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乘用车车内噪声与方向盘振动分析与改进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家友 张攀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7年第2期207-212,共6页
对某MPV样车(多功能乘用车)进行整车NVH测试,结果表明怠速工况下空调开启时的车内前排噪声和方向盘振动不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传递路径分析方法进行试验排查,发现该工况下,车辆前围板(膨胀阀安装位置)在发动机第4阶频率处振动异常是问题... 对某MPV样车(多功能乘用车)进行整车NVH测试,结果表明怠速工况下空调开启时的车内前排噪声和方向盘振动不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传递路径分析方法进行试验排查,发现该工况下,车辆前围板(膨胀阀安装位置)在发动机第4阶频率处振动异常是问题的主要原因。经过进一步验证,确定需对样车前围板进行结构改进。接下来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前围板进行结构仿真优化,并在样车上进行优化后的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证实优化方案可行,车内前排噪声和方向盘振动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结构噪声 传递函数 结构优化 方向盘 前围板
下载PDF
孔子与席勒的美育思想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家友 李燕群 《船山学刊》 2005年第4期202-204,共3页
孔子和席勒都高度重视游戏的功能,试图用艺术去成就人格的完善,进而给社会带来和谐、统一和幸福。不同的是,孔子用来谐和两种“冲动”的艺术更贴近于现实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或者说是“以美启善”,而席勒的人性净化却是在作抽象地玄思... 孔子和席勒都高度重视游戏的功能,试图用艺术去成就人格的完善,进而给社会带来和谐、统一和幸福。不同的是,孔子用来谐和两种“冲动”的艺术更贴近于现实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或者说是“以美启善”,而席勒的人性净化却是在作抽象地玄思,是艺术的生活化,是“以美存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比较 席勒 孔子 美育 现实生活 艺术化 生活化 游戏
下载PDF
论崇高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家友 余志平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3-467,共5页
在审美教育中,崇高和美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崇高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境域的心灵超越。因此,它在人类的美育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崇高、美和人的自由与完善结合在一起。没有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会不... 在审美教育中,崇高和美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崇高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境域的心灵超越。因此,它在人类的美育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崇高、美和人的自由与完善结合在一起。没有美,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就会不断地冲突;没有崇高,美就会使人沉溺于感性之中而忘记自己的尊严。美只有联合崇高,审美教育才成为一个整体。崇高使人走向最终的自由和完善,标志着审美教育的最终完成,所以它在审美教育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在享乐主义横行的时代,美育不应再仅仅强调纯粹的"美"育,而应该充分重视崇高在美育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 美育
下载PDF
有尊严的生活: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家友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8-52,共5页
实现"人民有尊严的生活"的前提必须明确尊严的内涵及其具体体现。事物的边界和本性就是事物自身的"尊严",人的尊严就是人的基因所决定的人权和自由,主要表现在抽象的人格及具体的意志两个方面。人的意志通过自身占... 实现"人民有尊严的生活"的前提必须明确尊严的内涵及其具体体现。事物的边界和本性就是事物自身的"尊严",人的尊严就是人的基因所决定的人权和自由,主要表现在抽象的人格及具体的意志两个方面。人的意志通过自身占有的财物以及保护财物的公共权力得到具体的体现,它在人对道德的持守与伦理的遵循中得到更高的体现。有尊严的生活成为可能的条件就是尊重普遍的人格并对维护具体的意志,必须把人当做目的,并保持人的意志和社会财富及公共权力的一致性。把体现为人民的意志的法制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同一性的现实力量,这是克服当代人格尊严的种种否定性因素、实现有尊严的生活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严 人格 意志
下载PDF
从“完整的人”到“全能的神”——席勒的宗教和美育思想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家友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61-464,共4页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勒 审美教育 "完整的人" "全能的神"
下载PDF
当下爱国主义教育的五点质疑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家友 王俊超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35-40,共6页
只有明确了"国"是什么和"国"在哪里,才能知道如何爱"国"及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下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认知上的模糊性、情感皈依上的虚无性、实践上的狭隘性等诸多问题。爱国主义... 只有明确了"国"是什么和"国"在哪里,才能知道如何爱"国"及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下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认知上的模糊性、情感皈依上的虚无性、实践上的狭隘性等诸多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该体现在人的道德实践中的奉献精神,通过克服个体的特殊性,形成对普遍性和"国"的认知和情感皈依,最终使国家观念积淀到公民的认知、情感、行动乃至日常生活习惯中,在个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中,实现了我爱国家和国家爱我的统一,这是爱国主义及其教育的应然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意志 爱国主义教育
下载PDF
人性启蒙的赞歌——评彼德·威尔(Peter Weir)的The Truman Show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家友 卜渊博 《电影评介》 2010年第11期36-38,共3页
对The Truman Show的解读,较全面、较合理的解读是伊甸园母题方式的解读。影片中的桃园岛是一个虚拟的伊甸园,Christof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和基督的化身,Truman则是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化身,Turman不能离开桃园岛则是上帝规定人不能吃... 对The Truman Show的解读,较全面、较合理的解读是伊甸园母题方式的解读。影片中的桃园岛是一个虚拟的伊甸园,Christof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和基督的化身,Truman则是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化身,Turman不能离开桃园岛则是上帝规定人不能吃生命树上的果子的唯一禁令的体现,最后,Turman克服恐惧由海上逃走标志着人踏上了由可能性向现实性成长的征程,从而奏响了人性启蒙的赞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园 人性 启蒙
