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在五里湾一区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棠英 刘笑春 郑力军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31-134,9,共4页
针对五里湾一区油藏特征,室内试验研发了双子表面活性剂CYB-1,并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在0.2%~0.5%质量分数范围内油水界面张力可达到10^-3mN/m,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应用双子表面活性剂CY昏1在五里湾油田开... 针对五里湾一区油藏特征,室内试验研发了双子表面活性剂CYB-1,并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在0.2%~0.5%质量分数范围内油水界面张力可达到10^-3mN/m,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应用双子表面活性剂CY昏1在五里湾油田开展了驱油现场试验,连片注入9个井组,一共对应41口油井,注入后试验区动态整体表现出了液量上升、含水下降的见效特征,试验区油藏开发指标得到改善,预测采收率提高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表面活性剂驱 水驱效率 可采储量
下载PDF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在长庆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3
2
作者 黎晓茸 张营 +3 位作者 贾玉琴 刘笑春 杨棠英 马丽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9-422,共4页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中平面和纵向矛盾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对合成聚合物微球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及现场试验。实验表明,初始平均粒径为305.7 nm的微球,在矿化度10×104mg/L的模拟污水中恒温(55℃)放置5 d后,微球的粒径增至4...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田水驱开发中平面和纵向矛盾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对合成聚合物微球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及现场试验。实验表明,初始平均粒径为305.7 nm的微球,在矿化度10×104mg/L的模拟污水中恒温(55℃)放置5 d后,微球的粒径增至4μm左右;放置20 d后,微球的形貌为类球形,经组织粉碎机高速剪切后,仍为类球形。用平均渗透率为425×10-3μm2填砂管进行封堵实验,封堵效率为93.6%,残余阻力系数为15.5。分两个阶段进行了6个试验井组的现场注入试验。试验后注水井出现了一定的压力上升,高含水井的液量、含水下降,低产井的产液量、产油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调驱 采收率 低渗透 裂缝
下载PDF
低渗透油田用CO_2气溶性泡沫体系研发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8
3
作者 毕卫宇 张攀锋 +4 位作者 章杨 杨棠英 刘笑春 王石头 任韶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1-77,共7页
利用可视化高温高压泡沫仪筛选出具有良好CO_2泡沫性能的表面活性剂,在醇类等共溶剂的辅助下,评价其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性能;利用高温高压岩心驱替实验装置,评价CO_2气溶性泡沫体系提高采收率的能力。结果表明,所筛选的非离子型表面... 利用可视化高温高压泡沫仪筛选出具有良好CO_2泡沫性能的表面活性剂,在醇类等共溶剂的辅助下,评价其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性能;利用高温高压岩心驱替实验装置,评价CO_2气溶性泡沫体系提高采收率的能力。结果表明,所筛选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P-12在125℃高温条件下可以产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CO_2泡沫,醇类等共溶剂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其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CO_2气溶性泡沫体系驱油过程中阻力因子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成的泡沫对体系流动起到流度控制的作用,且较常规CO_2泡沫能够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最终采收率高达9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泡沫 气溶性表面活性剂 共溶剂 溶解度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裂缝性油藏聚合物微球调剖效果及流线场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黎晓茸 贾玉琴 +2 位作者 樊兆琪 杨棠英 刘笑春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7期125-128,9,共4页
