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对磁控溅射不锈钢薄膜结构的影响
1
作者 杨德钧 周虹辉 李辉勤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B177-B180,共4页
研究了磁控溅射321不锈钢薄膜内Ti对膜结构由晶态向非晶态转化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膜的结构,结果表明,膜的结构随含Ti量不同而有变化在Ti含量(wt-%)为0—3,3—10,10-18,18-30时,膜的结构分别为α-Fe,α-Fe+x相,非晶+微晶。
关键词 磁控溅射 薄膜 不锈钢
下载PDF
Ti基IrO_2+Ta_2O_5涂层阳极的析氧电催化活性 被引量:26
2
作者 胡吉明 孟惠民 +3 位作者 张鉴清 吴继勋 杨德钧 曹楚南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28-632,共5页
通过极化曲线与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研究了Ti基IrO2+Ta2O5阳极的析氧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 IrO2含量为70%(摩尔分数)时,混合氧化物阳极表面具有最高的析氧活性.这缘于该成分含量阳极中活性组元IrO2的真实表... 通过极化曲线与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研究了Ti基IrO2+Ta2O5阳极的析氧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 IrO2含量为70%(摩尔分数)时,混合氧化物阳极表面具有最高的析氧活性.这缘于该成分含量阳极中活性组元IrO2的真实表面浓度达到最大;而且,由于表面析出晶粒的最细化,在析氧电位下受析出氧气的冲击,该成分阳极表面的活性点数目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由此提出决定氧化物阳极析氧电催化活性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阳极 析氧 电催化活性 电极 涂层
下载PDF
金属材料空蚀过程中的腐蚀作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秀丽 孙冬柏 +2 位作者 俞宏英 黄锦滨 杨德钧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2-164,共3页
综述并深入讨论了空蚀过程中的腐蚀作用 ,提出了金属材料在空蚀过程中 。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空蚀 腐蚀作用 力学因素电化学 电偶电池
下载PDF
模拟油田水介质中P110钢的CO_2腐蚀机理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静 路民旭 +3 位作者 严密林 赵国仙 孙冬柏 杨德钧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85-290,共6页
利用EIS等技术研究了常温常压下P110 油管钢在模拟油田采出液中受CO2 腐蚀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 附加的阴极反应—H2CO3 的直接还原, 是导致CO2 条件下的活性溶解腐蚀比相同pH 的强酸腐蚀更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利用EIS等技术研究了常温常压下P110 油管钢在模拟油田采出液中受CO2 腐蚀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 附加的阴极反应—H2CO3 的直接还原, 是导致CO2 条件下的活性溶解腐蚀比相同pH 的强酸腐蚀更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模拟介质中的阳极活性溶解过程遵循“pH 依赖机理”, 阴极反应则包括H+ 的还原、H2CO3 的还原、HCO-3 的还原和H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二氧化碳 电化学 阳极反应 油管钢
下载PDF
Ni-P-纳米Al_2O_3复合镀层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芳 俞宏英 +3 位作者 孙冬柏 王旭东 孟惠民 杨德钧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4,8,共5页
本文通过在Ni-P合金化学镀液中加入纳米α-Al2O3颗粒,获得Ni–P–纳米Al2O3复合镀层。采用SEM对Ni–P–Al2O3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进行分析;采用EDX对复合镀层中的元素进行分析;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了不同Al2O3质量分数下镀层的硬度值;通过MM... 本文通过在Ni-P合金化学镀液中加入纳米α-Al2O3颗粒,获得Ni–P–纳米Al2O3复合镀层。采用SEM对Ni–P–Al2O3复合镀层的表面形貌进行分析;采用EDX对复合镀层中的元素进行分析;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了不同Al2O3质量分数下镀层的硬度值;通过MM-W1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对复合镀层的磨损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复合镀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纳米Al2O3的加入可以增加镀层的硬度,并能有效地降低摩擦副之间的犁沟效应及摩擦表面发生粘着的面积,从而减少镀层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镀 纳米AL2O3 磨损 摩擦
下载PDF
LIPN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粒子形态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肖继君 赵俊芳 +2 位作者 李彦涛 杨德钧 耿耀宗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4-18,27,共6页
