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来的挑战--修复混凝土巨龙 被引量:1
1
作者 克劳斯·昆兹曼 吕清(译) 杨宇振() 《新建筑》 2020年第2期10-15,共6页
经历了4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城市社会,从欠发达国家转变为(接近)发达的国家。受精明投资者委托,并由有一定创意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建造的混凝土建筑遍布中国各地,这些建筑支配着中国的城市景观。正是这条混... 经历了4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城市社会,从欠发达国家转变为(接近)发达的国家。受精明投资者委托,并由有一定创意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建造的混凝土建筑遍布中国各地,这些建筑支配着中国的城市景观。正是这条混凝土巨龙塑造了中国在政治愿景和市场经济主导下进行城市化的成功形象。文章简要展现了中国城市在过去40年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同时提出城市规划者在未来几十年里必须面对的诸多挑战。未来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将放缓,城市修补将主导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战略,并影响地方政策和相关行业。修补混凝土巨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将迫使地方政府重新思考城市发展策略,重点关注发展的质量和大众的感受,而不是数量。大学也需要重新思考教育方法,让优质的城市规划师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最后简要阐述了在中国使用欧洲那样人性化修补城市方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的挑战 恢复身份特征 城市再开发 人性化的城市修补 智慧修复 城市规划教育
下载PDF
辨析城市设计 被引量:4
2
作者 阿里·迈达尼普尔 张伏曦(译) 杨宇振() 《新建筑》 2013年第6期16-23,共8页
基于当下城市设计的实践及其历史,采用六种重叠的形式分析其本质和作用。,城市设计被看作是某一背景中的干预手段,是创造与转化建成环境的一个环节,意在研究这一行为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多维度背景。,在社会、技术和美学中,城市设计为城市... 基于当下城市设计的实践及其历史,采用六种重叠的形式分析其本质和作用。,城市设计被看作是某一背景中的干预手段,是创造与转化建成环境的一个环节,意在研究这一行为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多维度背景。,在社会、技术和美学中,城市设计为城市空间的转变提供指向。,城市设计所扮演的角色通常是联结空间中的不同部分,旨在创造一个较局部而言,更具意义、更有用的综合整体。,因此需要深刻理解它在城市转变过程中的角色和贡献,特别是它一直被不断地改进和调整,与数个学科和专业产生重叠,而这些学科和专业,都在寻求清晰的专业领域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发展过程 技术性分析 关系性分析 脉胳性分析 功能性分析 诊断性分析
下载PDF
新城市设计:建筑学的社会理论? 被引量:5
3
作者 亚历山大·R·卡斯伯特 文隽逸(译) +1 位作者 杨宇振() 綦晓萌() 《新建筑》 2013年第6期4-11,共8页
在过去的十年中,撰写了一系列文稿,概述"整合场域"理论,并称其为新城市设计。重新审视了那些需要充分发展的理念,拓展了以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社会分析的应用,并诉诸于其自身存在的社会学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少可以建... 在过去的十年中,撰写了一系列文稿,概述"整合场域"理论,并称其为新城市设计。重新审视了那些需要充分发展的理念,拓展了以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社会分析的应用,并诉诸于其自身存在的社会学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至少可以建构出关于城市形态历史进展的真相,将城市设计重新定义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致使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相比它们之前占据和共享城市设计时期,有了不同理念的领域。进一步展开来说,很明显,不论是学科,还是由此产生的主流城市设计(比如建筑学家和规划者所提出的),已经诉诸于其自身存在的社会学理论。所有所谓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都有其失败的理由,建筑学自身几乎完全依赖于美学和技术。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社会学理论就开始渗透进规划理论之中,但这没有改变规划除了一些琐细的讨论外没有由内而发的理论——它只是国家的副产品。城市规划不是城市化中的独立要素,所以没有其自身的意识。在马克思主义运用这一词时,仅仅将其作为意识形态来使用,总之,如果新城市设计的世界观是有说服力的,它将对教育、实践和开发过程,各操作层面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的体验 适宜技术 用后评估 场地调查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文化性转变?
4
作者 马蒂娜·布希耶 万励(译) 杨宇振() 《新建筑》 2013年第6期44-49,共6页
论述了城市文化性作为一个长久被忽略的价值维度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文化是城市变革的催化剂,是城市精神、活力和吸引力的源泉。,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将物质和技术作为核心,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破坏和缺... 论述了城市文化性作为一个长久被忽略的价值维度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文化是城市变革的催化剂,是城市精神、活力和吸引力的源泉。,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将物质和技术作为核心,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破坏和缺失。作为城市集体记忆载体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传承城市文化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将城市文化、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改造相结合,我们可以加强地域归属感,保护当地文化的多样性。以一种探索性的方式论述了文化性转变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社会草根阶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文化标识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城市的社会结构,以实现一种以人为本,尊重地域文化与记忆的城市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文化 可持续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