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者即恶”——香港青年社会运动与国家认同的流变 被引量:17
1
作者 杨晗旭 徐海波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15,共5页
在近代中国社会"救亡"思潮的大背景下,香港的青年社会运动一开始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在与殖民主义的抗争中,香港青年的中国人身份不断得到强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运动是香港青年建构民族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但随着国际和国... 在近代中国社会"救亡"思潮的大背景下,香港的青年社会运动一开始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在与殖民主义的抗争中,香港青年的中国人身份不断得到强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运动是香港青年建构民族和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但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演变,香港知识阶层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革,在港英政府的主导下,内地被描述为"恶之他者",与香港的本土意识和本土认同对立起来,造成了香港青年身份认知的"倒错"。在此情况下,社会运动开始用抽象的西方民主意识形态取代了爱国主题。其恶劣后果为,"他者即恶"成为香港青年社会运动的集体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国家认同作为旧式信仰被解构和弱化,抗争行为演变为集体身份认知的精神分裂,以及被民粹主义和犬儒文化支配的政治无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青年 社会运动 国家认同
下载PDF
香港民粹主义的泛滥与核心价值观的式微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晗旭 徐海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30,共5页
香港越来越"民粹化",其自由、民主和法治观念日益遭到削弱,香港主流意识形态已被民粹政治绑架。民粹主义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表面相似,实际上是反对自由和多元价值和反民主的社会思潮。民粹主义"他者即恶"的"... 香港越来越"民粹化",其自由、民主和法治观念日益遭到削弱,香港主流意识形态已被民粹政治绑架。民粹主义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表面相似,实际上是反对自由和多元价值和反民主的社会思潮。民粹主义"他者即恶"的"对抗性思维"正在蚕食香港的自由和包容。香港的极端民主派和本土派不断利用民粹主义谋取自身的民意支持,冲破法律底线。当前正蜕变为"港独"运动,对香港法治构成严重威胁。香港民粹主义泛滥有着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经济根源以及社会根源,需要引起重视,重新建构香港社会已有的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民粹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社会批判内涵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晗旭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5,共4页
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蕴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马克思首先借鉴了人本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确立了实践哲学关于人的现实本质及其生成过程,又通过异化劳动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现实本质的否定。实践哲... 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蕴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马克思首先借鉴了人本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确立了实践哲学关于人的现实本质及其生成过程,又通过异化劳动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现实本质的否定。实践哲学是马克思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出发点,但实践哲学的这一重要内涵却长期遭到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哲学 人的现实本质 社会批判
下载PDF
劳动破坏了公共生活?——评汉娜·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晗旭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0,共3页
阿伦特一方面批判了马克思的劳动观,认为劳动动物破坏了公共生活;另一方面她又称赞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定义,以此为她的公共性理论辩护。但实际上,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与人的社会本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无法离开劳动去探讨人的... 阿伦特一方面批判了马克思的劳动观,认为劳动动物破坏了公共生活;另一方面她又称赞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定义,以此为她的公共性理论辩护。但实际上,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与人的社会本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无法离开劳动去探讨人的社会本质,因而劳动不会破坏公共生活,这是理解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关键。劳动本身就包含着人类解放的秘密,是通向公共生活的直接途径。阿伦特没有理解劳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阿伦特 政治哲学 劳动
下载PDF
对实在界的斜目而视——评齐泽克对电影的拉康式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晗旭 《电影评介》 2013年第4期64-65,81,共3页
齐泽克运用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重要概念"实在界"、"大对体""小对形"对希区柯克的电影以及《黑客帝国》等电影进行评介。在齐泽克看来,一些电影揭示了实在界以及其与想象域、象征域之间的屏障。作为满足... 齐泽克运用拉康精神分析学中的重要概念"实在界"、"大对体""小对形"对希区柯克的电影以及《黑客帝国》等电影进行评介。在齐泽克看来,一些电影揭示了实在界以及其与想象域、象征域之间的屏障。作为满足欲望的电影事实上提供了一种通往实在界的方法——斜目而视。电影对于齐泽克而言,不仅仅是论证拉康哲学的案例,同时也是一种需要,这从客观上有益于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齐泽克 拉康 希区柯克 《黑客帝国》
下载PDF
“一国两制”的“后民族结构”合法性溯源——基于政治哲学的考察与辨析
6
作者 杨晗旭 徐海波 田启波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8,170,共8页