基于实际裂缝性油藏聚合物微球试验区调剖前后的动态数据分析,建立了试验区井组流线模型,综合评价了试验井组聚合物微球调剖效果,提出了调剖后注水井压力响应特征与油井见效特征。应用试验井组流线模型,从可视化流线场角度对比了试验区... 基于实际裂缝性油藏聚合物微球试验区调剖前后的动态数据分析,建立了试验区井组流线模型,综合评价了试验井组聚合物微球调剖效果,提出了调剖后注水井压力响应特征与油井见效特征。应用试验井组流线模型,从可视化流线场角度对比了试验区注入聚合物微球前后流线及波及系数的变化。最后,根据试验区注聚合物微球效果评价,提出了提高裂缝性油藏波及系数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聚合物微球 调剖 流线场 效果评价
下载PDF
长脂肪链改性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驱油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5
5
作者 谭俊领 黎晓茸 +2 位作者 刘观军 张涛 杨棠英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共4页
以丙烯酸十八酯(ODA)为疏水单体,与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制得长脂肪链改性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PAMBA),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耐盐性、耐温性及... 以丙烯酸十八酯(ODA)为疏水单体,与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制得长脂肪链改性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PAMBA),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耐盐性、耐温性及耐剪切性能。研究发现,PAMBA水溶液中存在强烈的分子间缔合作用。合成的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PAMBA)具有阴离子磺酸基,因此具有良好的抗盐性。和未改性PAM相比,PAMBA在60℃下能保持较高的表观黏度,其耐温性和耐剪切性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 长脂肪链 耐盐性 耐温性 耐剪切性
下载PDF
五里湾—区长A油藏表面活性剂增油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贾玉琴 杨海恩 +2 位作者 陈威武 杨棠英 马丽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7-130,共4页
采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长庆油田五里湾一区长A油藏试验区增油效果及影响因素.从作用机理出发,以注水井组为基本单元,对比分析注入参数和地质因素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表面活性剂注入质量浓度越高,油层渗透率、有... 采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长庆油田五里湾一区长A油藏试验区增油效果及影响因素.从作用机理出发,以注水井组为基本单元,对比分析注入参数和地质因素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表面活性剂注入质量浓度越高,油层渗透率、有效厚度越大,注表面活性剂前采出程度越低,增油效果越好;矿场表面活性剂注入质量浓度和注入量远远小于室内实验最佳值,提高注入质量浓度、增加注入体积,增油效果会更加明显.试验进行26个月时,累计增油量达18 196 t,效果显著,技术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庆油田 表面活性剂 注入参数 增油效果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特低渗油藏的适用性及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谭俊领 沈一丁 杨棠英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54-557,共4页
为评价表面活性剂WLW对特低渗油藏的适用性,研究了WLW的渗吸特性、乳化性能和界面张力及其在特低渗油藏物理模拟岩心驱油实验和现场中的应用。室内实验结果表明,WLW对注入水的渗吸效率有促进作用;注入质量分数0.2%的WLW溶液,可在水驱基... 为评价表面活性剂WLW对特低渗油藏的适用性,研究了WLW的渗吸特性、乳化性能和界面张力及其在特低渗油藏物理模拟岩心驱油实验和现场中的应用。室内实验结果表明,WLW对注入水的渗吸效率有促进作用;注入质量分数0.2%的WLW溶液,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驱油效率5%左右;WLW在特低渗岩心中提高驱油效率的幅度明显高于中低渗岩心。2011—2013年在长庆靖安油田A1和A2井组开展注WLW现场试验,累计增油4 781 t,WLW对于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特低渗油藏 驱油效率 渗吸效率 现场试验
下载PDF
锆冻胶反应进程、微观结构及成冻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马丽萍 杨棠英 +4 位作者 黎晓茸 张涛 谭俊领 赵光 戴彩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2,共5页
