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位移的影响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4
1
作者 柯新利 杨柏寒 盛思雨 《中国土地》 2023年第2期4-7,共4页
耕地位移相关研究已成为土地利用变化领域的重要内容,对改进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界定了耕地位移的内涵与特征,并通过分析耕地位移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粮食产能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影响与对策 应对策略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 内涵与特征 粮食产能 位移
下载PDF
权衡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柯新利 郑伟伟 杨柏寒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3,51,127,共7页
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如何协调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矛盾是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该文采用LANDSCAPE模型,以武汉市为例,以城市扩张、耕地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协调为目标,开展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如何协调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矛盾是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该文采用LANDSCAPE模型,以武汉市为例,以城市扩张、耕地保护和生态保育的协调为目标,开展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结果表明:1)在满足城市扩张规模与粮食安全的条件下,优化后城镇用地扩张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侵占仅为未优化布局的64%,该文提出的优化模型能显著提升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协调程度。2)当前城市扩张过程中土地系统生态服务价值流失过快,特别是城市中湖泊和草地大量减少,因而有必要改变当前的城市扩张模式,采取以城市化为导向的生态化发展政策,以实现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协调。研究结果可为武汉市土地利用优化布局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耕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的协调提供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优化布局 生态服务价值 LANDSCAPE 耕地保护 城市扩张
下载PDF
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补偿 被引量:10
3
作者 柯新利 杨柏寒 +1 位作者 丁璐 张安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与区域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是保证耕地保护区域补偿实施效果的关键。针对以往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忽视耕地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不足,本文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开展了耕地区际布局优化,并据此优化区域耕地保...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与区域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是保证耕地保护区域补偿实施效果的关键。针对以往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忽视耕地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不足,本文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开展了耕地区际布局优化,并据此优化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研究中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与耕地非农化收益及耕地赤字/盈余水平脱节、难以真正起到耕地保护杠杆作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以耕地资源价值为基础,引入耕地非农化收益确定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并根据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优化结果测算区域耕地赤字/盈余水平对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进行修正,以实现"以布局引导补偿,以补偿实现保护"。以全国首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确定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可以在实现全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使区域耕地非农化压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有利于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2以耕地非农化收益和耕地资源价值为基础,采用区域耕地赤字/盈余进行修正得到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可以起到激励耕地保护的杠杆作用;3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是协调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能起到激励耕地保护、抑制耕地非农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目标责任优化 区域补偿标准
下载PDF
基于ESDA的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柯新利 黄翔 杨柏寒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7-291,2,共5页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35个县(区、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剖析了武汉城市圈过去10a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2)耕地利用集约化水...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35个县(区、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剖析了武汉城市圈过去10a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2)耕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研究期间局部耕地集约度差异显著,形成了"东西平原高、南北山区低"的空间格局;(3)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集约度江汉平原高值区逐渐形成,但其对整个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极化效应明显大于其扩散效应。武汉城市圈县域耕地集约化水平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耕地利用集约度 ESDA 武汉城市圈 空间差异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传统粮棉产区扩大玉米生产的思考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晓云 黄玛兰 杨柏寒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58-62,共5页
从我国玉米未来需求与生产能力的缺口不断扩大的实际出发,分析了长江中下游传统粮棉产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发现该区域内水稻生产集中度基本维持不变;小麦生产集中度除安徽有明显上涨趋势外,其余3省生产集中度则均在下降;湖北、安徽... 从我国玉米未来需求与生产能力的缺口不断扩大的实际出发,分析了长江中下游传统粮棉产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发现该区域内水稻生产集中度基本维持不变;小麦生产集中度除安徽有明显上涨趋势外,其余3省生产集中度则均在下降;湖北、安徽、湖南的玉米生产均有所上升;棉花在一些地区种植面积持续调减。基于传统玉米种植区玉米种植面积难以再扩大的背景,从国家产业布局、资源环境约束角度提出长江中下游传统粮棉产区扩大玉米生产的可能性,并对未来该区域扩大玉米种植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生产 产业布局 资源约束 需求驱动 作物选择
下载PDF
耕地保护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柯新利 普鹍鹏 +1 位作者 杨柏寒 郑伟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1-396,402,共7页
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导致生态用地加速流失造成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往往被忽略。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利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LANDSCAPE模型设定... 耕地保护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导致生态用地加速流失造成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往往被忽略。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利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LANDSCAPE模型设定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进而基于InVEST模型定量评估耕地保护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为科学认识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结果表明:(1)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下武汉市2020年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严格耕地保护情景下,位于武汉市东北地区的低水源涵养区分布范围明显增多,高水源涵养区分布明显较少;(2)在水源涵养总量方面,严格耕地保护情景下的水源涵养总量为4.33×10~8 m^3,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下的水源涵养量为4.58×10~8m^3,两者差异显著。(3)严格、适度耕地保护情景中草地、林地、水体等生态用地的水源涵养总量分别为1.06×10~8m^3,1.27×10~8 m^3。其中林地水源涵养量最高,水体、草地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武汉 水源涵养 LANDSCAPE模型 InVEST模型
