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甲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姚军 李倩 +3 位作者 凌罗娅 符剑 杨宁敏 蒋征刚 《疾病监测》 CAS 2004年第3期97-100,共4页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损伤为主的世界性传染病,各国的甲肝抗体水平差异明显.1992年全国开展了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至今已十余年,为及时掌握甲肝抗体各地区、年龄组等分布情况,与1992年流调结果相...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损伤为主的世界性传染病,各国的甲肝抗体水平差异明显.1992年全国开展了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至今已十余年,为及时掌握甲肝抗体各地区、年龄组等分布情况,与1992年流调结果相比较,找出变化规律,提出甲肝预防策略,2001年我们对浙江省人群甲肝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甲型病毒性肝炎 血清 流行病学 病毒
下载PDF
复合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大肠杆菌O157:H7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苏红 张敏丽 +4 位作者 张政 朱水荣 杨宁敏 姚军 王升启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3-405,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以rfbE基因作为待检靶基因,根据复合探针荧光定量分析原理设计检测引物和探针,建立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本方法检测的特异性、...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以rfbE基因作为待检靶基因,根据复合探针荧光定量分析原理设计检测引物和探针,建立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本方法检测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等进行评价。结果所有O157:H7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所有其它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可达10 cfu.mL-1,定量检测的批间和批内差异均小于5%。在模拟污染牛奶中,可检出1×101cfu.μL-1的细菌。结论本文建立的复合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能快速准确、特异、敏感地对大肠杆菌O157:H7进行定量分析,为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O157:H7 实时荧光PCR 复合探针法
下载PDF
2357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抗菌素耐药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黄频 楼望林 +1 位作者 杨更发 杨宁敏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057-1059,1064,共4页
目的:检测2357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对患者胃黏膜组织进行增菌、分离培养、菌落涂片镜检、鉴定;Hp呈阳性者,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 目的:检测2357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对患者胃黏膜组织进行增菌、分离培养、菌落涂片镜检、鉴定;Hp呈阳性者,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Hp阳性945例(40.09%)。胃癌、胃炎、消化性溃疡分别为70.27%(26/37),44.40%(737/1660),36.93%(154/417);胃癌与胃炎、溃疡之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胃炎与溃疡之间有明显差异(P〈0.01)。男女性别总感染率分别为59.81%和57.81%,男女性别问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45~55岁为Hp感染多发年龄段。药物敏感试验左氧氟沙星全部敏感;克拉霉素、庆大霉素和痢特灵3种药物的敏感率均在81.90%以上;甲硝唑的耐药率是98.10%(927/945),阿莫西林的耐药率是70.48%(666/945);且存在多重耐药。结论:Hp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胃炎和溃疡发病因素。45~55岁之间属于Hp高感染阶段。在治疗时应注意Hp感染菌株对甲硝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药物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感染 耐药性
下载PDF
病毒感染相关基因微阵列的制备及其在HBV感染应答基因筛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静 姚军 +3 位作者 杨宁敏 张毅 伯晓晨 王升启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8-224,共7页
为筛选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应答基因,探讨HBV感染分子机理,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宿主细胞中与乙肝病毒、丙型肝炎(丙肝)病毒、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等感染密切相关的基因,设计并合成寡核苷酸探针,制备了含231种病毒感染相... 为筛选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应答基因,探讨HBV感染分子机理,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宿主细胞中与乙肝病毒、丙型肝炎(丙肝)病毒、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等感染密切相关的基因,设计并合成寡核苷酸探针,制备了含231种病毒感染相关基因的寡核苷酸微阵列。利用此微阵列比较HepG2细胞、HepG2 2 15细胞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筛选乙肝病毒感染候选应答基因,从分子水平对乙肝病毒感染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制备的病毒感染相关基因表达谱微阵列的监测结果显示,阳性对照和看家基因探针出现较强信号,空白点样液和阴性对照探针未出信号,大部分基因探针信号强度在可分析范围内,上矩阵和下矩阵反映的基因表达情况一致,证明微阵列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都较好。HepG2 2 15与HepG2细胞基因表达谱比较结果显示,28个宿主基因在HepG2 2 15细胞中高表达,包括ASGR1、AFP、Fibronectin、APOC等基因;4个基因低表达,包括RRM1、ICSBP等基因。初步筛选获得HBV感染候选应答基因。此结果表明,制备的微阵列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好,可为研究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关系提供技术平台,应用此微阵列筛选获得的HBV候选应答基因可为揭示HBV感染的分子致病机理提供新的信息,为抗HBV药物研究提供潜在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疾病 病毒感染相关基因 HBV 寡核苷酸微阵列 表达谱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酶免疫斑点试验作钩体病血清学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鲍行豪 梅玲玲 杨宁敏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2-5,共4页
