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语言的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在大豆区试中的应用评价
1
作者 张恺东 张凡巧 +4 位作者 董博 段佳霖 陈光荣 王立明 杨如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3期140-145,共6页
为提高甘肃省大豆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效率,利用大豆区域试验数据,从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分析出发,对甘肃省大豆新品种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鉴别力进行全面评估。本研究采用AMMI模型与GGE双标图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9个大豆品种在5... 为提高甘肃省大豆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效率,利用大豆区域试验数据,从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分析出发,对甘肃省大豆新品种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鉴别力进行全面评估。本研究采用AMMI模型与GGE双标图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肃省9个大豆品种在5个试验点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MMI模型中主成分值(IPCA1、IPCA2)占总变异平方和的95%;其中‘中黄318’属于高产稳产性品种,而‘陇黄3号’和‘铁丰31’虽然产量较高,但其稳定性中等,适合在特定区域栽培。在5个试验点中,凉州分辨力最强,镇原分辨力较弱。综合运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法,能够更准确直观地反映各品种生产力、稳定性和适应能力,以及在不同试验区域的分辨能力和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I模型 GGE双标图 大豆 稳定性 适应性
下载PDF
兰州市西固区大豆品种(系)比较试验初报
2
作者 陈晓莉 张晓艳 +3 位作者 王立明 陈光荣 董博 杨如萍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4年第4期1-4,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兰州市西固区种植的大豆品种,以陇豆2号为对照,开展了11个大豆品种(系)比较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品种(系)大豆生育期、形态特性、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在兰州市西固区均可正常成熟,但陇黄3号、中黄318、佳禾1号、... 为筛选出适宜兰州市西固区种植的大豆品种,以陇豆2号为对照,开展了11个大豆品种(系)比较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品种(系)大豆生育期、形态特性、产量等性状。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在兰州市西固区均可正常成熟,但陇黄3号、中黄318、佳禾1号、陇中黄603号综合表现优于其他品种(系),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22.55%、22.13%、18.72%和16.60%,适宜在兰州市西固区春播种植中推广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系) 产量 西固区
下载PDF
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青贮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饲草产量及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晓艳 陈光荣 +3 位作者 王立明 杨如萍 张国宏 董博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9-105,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青贮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饲草产量及蛋白含量的影响。试验在陇东旱作区镇原、陇中灌区皋兰和河西灌区黄羊进行,以大豆中黄30 (SSZ组)、陇黄3号(SSL组)、汾豆93(SSF组)和青贮玉米(SMB组)单作为对照,设置中...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熟期大豆品种与青贮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饲草产量及蛋白含量的影响。试验在陇东旱作区镇原、陇中灌区皋兰和河西灌区黄羊进行,以大豆中黄30 (SSZ组)、陇黄3号(SSL组)、汾豆93(SSF组)和青贮玉米(SMB组)单作为对照,设置中黄30-青贮玉米(IPZ组)、陇黄3号-青贮玉米(IPL组)和汾豆93-青贮玉米(IPF组) 3个带状复合种植系统,研究不同系统鲜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在不同生态点的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单作相比,复合种植系统下各大豆品种开花期延迟6 d左右,导致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饲草刈割时,中黄30处于鼓粒满期至初熟期,陇黄3号处于鼓粒初期至鼓粒满期,汾豆93处于盛荚期至鼓粒初期。灌区皋兰、黄羊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鲜干产草量与玉米单作相近,不同熟期大豆品种在复合种植模式下鲜干草产量具有明显差异。与玉米单作相比,各生态区点玉米-大豆复合饲草粗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灌区皋兰、黄羊大豆-玉米复合饲草蛋白产量显著高于玉米单作(P<0.05)。研究表明,陇黄3号-青贮玉米、汾豆93-青贮玉米复合种植是一种可行的灌区优质饲料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大豆 复合种植 饲草产量 粗蛋白
下载PDF
饲用大豆全株蛋白含量关联SSR标记筛选
4
作者 李忠旺 陈光荣 +5 位作者 刘新星 杨如萍 朱天地 陈琛 陈子萱 陈玉梁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72-2081,共10页
