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欠平衡压力钻井井底压力控制技术探讨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春国 侯绪田 曾义金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2-23,共2页
在分析影响负压值各种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了井底负压值与其它钻井参数的数学模型 ,制定了一套便于操作的井底压力控制方法 ,并以 S73井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 欠平衡压力钻井 井底压力控制 泵排量 钻井液
下载PDF
基于geodatabase的海底探测数据库的构建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春国 金翔龙 高金耀 《地理空间信息》 2008年第2期103-105,共3页
介绍了基于geodatabase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存储海底探测数据的优势,提出了建立基于geodatabase的海底探测数据库对海底探测数据一体化管理的解决方案,以地球物理调查数据为例,对基于geodatabase的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建立流程进行了讨论... 介绍了基于geodatabase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存储海底探测数据的优势,提出了建立基于geodatabase的海底探测数据库对海底探测数据一体化管理的解决方案,以地球物理调查数据为例,对基于geodatabase的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建立流程进行了讨论,并将其成功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数据库 海底探测数据库
下载PDF
利用ArcGIS管理和分析海底探测数据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春国 金翔龙 高金耀 《海洋测绘》 2007年第4期74-77,共4页
利用G IS可视化工具对海底探测数据进行管理,建立了剖面性数据和面状分布数据间的空间可视关系,为海底科学研究的可视化提供了一条捷径。通过对浅层剖面数据特征与海底地形地貌和沉积物分布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进一步挖掘沉积物分布的成... 利用G IS可视化工具对海底探测数据进行管理,建立了剖面性数据和面状分布数据间的空间可视关系,为海底科学研究的可视化提供了一条捷径。通过对浅层剖面数据特征与海底地形地貌和沉积物分布之间关系的研究,可进一步挖掘沉积物分布的成因机制和沉积物的来源。采用标准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对浅层剖面数据、海底地形地貌数据和海洋沉积分布图件进行存储管理,有利于海洋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浅地层剖面 地理空间数据模型
下载PDF
塔北地区负压钻井设备配置
4
作者 杨春国 李梦刚 《石油钻探技术》 CAS 2001年第4期51-52,共2页
负压钻井地面设备配置是否合理是顺利进行负压钻井的关键 ,不同的油区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负压设备配置方案。针对塔北地区地层特点 。
关键词 欠平衡压力钻井 钻井设备 井控设备 旋转防喷器 井下工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我国电磁随钻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5
作者 刘修善 杨春国 +2 位作者 涂玉林 高炳堂 侯绪田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共5页
EM-MWD系统是气体钻井随钻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是近年来国外新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成功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电磁随钻测量系统样机—CEM-MWD。在地层电阻率为2~3Ω·m的地层条件下,有效测量深度达... EM-MWD系统是气体钻井随钻测量的主要技术手段,是近年来国外新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成功研制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电磁随钻测量系统样机—CEM-MWD。在地层电阻率为2~3Ω·m的地层条件下,有效测量深度达到了2100m。阐述了CEM-MWD的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介绍了CEM-MWD的现场试验情况,分析了试验数据及电磁信号传输的影响因素,论述了EM-MWD技术的发展前景及趋势。其研究成果对于发展国内的EM-MWD技术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钻井 随钻测量 井眼轨迹 导向钻井 现场试验
下载PDF
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
作者 杨春国 马增旺 《现代技能开发》 2002年第10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高校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下载PDF
