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诸病源候论》的相关记载思考“伤寒”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苏中昊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年第10期28-31,共4页
从《诸病源候论》的相关记载思考伤寒,从疾病的角度整体认识伤寒,从证候的角度具体把握伤寒,从现代知识的角度深入探讨伤寒并和《伤寒杂病论》互看、互补、对照,以深入理解伤寒的疾病本体与临床证治和不同时代医著的传承关系。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
下载PDF
思考《千金要方》中的伤寒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10期22-24,共3页
《千金要方》广泛收集唐以前医家有关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认为此书是从广义角度来理解伤寒,即可指疫病,具有传染性。仲景之书用药痕迹保留在《千金要方》中,隋唐时期丰富的医学文献对于伤寒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千金要方》 《伤寒杂病论》 伤寒
下载PDF
“伤寒”概念演变考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2期42-47,共6页
经典中的"伤寒"在临床实际中随俗而变,"伤寒"的概念不断变化,渐趋宽泛,伤寒的内容不断扩充,即原来的伤寒在后世的临床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医源于疫,东汉末期《伤寒杂病论》成书源于伤寒流行的历史背景。晋至唐,... 经典中的"伤寒"在临床实际中随俗而变,"伤寒"的概念不断变化,渐趋宽泛,伤寒的内容不断扩充,即原来的伤寒在后世的临床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医源于疫,东汉末期《伤寒杂病论》成书源于伤寒流行的历史背景。晋至唐,出现了伤寒各家并存局面,伤寒学说呈现多元面貌。宋代伤寒的概念有所转变,从研究伤寒病转而研究《伤寒论》,出现许多伤寒专著。明清医家研究《伤寒论》态度立场分成三派(错简重订、维护旧论、辨证论治),为温病兴起留出空间。近代医家学术思想融汇伤寒、温病学说精华于一体,对热病证治的归纳总结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概念 演变
下载PDF
对中医经典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文喆 项乐源 《江苏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61-63,共3页
中医临床经典课程如何运用好传统教学法授业,必须从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功力、运用合理精当的教学语言、使用巧妙美观的教学板书、体现课堂教学的文化氛围入手,以切实提高中医经典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并从中深入地挖掘传统教学法的优势。
关键词 中医原著 教学改革 中医经典课程 课堂教学
下载PDF
关于中医经典导读课程的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项乐源 《江苏中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71-73,共3页
中医经典导读课程作为中医学必修课于2008年在本校正式开课,时属国内首创。该课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经典中的内容重新整合,分为总论、辨证、病证、症状、治法、方证六大部分,教学中注意寒温的对立和并立及统一、六经辨... 中医经典导读课程作为中医学必修课于2008年在本校正式开课,时属国内首创。该课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经典中的内容重新整合,分为总论、辨证、病证、症状、治法、方证六大部分,教学中注意寒温的对立和并立及统一、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关系、中医外感热病与西医感染病等问题。这门课程承上启下,既巩固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中药知识,又为中医临床经典原著和中医临床各门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原著 中医经典导读 教学方法
下载PDF
《金匮要略》转胞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6-48,共3页
系统梳理后世对《金匮要略》转胞证治的不同观点 ,认为“转胞”的“胞”当作广义理解 ;结合现代医学 ,认为临床上许多病症如妊娠合并肾盂积水等皆可从转胞论治 ;进一步从内治、外治等方面对转胞证治进行总结。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转胞 病机 证治
下载PDF
思考《金匮要略》中杂病的历史沿革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年第9期33-36,共4页
从分析杂病与卒病、伤寒杂病合一、杂病与中医内科学等议题切入。认为《伤寒杂病论》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针对的是热病证治,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金匮要略》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使得它的原貌模糊不清,真正被改造成了... 从分析杂病与卒病、伤寒杂病合一、杂病与中医内科学等议题切入。认为《伤寒杂病论》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针对的是热病证治,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金匮要略》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使得它的原貌模糊不清,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概念后来发生改变,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从临床角度看伤寒与杂病联系密切。因此《伤寒杂病论》是基础,后世医家流派是对它的扩展延伸,并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内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杂病 伤寒 六经
