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肋横突病灶清除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杨显声 闫景龙 +1 位作者 迟志永 昌广平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外科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0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胸椎结核患者接受经肋横突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外科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0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胸椎结核患者接受经肋横突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未行内固定手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6个月时85%植骨愈合,治愈率为90%。结论胸椎结核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术式制定和内固定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范围和经济情况等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结核 脊柱 脊椎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显声 阎景龙 麻松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25-229,共5页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细胞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定向诱导和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体外复合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然后复合MSCs,并以电镜观察复合物在体外培养的情况。在... 目的探索应用自体颗粒骨磷酸钙骨水泥复合细胞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定向诱导和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其在体外培养的情况。体外复合自体颗粒骨与磷酸钙骨水泥,然后复合MSCs,并以电镜观察复合物在体外培养的情况。在动物模型中,以不同的复合物植入大鼠直径5mm的颅骨缺损,并于术后摄X线片及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颗粒骨、CPC和MSCs的复合材料可以修复骨缺损,效果优于其他实验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颗粒骨、CPC和MSCs的复合材料可以再生骨组织,可以用于修复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骨水泥 实验研究 细胞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复合自体颗粒骨 MSCS 体外培养 复合材料 组织学观察 显著性差异 细胞修复 定向诱导 电镜观察 动物模型 颅骨缺损 复合物 CPC X线片 实验组 骨组织
下载PDF
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3
作者 杨显声 闫景龙 《中国骨肿瘤骨病》 CAS 2005年第5期303-306,共4页
关键词 组织工程技术 骨科疾病 基因治疗 肌肉骨骼系统 分子生物学 转基因技术 研究人员 生物化学 生长期 科学
下载PDF
颈椎管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并椎体转移1例报告 被引量:4
4
作者 关国发 祖佳宁 +5 位作者 杨显声 闫景龙 张志鹏 徐公平 夏景君 王新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40-240,I0002,共2页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皮肤,粘膜,发生于神经系统较少见,且多为转移性,原发于椎管内并椎体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则罕见,我院收治1例,报造如下。
关键词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转移性 椎管内 椎体 恶性肿瘤 神经系统
下载PDF
大鼠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骨诱导活性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新涛 闫景龙 +3 位作者 杨显声 麻松 周长龙 奚春阳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3-407,共5页
目的 观察大鼠微小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过程中骨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微小颗粒骨的骨诱导活性和成骨机制。方法 取雄性DA大鼠120只,切除双侧前肢桡骨中段4mm骨质,建立大鼠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取自体髂骨进行移植,根据移植骨块的大小... 目的 观察大鼠微小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过程中骨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微小颗粒骨的骨诱导活性和成骨机制。方法 取雄性DA大鼠120只,切除双侧前肢桡骨中段4mm骨质,建立大鼠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取自体髂骨进行移植,根据移植骨块的大小,分为块状骨组和微小颗粒骨组(直径分别为2mm和300.500μm)。将块状骨植入左侧骨缺损中,微小颗粒骨植入右侧骨缺损中。对照组取出髂骨,不进行骨移植(n=8)。术后1、4天和1、2、4、6、10周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缺损的修复程度。同时于移植处取骨.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RT—PCR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 术后10周。X线检查块状骨组骨缺损区,可见有骨性连接,但骨髓腔未完全再通;微小颗粒骨组骨缺损已修复,骨髓腔再通完全。光镜下块状骨组骨吸收缓慢,编织骨和新生的骨小梁形成晚;微小颗粒骨组骨吸收早。移植2周时可见大量的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新生的血管和新生的骨质;术后10周时板层骨形成,骨髓腔再通。微小颗粒骨BMP-2mRNA和TGF-β1mRNA的表达高峰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在术后2周时,微小颗粒骨组为1.380±0216和1.492±0.261,块状骨组为0.793±0.147和1.065±0.1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82、7.495。P〈0.05)。结论 微小颗粒骨与块状骨相比具有更强的骨诱导活性和成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自体 骨诱导
下载PDF
聚磷酸钙纤维增强磷酸钙骨水泥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人工骨 被引量:3
6