电磁随钻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80
7
作者 刘修善 侯绪田 +1 位作者 涂玉林 杨春国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共6页
随钻测量是井眼轨迹监测与控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气体钻井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电磁随钻测量(EM- MWD)技术带来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和空间。此外,由于EM-MWD系统的投资和服务费用低廉,所以在浅层油气资源开发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系统... 随钻测量是井眼轨迹监测与控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气体钻井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电磁随钻测量(EM- MWD)技术带来了有利的发展契机和空间。此外,由于EM-MWD系统的投资和服务费用低廉,所以在浅层油气资源开发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系统地介绍了EM-MWD技术的国内外现状、现场试验及应用情况、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EM-MWD技术的主要攻关方向:增加EM-MWD系统的有效测量深度、稳定性、可靠性和井下连续工作时间;进一步拓展测量功能并实现地面与井下以及井下短程的双向通信,进而形成基于电磁信号通信的导向钻井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钻井 随钻测井 定向控制 导向钻井
下载PDF
南海海盆三维重力约束反演莫霍面深度及其特征 被引量:19
8
作者 吴招才 高金耀 +3 位作者 丁巍伟 沈中延 张涛 杨春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99-2613,共15页
利用南海海盆及周边最新的重力,经过海底地形、沉积层的重力效应改正,并采用岩石圈减薄模型的温度场公式,校正了从张裂边缘到扩张海盆的热扰动重力效应.通过研究区的地震剖面和少量声呐数据得到的莫霍面深度点作为约束,采用基于"... 利用南海海盆及周边最新的重力,经过海底地形、沉积层的重力效应改正,并采用岩石圈减薄模型的温度场公式,校正了从张裂边缘到扩张海盆的热扰动重力效应.通过研究区的地震剖面和少量声呐数据得到的莫霍面深度点作为约束,采用基于"起伏界面初始模型"的深度修正量反演迭代公式,反演、计算了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及地壳厚度.结果表明,海盆区莫霍面深度在8~14 km之间,地壳厚度在3~9 km之间;东部海盆和西南海盆残留扩张中心沿NNE向展布向西南延伸至112°E,莫霍面深度超过12 km,地壳厚度在6 km以上,而西北海盆没有明显的增厚扩张中心;在西南海盆北缘的中沙地块南侧,存在一个近EW向地壳减薄带,地壳厚度在9~10 km;莫霍面深度14 km的等深线和地壳厚度9 km的等值线可指示洋陆边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盆 莫霍面深度 已知点控制 热重力异常改正
下载PDF
冲绳海槽断裂、岩浆构造活动和洋壳化进程 被引量:9
9
作者 高金耀 张涛 +4 位作者 方银霞 杨春国 汪俊 谭勇华 梅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70,共9页
讨论了冲绳海槽断裂、岩浆构造活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雁行排列的地堑斜交于陆架外缘隆起带,海槽北段断块隆脊、龙王构造带和海槽南段"棉花构造带"可能保留了海槽各幕断陷前的火山岩浆活动特征,而现在活动的吐噶喇火... 讨论了冲绳海槽断裂、岩浆构造活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雁行排列的地堑斜交于陆架外缘隆起带,海槽北段断块隆脊、龙王构造带和海槽南段"棉花构造带"可能保留了海槽各幕断陷前的火山岩浆活动特征,而现在活动的吐噶喇火山岛弧可沿海槽南段岛坡追踪到台湾。吕宋岛向台湾的碰撞挤压引起的旋张活动加强了海槽南段的地壳拉张,诱发了地堑内火山岩浆活动,在洋壳化进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八重山地堑已经形成洋壳。断裂和岩浆活动主要是单向地向岛弧侧迁移,由洋中脊扩张产生的对称条带状磁异常模式难以解释冲绳海槽的洋壳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断裂 地堑 隆起 洋壳 火山岩浆
下载PDF
南海北部磁场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招才 高金耀 +2 位作者 赵俐红 张涛 杨春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2-169,共8页
根据南海北部的地磁场数据及其化极异常特征,该区由北向南可分为复杂异常区、高磁异常区、陆坡磁异常平静区(磁静区)和海盆磁条带区四大构造特征区。其中,磁静区可为内磁静区1、内磁静区2和外磁静区三部分。该区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表明,... 根据南海北部的地磁场数据及其化极异常特征,该区由北向南可分为复杂异常区、高磁异常区、陆坡磁异常平静区(磁静区)和海盆磁条带区四大构造特征区。其中,磁静区可为内磁静区1、内磁静区2和外磁静区三部分。该区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表明,外磁静区磁性基底深度为6—7km,介于内磁静区(8—10km)和海盆区(4—5km)之间,可能是前新生代残留古洋壳。外磁静区和下地壳高速层相对应,指示其可能是在裂前或裂间由底侵作用形成的。陆架坡折带附近的F2断裂是内磁静区的北侧边界,指示了南海北部陆壳向过渡壳的转变分界;位于下陆坡与海盆的交界处的F4断裂为外磁静区的南侧边界,F3断裂可能指示了洋陆分界线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磁场特征 断裂 磁静区 下地壳高速层
