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对肿瘤转移的诊断意义初探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天和 林建忠 +5 位作者 王馨 王月琴 陈忠 卢建华 陈志伟 张盛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临床上晚期肿瘤病例的增多,为了解治疗前、后全身转移瘤的大小及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以往多采用分部位进行CT和(或)MR扫描,少部分有条件的患者采用PET检查,但这些方法可能存在过多地暴露于射线、检查时间过长及经济负担... 背景与目的:随着临床上晚期肿瘤病例的增多,为了解治疗前、后全身转移瘤的大小及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以往多采用分部位进行CT和(或)MR扫描,少部分有条件的患者采用PET检查,但这些方法可能存在过多地暴露于射线、检查时间过长及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我们探讨磁共振的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DWI)方法对肿瘤及转移灶的检出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8例临床已发现原发肿瘤及多个转移灶或发现多个肿瘤病灶,但原发灶不明确的患者进行WBDWI检查,其中男性4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1岁。68例均与CT和(或)MRI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其中17例与PET的检查结果相比较。对病灶的检出率,以病灶长径大小分为:<1cm,≥1~<2cm,≥2~<3cm及≥3cm以上4组进行计数分析,同时,对不同部位间的病灶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WBDWI对4组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30%、78%、96%及100%。在各个部位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中以骨骼最高。对位于肺部小于1cm的病灶和位于颈部、盆腔小于2cm的淋巴结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结论:WBDWI对大范围的肿瘤病灶筛查是安全、简便、有效和经济的检查新方法。随着技术参数的进一步完善,WBDWI在发现和诊断全身多发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因此,本技术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效果好于PET的全身检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 弥散 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82
2
作者 杨天和 褚保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4-268,共5页
本研究对“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研究开发快速和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建立符合“从农田到餐桌”管理要求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发展“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控制技术;建立和完善“从农田到... 本研究对“从农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技术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研究开发快速和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建立符合“从农田到餐桌”管理要求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发展“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控制技术;建立和完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测网络体系;实行食品溯源制度,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建立并完善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从而使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农田到餐桌 食品安全 全程控制 技术休系
下载PDF
慢性梗阻性肺部病变患者脑皮质MRI形态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天和 林建忠 +4 位作者 康泰山 曾强 王建腾 张海燕 张家兴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研究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方法,观察慢性梗阻性肺部病变(COPD)患者的大脑皮质变化。材料与方法搜集在住院中的COPD患者(患者组)25例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相似的志愿者(对照组)25例进行肺功能、精神状态检查及血气分析... 目的研究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方法,观察慢性梗阻性肺部病变(COPD)患者的大脑皮质变化。材料与方法搜集在住院中的COPD患者(患者组)25例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相似的志愿者(对照组)25例进行肺功能、精神状态检查及血气分析。二组均行3D T1WI检查,采用VBM、FSL分析软件(簇体积减少>70体素)。应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两组的全脑灰质总体积,基于体素比较两组全脑灰质各个体素体积的差异。结果COP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性、简易精神状态测试、视觉重建及数字记忆测试预测值明显低于正常人。患者额叶的双侧眶回、双侧额下回三角区(Broca区),以及双额内側回、右侧前岛回及深部核团等局部灰质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值均<0.01)。以统计学t值最大的体素在MNI中的坐标值分析,萎缩最明显的Brodmann脑区主要有47脑区(额上叶皮层)、双侧的13脑区(岛叶皮层)、22脑区(颞上回),及双侧的32脑区(前上扣带回皮层)、24脑区(前下扣带回皮质)。结论COPD患者的多个脑区可出现皮层体积的减少。损伤区域主要涉及前额叶皮质,以及双额内側回、右侧前岛回。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先天性中枢呼气不足综合征以及高海拔居民的脑损伤部位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阻塞性 大脑皮质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 被引量:15
4
作者 杨天和 林建忠 +3 位作者 田新华 李晓清 王月琴 康泰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05-1908,共4页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及脑干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TI显示DAI患者除胼胝体膝部外的其他测量区域FA值均明显减低(P<0.01)。ADC值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但量值随发病时间变化较大;DTT结合弥散张量椭球体图可很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地显示脑白质受损范围。结论DTI联合DTT是目前在活体中诊断与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并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的临床转归过程,提示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房间隔缺损封堵对心脏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天和 永曜 +1 位作者 蒋清安 俞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9期7707-7710,共4页
