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
作者 杨无锐 《老年世界》 2024年第8期1-1,共1页
竹子向上生长,每到一定高度,就遇到一个“节”缠之束之,然后继续生长,继续缠束,终至挺拔凌云。对此,现代植物学家自有解释。古人则相信,这是某种启示,某种关乎生活的启示:生命必须生长,而恰到好处的缠束,亦为生命生长之必须;适时得宜的... 竹子向上生长,每到一定高度,就遇到一个“节”缠之束之,然后继续生长,继续缠束,终至挺拔凌云。对此,现代植物学家自有解释。古人则相信,这是某种启示,某种关乎生活的启示:生命必须生长,而恰到好处的缠束,亦为生命生长之必须;适时得宜的缠束,给生命规范了正确的方向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生长 恰到好处 启示
原文传递
(专栏.风雨学人)逃离乌尔罗:读米沃什札记
2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20年第12期125-134,共10页
元和十年(815年),44岁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白居易(772-846)写了一封长信,收信人是远在通州(今四川达州)的好友元稹。这是一封不太像信的信。在中唐人的写作习惯里,信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借助这种文体,作者可以筛选读者。筛选读者意味... 元和十年(815年),44岁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白居易(772-846)写了一封长信,收信人是远在通州(今四川达州)的好友元稹。这是一封不太像信的信。在中唐人的写作习惯里,信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借助这种文体,作者可以筛选读者。筛选读者意味着,他决意把自己身上公众无法理解的面相展现出来。这些不被公众理解的面相,恰恰是未来读者理解他的真正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沃什 白居易 写作习惯 元稹 四川达州 江西九江 收信人 江州
原文传递
亚特兰蒂斯的水手(专栏·风雨学人)
3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20年第3期158-168,共11页
一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生于1909年。他是以赛亚·伯林和恩斯特·贡布里希的同龄人,比迪特里希·朋霍费尔和汉娜·阿伦特小3岁,比卡尔·波普尔小7岁,比埃里克·沃格林小8岁,比列奥·施特劳斯... 一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生于1909年。他是以赛亚·伯林和恩斯特·贡布里希的同龄人,比迪特里希·朋霍费尔和汉娜·阿伦特小3岁,比卡尔·波普尔小7岁,比埃里克·沃格林小8岁,比列奥·施特劳斯小10岁。人们总是免不了有些阅读"恶趣味"。我的"恶趣味"之一是,每遇到一位作者,都要先在"作家古老排行榜"上找到他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特兰蒂斯 贡布里希 彼得·德鲁克 以赛亚 埃里克 卡尔·波普尔 阿伦特 列奥·施特劳斯
原文传递
出埃及·可燃的世界:读卡内蒂札记(专栏·风雨学人)
4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20年第7期159-168,共10页
一1927年7月15日,维也纳。照例在咖啡馆吃早餐的市民都会看到当天《帝国邮报》头版上那个巨大的标题:"公正的判决。"前不久,布尔根兰州发生了工人被害的枪击事件。法庭宣告杀人者无罪。无罪释放的判决在维也纳引起轩然大波。... 一1927年7月15日,维也纳。照例在咖啡馆吃早餐的市民都会看到当天《帝国邮报》头版上那个巨大的标题:"公正的判决。"前不久,布尔根兰州发生了工人被害的枪击事件。法庭宣告杀人者无罪。无罪释放的判决在维也纳引起轩然大波。执政党的机关报仍然告诉市民,这件事不容置疑地公正。维也纳的工人素来遵守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罪释放 杀人者 卡内蒂 枪击事件 咖啡馆 维也纳 布尔根兰 机关报
原文传递
从洞穴到地下室(随笔)——陀思妥耶夫斯基札记
5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19年第10期138-149,共12页
那晚,填完一堆表格,正喝闷酒,老友电话响起。每次都是这样,没有半点寒暄,劈头一句:'我咋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像柏拉图。'我放下酒,把表格推到一边:'这个话题好玩,愿闻其详。'老友说:'陀老在《少年》里提到三种坏蛋... 那晚,填完一堆表格,正喝闷酒,老友电话响起。每次都是这样,没有半点寒暄,劈头一句:'我咋觉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像柏拉图。'我放下酒,把表格推到一边:'这个话题好玩,愿闻其详。'老友说:'陀老在《少年》里提到三种坏蛋,第一、第三两种是丧失罪感的人,这很像柏拉图的不可治愈的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柏拉图 卡拉马 梅什金公爵 基里洛夫 《地下室手记》 地下室 《卡拉马佐夫兄弟》
