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升高职高专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浅论
1
作者 杨开浪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论丛》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职院校人文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对培养文科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建构人文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评价机制、完善配套课程设置等方...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职院校人文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对培养文科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建构人文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评价机制、完善配套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高职高专院校同类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高职高专 教学质量 策略
下载PDF
论王小波早期小说的思想倾向——以短篇小说《猫》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开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5年第12期34-35,共2页
王小波的早期小说创作以独特的思维向度和广阔的思想空间凸现着自身的价值。他拒绝既定的意识形态的框定和拒绝道德、价值上的简单评判,始终追逐个体在特殊政治时代艰难的处境和体验,直白而辛辣的描绘出主人公在严酷外部压力面前的生存... 王小波的早期小说创作以独特的思维向度和广阔的思想空间凸现着自身的价值。他拒绝既定的意识形态的框定和拒绝道德、价值上的简单评判,始终追逐个体在特殊政治时代艰难的处境和体验,直白而辛辣的描绘出主人公在严酷外部压力面前的生存图景。在《猫》中蕴含着显而易见的国民性批判和深刻反思。面对文革中惨痛记忆,王小波有着比其他作家更敏感的体悟和更持久的注意,并在《猫》这部动物寓言中,对暴力专制的控诉和揭露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也显示了王小波作为当代知识分子可贵的精神操守和文化良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早期小说 《猫》 思想倾向
下载PDF
陇川户撒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状况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开浪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54-57,共4页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对阿昌族口传文学,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陇川户撒的口传文学传承状况进行调查,试图探究在现代文化生态环境中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乖传播过程中的真实状况.探讨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机遇,为进一步传承和弘... 本文以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对阿昌族口传文学,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陇川户撒的口传文学传承状况进行调查,试图探究在现代文化生态环境中阿昌族口传文学传承乖传播过程中的真实状况.探讨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机遇,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阿昌族民族文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川户撒 阿昌族 口传文学 调查
下载PDF
论王小波早期写作经验对“时代三部曲”创作的影响
4
作者 杨开浪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7-179,共3页
王小波的早期小说已经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并且早期的写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小波中后期的小说创作,他在早期自觉实践的对"有趣叙述"的追求,对自由想象的渴望,对死亡叙事的独特思考及有意识地运用戏仿的创作方式,... 王小波的早期小说已经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并且早期的写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小波中后期的小说创作,他在早期自觉实践的对"有趣叙述"的追求,对自由想象的渴望,对死亡叙事的独特思考及有意识地运用戏仿的创作方式,都在中后期小说创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承和张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早期小说 “时代三部曲” 创作影响
下载PDF
云南插队经历对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影响
5
作者 杨开浪 《语文学刊》 2016年第10期69-71,共3页
1968~1970年,王小波在云南德宏州陇川县弄巴农场插队,这段独特的经历,无论是在王小波的人生历程还是文学生涯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对王小波全部小说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云南元素,探讨王小波云... 1968~1970年,王小波在云南德宏州陇川县弄巴农场插队,这段独特的经历,无论是在王小波的人生历程还是文学生涯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对王小波全部小说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云南元素,探讨王小波云南德宏插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云南 插队经历 小说 影响
下载PDF
字字看来皆是血——洛夫《边界望乡》解读
6
作者 杨开浪 刘朴亚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1-22,共2页
洛夫的《边界望乡》是台湾"乡愁文学"中可以和余光中的《乡愁》并驾齐驱的诗歌名作。它忠实地记录了"我"在落马洲边界登高远眺故国山水时产生的情感波澜,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对故国可望而不可即的哀痛,寄寓着整整一代... 洛夫的《边界望乡》是台湾"乡愁文学"中可以和余光中的《乡愁》并驾齐驱的诗歌名作。它忠实地记录了"我"在落马洲边界登高远眺故国山水时产生的情感波澜,淋漓尽致地渲染了对故国可望而不可即的哀痛,寄寓着整整一代人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同时诗歌在艺术上积极探索,既有现代诗新颖奇妙的意象美,又有古典诗歌传统的意境美,堪称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文质兼美"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边界望乡》 家国情怀 意象 意境
下载PDF
动荡年代的青春呼喊——王小波早期小说浅论
7
作者 杨开浪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26-28,共3页
王小波的早期小说作为接受西方小说艺术技巧之前的自发探索之作,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从技巧都与当时的文学主流自觉的拉开了距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观。他的早期小说在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上显得稍显幼稚和粗糙,但一开始就拒绝既定的意... 王小波的早期小说作为接受西方小说艺术技巧之前的自发探索之作,无论是从主题还是从技巧都与当时的文学主流自觉的拉开了距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观。他的早期小说在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上显得稍显幼稚和粗糙,但一开始就拒绝既定的意识形态的框定,拒绝道德、价值上的简单评判,其关注点始终追逐个体在特殊政治时代艰难的处境和体验,直白而辛辣地描绘出主人公在严酷外部压力面前的生存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早期小说 写作特征
下载PDF
虽千万人吾往矣--北岛诗歌《宣告》解读
8
作者 杨开浪 杨黎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第3期51-53,共3页