提高全株蛋白含量是饲用大豆(Glycine max)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为筛选可用于饲用大豆全株高蛋白含量育种实践的有效分子标记,本研究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课题组前期筛选的55份饲用大豆核心种质资源作为供试群体材料,以大豆鼓粒期... 提高全株蛋白含量是饲用大豆(Glycine max)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为筛选可用于饲用大豆全株高蛋白含量育种实践的有效分子标记,本研究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课题组前期筛选的55份饲用大豆核心种质资源作为供试群体材料,以大豆鼓粒期全株蛋白含量为目标性状,利用国内外文献报道的40个蛋白含量相关SSR标记对受试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进行分析,通过一般混合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两种模型对大豆全株蛋白含量与标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从40个SSR标记中筛选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标记21个,利用这21个SSR标记在群体中共检测出118个等位变异,每个标记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3~10个,平均为5.6个;利用遗传相似度UPGMA聚类分析可将55份材料分成I、II、III 3类,遗传结构分析可分成POP1、POP2、POP3、POP4共4个亚群,两种方法分类结果不尽相同但基本相似;两种模型同时检测到6个SSR标记与全株蛋白含量显著相关(P<0.05),可用于全株高蛋白含量饲草大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鼓粒期 蛋白质含量 关联分析 群体结构 遗传相似度
下载PDF
不同耕作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8
5
作者 杨如萍 郭贤仕 +2 位作者 吕军峰 侯慧芝 郭天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2-256,共5页
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土壤团聚数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免耕覆盖处理和免耕处理可明显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免耕覆盖处理有着相对更高的团聚体稳定... 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土壤团聚数量、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免耕覆盖处理和免耕处理可明显增加土壤中大团聚体的含量,免耕覆盖处理有着相对更高的团聚体稳定性,并且更易形成>5mm水稳性团聚体;不同种植方式下,处理对大团聚体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在同一耕作方式下不同种植方式的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大团聚体含量为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容重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亦有影响,团聚体破坏率只对水稳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种植方式 土壤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MWD)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科技示范县大豆单产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杨如萍 宋雯雯 +4 位作者 孙石 吴存祥 王化俊 韩天富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7-567,共11页
分别于2010和2011年对全国18和20个省(区)的130和141个大豆科技示范县进行抽样调查,收集当地大豆生产田的单产及其相关性状数据。在此基础上,按大豆栽培区划进行分区统计,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判断不同地区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结果表... 分别于2010和2011年对全国18和20个省(区)的130和141个大豆科技示范县进行抽样调查,收集当地大豆生产田的单产及其相关性状数据。在此基础上,按大豆栽培区划进行分区统计,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判断不同地区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各地区大豆的播种期因耕作制度不同和气象条件多样而存在很大差异,变化幅度大小依次为南方>西北>东北>黄淮海;东北地区大豆种植密度最高,西北、黄淮海居中,南方最低。平均单产高低依次为西北>东北>黄淮海>南方。在农艺和产量性状中,株高以东北大豆为最高,其后依次为西北、黄淮海和南方;单株荚数与单株粒数2个性状的地域差异趋势一致,2010年均依次为南方>西北>黄淮海>东北,2011年均依次为西北>南方>黄淮海>东北;黄淮海地区大豆的百粒重最高,西北次之,东北及南方则相对偏低。多元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在东北和南方地区,影响大豆产量的首要因素为单株粒数,而在西北及黄淮海地区则为单位面积株数。文中讨论了不同主产区提高大豆单产的主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豆 地区 单产 实地调查 产量相关性状 逐步回归
下载PDF
甘肃省大豆主产区产量性状及品质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如萍 张国宏 +4 位作者 王立明 韦瑛 陈光荣 董博 王化俊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5,共6页
于2010和2011年对甘肃省3个大豆种植区各示范县进行了抽样调查,收集甘肃大豆不同种植区的主栽品种及产量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分区统计,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判断不同种植区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各种植区大豆主要为春播,同... 于2010和2011年对甘肃省3个大豆种植区各示范县进行了抽样调查,收集甘肃大豆不同种植区的主栽品种及产量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分区统计,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判断不同种植区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各种植区大豆主要为春播,同时沿黄灌区与陇东旱塬区的部分区域存在夏播。河西灌区的种植密度显著高于沿黄灌区和陇东旱塬区。大豆单产为河西灌区最高,沿黄灌区居中,陇东旱塬区最低。在农艺和产量性状中,株高的高低排序依次为河西灌区、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陇东旱塬区的单株荚数最高,其次为河西灌区,沿黄灌区最低。单株粒数的高低排序与单株荚数的排序相反。陇东旱塬区的百粒重最高,其次是沿黄灌区,河西灌区显著低于前2个种植区。品质性状中,平均蛋白质含量高低依次为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河西灌区。脂肪含量为河西灌区最高,陇东旱塬区次之,沿黄灌区最低。蛋脂总量高低排序依次为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河西灌区。根据各种植区对产量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株高是影响河西灌区和沿黄灌区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影响陇东旱塬区大豆产量的首要因素为单株粒数,然后依次为种植密度、单株荚数、百粒重和株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大豆 产量相关性状 品质 逐步回归
下载PDF