采用二步法的技术制备了涂料用基料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聚氨酯 /聚丙烯酸酯( LIPN PU/PA) ,即首先合成种子聚氨酯水分散体 (网络 PU) ,然后合成 LIPN PU/PA。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 LIPN PU/PA的粒子形态结构以及引发剂种类和网络 PU与... 采用二步法的技术制备了涂料用基料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聚氨酯 /聚丙烯酸酯( LIPN PU/PA) ,即首先合成种子聚氨酯水分散体 (网络 PU) ,然后合成 LIPN PU/PA。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 LIPN PU/PA的粒子形态结构以及引发剂种类和网络 PU与网络 PA的相对用量对粒子形态结构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 ,LIPN PU/PA具有两相的“翻转”型核壳结构 ;采用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 ( AIBN)可以得到具有“翻转”型核壳结构的粒子 ,但使用水溶性引发剂所得粒子几乎无“翻转”型核壳结构 ,而前两种引发剂的复合体系所得粒子形态则介于两者之间 ;随着网络 PU用量的减少 ,乳胶粒子越来越大 ,但其形态基本上具有“翻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N 粒子形态结构 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 聚氨酯 聚丙烯酸酯 引发剂 核壳结构
下载PDF
油管钢高温高压CO_2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静 孙冬柏 +3 位作者 杨德钧 严密林 路民旭 赵国仙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51,4,共5页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 ,对 P110 ,N80 ,J5 5三种油管钢在模拟油田 CO2 环境下的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评价 ,结果表明 :在静态条件下 ,三种钢对温度和压力的依赖关系均为类似抛物线规律 ,P110最不耐蚀。动态条件下对 P110钢的进一步研究显示 ,...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 ,对 P110 ,N80 ,J5 5三种油管钢在模拟油田 CO2 环境下的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评价 ,结果表明 :在静态条件下 ,三种钢对温度和压力的依赖关系均为类似抛物线规律 ,P110最不耐蚀。动态条件下对 P110钢的进一步研究显示 ,由于流速的存在 ,与静态下相比 ,最高均匀腐蚀速率点向温度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腐蚀速率 二氧化碳 油管钢
下载PDF
稀土元素对镍基合金刷镀层沉积速率的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黄锦滨 朱宝亮 +3 位作者 刘家浚 孙冬柏 俞宏英 杨德钧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9-62,共4页
研究了La ,Ce ,Sm及Er对电刷镀Ni P ,Ni Cu P和Ni Cu P MoS2 3种镀层沉积速率的影响。4种稀土都能提高镀层的沉积速率 ,其中Sm对Ni P和Ni Cu P镀层沉积速率的提高效果最为明显。稀土提高镀层沉积速率均存在一最佳的加入量。在一定的刷... 研究了La ,Ce ,Sm及Er对电刷镀Ni P ,Ni Cu P和Ni Cu P MoS2 3种镀层沉积速率的影响。4种稀土都能提高镀层的沉积速率 ,其中Sm对Ni P和Ni Cu P镀层沉积速率的提高效果最为明显。稀土提高镀层沉积速率均存在一最佳的加入量。在一定的刷镀电压范围内 ,稀土加速Ni P ,Ni Cu P镀层沉积速率的作用效果及程度没有变化。分析了稀土提高镀层沉积速率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合金 刷镀 镀层 沉积速率 稀土元素 电镀
下载PDF
空蚀过程中电化学电位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孙冬柏 张秀丽 +2 位作者 俞宏英 黄锦滨 杨德钧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08-311,共4页
由电火花放电装置产生空泡,采用电化学技术检测了空泡溃灭作用于金属表面引起的电极电位变化.研究表明若保持电火花放电装置每次放电的参数不变,而且金属电极总面积远远大于空泡作用区的面积,则金属的电极电位与电极面积的对数成线... 由电火花放电装置产生空泡,采用电化学技术检测了空泡溃灭作用于金属表面引起的电极电位变化.研究表明若保持电火花放电装置每次放电的参数不变,而且金属电极总面积远远大于空泡作用区的面积,则金属的电极电位与电极面积的对数成线性正比关系.这表明,在空蚀过程中,金属表面存在着空蚀区与非空蚀区的电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蚀 电化学 电偶作用 电位变化规律
下载PDF
钛基IrO_2-Ta_2O_5涂层阳极电化学多孔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吉明 朱艳冗 +3 位作者 孟惠民 孙冬柏 吴继勋 杨德钧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5-348,共4页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不同成分及不同热分解温度所得钛基IrO2 Ta2 O5 阳极电化学活性与多孔特性。阳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随涂层中氧化物的成分变化而呈振荡变化 ;表面活性点数目随制备温度上升而下降。当阳极中IrO2 的摩尔分数为 0 .7...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不同成分及不同热分解温度所得钛基IrO2 Ta2 O5 阳极电化学活性与多孔特性。阳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随涂层中氧化物的成分变化而呈振荡变化 ;表面活性点数目随制备温度上升而下降。当阳极中IrO2 的摩尔分数为 0 .7时 ,氧化物阳极的孔隙率达到最低值 ;孔隙率随制备温度上升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阳极 IrO2 TA2O5 电化学多孔性
