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哲学视角的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和现代价值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守戎 梁文慧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32-138,共7页
安徽地域文化由皖北道家文化、皖南新安文化和皖中佛教文化组成。从哲学的视角看,皖北道家文化具有本体性、人本性、批判性、境界性等特点;皖南新安文化具有伦理性、创新性、超越性、务实性等特点;皖中佛教文化具有交融性、慈悲性、平... 安徽地域文化由皖北道家文化、皖南新安文化和皖中佛教文化组成。从哲学的视角看,皖北道家文化具有本体性、人本性、批判性、境界性等特点;皖南新安文化具有伦理性、创新性、超越性、务实性等特点;皖中佛教文化具有交融性、慈悲性、平等性、世俗性等特点。安徽地域文化的区域性特色,既彰显了安徽地域文化悠久的人文传统,又蕴含着丰富的现代价值,其中道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智慧和社会批判精神、新安文化的开放创新精神和实践理性精神、皖中佛教文化的平等包容情怀和大愿慈悲精神,无疑是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地域文化 道家文化 新安文化 佛教文化 现代价值
下载PDF
生命的归宿——以老子“复归其根”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守戎 陆建华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69-72,共4页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生命 归宿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其实效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守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8期163-165,共3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该课程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既不同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也不同于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和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实践性、计划性、综合性、针对性、广泛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既取...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该课程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既不同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也不同于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和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实践性、计划性、综合性、针对性、广泛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既取决于对实践教学内涵和特征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也取决于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等六大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效能发挥,尤其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社会实际生活之间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内涵 特征 实效性
下载PDF
老子的政治世界与“道法自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守戎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44-47,共4页
"道"是老子政治世界的基础与核心,集中表达了老子对理想政治的憧憬。道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理想的治国之道。自然无为既是宇宙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国家治理的至高境界。在老子看来,体道圣人是实现理想政治的前提;无为而治是实... "道"是老子政治世界的基础与核心,集中表达了老子对理想政治的憧憬。道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理想的治国之道。自然无为既是宇宙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国家治理的至高境界。在老子看来,体道圣人是实现理想政治的前提;无为而治是实现理想政治的核心;小国寡民则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社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无为 小国寡民
下载PDF
庄子生命本原论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守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20-21,40,共3页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生命源于道,由气而化生。道是无形的即形而上的,其生命是无限的;物则是有形的即形而下的,其生命是限的。无形之"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生命既然...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生命源于道,由气而化生。道是无形的即形而上的,其生命是无限的;物则是有形的即形而下的,其生命是限的。无形之"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生命既然产生于道,生命也由有形的形体和无形的精神(心)构成,生命的本性即道性。因此,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然天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循道而行,重神轻形,与道同一,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生命
下载PDF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守戎 《科教导刊》 2016年第12期70-71,共2页
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现实必然性,从根本上说,是由高职教育特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政课课程属性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以及企业和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等因素决定的,对于解决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职思政课教... 高职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现实必然性,从根本上说,是由高职教育特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政课课程属性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以及企业和个人职业发展需求等因素决定的,对于解决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思政课 理论课教学体系 构建 必要性分析
下载PDF
大义·大利·大爱——墨子核心价值体系析论
7
作者 杨守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28,共3页
为了深入理解墨子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文献解读的方法,认为:墨子以"兴天下之利"为己任,主张行"大义",弘"大爱",谋"大利",构建了以"义"为核心的功利价值体系。同儒家核心价值体系建立... 为了深入理解墨子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文献解读的方法,认为:墨子以"兴天下之利"为己任,主张行"大义",弘"大爱",谋"大利",构建了以"义"为核心的功利价值体系。同儒家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家天下"的基础上不同,墨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天下为公"的基础上,这就注定其不能为统治者认同,并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但其所昭示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价值取向,无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孔子 核心价值体系 大义 大利 大爱
下载PDF
《淮南子》国家治理哲学论析
8
作者 杨守戎 徐琴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09-113,共5页