《宣告》是北岛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也新时期文学朦胧诗中反思文革历史的经典之作。诗歌选择了第一人称的抒情视角,从遇罗克烈士遇难时独特的心理感受入手,以人道主义的观念去审视人的生存价值和理性尊严,为文革中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个体... 《宣告》是北岛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也新时期文学朦胧诗中反思文革历史的经典之作。诗歌选择了第一人称的抒情视角,从遇罗克烈士遇难时独特的心理感受入手,以人道主义的观念去审视人的生存价值和理性尊严,为文革中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个体生命大声疾呼,传达了对“四人帮”为代表的一切作恶者的蔑视和对黑暗时代的强烈控诉,体现了彻底而清醒的历史批判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岛 《宣告》 文革历史 诗歌分析
下载PDF
从青葱时代到“青铜时代”——论王小波小说的艺术嬗变
9
作者 杨开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6期22-24,共3页
作家的创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内心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亦具有稳定性态势,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制约着作家的艺术选择。王小波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作品虽然离成熟文本的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已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写作素质。这些早期作... 作家的创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内心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亦具有稳定性态势,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制约着作家的艺术选择。王小波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作品虽然离成熟文本的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已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写作素质。这些早期作品不仅昭示了王小波最初的写作野心,同时其中积淀的美学精神和文体探索的自觉意识对王小波的"青铜时代"三部曲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早期小说 《青铜时代》 艺术嬗变
下载PDF
作家王小波德宏陇川插队经历调查
10
作者 杨开浪 张蕾梅 李秋萍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2期70-72,共3页
王小波曾被一些论者誉为"文坛外高手",引起了越来越多评论界的关注。1969-1971年他曾经在德宏州陇川县插队数年之久,这段独特的经历在王小波的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激发了王小波最早的文学创作冲动,还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 王小波曾被一些论者誉为"文坛外高手",引起了越来越多评论界的关注。1969-1971年他曾经在德宏州陇川县插队数年之久,这段独特的经历在王小波的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激发了王小波最早的文学创作冲动,还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素材。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田野调查,对王小波到德宏插队的主要经历进行整理和挖掘,以期为研究王小波的创作动机、文艺心理和深入分析其作品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德宏 插队经历 调查
下载PDF
心灵流浪与故乡重构——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家园情怀
11
作者 杨开浪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3期65-67,共3页
在20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史中,沈从文以个性化的视角,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深情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关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对沅水文化的描摹,对那种如水人性的讴歌.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都市文化所带给他的创伤。他的小说通... 在20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史中,沈从文以个性化的视角,独特的个人生命体验,深情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爱与关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对沅水文化的描摹,对那种如水人性的讴歌.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都市文化所带给他的创伤。他的小说通过理想化的乡土社会的描写和病态都市社会的揭示.以牧歌情调的人生形态反照现代都市文明的弊端,以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式来反观背离生命原轨的现代都市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乡下人” 沅水文化 忧患意识
下载PDF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12
作者 杨开浪 李秋萍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1期96-99,共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语文教育和初等教育文科两个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对提高中文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对课程的教学现状尤其是教学中的薄弱...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语文教育和初等教育文科两个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对提高中文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对课程的教学现状尤其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反思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对课程改革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宏师专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现状 调查
下载PDF
浅论梁实秋文化心理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
13
作者 杨开浪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5年第9期33-34,共2页
梁实秋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师,以其丰富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典雅的语言,写出了诸多独具风格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心理上,梁实秋坚持古典主义的文学立场,以旷达幽默的态度对待日常事物、世相人情、人生境遇,从而对其进行... 梁实秋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师,以其丰富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典雅的语言,写出了诸多独具风格的经典之作。在文化心理上,梁实秋坚持古典主义的文学立场,以旷达幽默的态度对待日常事物、世相人情、人生境遇,从而对其进行审美把握,在这种与日常生活事物的和谐相处中建构起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展示出梁实秋乐观旷达、优雅风趣的人生情怀,创造了有别于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的崭新的散文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文化心理 乐观旷达 散文创作
下载PDF
在坚强和柔弱之间——许地山小说《春桃》中的人物形象
14
作者 杨开浪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3期43-45,共3页