下载PDF
LIPN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引发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肖继君 赵俊芳 +3 位作者 李彦涛 韩国庆 杨德钧 耿耀宗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36-38,共3页
探讨了各种引发体系对LIPN聚氨酯(PU)/聚丙烯酸酯(PA)合成过程的稳定性、粒子形态及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实验表明采用油溶性引发剂AIBN可得到粒子均一,稳定性好且单体残留量很少的乳液;其粒子形态为“翻转”
关键词 LIPN 聚氨酯 聚丙烯酸酯 引发剂 结构
下载PDF
氯盐制备IrO_2+Ta_2O_5混合氧化物阳极的热解形成过程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吉明 吴继勋 +3 位作者 孟惠民 卢燕平 朱艳冗 杨德钧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2-136,共5页
通过热重分析和差热分析并结合 X射线衍射技术对 Ir O2 +Ta2 O5 混合氧化物的热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摩尔分数 x<2 5 %时 ,在混合氯盐体系 x H2 Ir Cl6 +(1- x)Ta Cl5 中 ,热解产物中的固溶体为β相 (β- Ta2 O5 中固溶了 Ir组... 通过热重分析和差热分析并结合 X射线衍射技术对 Ir O2 +Ta2 O5 混合氧化物的热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摩尔分数 x<2 5 %时 ,在混合氯盐体系 x H2 Ir Cl6 +(1- x)Ta Cl5 中 ,热解产物中的固溶体为β相 (β- Ta2 O5 中固溶了 Ir组元 ) ;x≥ 2 5 %时 ,生成的固溶体为固溶了 Ta组元的 Ir O2 金红石相 ,而且数量在两个以上 ;只有当 x≥ 42 .86 %时 ,其中的金红石相固溶体才是稳定的。 Ir和 Ta组元在热解过程中相互促进的作用强度顺序为 :x=5 .2 6 % <x =2 5 % <x =42 .86 % <x =5 3.86 % >x=6 6 .7%。在低 Ir含量 (x=5 .2 6 % )下或低 Ta含量 (x=6 6 .7% )体系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盐 IrO2+Aa2O5 混合氧化物阳极 热解 制备
下载PDF
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封孔处理工艺及性能 被引量:10
13
作者 俞宏英 孙冬柏 +1 位作者 黄锦滨 杨德钧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2-263,268,共3页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镍磷合金镀层镀后处理工艺,即在常温下.采用化学的方法对镍磷合金镀层进行封孔处理。利用不同施镀时间的镍磷合金镀层模拟具有不同孔隙率的镍磷合金镀层,并采用涂膏法对封孔前、后镍磷合金镀层的孔隙率进行了测定。...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镍磷合金镀层镀后处理工艺,即在常温下.采用化学的方法对镍磷合金镀层进行封孔处理。利用不同施镀时间的镍磷合金镀层模拟具有不同孔隙率的镍磷合金镀层,并采用涂膏法对封孔前、后镍磷合金镀层的孔隙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经封孔处理的镍磷合金镀层的孔隙率大幅度下降。采用动电位极化技术测试了镍磷合金镀层封孔处理前、后的极化曲线,发现:经封孔处理后的镍磷合金镀层,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减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封孔处理后镍磷合金镀层的表面形貌,可见:经封孔处理后的镍磷合金镀层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使镍磷合金镀层的孔隙得以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封孔处理 耐蚀性 镍磷合金
下载PDF
基材表面条件与镍-磷合金镀层的耐蚀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俞宏英 孙冬柏 +1 位作者 张延东 杨德钧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11,共3页
考察了不同表面粗糙度及不同浸酸条件对Ni-P合金镀层耐蚀性的影响,并运用SEM对不同表面状态及不同浸酸条件下,Ni-P合金生长形貌进行了检验,探讨了其生长行为与Ni-P合金层致密性及耐蚀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表面粗糙度 镍磷合金 镀层 电镀 耐蚀性
下载PDF
化学镀Ni-Cr-P合金镀层在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玉国 孙冬柏 杨德钧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38-140,共3页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化学镀Ni Cr P合金镀层在 3 .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 .结果表明Ni Cr P镀层与Ni P镀层的阳极极化曲线形状相似 ,自腐蚀电位正移 1 50mV以上 ,自腐蚀电流降低近 3倍 ,在钝化区的阳极电流降低约1个数量级 。
关键词 化学镀 耐蚀性 Ni-Cr-P合金镀层 氯化钠溶液
下载PDF
短时间热处理后镍磷合金镀层的性能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冬柏 俞宏英 +2 位作者 杨德钧 侯婷 王志奇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9,共3页