原文传递
迪伦马特、帝国及其叛徒(随笔)
6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19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第一次知道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urrenmatt,1921-1990),是从王小波的书里。王小波把《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当成小说范本,在好几个地方提起。在二十年前的中文系学生眼里,王小波要算绝世高手了。迪伦马特,是绝世高手的写... 第一次知道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urrenmatt,1921-1990),是从王小波的书里。王小波把《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当成小说范本,在好几个地方提起。在二十年前的中文系学生眼里,王小波要算绝世高手了。迪伦马特,是绝世高手的写作导师。王小波提到过不少写作导师:杜拉斯、尤瑟纳尔、图尼埃尔、迪伦马特……凡是他称许的,必要去找,去读。他的书单,比老师的书单管用。这么一路读下来,至今仍然喜欢、惦念的,只剩尤瑟纳尔和迪伦马特。哪怕只为他们,也该感激王小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伦马特 随笔 叛徒 帝国 尤瑟纳尔 王小波 刽子手 中文系
原文传递
虚无,假晶,出埃及:《忏悔录》笔记
7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17年第1期111-119,共9页
汉语世界,流行青春造反的故事。从巴金小说到偶像剧,一脉相承,没完没了。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托尔斯泰文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却写一个征服了一切的中年人,自己造自己的反。这本书,我读了好几年。
关键词 《忏悔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 虚无 笔记 埃及 托尔斯泰 巴金小说 偶像剧
原文传递
暴风雨·三个家:读莱辛札记(随笔)
8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19年第12期107-117,共11页
时间:或许是12世纪40年代。后来闻名世界的萨拉丁苏丹,那时还是青年。他有个叫阿萨德的弟弟。一天,阿萨德独自骑马离开了家人,再也没回来。阿萨德的姐姐伤心而死。萨拉丁自责不已。12世纪的叙利亚,正是基督徒和穆斯林百战之地。一个穆... 时间:或许是12世纪40年代。后来闻名世界的萨拉丁苏丹,那时还是青年。他有个叫阿萨德的弟弟。一天,阿萨德独自骑马离开了家人,再也没回来。阿萨德的姐姐伤心而死。萨拉丁自责不已。12世纪的叙利亚,正是基督徒和穆斯林百战之地。一个穆斯林孩子独自离开,后果可想而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萨德 萨拉丁 暴风雨 杂技 穆斯林 基督徒 叙利亚
原文传递
教育家伊阿古
9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18年第2期59-66,共8页
把伊阿古当成《奥赛罗》的主角,不合适,因为悲剧的主角只能是英雄。伊阿古不是英雄,是英雄的教育者。
关键词 伊阿古 教育家 《奥赛罗》 英雄 教育者 主角 悲剧
原文传递
读朋霍费尔札记
10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18年第11期108-115,共8页
一索恩贝格的巴伐利亚森林,某个村庄,一间教室。迪特里希·朋霍费尔牧师为难友举行了一场小小的礼拜仪式。最后的祈祷刚刚结束,门开了,两个身着便服的人走进来:"囚犯朋霍费尔,准备跟我们走!"难友依次向牧师道别。其中一位,记住... 一索恩贝格的巴伐利亚森林,某个村庄,一间教室。迪特里希·朋霍费尔牧师为难友举行了一场小小的礼拜仪式。最后的祈祷刚刚结束,门开了,两个身着便服的人走进来:"囚犯朋霍费尔,准备跟我们走!"难友依次向牧师道别。其中一位,记住了牧师的话:"这,就是终点。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开端。"这一天,是1945年4月8日。次日,朋霍费尔牧师被纳粹处决,时年39岁。1945年4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饮弹自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札记 巴伐利亚 礼拜仪式 迪特里希 牧师 地下室 希特勒
