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地区地质发展史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季楷 《四川地质学报》 1991年第3期181-187,共7页
在地层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地史学角度对龙门山地区地质发展史作了探讨.作者提出,前泥盆纪西侧巴颜喀拉区与东侧上杨子区原为一体.晚古生代发生裂谷作用.界于两区之间的龙门山范围.其时成为伸入陆内的裂谷分支,晚二叠世... 在地层特征及岩相古地理研究基础上,本文从地史学角度对龙门山地区地质发展史作了探讨.作者提出,前泥盆纪西侧巴颜喀拉区与东侧上杨子区原为一体.晚古生代发生裂谷作用.界于两区之间的龙门山范围.其时成为伸入陆内的裂谷分支,晚二叠世尤为明显,三叠纪继续发育.至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使之封闭.随之褶皱、冲断、隆升,龙门山主体雏形告成.以后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进一步影响本区,使龙门山呈现今日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发展史 地层层序 岩相古地理 龙门山
下载PDF
彭县海窝子须家河组第四段的研究
2
作者 杨季楷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33-38,T001,共7页
描述了四川彭县海窝子乡须家河组第四段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及厚度等。根据在此段地层中采到的植物化石,确定其时代应为早侏罗世。又因其岩石特征明显,建议将此段地层命名为海窝子组。论文还探讨了印支运动在该区的幕次划分... 描述了四川彭县海窝子乡须家河组第四段实测剖面的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及厚度等。根据在此段地层中采到的植物化石,确定其时代应为早侏罗世。又因其岩石特征明显,建议将此段地层命名为海窝子组。论文还探讨了印支运动在该区的幕次划分及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第四段 造山运动 构造幕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志留纪地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殿升 杨季楷 傅英祺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1-22,共12页
作者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志留纪牙形石和笔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初步建立了该区的牙形石带:Paraspothognothodus obesus 带,Paraspothognathodus parahassi-P.guizhoweusis 组合带,Pterospathogwa-wodus oelloui 带:笔石带:Demirastriles (?)... 作者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志留纪牙形石和笔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初步建立了该区的牙形石带:Paraspothognothodus obesus 带,Paraspothognathodus parahassi-P.guizhoweusis 组合带,Pterospathogwa-wodus oelloui 带:笔石带:Demirastriles (?) 带,Spirograptus (?) 带和 Streptograptus nodifer 带.在此基础上,将该区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龙马溪组、磨刀垭组、后蒿坪组和宁强组,其中磨刀垭组和后蒿坪组为2个新建组。本区绝大部分地层为下志留统,只有宁强组上部可能为中志留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留纪 地层 划分 牙形石 笔石
下载PDF
龙门山北段志留纪牙形石生物群特征
4
作者 刘殿升 杨季楷 傅英祺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5期573-578,共6页
作者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志留纪牙形石的研究,首次建立了本区的牙形石带四个,亚带六个,自下而上为Spathognathodus obesus带,包括上、下两个亚带A和B;Spathognathodus parahassi—P.guizhouensis组合带;未命名带I,包括上、下两个亚带;Spath... 作者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志留纪牙形石的研究,首次建立了本区的牙形石带四个,亚带六个,自下而上为Spathognathodus obesus带,包括上、下两个亚带A和B;Spathognathodus parahassi—P.guizhouensis组合带;未命名带I,包括上、下两个亚带;Spathognathodus celloni带,包括Aulacognathus bashanensis亚带和Ozarkodina adiutricis亚带。并与国内外有关地区的牙形石带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生物群 古生物 志留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