目的:观察各年龄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后对心脏几何形态学及右心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6/2008-10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09例,男53例,女56例,年龄3.5~70岁。按年龄段分为儿童组... 目的:观察各年龄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后对心脏几何形态学及右心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6/2008-10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109例,男53例,女56例,年龄3.5~70岁。按年龄段分为儿童组(年龄≤7岁,n=31),青少年组(年龄8~18岁,n=42)和成人组(年龄>18岁,n=36)。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各年龄段房间隔缺损患者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收缩末期左房横径、右房横径、右房横径/左房横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及左右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各组房间隔缺损封堵后6个月,右房、右室内径、肺动脉内径缩小,右房横径/左房横径和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下降,左房、左室内径增大,左、右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P<0.05~0.01);但儿童组心脏重构逆转及心功能改善程度明显大于青少年组及成人组(P<0.05),青少年组和成人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对不同年龄患者均能有效逆转心脏重构、改善心功能,但儿童阶段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医学植入体 年龄段 心脏重构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的MRI评价 被引量:28
6
作者 杨天和 周乃珍 +1 位作者 林建忠 康泰山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2-415,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VBD)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1例VBD患者的影像资料。21例均接受MR头颅平扫,13例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例有强化,12例接受螺旋CT平扫。利用MRI对基底动脉的各项指标进行...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VBD)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1例VBD患者的影像资料。21例均接受MR头颅平扫,13例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例有强化,12例接受螺旋CT平扫。利用MRI对基底动脉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2l例MRI表现为基底动脉明显扩张,直径为5-10mm,其中13例向右扭曲延长;8例向左扭曲延长。14例有第Ⅶ、Ⅷ、Ⅺ、Ⅴ对颅神经受累症状。8例在MRI平扫中见后循环梗死灶。结论MRI及MRA联合应用可以清楚显示基底动脉的解剖及其与后颅凹结构的关系,显示附壁血栓和夹层动脉瘤。可作为VBD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椎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
下载PDF
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杨天和 褚保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09-212,共4页
本文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生产的现状出发,研究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自然环境因素以及食品生产方式、食品市场和消费的特点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分析了政府在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和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制定、食品安全生产环境的建设、食... 本文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生产的现状出发,研究分析了影响食品安全的自然环境因素以及食品生产方式、食品市场和消费的特点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分析了政府在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和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制定、食品安全生产环境的建设、食品安全技术的科研与开发、食品市场监督与管理方面政府的调控与市场调节作用。提出了政府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生产 食品市场 市场监督 质量标准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7
8
作者 杨天和 张云亭 +2 位作者 周乃珍 林建忠 康泰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69-872,共4页
目的评价椎基底动脉扩张纡曲症(VBD)影像学最佳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64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BD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均接受MR平扫,59例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5例接受螺旋CT扫描,其中31例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 目的评价椎基底动脉扩张纡曲症(VBD)影像学最佳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64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BD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均接受MR平扫,59例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5例接受螺旋CT扫描,其中31例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重建(MIP、SSD、MPR),6例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各种影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颅神经受扩张和纡曲的椎基底动脉推压,以Ⅷ、Ⅵ及Ⅴ对颅神经受累为主。39例CT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血管壁钙化斑,22例合并小脑和(或)脑干的梗死。结论MR及MRA对VBD的检出明显优于CT,可作为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诊断显像
下载PDF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天和 薛庆根 褚保金 《世界农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3,共3页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 安全问题 中国 经济全球化 工业化进程 健康安全 人民生活 小康社会
下载PDF
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预警技术与危险性评估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天和 褚保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0-264,共5页