原文传递
在旅途中兄弟相认:读《理想国》札记(随笔)
11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19年第8期128-136,共9页
去年秋天,跟几个朋友聊了一次《理想国》(又译《王制》)。我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小伙子起身质问:你讲了这么久,只是讲故事,能不能总结一下柏拉图的观点、立场?我立刻像个遭到投诉的淘宝卖家,细问客户需求。小伙子说,他在教科书或专业论文... 去年秋天,跟几个朋友聊了一次《理想国》(又译《王制》)。我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小伙子起身质问:你讲了这么久,只是讲故事,能不能总结一下柏拉图的观点、立场?我立刻像个遭到投诉的淘宝卖家,细问客户需求。小伙子说,他在教科书或专业论文里读到的柏拉图,都是有观点有立场的柏拉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在旅途中 民主政制 雅典人 柏拉图 哲人王
原文传递
数晨夕
12
作者 杨无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第6期44-45,共2页
古人谈到日、日子,有很多精彩的警句,精妙的想象。今天,最想和你分享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句子。陶渊明《移居》的第一首,开篇说: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从前读陶诗,常常错过这句,最近读,感到震撼。震撼我的,是... 古人谈到日、日子,有很多精彩的警句,精妙的想象。今天,最想和你分享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句子。陶渊明《移居》的第一首,开篇说: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从前读陶诗,常常错过这句,最近读,感到震撼。震撼我的,是“数晨夕”的“数”。数晨夕,译成白话,便是数算日子。身为现代人,我经常数算日子。等一通电话、一条短息、一个人、一个结果,就得数算日子。不但数算日子,简直数算分秒。我们期待一个时刻,为此数算,其实是希望删掉正在数算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警句 平淡无奇 震撼
原文传递
知识、囚鸟、圣徒:读赫胥黎札记(专栏·风雨学人)
13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20年第2期142-147,共6页
一第一次读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是著名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汉语世界,它莫名其妙的进入各种书单的必读书目。我这代的很多人,或者前后几代的很多人,对赫胥黎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这本书,或者说,这个书名... 一第一次读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是著名的《美丽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汉语世界,它莫名其妙的进入各种书单的必读书目。我这代的很多人,或者前后几代的很多人,对赫胥黎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这本书,或者说,这个书名。汉语知识界,常把《1984》和《美丽新世界》放到一起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读书目 《美丽新世界》 赫胥黎 《1984》 知识界
原文传递
生活有个“契诃夫结”(随笔)
14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19年第6期100-109,共10页
一还是托马斯·曼一语中的:整个十九世纪的俄罗斯,都在消化从欧洲传进来的科学和形而上学。这些陌生的新知识,成了对俄罗斯生活和信仰的解构力量。欧洲的土壤生产了它们,也自有办法消化它们。俄罗斯没有。这就是十九世纪特有的,俄... 一还是托马斯·曼一语中的:整个十九世纪的俄罗斯,都在消化从欧洲传进来的科学和形而上学。这些陌生的新知识,成了对俄罗斯生活和信仰的解构力量。欧洲的土壤生产了它们,也自有办法消化它们。俄罗斯没有。这就是十九世纪特有的,俄罗斯式的焦虑。(《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遵循托马斯·曼的指引,我才意识到俄罗斯小说的'神学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林妖》 《万尼亚舅舅》 托尔斯泰主义 普拉东诺夫