三七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药理作用及其成分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如萍 陈彤 +3 位作者 陈亚娟 张玲 甘献文 张要武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4-6,27,共4页
目的为更好地综合应用三七资源,对生产中废弃的三七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癌药理活性筛选研究和成分分析鉴定.方法改良MTT法筛选四种人源肿瘤细胞进行体外抗肿瘤药理活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三七提取物进行成分,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 目的为更好地综合应用三七资源,对生产中废弃的三七提取物进行体外抗癌药理活性筛选研究和成分分析鉴定.方法改良MTT法筛选四种人源肿瘤细胞进行体外抗肿瘤药理活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三七提取物进行成分,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该三七提取物对体外胃癌细胞株MKN-28的半抑制浓度为27.44μg/mL,人喉癌细胞株Hep2的半抑制浓度为390.84μg/mL,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Hut-97的半抑制浓度为304.18μg/mL,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半抑制浓度为465.15μg/mL;GC-MS鉴定出该提取物中的25种成分.结论该三七提取物对人胃癌细胞株MKN-28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三七提取物 改良MTT法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体外抗癌药理活性
下载PDF
大豆新品种陇黄2号选育报告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如萍 陈光荣 +3 位作者 林汉明 刘学义 王立明 张国宏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第7期1-3,共3页
陇黄2号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于2008年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引进的以晋豆23为母本、鲁豆4号为父本常规杂交的F3代群体中,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3—... 陇黄2号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于2008年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引进的以晋豆23为母本、鲁豆4号为父本常规杂交的F3代群体中,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3—2014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572.28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平均增产9.17%。2015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2 501.7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6.09%。陇黄2号田间表现高抗花叶病毒病和大豆黑斑病。籽粒含粗蛋白(干基)385.3 g/kg、粗脂肪(干基)204.2 g/kg,品质优良。陇黄2号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的间套作带状复合种植。该品种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中部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及生态条件相近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新品种 陇黄2号 选育 间套作复合种植 机械化
下载PDF
甘肃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途径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如萍 韦瑛 +3 位作者 张国宏 陈光荣 张晓艳 王立明 《大豆科技》 2020年第4期28-31,共4页
甘肃省地形狭长,生态多样且耕作制度复杂。大豆曾是甘肃省重要作物之一,但目前大豆相关产业发展缓慢。本文对甘肃省大豆的生产近况、主栽品种及相关种植技术进行综合阐述,并结合甘肃省目前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甘肃 大豆 生产 对策
下载PDF
大豆新品种陇黄1号选育报告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如萍 王立明 +3 位作者 陈光荣 林汉明 刘学义 张国宏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第8期25-27,共3页
大豆新品种陇黄1号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于2008年初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引进的,以汾豆56为母本、汾豆62为父本常规杂交的F_3代群体中,经系谱法选育而成。陇黄1号2013—201... 大豆新品种陇黄1号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于2008年初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引进的,以汾豆56为母本、汾豆62为父本常规杂交的F_3代群体中,经系谱法选育而成。陇黄1号2013—2014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产量2 442.00kg/hm^2,比对照陇豆2号平均增产3.75%;2015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71.30 kg/hm^2,比对照陇豆2号增产9.04%。籽粒粗蛋白质含量39.40%,粗脂肪含量20.52%。其突出特点是抗病性强、稳产、商品性优且适宜间套作。该品种于2016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西灌区、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及等生态相似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新品种 陇黄1号 稳产
下载PDF
甘肃省大豆品种生育期组的划分及地理分布研究
12
作者 杨如萍 宋雯雯 +7 位作者 韦瑛 贾贞 魏野畴 王立明 吴存祥 董博 张国宏 韩天富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9-360,共12页