传统民族结构理论对"一国两制"的阐释重视以两岸四地在文化和血缘上的同一性为基础,建立"一个中国"的合法性。这一阐释模式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一国两制"的实施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但该解释... 传统民族结构理论对"一国两制"的阐释重视以两岸四地在文化和血缘上的同一性为基础,建立"一个中国"的合法性。这一阐释模式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一国两制"的实施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但该解释模式并非十全十美,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仍有需要进行完善的空间。为此,一些"台独"、"港独"分子利用传统民族结构阐释的局限,通过强调两岸四地的文化、制度差异来质疑"一国两制"的合法性。其实在两岸四地彼此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状况下,"一国两制"已经具有了哈贝马斯的"后民族结构"意蕴。借助"后民族结构"的理论视域,我们能够更有说服力地澄明在存在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差异的前提下,"一国两制"的合法性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后民族结构理论 哈贝马斯
下载PDF
致密储集层跨尺度耦合渗流数值模拟模型 被引量:24
7
作者 方文超 姜汉桥 +5 位作者 李俊键 王青 KILLOUGH John 李林凯 彭永灿 杨晗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5-422,共8页
考虑致密储集层岩石及流体可压缩性和基质中流体的非线性渗流,建立了体积压裂致密储集层跨尺度渗流离散裂缝数值模拟模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应用实例分析。模型采用两点流动近似方法计算传导率,并引入"星形-三角形"转... 考虑致密储集层岩石及流体可压缩性和基质中流体的非线性渗流,建立了体积压裂致密储集层跨尺度渗流离散裂缝数值模拟模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进行了应用实例分析。模型采用两点流动近似方法计算传导率,并引入"星形-三角形"转换算法消除裂缝相交处的极细小网格,改善了计算稳定性。在时间域内采用全隐式离散,模型求解采用自动微分方法,提高了建模效率和计算精度。采用Eclipse软件模拟结果及新疆油田某致密储集层1口长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能成功模拟大规模复杂缝网发育的储集层;缝网改造区越大,水平井产能越高;裂缝密度平面分布差异性及连通程度是影响致密油平面动用非均匀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集层 离散裂缝模型 跨尺度耦合 缝网 体积压裂
下载PDF
塞耶斯对马克思人性观的解读
8
作者 杨晗旭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5-8,共4页
塞耶斯在《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一书中对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误读进行了批判,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解释是革命性的。在他看来,马克思关于人性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了人性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代工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 塞耶斯在《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一书中对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误读进行了批判,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解释是革命性的。在他看来,马克思关于人性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了人性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代工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对人全面发展有巨大作用,马克思的人性理论已经暗含了共产主义道德思想。塞耶斯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再阐释对当下我国的伦理道德建设有诸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耶斯 《马克思主义与人性》 人性
下载PDF
哲学对国家的改造——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哲学
9
作者 杨晗旭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5-8,共4页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认为国家需要哲学的改造和引导,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并"合乎人性"。为了证明哲学在改造国家中的重要任务,马克思反驳了基督教国家负有教育人民责任的看法。马克思揭示了哲学在人类解放中...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认为国家需要哲学的改造和引导,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并"合乎人性"。为了证明哲学在改造国家中的重要任务,马克思反驳了基督教国家负有教育人民责任的看法。马克思揭示了哲学在人类解放中的意义,与现实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莱茵报》时期 政治哲学
下载PDF
面向实在界——齐泽克激进主义生态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宝峰 杨晗旭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3,共5页
"实在界"是拉康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脱离语言符号秩序的存在,是客观世界背后存在着的一个抽象本质。齐泽克重新阐发了拉康的这一概念,并用其分析生态问题,认为全球的生态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自始至终都伴随的危机。在他看来... "实在界"是拉康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脱离语言符号秩序的存在,是客观世界背后存在着的一个抽象本质。齐泽克重新阐发了拉康的这一概念,并用其分析生态问题,认为全球的生态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自始至终都伴随的危机。在他看来,生态危机的出现是与实在界相遇的体现,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人们赋予实在界太多的意义导致对生态危机的误认。要走出这种误区必须进行"二次启蒙",澄清认识上的问题。齐泽克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彻底反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变革解决生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拉康 马克思 生态问题 实在界
下载PDF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的双重维度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宝峰 杨晗旭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9-112,共4页