原文传递
曼的病人(专栏·风雨学人)
15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20年第5期154-163,共10页
祛魅与着魔正月十五,没有鞭炮,不能出门,照旧活在手机屏幕里。这个时候,耶稣说的"邻人"变得格外抽象。大家天涯若比邻地亲近,咫尺若天涯地陌生。每个邻人都尽量平和、温煦,又都很容易受伤、愤怒,我也是。至于生活的变化,其实... 祛魅与着魔正月十五,没有鞭炮,不能出门,照旧活在手机屏幕里。这个时候,耶稣说的"邻人"变得格外抽象。大家天涯若比邻地亲近,咫尺若天涯地陌生。每个邻人都尽量平和、温煦,又都很容易受伤、愤怒,我也是。至于生活的变化,其实不大。惯于歌颂的依旧歌颂,惯于愤怒的依旧愤怒,惯于在养生药和偶像剧里狂欢的,依旧狂欢。这样的生活,不是随瘟疫而来,也不会随瘟疫而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曼 “祛魅” 平平庸庸 陀思妥耶夫斯基
原文传递
“世代”长远,所以谦逊
16
作者 杨无锐 《中国青年》 2019年第6期79-80,共2页
朋友指出我的毛病:动辄说“古人如何”“现在如何”;而且这样说的时候,一定在讲古人如何好。这的确是毛病,而且刚刚染上没多久。最近几年,这个毛病惹恼了很多朋友。有几位朋友,恩威并施地想要帮我改掉这个毛病。
关键词 世代 谦逊 朋友 古人
原文传递
“等”而堂堂正正
17
作者 杨无锐 《中国青年》 2018年第19期78-79,共2页
前些天,家庭聚餐。每逢这样的场合,长辈就喜欢细数孩子们的童年趣事,即使眼前的孩子早已不是孩子。据长辈们说,我小时太安静,安静到没故事。用我妈的说法:这孩子不让人操心。老太太举了个例子:“别人家的孩子,玩疯了,不愿回家... 前些天,家庭聚餐。每逢这样的场合,长辈就喜欢细数孩子们的童年趣事,即使眼前的孩子早已不是孩子。据长辈们说,我小时太安静,安静到没故事。用我妈的说法:这孩子不让人操心。老太太举了个例子:“别人家的孩子,玩疯了,不愿回家;咱家孩子,一到下午五点半,准时跑回家门口,等着他爸,一块儿进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 孩子 安静 回家
原文传递
遭逢无味
18
作者 杨无锐 《中国青年》 2018年第4期74-75,共2页
一 我有两位年长的朋友。一位能写古文,一位熟读黑格尔。姑且称他们为古先生和黑夫子吧。 古先生和黑夫子时常招我餐叙。餐桌上,极少聊古文或者黑格尔。很久以前聊过,每次都以吵架收场。古先生拿出古文家腔调,讥黑格尔异端。黑夫... 一 我有两位年长的朋友。一位能写古文,一位熟读黑格尔。姑且称他们为古先生和黑夫子吧。 古先生和黑夫子时常招我餐叙。餐桌上,极少聊古文或者黑格尔。很久以前聊过,每次都以吵架收场。古先生拿出古文家腔调,讥黑格尔异端。黑夫子套用黑格尔逻辑,讽古文辞过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古文家 异端 逻辑
原文传递
启程与回家:读《天路归程》札记(专栏·风雨学人)
19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20年第9期163-174,共12页
大约2013年夏天,军海兄郑重向我推荐一本书:C.S.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的《返璞归真》(汪咏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我所服务的大学里,军海兄是少数几位房子、车子、工资、职称、项目之外还可以聊聊的朋... 大约2013年夏天,军海兄郑重向我推荐一本书:C.S.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的《返璞归真》(汪咏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我所服务的大学里,军海兄是少数几位房子、车子、工资、职称、项目之外还可以聊聊的朋友之一。少数几位朋友中,军海兄最认真,最不幽默,我是指作为聊天的佐料的那种幽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璞归真 幽默 职称
原文传递
守住日子:读罗森茨维格(随笔)
20
作者 杨无锐 《作品》 2019年第4期107-114,共8页
一1920年,34岁的弗朗茨·罗森茨维格出版了《黑格尔与国家》。黑格尔,是他在弗莱堡读博士时的课题之一。他调阅、追踪了不少第一手文献,包括黑格尔的手稿,甚至从黑格尔的手稿里面发现了属于谢林的思想片段。他曾为这项智力工作激动... 一1920年,34岁的弗朗茨·罗森茨维格出版了《黑格尔与国家》。黑格尔,是他在弗莱堡读博士时的课题之一。他调阅、追踪了不少第一手文献,包括黑格尔的手稿,甚至从黑格尔的手稿里面发现了属于谢林的思想片段。他曾为这项智力工作激动不已。最后的结论也称得上深刻:黑格尔的国家观念里有一种强烈的反个体的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森茨维格 黑格尔 《救赎之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