作者 崔鑫涛 杨显声 +1 位作者 迟志永 关国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4-78,共5页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热点现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由于磷酸钙骨水泥支架材料抗压抗折强度低,在应用中受到限制,而且磷酸钙骨水泥不具有骨诱导活性,这也是作为人工骨的一大缺憾。因此,对于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的增强成为...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热点现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但由于磷酸钙骨水泥支架材料抗压抗折强度低,在应用中受到限制,而且磷酸钙骨水泥不具有骨诱导活性,这也是作为人工骨的一大缺憾。因此,对于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的增强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聚磷酸钙纤维增强磷酸钙骨水泥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人工骨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合理配比的磷酸钙骨水泥与聚磷酸钙纤维复合支架材料,按聚磷酸钙纤维分别占总质量的10%,20%,30%,40%,50%,60%分为6组,分别进行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及扭转试验,记录各组复合支架材料的最大抗压负荷及抗弯负荷,从而确定达到最佳强度时的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比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成骨诱导,接种于最适比例的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复合支架材料上,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支架材料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1)聚磷酸钙纤维占支架材料总质量的20%时,复合支架材料的硬度及韧性达到最佳;(2)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约在第7天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完全填充于复合支架材料的空隙中;(3)结果表明,聚磷酸钙纤维在支架材料中起到了"钢筋"的作用,增强了支架材料的强度及韧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加入使支架材料的成骨方式从单一的骨传导方式成骨变为同时具有骨传导性、骨诱导性、骨生成性3种方式成骨,增强了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磷酸钙骨水泥 聚磷酸钙纤维 人工骨 生物相容性 磷酸钙类 骨髓 间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下载PDF
植骨融合术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田地 赵伟 +1 位作者 杨显声 闫景龙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9期3549-3551,共3页
腰椎失稳性疾病一直困扰着医学工作者,其病因不明、种类繁多、治疗困难是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其中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是慢性腰腿痛的病征之一,临床工作者对于如何治疗此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 腰椎失稳性疾病一直困扰着医学工作者,其病因不明、种类繁多、治疗困难是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其中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是慢性腰腿痛的病征之一,临床工作者对于如何治疗此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治疗大致分为保守和手术两种方法,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手法治疗、封闭治疗等,手术治疗DLSS大致包括三步:充分的椎管内减压、钉棒系统的固定和植骨融合术,其中植骨融合术是治疗DLSS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目前临床上植骨融合术方法众多,优缺点各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骨融合术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应用
下载PDF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pathy of carotid type with relaxation of atloido-occipital membrane combing cervical vertebrae rebalancing operation
8
作者 姜永庆 杨显声 陈立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8期2806-2806,共1页
关键词 寰枕膜松解术 颈椎调衡术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下载PDF
颈椎结核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显声 闫景龙 +2 位作者 王新涛 许大峰 关国发 《中国骨肿瘤骨病》 CAS 2009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44岁。一期行颈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应用AO颈前路钛板内固定4例,Depuy颈前路钛板3例,枢法模颈前路钛板3例。所有病例术后佩戴颈托4~6周... 目的探讨颈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44岁。一期行颈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应用AO颈前路钛板内固定4例,Depuy颈前路钛板3例,枢法模颈前路钛板3例。所有病例术后佩戴颈托4~6周。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颈椎后凸畸形得以矫正,颈椎生理弧度得以恢复。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术后3~6个月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核无复发。结论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颈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可以恢复脊柱稳定性,解除脊髓受压,有利于结核病灶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颈椎 内固定 手术
原文传递
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10
作者 杨显声 陈立民 +5 位作者 姜永庆 姚猛 晁民 王正雷 高吉昌 王长纯 《伤残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25-26,共2页