《春桃》在许地山30年代中期的短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小说中"一女二男"的婚姻模式,给读者带来了强大的情感冲击。春桃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在于一扫过去女性柔弱,总是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形象,标志着现代女性对自己身份认同... 《春桃》在许地山30年代中期的短篇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小说中"一女二男"的婚姻模式,给读者带来了强大的情感冲击。春桃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在于一扫过去女性柔弱,总是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形象,标志着现代女性对自己身份认同、性别认同、文化认同的重大突破。面对旧传统和道德观念时显示的觉醒和抗争,成为现代女性走向真正独立自主的重要标志。许地山的小说《春桃》是现在流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地山 《春桃》 人物形象 女性主义
下载PDF
十七年乡土小说的写真性与功利性
15
作者 杨开浪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4期51-54,77,共5页
在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乡土小说创作出现了一个罕见的“井喷期”。本文将其纳入到乡土文学的视野之下进行考察和研究,指出这部分作品既有寓时代风云于民俗风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绎乡镇生活变迁,写出了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 在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乡土小说创作出现了一个罕见的“井喷期”。本文将其纳入到乡土文学的视野之下进行考察和研究,指出这部分作品既有寓时代风云于民俗风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绎乡镇生活变迁,写出了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的优秀作品,也可以感受到其中创作上的巨大失误和惨痛教训,尤其是政治思维操纵和摆布文学思维,使十七年乡土小说在中后期严重地染上了粉饰生活甚至篡改生活的“文学苍白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写真性 功利性 创作得失
下载PDF
创造社作家文化心理研究述评
16
作者 杨开浪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72-76,共5页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规模较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同人之间在艺术倾向、审美旨趣上有诸多相似和共同之处,也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的丰富的阐释空间。遗憾的是,目前对创造社文化心理进行综合把握,从整体上分析研究的学术成果不多,许多重...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规模较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同人之间在艺术倾向、审美旨趣上有诸多相似和共同之处,也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的丰富的阐释空间。遗憾的是,目前对创造社文化心理进行综合把握,从整体上分析研究的学术成果不多,许多重要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文本分析还来不及进一步考察。本文就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对创造社作家的文化心理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社 文化心理 述评
下载PDF
浅论王小波早期小说的语言特征
17
作者 杨开浪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4期54-56,共3页
王小波的小说被一些论者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其独特的美不仅体现在思想的汪洋恣肆,结构的新颖独特,更由于其充满诗意和美感的语言艺术。王小波早期小说尽管从整体上说语言略显粗糙和平淡,远没有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但已经... 王小波的小说被一些论者誉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其独特的美不仅体现在思想的汪洋恣肆,结构的新颖独特,更由于其充满诗意和美感的语言艺术。王小波早期小说尽管从整体上说语言略显粗糙和平淡,远没有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但已经显示出别具一格的语言素质。王小波凭着对艺术语言的天然敏感使自己的文学创作从早期作品开始就立足于一个较高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早期小说 语言特征
下载PDF
阿昌族口传文学的现代遗存——“活袍调”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蕾梅 杨开浪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0年第4期119-124,共6页
主要保留在德宏州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地区的"活袍调"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既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本文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对"活袍调"的起源、发展... 主要保留在德宏州梁河县阿昌族聚居地区的"活袍调"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既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也是阿昌族民间口传文学中最古老的部分。本文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试图对"活袍调"的起源、发展及构成要素进行一个较为完整的阐述,通过"活袍调"这种特殊文化符号,勾勒出阿昌族口传文学在不同时期变迁和发展的历史,展现"活袍调"在阿昌族现代生活中的生存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昌族 口传文学 “活袍调”
下载PDF
“十大流行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知晓度调查——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
19
作者 李秋萍 杨开浪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7年第4期134-136,共3页
自2008年起,《咬文嚼字》每年都会公布由读者推荐、经过专家评议后的"十大流行语",但流行语的流行度总会受到地域、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十大流... 自2008年起,《咬文嚼字》每年都会公布由读者推荐、经过专家评议后的"十大流行语",但流行语的流行度总会受到地域、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十大流行语"的知晓度情况,对知晓度进行量化分析,并探讨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大流行语 知晓度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下载PDF
论王小波早期小说的叙事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开浪 《学园》 2015年第28期107-109,共3页
王小波的早期小说尽管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前期,但已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叙事模式的选择与应用,显示了作家在小说文体上的一种艺术自觉。“失望——希望——绝望”的叙事模式在王小波早期小说中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叙事范型得到了普... 王小波的早期小说尽管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前期,但已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叙事模式的选择与应用,显示了作家在小说文体上的一种艺术自觉。“失望——希望——绝望”的叙事模式在王小波早期小说中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叙事范型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尽管各个小说文本风格不同,内容各异,但是这个模式几乎概括了小说全部的情节发展趋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进入王小波早期精神世界的隐秘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早期小说 叙事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