研究了镍磷合金镀层短时间热处理后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短时间热处理对镍磷合金镀层的非晶态性质有一定影响。镀层表面部分有Ni3P相晶体析出,硬度增加,在700℃达到最大值。由于短时间热处理,镀层表面氧化,将使其腐蚀电位... 研究了镍磷合金镀层短时间热处理后的性能变化。结果表明,短时间热处理对镍磷合金镀层的非晶态性质有一定影响。镀层表面部分有Ni3P相晶体析出,硬度增加,在700℃达到最大值。由于短时间热处理,镀层表面氧化,将使其腐蚀电位发生变化;形成的氧化物膜亦能有效地降低腐蚀电流和阳极溶解电流,增加其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 镍磷合金 热处理 镀层 短时间热处理
下载PDF
Ti基IrO_2+Ta_2O_5涂层中氧化物附着量的XRF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胡吉明 吴继勋 +2 位作者 孟惠民 张抒洁 杨德钧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44,共2页
对传统热解法制得的 Ti基 Ir O2 +Ta2 O5 涂层进行了 X射线能谱 ( EDX)及 X射线衍射 ( XRD)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涂层中 Cl元素的含量随温度上升而降低 ,至 5 0 0℃后已降为较低数值 ( 2 % ) ,此温度下 Ir组元几乎以 Ir O2 晶体相存在... 对传统热解法制得的 Ti基 Ir O2 +Ta2 O5 涂层进行了 X射线能谱 ( EDX)及 X射线衍射 ( XRD)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涂层中 Cl元素的含量随温度上升而降低 ,至 5 0 0℃后已降为较低数值 ( 2 % ) ,此温度下 Ir组元几乎以 Ir O2 晶体相存在。Ti基金属的热重分析 ( TGA)表明 ,5 0 0℃下经 4h预氧化后 ,该基体金属已不再氧化增重。结合涂层 EDX、XRD及 Ti基 TGA测试结果 ,确定了 X射线荧光分析 ( XRF )用标准试样的制备条件 ,并同时测定了不同成分及温度所得 Ir O2 +Ta2 O5 涂层中两种氧化物的附着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 涂层 钛阳板 氧化物附着量 XRF
下载PDF
CO_2环境中P110钢阳极溶解过程EIS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静 孙冬柏 +6 位作者 俞宏英 李辉勤 孟惠民 杨德钧 路民旭 严密林 赵国仙 《电化学》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20-125,共6页
研究了P110油管钢在CO2 饱和的模拟油田采出液中 ,阳极极化下的EIS谱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在低于 90℃的范围内 ,存在一个谱图转变临界温度 ,临界温度之下为三个时间常数型谱图 ,临界温度之上为两个时间常数型谱图 .从阳极反应... 研究了P110油管钢在CO2 饱和的模拟油田采出液中 ,阳极极化下的EIS谱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在低于 90℃的范围内 ,存在一个谱图转变临界温度 ,临界温度之下为三个时间常数型谱图 ,临界温度之上为两个时间常数型谱图 .从阳极反应机理和CO2 腐蚀特征出发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阻抗 P110钢 阳极极化 二氧化碳腐蚀 成膜机理
下载PDF
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孔隙率的电化学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俞宏英 孙冬柏 +1 位作者 黄锦滨 杨德钧 《电化学》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35-340,共6页
本文通过研究镍磷合金、镍磷合金镀层和碳钢在不同浓度硝酸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选择了能够快速检测镍磷合金镀层孔隙率的硝酸浓度 ,并对不同厚度的镍磷合金镀层试样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镍磷合金镀层在 1 0 %硝酸溶液中的动电位极... 本文通过研究镍磷合金、镍磷合金镀层和碳钢在不同浓度硝酸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选择了能够快速检测镍磷合金镀层孔隙率的硝酸浓度 ,并对不同厚度的镍磷合金镀层试样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镍磷合金镀层在 1 0 %硝酸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能准确地反映镀层的孔隙率 ,该硝酸溶液最适合作为应用电化学方法检测镀层孔隙率的检测溶液 ,其变化规律是随着镀层孔隙率的减少 ,镀层的腐蚀电位逐渐正移 .应用常规的孔隙率检测方法只能检测较大的孔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孔隙率 镍磷合金 镀层 电化学测试
下载PDF
电沉积铜钴纳米多层膜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薛江云 吴继勋 杨德钧 《电化学》 CAS CSCD 1997年第4期401-407,共7页
采用动电位扫描、循环伏安以及电化学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铜钴纳米多层膜的电沉积机理.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体系中,铜的沉积是扩散控制的可逆电极过程,而钴的沉积是首先形成Co(OH)ads的吸附中间产物,而后在电极上进一步... 采用动电位扫描、循环伏安以及电化学交流阻抗等方法研究了铜钴纳米多层膜的电沉积机理.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体系中,铜的沉积是扩散控制的可逆电极过程,而钴的沉积是首先形成Co(OH)ads的吸附中间产物,而后在电极上进一步还原为原子态.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铜钴沉积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钴合金 纳米多层膜 电沉积 铜钴钠米多层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