下载PDF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7
作者 黄文佳 杨柏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69-1981,共13页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地方环境协同治理的产权创新。流域生态补偿政策能促进生态系统服务进而提升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前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在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影响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理...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地方环境协同治理的产权创新。流域生态补偿政策能促进生态系统服务进而提升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前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在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影响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采用2007~2020年皖浙两省2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与双重差分法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影响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试点地区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试点政策对上下游地区影响效果不同,对上游地区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没有影响,对下游地区有显著影响,且随时间发展正向效应越来越大。(3)从影响机制来看,试点政策会通过科学技术创新这一途径促进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据此,未来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政策的深入推广、创新上下游地区动态合作机制、加大科学技术创新研发及与其他配套政策互动等方面,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流域生态补偿 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双重差分法
原文传递
模拟中国四级行政尺度下耕地位移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柏寒 盛思雨 +2 位作者 柯新利 代先华 卢新海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8-36,共19页
Cropland displacement, a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cropland change,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changes in spatial location than on quantity. The effects of cropland displacement on global and regional food producti... Cropland displacement, a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cropland change,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changes in spatial location than on quantity. The effects of cropland displacement on global and regional food production are of general concern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expansion. Few studies have explored scale-effects, however, where cropland is displaced not only within, but also outside, the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of a certain region. This study used a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LANDSCAPE) to simulate the potential cropland displacement caused by urban land expansion from 2020 to 2040 at four scales of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on system(national,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county levels).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potential cereal production were then assessed by combining cereal productivity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4700 km^(2) of cropland will be occupied by urban expansion by 2040, and the same amount of cropland will be supplemented by forest, grassland, wetland, and unused land. The potential loss of cropland will result in the loss of 3.838×10^(6) tons of cereal production, and the additional cropland will bring 3.546×10^(6) tons, 3.831×10^(6) tons, 3.836×10^(6) tons, and 3.528×10^(6) tons of potential cereal production in SN(national scale), SP(provincial scale), SM(municipal scale), and SC(county scale), respectively. Both SN and SC are observed to make a huge difference in cereal productivity between the lost and the supplemented cropland. We suggest that China should focus on the spatial allocation of cropland during large-scale displacement, especially at the nation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land displacement potential cereal production LANDSCAPE model scale-effects food security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柯新利 杨柏寒 +1 位作者 刘适 马才学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02-1509,共8页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优化是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核心目标。针对这一目标,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思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越高的区域,在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中拥有越高的优先度...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优化是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核心目标。针对这一目标,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思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越高的区域,在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中拥有越高的优先度。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并根据此原则率定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异步演化速率,实现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结果表明:(1)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对不同的区域赋予不同的演化速率,因而可以实现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的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2)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因而各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最高的仙桃市、鄂州市和潜江市建设用地需求得到完全满足,而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低的武汉市和黄冈市建设用地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提出了根据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开展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的新方法,可以为建设用地区际优化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利用效率 区际优化 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 武汉城市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