下载PDF
船山诗学的“势”论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家友 《船山学刊》 2003年第1期22-25,38,共5页
船山从美学高度上论“势” ,以“意中之神理”对“势”作了明确的界定 :“势”乃主客浑融的境界中自然流露出的独特的意趣和神思 ,且与“趣”、“韵”、“致”等近 ,现代美学范畴有一定的联系。“势”的生动性、含蓄性、自然性、动态性... 船山从美学高度上论“势” ,以“意中之神理”对“势”作了明确的界定 :“势”乃主客浑融的境界中自然流露出的独特的意趣和神思 ,且与“趣”、“韵”、“致”等近 ,现代美学范畴有一定的联系。“势”的生动性、含蓄性、自然性、动态性等特征又拓展了其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诗学 美学 哲学美学 “势”论
下载PDF
论实践与精神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家友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110,共4页
当代社会实践中精神的缺乏是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实践进行精神现象学解读。精神的本质是实体的自由,是实践中的人向实体的皈依与同一。实践决定了和推动着精神由伦理阶段到教化阶段到道德阶段的发展。人的实践有没有精神取... 当代社会实践中精神的缺乏是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实践进行精神现象学解读。精神的本质是实体的自由,是实践中的人向实体的皈依与同一。实践决定了和推动着精神由伦理阶段到教化阶段到道德阶段的发展。人的实践有没有精神取决于实践有没有实体的皈依。从精神的角度对实践和实践中的善、自由进行反思,很容易看出当代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理论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精神 实体 自由
下载PDF
《周易》“贲”卦的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美学史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家友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17-319,共3页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是文饰的最高境界;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中国美学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几经...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是文饰的最高境界;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中国美学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几经曲折,但最终还是得以实现并走向深入,这是贲卦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贲卦 文饰 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史
下载PDF
自由的人如何实现?——席勒与马克思的回答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家友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67-671,共5页
席勒认为现实的人的异化是人性的分裂和堕落造成的,通过审美和艺术教育可以恢复其自由、完整的本性。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者,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和异化构成劳动的两面,劳动创造了美,也使劳动者异化... 席勒认为现实的人的异化是人性的分裂和堕落造成的,通过审美和艺术教育可以恢复其自由、完整的本性。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者,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和异化构成劳动的两面,劳动创造了美,也使劳动者异化,异化的现实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异化的消除必须依靠劳动实践,因为异化的产生和扬弃走着同一条路,共产主义作为美的肯定正是对异化劳动的扬弃,是人的本性的全部复归和自由的完全实现。与席勒的抽象的理论思考不同,马克思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出发,彻底告别了机械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认为实践是消除人的异化,通达人类完全自由的共产主义的唯一出路;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主体(人)以及活动本身,都是感性的。这使马克思美学蕴涵着现代性的气息,从而与席勒形成极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异化 实践
下载PDF
实践的精神现象学解读——兼与杨春时、苏宏斌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家友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5-10,共6页
实践与实践美学到底是"新"是"后"不应该成为争论的焦点,当代社会实践中精神的缺乏应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实践进行精神现象学解读。精神的本质是实体的自由,是实践中的人向实体的皈依与同一。实践决定... 实践与实践美学到底是"新"是"后"不应该成为争论的焦点,当代社会实践中精神的缺乏应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实践进行精神现象学解读。精神的本质是实体的自由,是实践中的人向实体的皈依与同一。实践决定和推动着精神由伦理阶段到教化阶段到道德阶段的发展。人的实践有没有精神取决于实践有没有实体的皈依。用实践的精神现象学原理对实践和实践美学中的善("目的")、自由、主体性进行反思,很容易看出当代实践和实践美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为实践和实践美学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实践美学 精神 实体 自由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启示的和谐之路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家友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3-47,共5页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佛教否认个体生命的永恒,认为只有体悟真如本性的佛才是生命的应该走向,而少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佛教否认个体生命的永恒,认为只有体悟真如本性的佛才是生命的应该走向,而少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之后,积极追求个人自身心灵的超越和和谐,他们在佛教和禅宗思想里找到了归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存在的意识形态,其启示的和谐之路应当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禅) 和谐
下载PDF
论《老子》中自然的意蕴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家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32-36,共5页