霍克海默的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存在双重维度:一是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延续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传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评性研究,这反映了霍克海默对后工业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变化的感受力;一是对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及一切... 霍克海默的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存在双重维度:一是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延续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传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批评性研究,这反映了霍克海默对后工业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变化的感受力;一是对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及一切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激烈批评,这反映了对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解力。这两重向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了西方左派理论演进的两条主线。因此霍克海默是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批判的开启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克海默 批判理论 双重维度
下载PDF
人的现实性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出发点
12
作者 尹玮煜 杨晗旭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2,共3页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本质论。但在从事实证研究以后,马克思开始把关注点转向人的存在问题。他始终没有放弃人的本质论,而是把人的本质论和人的存在论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的观点。...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本质论。但在从事实证研究以后,马克思开始把关注点转向人的存在问题。他始终没有放弃人的本质论,而是把人的本质论和人的存在论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探讨"人的现实性"。忽视这一出发点,事实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功能,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实践
下载PDF
论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性基础
13
作者 李桂红 杨晗旭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5-7,共3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具有经济政治基础外,还要有主体基础。因为构建和谐文化的主体是人,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人是根本,要以人为本,所以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有其人性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及哲学根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除具有经济政治基础外,还要有主体基础。因为构建和谐文化的主体是人,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人是根本,要以人为本,所以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是否有其人性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及哲学根基。文章拟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性及其决定的人性需要方面入手论述构建和谐文化的人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文化 人性基础
下载PDF
香港“去殖民化”的文化政治进路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晗旭 徐海波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1-48,共8页
“去殖民化”是香港当代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文化政治课题。香港的殖民认同是经英国长期经营,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不断强化的结果。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从主权和法理等层面实现了“去殖民化”,但仍然面临着社会制度、话语权方面身... “去殖民化”是香港当代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文化政治课题。香港的殖民认同是经英国长期经营,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不断强化的结果。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从主权和法理等层面实现了“去殖民化”,但仍然面临着社会制度、话语权方面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去殖难题,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殖民主义”问题已经演变为“后殖民状况”,这使得殖民问题由单纯的文化问题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香港“去殖民化”需重新确立国家认同,拒绝精神文化漂泊,掌握自己完整历史的书写权与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去殖民化 本土主义 后殖民
下载PDF
后殖民认知偏见与港人国家认同建构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晗旭 常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共9页
心理结构对社会集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香港地区回归前,港英政府在香港地区建立了基于偏见认知的社会心理结构。香港地区回归后,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及反对派的长期错误引导,香港地区在文化教育层面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 心理结构对社会集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香港地区回归前,港英政府在香港地区建立了基于偏见认知的社会心理结构。香港地区回归后,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及反对派的长期错误引导,香港地区在文化教育层面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文化相疏离,港人对内地的了解和融入存在诸多障碍。从后殖民主义和社会心理学视域来看,香港地区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文化和民生保障方案,在集体心理认知层面打破以文化偏见、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身份认同偏见为主要要素的“后殖民”心理症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中国香港 国家认同 偏见