目的:探讨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2例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病人,根据病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结果:经2年~5年,平均3年2个月随访,本组22例病人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对于MRI显示... 目的:探讨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2例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病人,根据病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结果:经2年~5年,平均3年2个月随访,本组22例病人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对于MRI显示脊髓无明显受压患者,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MRI显示脊髓有明显受压患者,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有利于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 过伸性损伤 治疗
原文传递
微小颗粒骨移植骨细胞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新涛 闫景龙 +3 位作者 杨显声 麻松 周长龙 奚春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60-265,共6页
目的观察微小颗粒骨在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骨细胞存活情况和生物活性。方法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近交系DA大鼠88只,其中雄性大鼠2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60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n=56)、微小颗粒骨组(n=56... 目的观察微小颗粒骨在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的骨细胞存活情况和生物活性。方法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近交系DA大鼠88只,其中雄性大鼠2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60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n=56)、微小颗粒骨组(n=56)和空白对照组(n=4),取雄性大鼠髂骨为供体骨,分别制成直径为2mm的骨块和直径为300~500μm的微小颗粒骨,植入骨缺损,于术后1d、4d、1周、2周、4周、6周、10周取材,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受体内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磷酸酶(ALP)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块状骨组在移植早期Sry的表达逐渐减少,至1周消失,4周后再次出现,并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微小颗粒骨组各时间段均有Sry的表达,在同一时间点,微小颗粒骨组Sry的阳性细胞数多于块状骨组(P〈0.05),两种骨移植物中参与修复骨缺损的细胞类型不同。微小颗粒骨内和周围组织中BMP-2、TGF-β1、ALP和Ⅰ型胶原的阳性细胞数在术后2周内多于块状骨组(P〈0.05)。结论微小颗粒骨与块状骨修复骨缺损时均有供体骨细胞参与,但微小颗粒骨内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微小颗粒骨内存活的骨细胞具有生物学活性,合成并分泌骨生长因子和骨基质蛋白,可以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生成 移植 骨细胞
原文传递
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中骨细胞转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新涛 闫景龙 +2 位作者 麻松 吕松岑 杨显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4期2386-239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修复骨缺损过程中,供体骨内细胞转归的情况.方法近交系DA大鼠174只,其中雄性大鼠5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116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颗粒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取雄性大鼠... 目的观察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修复骨缺损过程中,供体骨内细胞转归的情况.方法近交系DA大鼠174只,其中雄性大鼠58只,作为供体;雌性大鼠116只,作为受体.将受体随机分为块状骨组、颗粒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建立大鼠桡骨骨缺损模型,取雄性大鼠髂骨为供体骨,分别制成直径为2 mm的骨块和直径为0.3~0.5 mm的颗粒骨,植入骨缺损,分别于术后1、4 d和1、2、4、6、10周取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观察受体骨组织中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各组的组织学改变. 结果块状骨组在移植早期Sry的表达逐渐减少,至1周消失,4周后再次出现,并且随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多;颗粒骨组Sry的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但各时间段均有Sry的表达.在同一时间点,颗粒骨较块状骨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其成骨效果优于块状骨. 结论不同直径的骨移植物修复骨缺损时均有供体骨细胞参与,但颗粒骨内有更多的骨细胞存活,这些骨细胞参与骨缺损修复的各个阶段,并能加速骨缺损的修复,为临床上修复骨缺损和脊柱融合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直径 骨移植物 骨细胞 细胞转归 实验研究 骨缺损 脊柱融合
原文传递
连续开窗式SPR手术治疗脑瘫肢体痉挛(附35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立民 姜永庆 +5 位作者 杨显声 姚猛 王正雷 晁民 高吉昌 王长纯 《伤残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肢体痉挛.方法:对35例脑瘫病人,采用L2~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将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 目的:探讨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肢体痉挛.方法:对35例脑瘫病人,采用L2~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将L2~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结果:经随访,本组35例病人痉挛解除率90%,功能改善率80%.结论: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脑瘫肢体痉挛,对脊柱后柱损伤小,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脑瘫 痉挛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