD4+细胞不足50个/μI 者有皮肤黏膜损害的例数对比例数超过200个/μI 者显著提升,即皮肤黏膜损害与低 CD4+细胞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P <0.05);有皮肤黏膜表现组出现艾滋定义性疾病患者例数显著高于无皮肤黏膜表现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00例感染者的皮肤黏膜损害涉及4个种类,主要为真菌感染,合计24例(35.3%);病毒感染,合计13例(12.9%);呈现出其他皮肤病者,合计18例(26.5%);合并2种(含2种)以上皮肤黏膜疾病者,合计13例(19.1%)。结论:HIV感染者皮肤黏膜损害多见为真菌、感染,性传播途径为 HIV 感染重要途径之一,频发的皮肤黏膜病变以及合并性病感染可作为临床诊断 HIV 感染的重要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及耐药性变迁,分析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爆发流行的原因和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2009年4年间591例医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谱变迁进行系统性研究。用脉冲物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法对2009年包括对碳青霉烯耐药的102株泛耐药菌进行同源性分析,并用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2009)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结果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主要集中于呼吸科、ICU、神经内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逐年增加,其中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多粘菌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3.7%、32.9%、2.5%。对碳青霉烯耐药上升较快,同时伴随该类药物用量明显上升。PFGE结果显示在ICU和呼吸科等病房存在A和B克隆株流行。结论碳青霉烯类不合理应用和克隆株流行,导致院内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逐年增加;其应对措施应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
文摘背景:肝细胞移植在治疗代谢性疾病和急性肝衰竭的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成功,然而肝细胞移植的临床疗效却并没有动物实验理想。造成实验模型与临床疗效的差异可能与肝细胞移植途径有一定关系。目的:探讨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注射与脾脏直接注射两种方法行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得出更加优化的移植方法。方法:在Seglen改良两步法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分离培养肝细胞。采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急性肝衰竭24h后,65只大鼠经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60只插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脾脏直接注射组(n=20)大鼠经脾脏直接注射约2×10~7个肝细胞、脾动脉注射0.4m LHank’s液;脾动脉注射组(n=20)大鼠经脾脏直接注射0.4 mL Hank’s液、脾动脉注射2×10~7个肝细胞;模型对照组(n=20)经脾脏直接注射0.4 mL Hank’s液、脾动脉注射0.4 mL Hank’s液。移植后14 d内观察各组大鼠的生存率及肝功能变化;移植后7d,荧光显微镜观察经脾动脉移植肝细胞的体内分布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肝细胞在脾内的分布和增殖情况;移植后14 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白蛋白合成情况。结果与结论:(1)大鼠肝细胞分离存活率达80%-90%;(2)3组大鼠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脾脏直接注射组14 d存活率显著高于脾动脉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14 d存活率高于模型对照组;(3)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大鼠肝功能均明显改善,尤其以脾脏直接注射组最为显著;(4)CFDA-SE荧光标记的肝细胞经脾动脉移植7 d后,受体大鼠脾脏和肝脏可以看到散在绿色荧光分布;(5)移植14 d后,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脾脏内有肝细胞白蛋白绿色荧光信号;(6)移植7d后,脾脏直接注射组、脾动脉注射组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簇集在一起并定植下来;(7)结果表明,经大鼠颈动脉途径脾动脉插管移植肝细胞能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和改善其肝功能;脾脏直接注射法优于脾动脉途径注射法。
文摘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平均血小板容积( MPV)与肝炎活动程度的关系,探讨MPV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度的提示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被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68例为观察组,根据疾病程度分为轻度亚组38例、中度亚组23例、重度亚组7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析并评价MPV对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谷氨酸氨基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胆红素(TB)、球蛋白(Glo)和MPV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t =-7刎.4、-6.9、-9.7、-8.3、-2.2, P <0.01或0.05),在乙型肝炎患者中,轻度肝炎的患者血清中AST、TB、Glo、MPV均低于中度肝炎的患者(t =9.6、7.0、7.3、3.1, P <0.01),而中度肝炎患者血清中ALT、MPV低于重度肝炎的患者( t =8.7、2.4, P <0.05)。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MPV对中重度肝炎患者的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773(95%CI 0.663~0.883, P <0.01),当MPV的诊断阈值为10.9 fl时,诊断的灵敏度为68.0%,特异度为86.0%,阳性预测值为79.2%,阴性预测值为77.4%,OR值=13.1。结论血清MPV水平随着肝炎活动程度的加重而增大,对中重度肝炎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佳,具有良好的提示作用。
文摘目的:对 HIV 感染者皮肤黏膜表现展开回顾性临床分析,旨在为临床 HIV 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两家医院收治的100例 HIV 感染者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其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结果:100例研究对象中,有皮肤黏膜表现患者68例(68.0%),其中男性65例(95.6%),女性3例(4.4%);大部分患者年龄20~50岁;未婚人数超过患者总人数一半35例,(51.4%);患者职业以农民为主,25例(36.8%);性接触传播61例(89.7%);有皮肤黏膜表现组相比于无皮肤黏膜表现组,CD4+细胞不足50个/μI 者有皮肤黏膜损害的例数对比例数超过200个/μI 者显著提升,即皮肤黏膜损害与低 CD4+细胞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P <0.05);有皮肤黏膜表现组出现艾滋定义性疾病患者例数显著高于无皮肤黏膜表现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100例感染者的皮肤黏膜损害涉及4个种类,主要为真菌感染,合计24例(35.3%);病毒感染,合计13例(12.9%);呈现出其他皮肤病者,合计18例(26.5%);合并2种(含2种)以上皮肤黏膜疾病者,合计13例(19.1%)。结论:HIV感染者皮肤黏膜损害多见为真菌、感染,性传播途径为 HIV 感染重要途径之一,频发的皮肤黏膜病变以及合并性病感染可作为临床诊断 HIV 感染的重要依据。
文摘目的建立SD大鼠药物性肝硬化模型,探讨原代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的疗效。方法经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将40只模型大鼠分为2组,每组20只,Ⅰ组经脾尾注射约2×107个肝细胞,Ⅱ组经脾尾注射0.4 ml Hank’s液。观察每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及肝功能变化;HE染色观察脾脏病理变化;免疫荧光观察植入的肝细胞在大鼠脾内合成白蛋白(Serum albumin level,ALB)的功能。结果经CCL4诱导10周后,大鼠肝脏经HE染色发现假小叶形成,表明成功建立了肝硬化模型;移植术后8周,Ⅰ组大鼠存活率(75%)显著高于Ⅱ组(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大鼠的血清ALB水平较Ⅱ组明显升高(P<0.05),血氨(Serum ammonia level,AMM)水平较Ⅱ组明显降低(P<0.05);Ⅰ组大鼠移植术后1、8周,大量肝细胞在脾脏红髓中定植下来;Ⅰ组大鼠移植术后5周,植入的肝细胞在大鼠脾内具有合成白蛋白的功能。结论 CCL4能稳定诱导肝硬化动物模型;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能提高肝硬化大鼠的生存率,并改善肝性脑病和低蛋白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