下载PDF
仲景活血化瘀法所治病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文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9-412,共4页
对《金匮要略》各篇中瘀血证治进行探讨。仲景活血化瘀治法所涉病证广泛,因此应把握瘀血的一些固有症状特点,明确瘀血的诊断标准,从而为审因论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张仲景 活血化瘀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仲景辨治小便不利浅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杨文喆 《四川中医》 2012年第11期16-19,共4页
小便不利是指小便量减少,排出困难的统称。它既是一个独立的证候,又可作为一个症状而出现于多种病证之中。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小便不利可发生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多种疾病中。本文选取《伤寒》、《金匮》中与小便不利密切相关的病证,有... 小便不利是指小便量减少,排出困难的统称。它既是一个独立的证候,又可作为一个症状而出现于多种病证之中。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小便不利可发生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多种疾病中。本文选取《伤寒》、《金匮》中与小便不利密切相关的病证,有以主症而述,有以兼症出现,展开讨论。在病证明确的基础上,仲景讲求汤方辨证。本文就《伤寒杂病论》中与小便不利有关的方剂展开分析,整理出五苓散、猪苓汤、栝蒌瞿麦汤、真武汤等15方,并与后世临床相联系,力图明晰仲景证治之脉络。本文还清源溯流,整理了历代医家对于小便不利的证治概况,既明确了仲景论治的重要地位,又联系了当今临床,为仲景学说的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便不利 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 方证 源流
下载PDF
《金匮要略》活血化瘀法论治特色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文喆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9期30-32,共3页
探讨《金匮要略》中活血化瘀法论治特色。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瘀血"的病名,开活血化瘀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精髓之处在于其对活血化瘀方药的运用贯彻了细审寒热,明辨虚实这一宗旨。在活血化瘀的总法则下又视其寒、热... 探讨《金匮要略》中活血化瘀法论治特色。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瘀血"的病名,开活血化瘀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精髓之处在于其对活血化瘀方药的运用贯彻了细审寒热,明辨虚实这一宗旨。在活血化瘀的总法则下又视其寒、热、虚、实,察其兼变证,把握病程长短,区别轻重缓急,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治疗方法,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活血化瘀 辨证论治
下载PDF
气与细菌的相遇——读《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
11
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2期10-13,共4页
从以热病为线索的贯通、在热病问题上的中西医碰撞、由热病临床引发的思考三个方面,介绍和评论《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认为其运用"重层医史"的概念,探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知识转型;并结合传统文献... 从以热病为线索的贯通、在热病问题上的中西医碰撞、由热病临床引发的思考三个方面,介绍和评论《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认为其运用"重层医史"的概念,探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的知识转型;并结合传统文献、医者观点、中西疾病观的变迁和日常生活等,考察了中医热病学在近代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 热病体系 传染病 医疗史 细菌学 身体观
下载PDF
触摸医学发展的脉搏——读尤怡《金匮翼》
12
作者 杨文喆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17,共3页
《金匮翼》一书羽翼《金匮要略》,对杂病详其证候,析其治法,颇多新论,有益临证。从归纳《金匮要略》论痰饮、虚劳、咳喘的证治规律,补充其过简,填补仲景未备三方面加以阐述、剖析,旨在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尤怡的学术思想和杂病证论的特色... 《金匮翼》一书羽翼《金匮要略》,对杂病详其证候,析其治法,颇多新论,有益临证。从归纳《金匮要略》论痰饮、虚劳、咳喘的证治规律,补充其过简,填补仲景未备三方面加以阐述、剖析,旨在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尤怡的学术思想和杂病证论的特色与经验,进而体现中医学不断发展的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金匮翼 尤怡
下载PDF
关于六经中合病与并病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再良 杨文喆 《国医论坛》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关键词 《伤寒论》 六经 合病 并病
下载PDF
从疾病的寒热虚实看六经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再良 杨文喆 《河南中医》 2009年第1期5-7,共3页