《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 《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又变成了一个动词性概念。其含义是:在伦理阶段,自然保持着道的素朴的真理本性;在教化阶段,自然之"道"异化为"德"与"无德";在道德阶段,自然之道回复其至善的本性,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自然 现“象”
下载PDF
论孝的起源与归宿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家友 颜静 《孝感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6-20,共5页
"孝"的起源和归宿问题成了学术界一个被遮蔽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去蔽和澄明有助于孝道主体实践的能动性与选择性。"孝"的起源和归宿正是"孝道"中的"道","孝"源于"道"的异... "孝"的起源和归宿问题成了学术界一个被遮蔽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去蔽和澄明有助于孝道主体实践的能动性与选择性。"孝"的起源和归宿正是"孝道"中的"道","孝"源于"道"的异化并最终归于"道"。老子的《道德经》很好地解决了"孝慈"等伦理道德的本体论问题。从精神的发展史与内在逻辑看,"道"在客观现"象"的过程中经历了伦理、教化、道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孝"随着"道"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伦理阶段的"孝"与"道"合一,教化阶段的"道"异化为"孝"与"不孝",道德阶段的"孝"最终又复归于"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下载PDF
《周易》“贲”卦的美学思想解读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家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首先,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其次,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应该是文饰的最高境界;最后,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也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这就为美的历程指明了方向。美...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首先,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其次,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应该是文饰的最高境界;最后,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也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这就为美的历程指明了方向。美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然几经曲折,但最终还是得以实现并走向深入,这是贲卦对美学的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贲卦 文饰
下载PDF
黑格尔论服装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家友 《服饰导刊》 2013年第2期17-21,共5页
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服装是美学理念显现的一种方式,而理念又是绝对观念的辩证发展的产物。绝对观念经逻辑哲学和自然哲学阶段辩证发展到精神哲学阶段,精神的现实化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过程,精神和美的显现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和谐统... 在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中,服装是美学理念显现的一种方式,而理念又是绝对观念的辩证发展的产物。绝对观念经逻辑哲学和自然哲学阶段辩证发展到精神哲学阶段,精神的现实化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过程,精神和美的显现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和谐统一。服装作为人类审美精神的一种现实化体现,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实用的"御寒"和"遮羞"等外在感性的价值上,更体现在内蕴的审美价值上,二者能否完美的协调是判定服装高下的一个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理念 精神 服装
下载PDF
论孝的美学意蕴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家友 郭远静 《孝感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2-16,共5页
孝的美学意蕴随着孝的内涵的变化而变化,孝的内涵又随着主体对孝的理解和践履的变化而变化。孝的起源和归宿都是"道",孝源于"道"的现"象",经由孝道合一、分离、复归的发展演进,孝的美学意蕴也呈现为从自... 孝的美学意蕴随着孝的内涵的变化而变化,孝的内涵又随着主体对孝的理解和践履的变化而变化。孝的起源和归宿都是"道",孝源于"道"的现"象",经由孝道合一、分离、复归的发展演进,孝的美学意蕴也呈现为从自然生成的本真之美到人为的世俗美,最终重拾自然本真的和谐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论席勒对康德美学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家友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低潮使苦闷中的席勒转向了康德美学。他用艺术的自由游戏来改造康德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的普遍使人愉快的对象"这一命题,认为艺术可以培育完美的人性;用悲剧的崇高改造康德的另一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认为崇高和悲剧都是对感性痛苦的超越而引起的道德提升,使人在精神中得到自由和完善,并有助于人的审美教育。席勒美学通过提倡艺术和审美教育作用于社会与生活,使分裂的真善美走向统一,使悲剧与崇高等范畴真正进入美学的范畴体系,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康德美学的先天的抽象性和纯粹的思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游戏 崇高
下载PDF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缘”的思想解读
20
作者 杨家友 杨建宏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8期154-156,共3页
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而少数知识分子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而追求个人自身心灵的和谐,他们在禅宗和佛教思想里找到了归宿。《红楼梦》中... 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条修德与进取的人与社会和谐的道路,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找到了寄托,而少数知识分子体悟到儒道理想的虚假及人生的空漠而追求个人自身心灵的和谐,他们在禅宗和佛教思想里找到了归宿。《红楼梦》中"金玉良缘"象征着选择儒家的人生道路,"木石前缘"意味着走道家的人生道路,但最终贾宝玉断绝一切尘缘而走向了佛门。结合曹雪芹的身世和经历,《红楼梦》典型地反映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无奈抉择。这位来自一个迅速败亡的封建大家庭中的知识分子,已经没有任何条件实现中国传统思想提供的人生道路,在他身上充满着繁华散尽的人生空漠之感,最终他只能遁入空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