本文对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通过发展危险性评估技术和建立食品污染监控计划,研究化学污染物和生物因素危险性评估技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同时... 本文对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通过发展危险性评估技术和建立食品污染监控计划,研究化学污染物和生物因素危险性评估技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同时开展食品安全战略与技术措施研究、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研究来保障食品安全,并分析了食品安全预警技术与危险性评估技术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的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预警技术 危险性评估技术
下载PDF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技术创新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天和 褚保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6,共5页
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在主要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改良和创新、清洁生产技术、病(疫)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产品安全加工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加... 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在主要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改良和创新、清洁生产技术、病(疫)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农产品安全加工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加快农业技术转化模式的创新及推广应用;在农业科技政策方面,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以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和科技普及推广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 技术创新
下载PDF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形态学与经导管关闭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天和 世虞 +3 位作者 李正伦 曾小平 素萍 张有仙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1997年第4期353-355,共3页
分析123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病人的外科修补术资料,以探讨ASD的形态学特征与经导管关闭的可行性。结果发现ASD的病理解剖变异很大,分为七种类型:中央型65.0%,下腔型12.2%,部分筛孔型7.3%,完全... 分析123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病人的外科修补术资料,以探讨ASD的形态学特征与经导管关闭的可行性。结果发现ASD的病理解剖变异很大,分为七种类型:中央型65.0%,下腔型12.2%,部分筛孔型7.3%,完全筛孔型5.7%,上腔型4.1%,巨大型ASD4.1%及后位型1.6%。缺损的平均长径为26.5±8.7mm,短径为15.5±6.1mm。解剖类型与缺损内径(长径≤25mm)均适合经导管关闭者只有62例(50.4%),余约半数病例仍需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术 ASD 形态学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效果与方法学评价及肺静脉电位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天和 田翔 +6 位作者 刘晓桥 谭洪文 吴强 俞杉 梁勤 李世英 王咏梅 《贵州医药》 CAS 2006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效果与方法学,并探讨ASD患者窦性心律时的肺静脉电位特征。方法本组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3.5-70 (31.3±15.16)岁。4例应用钮扣装置,余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其中22...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效果与方法学,并探讨ASD患者窦性心律时的肺静脉电位特征。方法本组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3.5-70 (31.3±15.16)岁。4例应用钮扣装置,余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其中22例(A组)引用椭圆周长公式计算缺损直径,以此选用封堵器型号,另40例(B组)按超声测量直径选择封堵器。临床、心电图、胸片及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用Lasso电极记录自主及心房起搏状态下肺静脉的电活动规律。结果A组缺损内径为20.18±5.51 mm,B组为21.86±6.18 mm,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 组封堵器直径为21.53±5.87 mm,B组为24.19±6.38 mm,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61例封堵术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8.4%,无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3例双孔缺损采用单一封堵器成功封闭。随访3月至7年,ASD完全闭合,无一例残余分流。18例作了肺静脉电位探讨,16例无电位,仅2例存在微小电活动。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ASD成功率及安全性均很高,近远期疗效可靠;椭圆形周长公式在非圆形ASD封堵器选择中具重要应用价值;肺静脉肌袖电位驱动很可能是 ASD并发心房颤动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椭圆周长公式 电生理学技术
下载PDF
心腔内心电图引导紧急床旁心脏起搏术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天和 谢春凤 +7 位作者 朱明恕 李屏 刘君实 刘宏珍 李玲 俞杉 邱红梅 胡玉玲 《贵州医药》 CAS 1997年第6期326-328,共3页
以心腔内不同部位典型心电图及其演变特征为引导,取代X线透视行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术共22例,成功率100%,平均操作时间18分钟,从插管至右室起搏平均48秒,平均起搏阈值0.72V;除2例电极脱位外无其它并发症。与30例传统的透视下临... 以心腔内不同部位典型心电图及其演变特征为引导,取代X线透视行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术共22例,成功率100%,平均操作时间18分钟,从插管至右室起搏平均48秒,平均起搏阈值0.72V;除2例电极脱位外无其它并发症。与30例传统的透视下临时起搏结果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心腔内心电图引导床旁起搏术为一疗效可靠、操作简便、安全实用且易于普及的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术 心电图
下载PDF
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作用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天和 褚保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5,共5页
政府在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发挥的服务和引导作用,即制定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做好农业科技推广配套服务;推动资源的整合,形成整体优势。
关键词 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 科技进步 政府作用
下载PDF
创伤性脑梗死的MR与PET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天和 孙志华 张云亭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8年第2期90-94,共5页
