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沙永乐环礁造礁石珊瑚共生体对低光环境的生理响应
1
作者 王永智 许莉佳 +4 位作者 黄柏强 杨天件 綦世斌 陈辉 杨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9,共9页
光照是影响造礁石珊瑚生长与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造礁石珊瑚对低光环境的响应特征与适应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西沙常见的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翘齿盘星珊瑚(Dipsastraea mattha... 光照是影响造礁石珊瑚生长与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造礁石珊瑚对低光环境的响应特征与适应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西沙常见的疣状杯形珊瑚(Pocillopora verruc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翘齿盘星珊瑚(Dipsastraea matthaii)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春季在永乐环礁10m水深处开展了为期1周的原位遮光实验,其中遮光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光强削减了80%~90%,其日间有效光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为20.2~41.5μmol photons·m^(−2)·s^(−1)。实验结果显示,弱光状态下疣状杯形珊瑚、澄黄滨珊瑚和翘齿盘星珊瑚的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II)明显升高,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_(max))和饱和辐射光强(Ek)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同时三种珊瑚的共生藻密度(翘齿盘星珊瑚除外)、叶绿素a含量、组织生物量和组织厚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澄黄滨珊瑚的变化最为显著,其共生藻密度下降了14.2%,组织生物量下降了32.9%。短期弱光限制中,造礁石珊瑚能够通过提高自身的实际光合效率或(和)降低虫黄藻密度适应光强的不足,但珊瑚共生体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能量短期内无法满足珊瑚宿主自身正常生长的代谢需求,因而出现消耗大于获得、珊瑚组织生物量和组织厚度短暂下降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弱光限制 光生理 永乐环礁
下载PDF
涉海环境风险源调查识别评估技术方法探讨
2
作者 赵文静 陈梦思 +2 位作者 赵肖 杨天件 刘帅帅 《环境保护》 CAS 2023年第19期27-30,共4页
开展涉海环境风险源调查识别与评估是实施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充分考虑现行环境风险评价相关导则与方法,明确了涉海环境风险相关概念和类别,研究提出了涉海环境风险源调查识别与评估技术路线,探讨了涉海... 开展涉海环境风险源调查识别与评估是实施珠江口邻近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充分考虑现行环境风险评价相关导则与方法,明确了涉海环境风险相关概念和类别,研究提出了涉海环境风险源调查识别与评估技术路线,探讨了涉海环境风险源调查、识别及评估方法,结合珠江口典型城市研究实例,给出了涉海环境风险管控策略思路,为涉海环境风险源排查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海环境风险 珠江口 调查 识别 评估 排查
下载PDF
海洋疏浚物资源化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3
3
作者 邢瑜 杨天件 +1 位作者 廖岩 李婷 《环境保护》 CAS CSSCI 2022年第13期50-53,共4页
海洋疏浚物是港航运维及涉海工程建设产生的兼具资源和废弃物属性的物质。随着沿海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管理的加严,海洋疏浚物面临着数量不断增加和处置水平不相匹配的矛盾。疏浚物资源化利用及产业化发展,对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 海洋疏浚物是港航运维及涉海工程建设产生的兼具资源和废弃物属性的物质。随着沿海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管理的加严,海洋疏浚物面临着数量不断增加和处置水平不相匹配的矛盾。疏浚物资源化利用及产业化发展,对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海洋疏浚物资源化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从技术、政策、监管、市场四方面分析了现存问题,并从加快应用技术研究、制定政策指导、建设监管体系和开展试点示范四方面,提出深入推进海洋疏浚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疏浚物 资源化利用 疏浚泥 海洋生态环境 无废城市
下载PDF
颗粒粒径和含固率对疏浚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
4
作者 李婷 王振兴 +3 位作者 刘伟 汪望明 杨天件 廖岩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5-331,共7页
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海洋倾倒区,防止悬浮泥沙扩散,采用絮凝处理工艺,在不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探讨颗粒粒径和含固率对疏浚泥沙的絮凝作用的影响;采用湿筛法对珠江口疏浚泥沙进行分组,将疏浚泥沙分为混合样、粒径>74μm、... 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海洋倾倒区,防止悬浮泥沙扩散,采用絮凝处理工艺,在不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探讨颗粒粒径和含固率对疏浚泥沙的絮凝作用的影响;采用湿筛法对珠江口疏浚泥沙进行分组,将疏浚泥沙分为混合样、粒径>74μm、粒径<74μm、粒径<37μm和粒径<15μm的5个粒径段,研究不同粒径段和不同含固率泥沙在加入不同量聚合氯化铝(PAC)后,絮凝前后的粒径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粒径>74μm的泥沙颗粒不发生絮凝作用;向含固率为10%的泥沙中加入相同量的絮凝剂后,絮凝沉降速率由慢到快、沉积泥含水率由高到低、沉积泥体积由高到低的粒径段均依次为混合样、粒径<74μm、粒径<37μm和粒径<15μm;对不同含固率的泥沙进行絮凝调理后,25~37μm粒径段的粒径占比均呈现出随泥沙含固率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含固率为5%~10%时粒径占比最高,累积质量分数差异较大的粒径段出现在28~32μm;对含固率为10%的泥沙进行絮凝处理后,<30μm的粒径段,絮凝前的占比>絮凝后的占比;30~40μm的粒径段,絮凝后的占比>絮凝前的占比;不同含固率的泥沙粒径占比峰值由23μm分别变为33、32.8、32.1、31.6和32.2μm,且粒径<30μm的细颗粒含量明显减少,粒径>30μm的细颗粒含量明显增加。综上所述,在不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下,30μm为该区域泥沙的絮凝临界粒径;泥沙含固率在5%~10%时,不利于PAC对泥沙的絮凝作用;絮凝后,泥沙絮团粒径为30~40μm。本研究成果可为疏浚物海洋倾倒前环保处理技术提供关键参数和依据,并为泥沙的絮凝机理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泥沙 絮凝沉降 临界粒径 含固率 海洋倾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