本文研究的锆冻胶由非离子聚合物和有机锆交联形成的。采用流变仪表征了锆冻胶交联过程中的黏度变化特征,其交联过程分为诱导期、快速增长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直接证实了锆冻胶为致密的三维网状结构。研究了聚合... 本文研究的锆冻胶由非离子聚合物和有机锆交联形成的。采用流变仪表征了锆冻胶交联过程中的黏度变化特征,其交联过程分为诱导期、快速增长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直接证实了锆冻胶为致密的三维网状结构。研究了聚合物浓度、交联剂浓度、温度、矿化度、p H值对锆冻胶成冻时间和成冻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和交联剂浓度越大,温度、矿化度越高,锆冻胶成冻时间越短,成冻强度越大。三种无机盐离子对锆冻胶成冻性能的影响顺序为:Ca Cl2】Mg Cl2】Na Cl,当基液p H值在7~8时,成冻效果最好。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测试结果表明锆冻胶适用于温度小于130℃的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冻胶 交联形成过程 微观结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6油层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宪文 刘笑春 +3 位作者 谭俊岭 杨棠英 黎晓茸 焦光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4293-4294,4299,共3页
针对长6油层组地质条件及储层物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长庆2号表面活性剂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使用不同渗透率的天然岩心进行水驱后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分析了驱替过程中的压力、采收率及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采用表面... 针对长6油层组地质条件及储层物性,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长庆2号表面活性剂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使用不同渗透率的天然岩心进行水驱后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分析了驱替过程中的压力、采收率及含水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采用表面活性剂驱可以有效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平均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渗透率 长6油层 采收率
下载PDF
耐酸纳米微球的研发及CO_(2)驱封窜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丽萍 刘笑春 +3 位作者 杨棠英 吕伟 周博博 杨红斌 《日用化学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9-115,共7页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藏CO_(2)驱出现的窜流难题,以丙烯酰胺(AM)、4-苯乙烯磺酸钠(SSS)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共聚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亚硫酸氢钠(SHS)和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法研发... 针对长庆低渗透油藏CO_(2)驱出现的窜流难题,以丙烯酰胺(AM)、4-苯乙烯磺酸钠(SSS)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共聚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亚硫酸氢钠(SHS)和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法研发了一种耐酸纳米微球(AR-NS)。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TG)及流变仪对产物的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在乳液中为高分散度的纳米微球,其平均初始粒径为255 nm。在酸性地层水条件下,耐酸纳米微球的膨胀倍数为13.8倍而普通微球膨胀倍数仅为3.7倍;油藏温度85℃条件下、质量浓度为5 000 mg/L时耐酸纳米微球悬浮液黏度仅为0.56 mPa·s,具有优异的注入性;低渗裂缝岩心超临界CO_(2)驱封窜实验表明,耐酸纳米微球注入后裂缝性岩心的封堵率达95.41%,采收率提高了21.03%,耐酸纳米微球在低渗CO_(2)驱油藏中具有优异的封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藏 耐酸性 纳米微球 封窜性能
下载PDF
氮气泡沫酸化技术在虎狼峁油田解堵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力军 杨志伟 +3 位作者 杜周 杨棠英 罗必林 孔令琴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11年第3期72-74,81,共4页
针对虎狼峁油田长6油藏在常规酸化过程中因非均质原因,存在酸化效果差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在常规酸液中加入起泡剂的氮气泡沫酸化法。室内研制出性能较好的泡沫酸液,并进行了泡沫封堵能力评价、泡沫岩心分流实验和现场泡沫酸化试验。该泡... 针对虎狼峁油田长6油藏在常规酸化过程中因非均质原因,存在酸化效果差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在常规酸液中加入起泡剂的氮气泡沫酸化法。室内研制出性能较好的泡沫酸液,并进行了泡沫封堵能力评价、泡沫岩心分流实验和现场泡沫酸化试验。该泡沫酸热稳定性达到65℃,耐盐性能达到80 g/L。实验结果表明,泡沫对水层有较强的封堵能力,岩心分流量由注泡沫前的9︰1变为最终的1.2︰1。现场应用泡沫酸化6口井,平均日增油量为5.4 t,6口试验井累计增油量为1 015.4 t,有效期达6个月以上。结果表明,泡沫酸液能有效封堵高渗层,改善低渗层酸化效果,达到均匀酸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酸 起泡剂 均匀酸化