本文用优选的最适条件对619份钩体病人血清和520份对照血清进行IgM-EIDT和MAT检测比较,发现早期病人血清IgM-EIDT阳性率显著高于MAT(P<0.001),恢复期血清则无差异。IgM-EIDT的诊断敏感性为95.53%,特异性为96.73%,两种方法对194份... 本文用优选的最适条件对619份钩体病人血清和520份对照血清进行IgM-EIDT和MAT检测比较,发现早期病人血清IgM-EIDT阳性率显著高于MAT(P<0.001),恢复期血清则无差异。IgM-EIDT的诊断敏感性为95.53%,特异性为96.73%,两种方法对194份钩体病人双向血清的滴度检测呈显著正相关(r=0.7670)。对部分钩体病人血清用IgG-EIDT检测,其阳性率与MAT相似。因此,IgM-EIDT和IgG-EIDT结合使用,既可作钩体病的早期诊断,也可作追溯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病 酶免疫斑点
下载PDF
浙江省幽门螺杆菌cagA、vacA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林朗 杨恩 +1 位作者 张红河 杨宁敏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6期94-96,共3页
目的调查浙江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262株幽门螺杆菌的vacA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并对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结果浙江8个地区分离培养的Hp菌株... 目的调查浙江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262株幽门螺杆菌的vacA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并对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结果浙江8个地区分离培养的Hp菌株262株,VacA m1b基因型占27.10%(71/262);VacA m2基因型占64.89%(170/262);VacA m1b-m2基因型占4.20%(11/262);不同地区间VacA s区基因型和VacA m区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分离株中VacA m1b基因型占26.47%(27/102);VacA m2基因型占66.67%(68/102);VacA m1bm2基因型占2.94%(3/102)。消化性溃疡分离株中VacA m1b基因型占29.41%(40/136);VacA m2基因型占61.76%(84/136);VacA m1bm2基因型占3.68%(5/136)。胃癌分离株中VacA m1b基因型占16.67%(4/24);VacA m2基因型占75.00%(18/24);VacA m1bm2基因型占4.17%(1/24)。不同临床疾病间VacA m区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浙江8个地区Hp菌株的优势基因型为cagA+、va-cAs1/m2,vacA的s区和m区的分布与分布个体的临床类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VACA基因型 流行病学
下载PDF
人细小病毒B19实验诊断技术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林峰 郑美云 +9 位作者 曾爱平 杨宁敏 郑敏巧 杨恩 陈弘 饶高峰 张世凡 李敏 吴峰 吴福根 《医学研究杂志》 2007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和定量检测人细小病毒B19的实验检测方法。方法以B19病毒NS1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和Taqman探针,优化引物与探针比例,调整镁离子浓度,建立对细小病毒B19进行荧光定量检测的实验方法。同时利用荧光定...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特异和定量检测人细小病毒B19的实验检测方法。方法以B19病毒NS1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和Taqman探针,优化引物与探针比例,调整镁离子浓度,建立对细小病毒B19进行荧光定量检测的实验方法。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本院收集的490例孕妇血清。结果引物与Taqman探针比例为1∶4,镁离子浓度为2.5mmol/L时,反应的本底最低,荧光信号最强。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0×101拷贝,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的490例临床孕妇血清标本,人细小病毒B19DNA阳性为44例,感染率为8.9%(44/490)。结论使用Taqman探针技术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能够准确快速定量检测血清中的人细小病毒B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 细小病毒B19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Vi-PHA试剂的研制及其在检测伤寒带菌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鲍行豪 邱建明 +2 位作者 杨宁敏 梅玲玲 陈秀英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89-295,共7页
用纯化伤寒沙门氏菌的 Vi 抗原,以1μg/ml 量致敏鞣化醛化绵羊红细胞,研制成 Vi-PHA 试剂,用于伤寒病后慢性带菌者的检出及食品从业人员伤寒健康带菌者的筛选。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本试剂能检出1.16μg/ml Vi-抗... 用纯化伤寒沙门氏菌的 Vi 抗原,以1μg/ml 量致敏鞣化醛化绵羊红细胞,研制成 Vi-PHA 试剂,用于伤寒病后慢性带菌者的检出及食品从业人员伤寒健康带菌者的筛选。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本试剂能检出1.16μg/ml Vi-抗体。对健康人群血清无交叉,而与非伤寒病种患者血清仅有0.84%交叉反应。用于检测274例伤寒病后3个月以上和1年以内康复者血清,阳性19例,占6.93%。其中14例粪便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占 Vi-PHA 总阳性率的73.68%。106例疫区食品从业人员 Vi-PHA 阳性3例,其中1例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255例 Vi-PHA≤1∶20的伤寒病后康复者,无1例粪检阳性。结果表明,伤寒康复者血清中 Vi 抗体与其体内带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相关性。此外,本试剂所采用的方法操作简便,时间快速,结果判断清晰,易在基层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vi-抗体 被动血凝试验
下载PDF
2000~2006年杭州市上城区食物中毒事件病原体动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何连生 张蔚 +2 位作者 吴爱萍 杨素青 杨宁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7年第8期1478-1480,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2000~2006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病原体组成等,给公共饮食服务行业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集2000年~2006年发生食物中毒时的食品、患者粪便、患者肛拭、厨师手涂抹样、食品操作间涂抹样等... 目的:调查分析2000~2006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病原体组成等,给公共饮食服务行业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集2000年~2006年发生食物中毒时的食品、患者粪便、患者肛拭、厨师手涂抹样、食品操作间涂抹样等,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分型鉴定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分型鉴定.结果:2000~2006年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75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率为85.33%.有6起食物中毒事件由二种致病菌引起,其中:2002年发生一起由EPEC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003年发生一次由EPEC大肠埃希菌与副溶血性弧菌、一次由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三次由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两种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说明污染来源来自多方面,加强对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需要全方位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事件 病原体 动态分析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连生 徐淳行 +1 位作者 张大帆 杨宁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569-570,共2页