下载PDF
南海西北次海盆的磁条带重追踪及洋中脊分段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涛 高金耀 +6 位作者 李家彪 吴招才 吴振利 赵俐红 杨春国 沈中延 周志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163-3172,共10页
由于缺少有效钻孔资料,对于南海扩张的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疑问.在南海三大海盆中,西北次海盆面积最小、磁条带特征不明显,因此对其扩张年代的争议最大.最新采集的高密度(小于10km测线间距)船测地磁资料清晰地显示了西北次海盆磁条带的存... 由于缺少有效钻孔资料,对于南海扩张的时间一直存在较大的疑问.在南海三大海盆中,西北次海盆面积最小、磁条带特征不明显,因此对其扩张年代的争议最大.最新采集的高密度(小于10km测线间距)船测地磁资料清晰地显示了西北次海盆磁条带的存在.在OBS和多道地震资料的约束下,利用船测地磁资料,本文对西北次海盆的地壳年龄进行了重追踪.根据定量的比较,西北次海盆的主体扩张始于35.8Ma(C16n,2n),在34.7Ma(C15)时其西南部开始扩张,扩张最终同时终止于33.2Ma(C13n),整体的全扩张速率在40~50mm/a之间.这表明南海的扩张可能首先起源于西北次海盆,在其结束扩张后,东部次海盆才开始打开(约30Ma).得益于数据精度和密度的提高,利用化极后的磁力异常以及反演的磁化强度可以对西北次海盆进行二级中脊段的划分.我们共划分出六个中脊段和一个明确的转换断层.中脊的分段性与OBS反演的地壳厚度的变化相一致.转换断层东侧,中脊主体分为四个中脊段,每个中脊段长度均在30km左右.转换断层西侧,存在一个长约50km的中脊段和一个不确切的中脊段.中脊段上磁化强度的变化幅值和中脊段长度在整体上成正比.每个中脊段中央的磁化强度弱于中脊段两端的磁化强度,这与扩张速率相近的大西洋中脊的磁化强度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次海盆 地壳年龄 磁条带追踪 残留中脊 磁化强度
下载PDF
海洋地磁三分量测量技术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招才 高金耀 +3 位作者 罗孝文 张涛 杨春国 沈中延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02-907,共6页
与拖曳式总场测量相比,海洋地磁三分量测量能够获得更多的地磁场矢量信息,并能通过船载测量在更大海区范围内进行.本文从船载三分量测量和拖曳三分量测量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海洋地磁三分量测量中船磁(载体磁场)标定和... 与拖曳式总场测量相比,海洋地磁三分量测量能够获得更多的地磁场矢量信息,并能通过船载测量在更大海区范围内进行.本文从船载三分量测量和拖曳三分量测量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海洋地磁三分量测量中船磁(载体磁场)标定和载体定姿两个关键技术,并结合我国海洋磁测发展现状建议首先发展船载海洋地磁三分量测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磁三分量 船载测量 拖曳测量 船磁 定姿
下载PDF
大牛地水平井钻井提速技术 被引量:7
13
作者 郭瑞昌 刘匡晓 +3 位作者 陶兴华 刘卫东 杨春国 李梦刚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52,共4页
大牛地气田是中国石化五大气源地之一。分析了大牛地气田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钻井难题及技术瓶颈,并从钻井工程地质环境描述、水平井工程优化设计、煤层垮塌预防技术及随钻测量技术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推广优质钻井液体系、膨胀管封堵技术... 大牛地气田是中国石化五大气源地之一。分析了大牛地气田目前仍存在的主要钻井难题及技术瓶颈,并从钻井工程地质环境描述、水平井工程优化设计、煤层垮塌预防技术及随钻测量技术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推广优质钻井液体系、膨胀管封堵技术、电磁波随钻测量技术,形成大牛地气田水平井钻井配套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钻井速度,对于加快大牛地气田勘探开发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牛地气田 水平井 钻井提速 瓶颈 对策
下载PDF
南黄海北部千里岩隆起带的第四纪活动断裂 被引量:6
14
作者 沈中延 周建平 +5 位作者 高金耀 吴招才 杨春国 陶春辉 杨勇 张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74,共11页