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创伤性脑梗死诊断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尤其在半暗带的诊断方面获得很大进步。同时在创伤性脑梗死的病因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关键词 创伤性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下载PDF
家族性Von Hippel Lindau综合征的MR诊断三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天和 蔡国祥 +1 位作者 叶水龙 王月琴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63-964,共2页
关键词 家庭性Von-Hippel-Lindau综合征 MR 诊断
下载PDF
室上性心动过速特殊病例的射频消融结果评价
18
作者 杨天和 刘晓桥 +5 位作者 郑亚西 刘志琴 范寿年 陈丹丹 李玲 李世英 《贵州医药》 CAS 2005年第6期494-496,共3页
目的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合并风心病、冠心痛及电生理检查(EPS)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等特殊病例行EPS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共26例,男12 例,女14例,年龄21-76岁;SVT合并风心病5例(心功能Ⅱ-Ⅲ级),合并冠心病7... 目的研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合并风心病、冠心痛及电生理检查(EPS)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等特殊病例行EPS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共26例,男12 例,女14例,年龄21-76岁;SVT合并风心病5例(心功能Ⅱ-Ⅲ级),合并冠心病7例,EPS心动过速不能诱发14例(其中11例存在房室结双径路);常规行EPS及RFCA,合并单纯二尖瓣狭窄者(2 例)同时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合并冠心病冠脉造影病变较重者(2例)择期行经皮冠脉内干预治疗(PCI),SVT不能诱发但有房室结双径路(DAVNP)证据者行经验性房室结改良术(AVNM)或放弃RFCA。结果5例SVT合并风心病患者RFCA均成功,其中2例同时行PBMV也均成功(瓣口面积分别由术前1.04与1.16扩大至2.30与2.42cm2),随访1例心动过速复发,再次RFCA成功,心功能持续改善;7例SVT合并冠心病RFCA也均成功,其中2例术后1个月与3个月成功施行PCI术,随访无心动过速复发,冠心病症状无或轻微;6例经验性AVNM均成功阻断慢径传导,随访无一例心动过速复发,另5例未予干预患者中4例心动过速复发。所有病例均无重要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SVT合并风心病、冠心病患者在术前相应药物治疗下能够耐受EPS及RFCA 过程,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与无器质性心脏病并存者类同,适应证病例可同时或择期行PBMV或PCI 治疗;经典AVNM术可使EPS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的DAVNP患者获根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病例 结果评价 室上性心动过速(SVT)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房室结双径路 合并冠心病 单纯二尖瓣狭窄 无器质性心脏病 RFCA 导管射频消融 房室结改良术 PBMV AVNM EPS 电生理检查 相关并发症 冠心病患者 DAVNP 风心病
下载PDF
复杂快速性心律失常电生理及射频消融的临床应用研究
19
作者 杨天和 郑亚西 +5 位作者 刘晓桥 刘志琴 蔡运昌 范寿年 李玲 冉迅 《贵州医药》 CAS 2005年第5期397-400,共4页
目的探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特发性室速、频发室早)及特殊类型房室折返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AVNRT)的电生理特点、射频消融方法学及其近远期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142例,男64例,女78例,... 目的探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特发性室速、频发室早)及特殊类型房室折返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AVNRT)的电生理特点、射频消融方法学及其近远期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共142例,男64例,女78例,年龄12~65岁。其中房性快速心律失常50例,室性快速心律失常3l例,特殊类型AVRT/AVNRT61例,9例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均行正规心内电生理研究,根据不同的快速心律失常的机制采用相应的心内靶点标测及射频消融方法,房颤采用大静脉电隔离术。结果相对于普通型AVRT或AVNRT而言,本研究的快速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较复杂,标测及消融难度较大,但总的成功率95.8%,并发症9.9%,随访复发率8.8%,再次消融成功率90%,但房颤消融成功率仅60%;9例TCM随访观察心脏大小及心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房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及特殊类型AVRT或AVNRT形成多种复杂的电生理现象,深入了解这些现象是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前提;射频消融治疗这些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绝大多数病例可达到治愈目的;但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治疗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性心律失常 临床应用研究 复杂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治疗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电生理机制 特殊类型 AVRT 并发症发生率 特发性室速 电生理特点 电生理研究 AVNRT 房室折返
下载PDF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附二例报告)
20
作者 杨天和 朱明恕 +7 位作者 李屏 李玲 刘宏珍 王华义 范寿年 李世英 苏友德 素萍 《贵州医药》 CAS 1997年第1期32-34,共3页
Two cases of 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 we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 Case 2 was Fallot’s trilogy The transvalvular gradient decreased ftom 13. 9 to 3. 9 kpa in case 1 and 15. 3 to 4. 5 kpa in case 2... Two cases of perc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alvulo-plasty we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 Case 2 was Fallot’s trilogy The transvalvular gradient decreased ftom 13. 9 to 3. 9 kpa in case 1 and 15. 3 to 4. 5 kpa in case 2 after dilation’ The sys-temic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S)increased from 82%to89% in case 2 after operation. The effects of follow - up were satisfactory.with reaching nearly to normal level of SAOS in case2. The indications and procedutes of the valvuloplasty methods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 成形术 经皮球囊 PBPV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