甘肃省地域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大豆品种资源丰富,但甘肃各地大豆品种生育期生态类型并不明确。本试验以25份MG 0~Ⅴ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将从甘肃各地收集到的151个大豆品种在甘肃境内5个生态区进行生育期性状鉴定和... 甘肃省地域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大豆品种资源丰富,但甘肃各地大豆品种生育期生态类型并不明确。本试验以25份MG 0~Ⅴ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将从甘肃各地收集到的151个大豆品种在甘肃境内5个生态区进行生育期性状鉴定和生育期组划分。结果表明,甘肃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在MG 00和MGⅥ之间。在所鉴定的品种中,属MGⅣ的比例(44.37%)最高,其次为MGⅤ(29.14%)、MGⅢ(11.26%)、MGⅡ(4.64%)、MG 0(3.31%)、MGⅥ(3.31%)、MG 00(2.65%)和MGⅠ(1.32%)。归属于MGⅢ的品种主要分布在河西灌区,占该区域参试品种总数的47.62%;归属于MGⅣ的品种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和陇东旱塬区,占中部地区参试品种总数的56.67%,占陇东旱塬区的63.83%;归属于MGⅤ的品种主要分布在陇南地区,占该区域参试品种总数的61.40%。根据甘肃不同地区可成熟的最晚熟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与当地经度、无霜期建立回归方程,推断甘肃省大豆各生育期组的地理分布区间,提出了基于生育期组的甘肃省大豆品种引种方案,以期为甘肃地区大豆育种和品种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大豆 生育期组 划分 地理分布
下载PDF
三七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其GC—MS成分分析
13
作者 杨如萍 陈彤 +3 位作者 张玲 宝福凯 文霞 赵嵩月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B12期22-24,共3页
本文对生产中废弃的三七提取物进行体外抑菌药理活性筛选研究和成分分析。使用肉汤稀释法对六种常见致病菌进行体外抑菌药理活性筛选,该提取物对体外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浓度分别为0... 本文对生产中废弃的三七提取物进行体外抑菌药理活性筛选研究和成分分析。使用肉汤稀释法对六种常见致病菌进行体外抑菌药理活性筛选,该提取物对体外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浓度分别为0.24、0.98、7.81、31.25、31.25mg/mL和大于125.00mg/mL。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出提取物中的25种成分,并使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该三七提取物对体外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和金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效果,具体抑菌成分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提取物 体外抑菌药理活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复合保温措施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心理焦虑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如萍 陈燕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年第13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复合保温措施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心理焦虑的影响。方法:纳入在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将85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其... 目的:探讨复合保温措施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心理焦虑的影响。方法:纳入在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将85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其中42例分入对照组,43例分入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采取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在手术室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复合保温措施,比较两组术中不同时间体温、术后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入院时及出院时焦虑心理改善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从两组术中平均体温来看,麻醉开始时两组平均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h时、手术结束时观察组平均体温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两组术后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来看,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与麻醉苏醒时间均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两组心理状态来看,入院时观察组HAMA评分为(16.19±3.45)分、SAS评分为(55.65±11.24)分,对照组HAMA评分为(16.20±3.51)分、SAS评分为(56.37±10.18)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的HAMA、SAS评分相较于入院时均显著降低,而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HAMA、SAS评分降低幅度明显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来看,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寒战、低体温、术后胃部/腹部不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总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保温措施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稳定患者术中体温,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术后焦虑心理,并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保温措施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 手术室护理 体温 焦虑心理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的土壤水分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55
15
作者 侯慧芝 吕军峰 +2 位作者 张绪成 杨如萍 郭天文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5,共5页