前人对南黄海北部千里岩隆起带的活动断裂研究开展较少,文中利用908专项地球物理调查获得的覆盖整个千里岩隆起带的多道地震数据,在钻井及其他地震资料进行层位标定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第四纪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千里岩隆... 前人对南黄海北部千里岩隆起带的活动断裂研究开展较少,文中利用908专项地球物理调查获得的覆盖整个千里岩隆起带的多道地震数据,在钻井及其他地震资料进行层位标定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第四纪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千里岩隆起带主要的第四纪活动断裂(带)有3条,从南至北依次为千里岩南缘断裂带、千里岩隆起带3号断裂和2号断裂。这几条断裂(带)基本平行,均为NE走向;在剖面上断裂都较为平直。千里岩隆起带南缘断裂带最新活动时间在大部分剖面上至少为中更新世,部分区段为早更新世;千里岩隆起带2号断裂最新活动时间为早更新世;千里岩隆起带3号断裂最新活动时间为中-晚更新世。千里岩隆起带南缘断裂变形强弱走向上有变化,变形强弱和断裂平面轨迹的曲率呈现很好的对应关系,曲率大的地方变形强,曲率小的地方变形弱,暗示主压应力为NW向,可能源于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的NW向汇聚作用。沿着千里岩隆起带南缘断裂带有一些3级以上地震分布,考虑千里岩隆起带南缘断裂带第四纪的变形较强,因此认为这条断裂带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第四纪 千里岩隆起带 嘉山-响水断裂 南黄海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海洋地震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勇 高金耀 +3 位作者 杨春国 沈中延 周志远 孙运凡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4-418,共5页
基于大型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空间数据引擎SDE技术,将SEG-Y格式海洋地震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并按照"航次-测线-点"的数据组织结构设计了海洋地震数据库。论文首先总结了当前流行的地震数据组织和访问方式,然... 基于大型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空间数据引擎SDE技术,将SEG-Y格式海洋地震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并按照"航次-测线-点"的数据组织结构设计了海洋地震数据库。论文首先总结了当前流行的地震数据组织和访问方式,然后阐述了地震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后介绍了数据查询、数据库管理、SEG-Y地震数据查看和地震剖面及与其他地球物理数据综合表达显示功能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震数据 ARCGIS ENGINE SEG-Y ORACLE数据库 .NET平台
下载PDF
中国东部及近海磁异常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招才 高金耀 +2 位作者 沈中延 杨春国 张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0-217,共8页
根据全球磁异常数据和中国近海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海洋船磁资料,通过频率域的迭代下延方法,将两种不同分辨率的数据进行融合,得到了覆盖我国东部及近海的大面积地磁异常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大范围变倾角化极,并进行了小波分解和频谱分析... 根据全球磁异常数据和中国近海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海洋船磁资料,通过频率域的迭代下延方法,将两种不同分辨率的数据进行融合,得到了覆盖我国东部及近海的大面积地磁异常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大范围变倾角化极,并进行了小波分解和频谱分析,计算、分析磁源重力异常、磁异常解析信号及倾斜角等转换场。结果显示中国东部及近海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磁异常特征,揭示了华北地块古陆块分布和扬子地块的南北边界走向,并指出浙闽火山岩带向西南可能和东沙隆起相连,都是中生代古俯冲的火山弧,南海北部NW向断裂可能是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换边界断裂,对中生代古俯冲及由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转化过程都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及近海 磁异常 数据融合 构造特征
下载PDF
冲绳海槽弧后张裂构造及其动力机制讨论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金耀 汪俊 +2 位作者 杨春国 张涛 谭勇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01-1012,共12页
在总结、讨论冲绳海槽弧后张裂构造的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和动力背景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海槽北、中、南三段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陆坡、槽底、岛坡上的不同表现特征.槽底雁行排列的地堑及断层斜切入陆坡,伴随的断块隆脊作用往南加强... 在总结、讨论冲绳海槽弧后张裂构造的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和动力背景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海槽北、中、南三段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陆坡、槽底、岛坡上的不同表现特征.槽底雁行排列的地堑及断层斜切入陆坡,伴随的断块隆脊作用往南加强,使得钓鱼岛—赤尾屿隆起带区别于其北边的陆架外缘隆起带,吕宋岛向台湾的碰撞挤压引起的旋张活动加强了海槽南段的地壳拉张,从北往南岛坡侧都可以追踪出双列岛弧特性.海槽内部构造现象不能为笼统的构造动力背景所能完全解释,需要对各个典型中央地堑的具体深入探测研究.鉴于地堑、地垒、断层以及它们所界定的构造单元和它们内部发生的岩浆作用各有特点,最后讨论了各个地段中央地堑的构造属性、动力要素的差异及变化规律,以期为海槽构造动力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张裂构造 中央地堑 构造动力