寒热虚实的辨别是对疾病状态和机体反应的基本把握,是临证遣方用药的根本所在,也是在确定疾病的阶段和层次时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寒热辨证主要辨析疾病的性质,虚实辨证主要是辨析正邪之盛衰;寒热中有病性的转化,虚实间示病情的进退,疾病... 寒热虚实的辨别是对疾病状态和机体反应的基本把握,是临证遣方用药的根本所在,也是在确定疾病的阶段和层次时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寒热辨证主要辨析疾病的性质,虚实辨证主要是辨析正邪之盛衰;寒热中有病性的转化,虚实间示病情的进退,疾病的递进演变有阶段和层次,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上都交织着寒热与虚实的问题,寒热与虚实应是相互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病 寒热 虚实 六经 辨证论治
下载PDF
追源欲求真伤寒——评《宋以前伤寒论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再良 杨文喆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4期6-7,28,共3页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日本汉方现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成果。是书既重视古代文献的梳理,又结合临床的诊疗实际,考据宋以前的《伤寒论》,提出时态系列伤寒论、痰饮伤寒论、阳明病胃家寒及《金匮要略》杂病是伤寒的伴随症状等很多独到见...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日本汉方现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成果。是书既重视古代文献的梳理,又结合临床的诊疗实际,考据宋以前的《伤寒论》,提出时态系列伤寒论、痰饮伤寒论、阳明病胃家寒及《金匮要略》杂病是伤寒的伴随症状等很多独到见解,对我国的《伤寒论》研究有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以前伤寒论考》 伤寒论 汉方医家
下载PDF
追源溯流话厥阴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再良 杨文喆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36-38,共3页
《伤寒论》六经中的厥阴病,历来是争论较多的地方,有关的一些问题历代医家虽有较多注释、发挥,但总也难以达成共识,至今大多存疑。本文从对厥阴病原文的认识、对厥阴病内容的补充、厥阴病篇与厥阴病的关系三方面展开,本着历史的、客观... 《伤寒论》六经中的厥阴病,历来是争论较多的地方,有关的一些问题历代医家虽有较多注释、发挥,但总也难以达成共识,至今大多存疑。本文从对厥阴病原文的认识、对厥阴病内容的补充、厥阴病篇与厥阴病的关系三方面展开,本着历史的、客观的态度,从临床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一些争议之处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提示对于《伤寒论》的学习不能拘于原文,而更应面对临床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厥阴病 源流
下载PDF
辨病辨证话六经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再良 杨文喆 《新疆中医药》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展开的各个篇章,白底黑字明明白白是以病为基础的。病在《金匮要略》中更加容易理解,散开来有四五十种之多,而《伤寒论》的六经,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于称辨证,很多人几乎忘记了它原来也是病的概念。六经篇名...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展开的各个篇章,白底黑字明明白白是以病为基础的。病在《金匮要略》中更加容易理解,散开来有四五十种之多,而《伤寒论》的六经,我们今天已经习惯于称辨证,很多人几乎忘记了它原来也是病的概念。六经篇名称病,但是原文中或称证,如太阳证、少阳证等,更多的是方证的表述,此亦为大家所熟知和常用,如原文所称的桂枝、柴胡证。仲景的书中尚未使用现在的“症”字,但具体症状的描述随处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病辨证 六经 《金匮要略》 《伤寒论》 少阳证 柴胡证 “症” 体症状
下载PDF
《伤寒经注》学术思想探微
18
作者 张再良 杨文喆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9期34-36,共3页
论述《伤寒经注》学术思想:从全局把握《伤寒论》;证治内容归纳条理清晰;对原文的注释简明扼要;对方药的理解举一反三。
关键词 《伤寒经注》 学术思想 程知
下载PDF
从《三因方》看《金匮要略》
19
作者 张再良 杨文喆 《中医文献杂志》 2005年第3期22-24,共3页
《三因方》是对《金匮要略》三因之说的进一步发扬。本文从“举三因纲领病证”、“有原文可供对照”、“补缺漏是资参考”三个方面对《三因方》一书与《金匮》的渊源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金匮》虽有三因之说,却无三因之实,陈无择... 《三因方》是对《金匮要略》三因之说的进一步发扬。本文从“举三因纲领病证”、“有原文可供对照”、“补缺漏是资参考”三个方面对《三因方》一书与《金匮》的渊源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金匮》虽有三因之说,却无三因之实,陈无择将七情概括为内因,以补仲景之不足。《三因方》引用《金匮》原文有七、八十处,且有些差异甚大,仔细对照、玩味,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悟。由于历史原因,《金匮》脱简甚多,从《三因方》中往往会得些许补充,这对理解《金匮》的原文也有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因方一病症方论》《金匮要略》 陈无择 文献研究 《三因方》 《金匮要略》 《金匮》 原文 对照
下载PDF
计算机网络体系中的路径选择与算法
20
作者 杨文喆 《中国电子商务》 2010年第6期68-68,共1页
本文概括了在计算机网络体系中路径选择与算法的特点与种类。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路径选择 算法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