目的:为快速诊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血清群,采取芯片扫描和血清学分群进行研究。方法:取食物中毒患者肛拭、污染环境涂抹样、食品等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分离到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和芯片扫描诊断。结果:330份样品,分... 目的:为快速诊断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血清群,采取芯片扫描和血清学分群进行研究。方法:取食物中毒患者肛拭、污染环境涂抹样、食品等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鉴定。分离到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和芯片扫描诊断。结果:330份样品,分离到62株(18.79%)副溶血性弧菌,其中:肛拭样品250份,阳性59份(23.60%),涂抹样品52份,阳性3份(5.77%)。血清分型表明,3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为O1型;3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为O3型。菌株进行芯片扫描能显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反应。结论:实验研究表明,16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主要血清型为O1型和O3型。病原体悬液用芯片扫描能特异性地获得确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下载PDF
免疫斑点技术检测LT和CT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鲍行豪 杨宁敏 梅玲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2-26,共5页
本文使用免疫斑点技术对大肠杆菌LT和霍乱弧菌CT进行了检测研究。并与ELISA双抗体夹心法作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基本一致。对124份大肠杆菌,55份霍乱弧菌毒素提取液与65份家兔肠袢积液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阳性率均无差异,在检测LT时... 本文使用免疫斑点技术对大肠杆菌LT和霍乱弧菌CT进行了检测研究。并与ELISA双抗体夹心法作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基本一致。对124份大肠杆菌,55份霍乱弧菌毒素提取液与65份家兔肠袢积液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阳性率均无差异,在检测LT时两者符合率达94.3%。IDT操作简便,15小时即可获得明确结果,试剂用量少,肉眼观测结果,无需特殊仪器,故对LT和CT的检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斑点技术 肠毒素 LT CT
下载PDF
CYP2C19、CYP3A4基因多态性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伟 陈燕萍 +5 位作者 包云光 施昕 滕卫军 许英 章宏 杨宁敏 《浙江医学》 CAS 2009年第7期906-909,共4页
目的检测肝脏细胞色素氧化酶CYP2C19、CYP3A4的基因多态性,并观察不同基因多态性患者予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以明确CYP2C19、CYP3A4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5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别检测CYP2C19、CYP3A4基... 目的检测肝脏细胞色素氧化酶CYP2C19、CYP3A4的基因多态性,并观察不同基因多态性患者予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以明确CYP2C19、CYP3A4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5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分别检测CYP2C19、CYP3A4基因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Hp),予奥美拉唑治疗及根治Hp治疗,观察治疗后腹痛缓解情况,并复查胃镜,观察溃疡缩小情况。结果在65例患者中,CYP2C19t3基因野生型为43例(66.15%),突变型为12例(18.46%),杂合型为10例(15.38%),CYP3A4*18未见基因多态性。CYP2C19*3突变型腹痛缓解时间短于野生型及杂合型(P〈0.01)。治疗后2周CYP2C19*3突变型患者溃疡缩小率大于野生型及杂合型(P〈0.01),但治疗后4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观察病例中可见CYP2C19基因多态性,未见CYP3A4基因多态性,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 CYP3A4 基因多态性 奥美拉唑 十二指肠溃疡
下载PDF
三种ELISA检测LT和CT的比较研究
13
作者 鲍行豪 杨宁敏 《浙江预防医学》 1989年第1期38-41,共4页
大肠菌杆不耐热肠毒素(LT)和霍乱肠毒素(CT)的检测,对于腹泻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用于检测的方法较多。其中以分子杂交方法及ELSA。较为敏感、特异和稳定。本文报道三种ELISA对检测LT及CT的比较结果。材料与方法一、材料 (一... 大肠菌杆不耐热肠毒素(LT)和霍乱肠毒素(CT)的检测,对于腹泻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用于检测的方法较多。其中以分子杂交方法及ELSA。较为敏感、特异和稳定。本文报道三种ELISA对检测LT及CT的比较结果。材料与方法一、材料 (一)LT单克隆抗体(LT—Mc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肠毒素 CT ELISA检测LT 单克隆抗体 大肠菌 霍乱弧菌 腹泻病 阳性数 鼠伤寒沙门氏菌 结合物
下载PDF
WLL-1株博卡病毒(Bocavirus)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林峰 曾爱平 +12 位作者 杨恩 林海燕 郑昌华 陈弘 李桦 李旭阳 郁明素 杨宁敏 金大智 余光创 伯晓晨 文思远 王升启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59,共3页