集汉代黄老道家之大成的理论巨著《淮南子》,以其包容的情怀、宏大的视野、"务为治"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兼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构建了贯通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国家治理哲学,试图为... 集汉代黄老道家之大成的理论巨著《淮南子》,以其包容的情怀、宏大的视野、"务为治"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兼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构建了贯通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国家治理哲学,试图为新兴的统一帝国做理论上的准备。其"物物平等"的生态共同体理念,因循自然、社会之道的无为而治主张,"务在安民"的民本思想,"立法禁君"的公平、正义观念,以及"法籍与时变,礼义与俗易"的变法改革精神,无疑对当前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国家治理 哲学
下载PDF
《庄子》视界中的黄老学
9
作者 杨守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从学术倾向、天道关系、政治学说、人生态度等方面对《庄子》进行了分析梳理,认为《庄子》思想旨趣已发生转变,即从剽剥儒墨到兼融儒法、从天地所法之道到天地之道、从反对无为到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从全性保真到修德诚己,表明《庄子... 从学术倾向、天道关系、政治学说、人生态度等方面对《庄子》进行了分析梳理,认为《庄子》思想旨趣已发生转变,即从剽剥儒墨到兼融儒法、从天地所法之道到天地之道、从反对无为到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从全性保真到修德诚己,表明《庄子》中已出现了以道为主,兼采儒、法、墨诸家的综合性思潮,即黄老学。《庄子》视界中的黄老学,一方面表明道家学说顺应时代发展,开始面向现实;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道家思维水平高,有能力融合诸家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黄老学 道家 儒家 法家 墨家
下载PDF
基于现代职教体系视角的高职思政课
10
作者 杨守戎 梁文慧 《当代教研论丛》 2014年第11期118-118,128,共2页
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既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意味着高职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始。高职思政课作为重要公共基础课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思... 建立现代职教体系,既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意味着高职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始。高职思政课作为重要公共基础课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职教体系 高职思政课 教学改革
下载PDF
从“道之体”到“道之用”:老子生存观论析
11
作者 杨守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0-73,共4页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之体"和"道之用"两部分组成。作为"道之体"是要阐明形而上的"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而"道之用",则是老子立...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之体"和"道之用"两部分组成。作为"道之体"是要阐明形而上的"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而"道之用",则是老子立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如何在形而下的世界体道、践道,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和最高理想。《老子》视界中的老子,既是一个体道者,又是一个传道者,同时也是一个困惑者。这种困惑是由其学说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老子 体道者 传道者 困惑者
下载PDF
《淮南子》的政治哲学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守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91-97,共7页
《淮南子》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蕴含了两个意识层。在隐层,刘安由于独特的人生体验而走上了庄子之路,从而片面追求“内圣”,否定了“外王”;而在显层;作者从“务为治”的前提出发,以道为主,兼采儒法诸家,对“无为”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述,... 《淮南子》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蕴含了两个意识层。在隐层,刘安由于独特的人生体验而走上了庄子之路,从而片面追求“内圣”,否定了“外王”;而在显层;作者从“务为治”的前提出发,以道为主,兼采儒法诸家,对“无为”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述,使“内圣外王”在现实中具有统一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淮南子》的政治哲学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作者试图从“天下为公”的原则出发,反对一人专制的暴政;另一方面,又摆脱不了“普遍王权”观念的纠缠,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刘氏之书”。两个意识层的矛盾实际上是汉初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独立性和现实中的依赖性的人格矛盾在思想上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政治哲学 内圣外王 无为而治 庄子 天下为公 至德之世 可能性 人格矛盾 黄老之学
下载PDF
基于科学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探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守戎 徐琴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年第1期70-71,共2页
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避免人才的"单向度"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以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促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 科学发展
原文传递
基于教师素质视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14
作者 杨守戎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2年第8期160-161,共2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关键是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素质,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教师素质 视角 思想政治理论
原文传递
全国首届庄子学术讨论会综述
15
作者 杨守戎 刘慕方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72-73,共2页
由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安徽大学哲学系、中文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哲学系、蒙城县人民政府等十单位发起举办的全国首届庄子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20日至24日在安徽蒙城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庄子及道... 由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安徽大学哲学系、中文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哲学系、蒙城县人民政府等十单位发起举办的全国首届庄子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20日至24日在安徽蒙城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庄子及道家学说的地位和作用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讨论会 庄子哲学 道家思想 集大成者 道家学说 思想文化 安徽大学 复旦大学 先秦道家 人生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