提高作物对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是干旱半干旱区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农田系统抵御干旱胁迫的主要途径之一。试验研究了在大田条件下陇中半干旱区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对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处理... 提高作物对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是干旱半干旱区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农田系统抵御干旱胁迫的主要途径之一。试验研究了在大田条件下陇中半干旱区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对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处理的产量可达3518.61kg/hm2,比裸地提高29.13%,比传统地膜覆盖处理提高24.63%;水分利用效率为12.59kg/hm2.mm,比裸地提高19.90%,比传统地膜覆盖处理提高18.76%。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小麦生育前期有效保持土壤水分,中后期可以将深层土壤(40~120cm)水分提到上层供小麦生长所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全膜覆土穴播 小麦 土壤含水量 产量
下载PDF
薯/豆套作模式下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 被引量:18
16
作者 陈光荣 杨文钰 +4 位作者 张国宏 王立明 杨如萍 雍太文 刘卫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5-467,共13页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 【目的】探讨马铃薯/大豆套作复合群体品种搭配原则,为马铃薯/大豆套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以当前西北一熟制灌区生产中广泛种植且间套优势明显的早熟马铃薯/大豆间套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大豆品种中黄30(早熟)、冀豆17(中熟)和齐黄34(晚熟)单作为对照,分析套作马铃薯收获前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的变化及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评价不同熟期大豆品种的生长补偿效应。【结果】(1)相对于单作,套作条件下各大豆品种的开花期延迟7 d左右,但不影响全生育期,套作大豆营养生长期延长而生殖生长期相对缩短。马铃薯与大豆各品种间的共生期差异不显著,但其生殖生长共生期差异显著(齐黄34为12 d,冀豆17为35.5 d,中黄30为41.5 d)。(2)在马铃薯/大豆共生期间,套作大豆LAI上升慢于单作,晚熟大豆LAI慢于早熟和中熟大豆品种,在马铃薯收获后,中、晚熟大豆品种可保持较大叶面积指数并持续较长的时间,尤其是晚熟品种。(3)单作大豆在出苗后60 d内干物质积累较快,而同期套作大豆平均干物质积累为单作大豆的44.27%。不同品种间单作大豆净光合速率高于套作,其中,晚熟品种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P<0.05);出苗后100 d(套作马铃薯已经收获)单作大豆干物质积累相对变缓,套作大豆生长加快,尤其是晚熟品种增幅显著,此时套作大豆Pn相对于单作上升幅度大,中、晚熟品种Pn接近于单作大豆。(4)较单作模式,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的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每荚粒数均有所降低,其中早熟品种下降显著(P<0.05),分别下降了24.15%、22.14%、18.92%,而中、晚熟品种下降不显著,尤其是晚熟品种,套作模式较单作模式仅仅下降了6.34%、8.3%、1.71%。套作模式下,中、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较早熟品种分别提高了79.85%和145.08%,LER分别达到了1.77和1.83。【结论】中、晚熟大豆品种与马铃薯组合套作优势更强,其生育期较长,营养生长期相对延长导致生殖生长共生期缩短,使大豆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而为马铃薯收获后进行光合补偿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保证了套作大豆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套作 光合速率 产量 补偿效应
下载PDF
平衡施肥对马铃薯-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陈光荣 王立明 +4 位作者 杨如萍 董博 杨桂芳 张国宏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6-607,共12页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OPT-N)、最优减P(OPT-P)、最优减K(OPT-K)、最优减1/3N(OPT-1/3N)、最优增1/3N(OPT+1/3N)、最优减1/3P(OPT-1/3P)、最优增1/3P(OPT+1/3P)、最优减1/3K(OPT-1/3K)和不施肥(CK)10个处理。通过2012—2013连续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N、P、K对套作马铃薯及套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OPT-N处理与OPT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最大(11 653.86 kg hm^(–2));OPT-P处理与OPT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最大(751.55 kg hm^(–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影响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的最大的因素分别是N和P。随N水平递增,套作马铃薯产量呈现递增的趋势,OPT+1/3N处理产量最高为50 231.85 kg hm^(–2);套作大豆产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OPT处理产量最高为3373.55 kg hm^(–2),方差分析表明,OPT和OPT+1/3N各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OPT-1/3N、OPT、OPT+1/3N各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P素水平增加,套作马铃薯和套作大豆产量均呈现增加趋势,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2 430.03 kg hm^(–2)和3637.13 kg hm^(–2),同样在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平均单薯最重,套作大豆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及单株粒数均最高,2年平均分别为185.13、74.24、1.87和139.15 g。综合考虑薯豆套作产量效应及养分利用效率,OPT施肥方案中,N适宜,P偏低,K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套作 平衡施肥 产量
下载PDF
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光荣 王立明 +3 位作者 杨如萍 董博 张国宏 杨桂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6-55,共10页