Human bocavirus,which was firstly discovered in 2005,is a new human parvoviru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In this study,a human bocavirus,named WLL-1 isolate,was identified in Wenlin... Human bocavirus,which was firstly discovered in 2005,is a new human parvoviru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In this study,a human bocavirus,named WLL-1 isolate,was identified in Wenli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The genome of bocavirus WLL-1 has been sequenced and analyzed.Phylogenetic analyses showed that WLL-1 shares 99% homology with other bocaviruses recently reported,but also has some special var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博卡病毒 基因组测序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O157:H7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5
作者 陈苏红 杨宁敏 王升启 《浙江检验医学》 2005年第4期33-36,共4页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可引起人类腹泻的爆发和流行,其快速特异灵敏检测对EHEC O157:H7的预防及疫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EHEC O157:H7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些...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可引起人类腹泻的爆发和流行,其快速特异灵敏检测对EHEC O157:H7的预防及疫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EHEC O157:H7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些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157:H7大肠埃希菌(EHEC) 检测
下载PDF
2013—2020年浙江温州地区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杜君彦 潘杰 +3 位作者 周晴接 汤清清 杨宁敏 张建中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25-829,共5页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主要病因,但随着抗生素耐药情况的日趋严重,许多地区H.pylori根除率并没有实质性提高。目的了解温州地区2013—2020年H.pylori耐药情况,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人群的耐药情况差异...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主要病因,但随着抗生素耐药情况的日趋严重,许多地区H.pylori根除率并没有实质性提高。目的了解温州地区2013—2020年H.pylori耐药情况,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人群的耐药情况差异。方法于2013-01-01至2020-12-31,选择在温州中心医院接受胃镜检查患者47658例,采集胃黏膜标本进行H.pylori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培养获得的H.pylori菌株进行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四环素和呋喃唑酮6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人群的H.pylori耐药率。结果2013—2020年温州地区分离的16847株H.pylori菌株存在多重耐药情况。对6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的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区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甲硝唑的人群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2.81%(5536/16874)、26.02%(4390/16874)、95.67%(16144/16874);阿莫西林耐药率低[0.28%(47/16874)],2017年达1.36%(25/1844);未发现四环素和呋喃唑酮耐药菌株存在。2013—2020年,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人群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硝唑的人群耐药率始终处于较高值(>88.00%),各年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地区不同性别人群的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甲硝唑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莫西林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莫西林、甲硝唑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州地区不同年度、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H.pylori阳性患者间的人群耐药率存在差异,总体耐药率高,基于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的根除治疗方案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应鼓励开展药敏实验结果指导下的临床H.pylori精准根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抗药性 细菌 抗药性 多种 细菌 流行病学研究 年龄组 性别因素 浙江
下载PDF
小儿人博卡病毒感染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林峰 曾爱平 +8 位作者 杨宁敏 林海燕 郑昌华 李桦 陈弘 李旭阳 郁明素 杨宝顺 金大智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9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人博卡病毒检测方法与小儿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小儿人博卡病毒感染的诊治技术。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患者鼻咽部抽取物、咽拭子和血清标本中的人博卡病毒DNA及特异性抗体,并全面分析感染患儿的各种临... 目的研究人博卡病毒检测方法与小儿感染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小儿人博卡病毒感染的诊治技术。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患者鼻咽部抽取物、咽拭子和血清标本中的人博卡病毒DNA及特异性抗体,并全面分析感染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体征及常规实验室检测,同时做远期随访。结果24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标本中检出人博卡病毒DNA阳性7例,阳性率为2.92%,其临床表现以高热、阵咳为主,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沉和血生化指标大多正常。X线胸片表现无特异性,远期随访心肺功能良好。结论人博卡病毒是引起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是灵敏、特异的检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博卡病毒 感染 荧光定量PCR 蛋白免疫印迹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肠道病原微生物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禾 徐琦 +3 位作者 吴忠华 金大智 杨宁敏 高爽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7年第3期441-445,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运用多重PCR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和鉴定伤寒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的方法。