下载PDF
基于C/S模式的海洋测深数据管理系统 被引量:3
18
作者 梅赛 高金耀 +2 位作者 赵铁虎 杨春国 杨勇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1-366,共6页
随着海洋调查数据不断积累,如何对处于分散状态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合,以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和共享程度,成为"数字海洋"首先需要关心解决的问题。根据中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的总体需求,按照"... 随着海洋调查数据不断积累,如何对处于分散状态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整合,以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和共享程度,成为"数字海洋"首先需要关心解决的问题。根据中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的总体需求,按照"数字海底""产品-航次-测线-点"的数据组织结构,设计开发海洋测深基础数据库。以此数据库为基础,开发数据标准化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和数据查询模块。应用该软件对积累的多波束测深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多波束测深数据面向产品加工和基于数据库的有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海洋 数据管理 多波束测深 ARCGIS Engine ARCGIS GEODATABASE
下载PDF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脊状沉积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被引量:3
19
作者 沈中延 杨春国 +1 位作者 高金耀 纪飞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9-717,共9页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发育数个近垂直陆缘的脊状沉积体,这些沉积体记录了区域冰川活动和底流变化的历史。本文主要利用多道地震资料和水深资料对这些脊状沉积体的平面展布、走向上的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脊状沉积体... 东南极普里兹湾陆隆区发育数个近垂直陆缘的脊状沉积体,这些沉积体记录了区域冰川活动和底流变化的历史。本文主要利用多道地震资料和水深资料对这些脊状沉积体的平面展布、走向上的结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脊状沉积体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脊状沉积体有两种不同结构类型:西部Wild峡谷两侧不对称发育的浊流堤岸沉积形成两个平行峡谷的脊状沉积体;东部数个脊状沉积体的形成与其下长期存在的浊流活动引起的穿时沉积间断面有关。不同峡谷的浊流活动起始时代不一,西部的Wild峡谷起始时代和陆隆区冰海沉积起始时代(P1)一致;东部Wilkins峡谷以及Murray峡谷从后期的P3(约26.1 Ma)开始,代表普里兹湾地区的一次冰川极盛事件。研究区所有峡谷及其浊流活动均随时间向海扩展,造成相应的脊状沉积体向海扩展。在脊状沉积体外缘区域,浊流输送而来的细粒沉积物在向西的底流作用下形成大型深海沉积物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普里兹湾 脊状沉积体 浊流 等深流 沉积物波
下载PDF
南海北部磁异常特征及对前新生代构造的指示 被引量:18
20
作者 吴招才 高金耀 +3 位作者 李家彪 张涛 沈中延 杨春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92-3302,共11页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前新生代构造,利用新近的船载磁力测量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变纬度化极,并反演计算视磁化强度和磁源重力异常,以及对三条OBS剖面进行重磁拟合.结果认为东沙隆起高磁异常带是浙闽沿海火山岩带向西的延续,其间被NW向古老的... 为了研究南海北部前新生代构造,利用新近的船载磁力测量数据,对磁异常进行变纬度化极,并反演计算视磁化强度和磁源重力异常,以及对三条OBS剖面进行重磁拟合.结果认为东沙隆起高磁异常带是浙闽沿海火山岩带向西的延续,其间被NW向古老的转换边界断裂F10错断;NE向的F2断裂是高磁异常带的南界,并限制了底侵活动的北界;F3断裂在拉伸减薄前是一个薄弱带,两侧深部热状态存在差异,极有可能是晚中生代古俯冲缝合带位置.磁静区在F2和F3断裂之间的磁性层磁性减弱,主要原因是底侵活动引起的热蚀变作用影响;而在F3断裂南侧磁性层磁性较强且较为破碎,斜磁化下磁异常正负相互压制是该区形成弱正磁异常的主要原因,该区磁性层的独特特征也可能反映了"古洋壳"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磁异常 高磁异常带 磁静区 断裂 前新生代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