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 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作(P-S)、薯/豆套作连作(IC)和薯/豆套作轮作(IR)5种种植方式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连续种植4年对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系统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特点,进而揭示薯/豆套作系统的生产价值。结果表明,1)薯/豆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间,IC和IR系统产量与连作相比,分别提高了28.54%~254.07%和39.39%~283.98%,与轮作相比,分别提高了57.51%和70.81%。2011和2012年,IC与IR系统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IC和IR与PM、SM、P-S处理间系统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3和2014年IR系统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9912.79和9589.90kg/hm2,较IC处理分别提高了15.38%和8.45%,且与其他处理间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不同种植模式在年际间变化显著,对于PM,2012年(连作1年)与2011年(正茬)产量差异不显著,而2013年(连作2年)和2014年(连作3年)产量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22.07%和42.11%;SM和IC变化趋势与PM表现一致,连作2年后,降幅分别为31.15%~53.60%和13.91%~24.17%;对于P-S和IR而言,年际间系统产量无显著变化。3)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肥力性质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效磷>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全钾>pH。较PM、SM和P-M,IC和IR连续套作4年,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6.24%~42.87%和18.48%~30.22%。马铃薯和大豆连作2年后产量显著下降,薯/豆连续套作4年(IC或IR),相对于连作或轮作具有明显的生产力优势,尤其是薯/豆套作轮作模式,基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连续4年系统产量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大豆 连续套作 系统产量 耕层土壤肥力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郭贤仕 杨如萍 +2 位作者 马一凡 郭天文 张绪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共5页
在黄土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进行了2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保水效果明显,全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比传统耕作高出1%以上,单纯... 在黄土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进行了2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保水效果明显,全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比传统耕作高出1%以上,单纯的免耕与传统耕作没有显著差异。(2)免耕可使耕作层土壤水分保持相对稳定,初春播种后土壤较长时间保持较高含水量有利于作物出苗;雨后免耕处理耕作层具有更强保水能力,从而使土壤水分保持相对稳定则有利于作物生长。(3)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与其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有关,免耕虽然增加了耕作层土壤容重,但也增加了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增强了土壤抗蚀力,覆盖能降低免耕地表层土壤容重,增强其持水与保墒能力。(4)免耕措施未必能减少坡地径流量,但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量,免耕辅以秸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径流量和产沙量较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减少了8.35%和88.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地水分 水土流失
下载PDF
西北沿黄灌区不同作物间套作大豆产出效果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陈光荣 张国宏 +1 位作者 王立明 杨如萍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4-619,共6页
为了客观地评价西北沿黄灌区不同作物间套作大豆的产出效果,进一步补充完善各栽培模式,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该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玉米间作大豆、小麦套作大豆、亚麻套作大豆及豌豆套作大豆的种植模... 为了客观地评价西北沿黄灌区不同作物间套作大豆的产出效果,进一步补充完善各栽培模式,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该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玉米间作大豆、小麦套作大豆、亚麻套作大豆及豌豆套作大豆的种植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5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单作农田相比,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玉米间作大豆、小麦套作大豆、亚麻套作大豆及豌豆套作大豆的种植模式土地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4%、34%、52%、52%、66%,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单作农田的1.39,1.28,1.48,1.55,1.64倍,单位面积产值分别为单作农田的1.43,1.31,1.54,1.53,1.69倍。从盈利看,依次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玉米套作大豆、豌豆套作大豆、小麦套作大豆及亚麻套作大豆模式,分别为20 033.48,11 786.85,11 312.02,9 941.03,9 748.05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产出效果 经济效益 大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