下载PDF
煤层气藏强化开采各向异性力学性质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未志杰 杨晗旭 +1 位作者 张增华 康晓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2期13681-13690,共10页
针对煤层多重孔隙系统空间非连续分布、力学属性各向异性的特点,综合考虑注气强化开采过程中多组份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正交各向异性等效连续煤层流固耦合模型,据此进一步剖析了煤层各向异性力学性质及其对孔渗参数与注采能力的... 针对煤层多重孔隙系统空间非连续分布、力学属性各向异性的特点,综合考虑注气强化开采过程中多组份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正交各向异性等效连续煤层流固耦合模型,据此进一步剖析了煤层各向异性力学性质及其对孔渗参数与注采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煤层各向异性的力学属性,导致开发过程中储层水平应力与应变的动态变化存在明显的方向性特征,沿力学强度或杨氏模量大的方向变化相对较大,进而带来裂缝宽度、渗透率及其变化的方向性差异,同时致使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气体吸附浓度空间分布的非均质性,最终造成与横观各向同性介质不同的煤层气生产与CO_(2)注入预测结果。研究结果对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孔渗参数及注采能力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强化开采 各向异性 流固耦合作用 产能预测
下载PDF
试析香港国家认同的困境——从被言说的“他者”到“伪主体”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晗旭 徐海波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9-143,共5页
英国殖民者最初将"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殖民逻辑带入香港,逐步将包括香港人在内的"中国人"视为"他者",从而确立了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伪主体"意识。"伪主体"意识是港... 英国殖民者最初将"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殖民逻辑带入香港,逐步将包括香港人在内的"中国人"视为"他者",从而确立了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伪主体"意识。"伪主体"意识是港人国家认同困境危机的根源。在香港回归后,由于后殖民主义文化渗透,该症候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得到了强化。根据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必须用反思性"自我"消解"伪主体",才能使香港真正走出国家认同困境。在操作层面,就是要发扬香港(中国)文化上的包容传统,防止文化和价值观上的一元化(西方化)倾向,掌握香港完整历史(而非将殖民历史看成是香港的全部历史)的自我书写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一国两制 国家认同 精神分析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论坛”暨“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会议综述
18
作者 杨晗旭 何宝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113,共3页
2010年3月2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论坛”暨“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吸引了近50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2010年3月2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论坛”暨“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吸引了近50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参加。学者们围绕当代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代中国文化 发展研究中心 文化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综述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下载PDF
对“香港公民民族主义”理论的审视与批判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晗旭 徐海波 《当代港澳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35-48,共14页
尽管'香港民族论'在理论上十分荒谬,缺乏说服力,但香港大学《学苑》大肆鼓吹'香港公民民族主义',企图凭借'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本土派和泛民派,将其建构成为'港独'的理论基础。目前,其理论尚未成熟,论述... 尽管'香港民族论'在理论上十分荒谬,缺乏说服力,但香港大学《学苑》大肆鼓吹'香港公民民族主义',企图凭借'公民民族主义'整合本土派和泛民派,将其建构成为'港独'的理论基础。目前,其理论尚未成熟,论述较为粗糙,极为荒谬而且漏洞百出,正因如此,要在'一国两制'和香港《基本法》的框架下,阐明中华民族的基本内涵,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演变状况做出详细归纳和总结,正本清源,从根本上论述'香港民族论'和'香港公民民族主义论'的不合理性、非法性与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公民民族主义 本土派 泛民派
原文传递
香港与内地“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晗旭 徐海波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8年第2期115-121,共7页
"一国两制"绝非以固化香港与内地的隔离,将彼此视为难以包容的"他者",排斥共同发展。若以哈贝马斯的后民族国家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一国两制"的内在意涵,会发现"一国两制"并非仅仅按着民族主义原... "一国两制"绝非以固化香港与内地的隔离,将彼此视为难以包容的"他者",排斥共同发展。若以哈贝马斯的后民族国家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一国两制"的内在意涵,会发现"一国两制"并非仅仅按着民族主义原则,建构港人的国家认同,也要求按着工具理性和自利政治原则,积极"包容他者",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认清双方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的共同利益。在这种视阈下,"一国两制"不仅是一个国家统一的方略,也是一个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区域共赢,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搁置偏见,包容文化差异、价值观的区别和社会制度的分野,共谋发展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两制 命运共同体 香港 后民族国家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