方法:分别选取伤寒沙门氏菌染色体ViaB区域中编码调控Vi抗原表达的基因(vipR)、痢疾杆菌编码侵袭质粒抗原H基因(ipaH)和单核细... 目的:建立一种运用多重PCR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和鉴定伤寒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的方法。方法:分别选取伤寒沙门氏菌染色体ViaB区域中编码调控Vi抗原表达的基因(vipR)、痢疾杆菌编码侵袭质粒抗原H基因(ipaH)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溶血素基因(hlyA)设计引物和探针,探针3'端进行氨基修饰,下游引物标记荧光素Cy3。在优化的PCR和杂交反应条件下,进行三重PCR扩增,产物与包括3种致病菌特异性探针的基因芯片杂交。在评价基因芯片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之后,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只有3种目的致病菌的PCR产物在相应探针位置出现特异性信号,其他阴性细菌均无信号出现;3种致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均可达到103CFU/mL;检测30例临床样本的结果与常规细菌学培养结果一致。结论:所建立的可同时检测伤寒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的基因芯片方法快速、准确,特异性高,重复性好,为3种肠道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多重PCR 伤寒沙门氏菌 痢疾杆菌 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对两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豆峰娜 刘琪琦 +3 位作者 陈苏红 张影 杨宁敏 王升启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4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分析浙江地区26株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探讨H.pylori对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及其与23SrRNA基因、gyrA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E-test法测定H.pylori对克拉霉素和左... 目的分析浙江地区26株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探讨H.pylori对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及其与23SrRNA基因、gyrA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E-test法测定H.pylori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提取H.pylori基因组DNA,采用PCR法扩增23SrRNA和gyrA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药敏实验结果显示26例临床分离株中,6例对克拉霉素耐药,6例对左氧氟沙星耐药,8例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双重耐药。所有克拉霉素耐药菌株23SrRNA基因都存在A2143G突变;左氧氟沙星耐药菌株gyrA基因中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uinolone-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QRDR)存在突变,主要在第87和91位氨基酸。结论 23SrRNA基因的A2143G突变是导致H.pylori对克拉霉素耐药的主要原因;gyrA基因的87和91位氨基酸突变是导致H.pylori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克拉霉素 左氧氟沙星 耐药 23SrRNA GYRA
下载PDF
杭州市上城区2005-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病原体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何连生 陆建荣 +1 位作者 杨素青 杨宁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540-541,共2页
目的:研究调查分析杭州市上城区2005年-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动向,重点对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即不同血清型的耐热溶血素基因分析,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采集自2005年-2007年上城区发生... 目的:研究调查分析杭州市上城区2005年-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动向,重点对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即不同血清型的耐热溶血素基因分析,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采集自2005年-2007年上城区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中的食品、患者粪便、患者肛拭、呕吐物、厨师手涂抹样、食品操作间涂抹样等,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应用PCR技术对其中45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RH)的检验。结果:2005-2007年共发生27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16起(59.26%)。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7起(25.93%)。有4起食物中毒事件由2种及2种以上致病菌引起,其中2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食物中毒;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发食物中毒;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混合引发食物中毒。1位凉菜制作厨师同时带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三种致病菌引发食物中毒。对8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单独1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14起(70%),由2种或2种以上混合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6起(30%)。26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8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检出01型23株(26.14%),检出02型1株(1.14%),检出03型37株(42.05%),检出04型25株(28.41%),检出05型1株(1.14%),检出010型1株(1.14%)。45株不同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应用PCR技术进行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和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基因(TDH和TRH)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O1型的16株菌中有15株TDH阳性,1株TDH阴性;O3型的9株菌全部TDH阳性;O4型的20株菌中,17株TDH阳性,3株TDH阴性。45株菌的TRH1和TRH2全部阴性。结论:加强对食品卫生饮食行业的监督管理,提高对食物中毒病原体快速准确检测,以控制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分型 溶血素因子 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