下载PDF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CO_(2)驱气窜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石头 马国伟 +1 位作者 郎庆利 杨棠英 《能源化工》 CAS 2022年第3期29-34,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开展了CO_(2)驱先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整体增油降水效果明显,但部分井见气,气窜现象严重,降低了CO_(2)驱增油效果。为了防治气窜,提高低渗裂缝性油藏CO_(2)驱波及效率,采用纳米凝胶颗粒进行调驱。采用数值模拟... 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开展了CO_(2)驱先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整体增油降水效果明显,但部分井见气,气窜现象严重,降低了CO_(2)驱增油效果。为了防治气窜,提高低渗裂缝性油藏CO_(2)驱波及效率,采用纳米凝胶颗粒进行调驱。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生产动态分析识别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并通过室内试验确定了调驱剂注入后走向及位置、调驱剂质量分数对调驱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耐酸耐盐堵剂纳米凝胶颗粒的封堵效果较好,该结果对低渗裂缝性油藏注气驱方案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优势渗流通道 CO_(2)驱 渗透率时变
下载PDF
一种低成本耐高温阻垢剂的 合成及性能评价
13
作者 马丽萍 黎晓茸 +3 位作者 谭俊领 郑力军 张涛 杨棠英 《海洋石油》 CAS 2014年第2期64-68,共5页
针对油田注热水开发过程中,温度升高结垢现象加剧,导致常规的阻垢剂失效的情况,在室内通过自由基聚合方式,合成出了一种低成本耐高温四元共聚物阻垢体系。经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共聚物阻垢剂含有羧酸基、膦基和磺酸基等阻垢分散基... 针对油田注热水开发过程中,温度升高结垢现象加剧,导致常规的阻垢剂失效的情况,在室内通过自由基聚合方式,合成出了一种低成本耐高温四元共聚物阻垢体系。经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共聚物阻垢剂含有羧酸基、膦基和磺酸基等阻垢分散基团。室内试验表明:该阻垢剂质量浓度60 mg/L,在温度95℃、12 h测试条件下,对碳酸钙和硫酸钙的阻垢率分别为96.74%和96.91%,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在热水驱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阻垢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驱 阻垢剂 合成 垢性能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氮气泡沫交替驱不同注入参数优化
14
作者 刘笑春 杨棠英 +3 位作者 黄蕾 刘东纪 罗成刚 曹涛 《低渗透油气田》 2015年第2期125-128,135,共5页
单纯进行氯气驱时,氮气易沿高渗通道发生气窜,严重降低了氮气驱的提高采收率效果。气液交替注入可有效降低气相的相对渗透率,抑制气窜,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氯气驱驱油效果的EOR方法。为了得到最佳开发效果,有必要对注入参数进行优化... 单纯进行氯气驱时,氮气易沿高渗通道发生气窜,严重降低了氮气驱的提高采收率效果。气液交替注入可有效降低气相的相对渗透率,抑制气窜,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氯气驱驱油效果的EOR方法。为了得到最佳开发效果,有必要对注入参数进行优化。通过对氮气泡沫交替驱不同注入参数的优化研究得出,最佳注入方案为气液比为1:1、段塞大小为0.17PV,即交替段塞大小越小、交替周期越多时的驱油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参数优化 气液交替 采出程度
下载PDF
聚驱后氮气泡沫驱油效果的配伍性评价
15
作者 郑力军 杨棠英 张涛 《内江科技》 2011年第7期138-138,82,共2页
本文针对氮气泡沫驱油体系,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泡沫调剖增油效果的影响。泡沫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耐盐性,泡沫体系的适用温度范围约为50℃-60℃,耐盐性能达到120000mg/L。随产水率的提高,泡沫驱油采收率逐渐增大,油田含水在80%以上时... 本文针对氮气泡沫驱油体系,研究了不同因素对泡沫调剖增油效果的影响。泡沫体系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耐盐性,泡沫体系的适用温度范围约为50℃-60℃,耐盐性能达到120000mg/L。随产水率的提高,泡沫驱油采收率逐渐增大,油田含水在80%以上时适合实施泡沫驱。泡沫驱可在较大的极差范围内起到较好的调剖增油效果,适用的地层渗透率极差范围为3-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泡沫 渗透率极差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超低界面张力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郑力军 杨棠英 +2 位作者 刘显 张荣 王新亮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期97-100,共4页
以十二烷基甜菜碱和脂肪酸酰胺两种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研发了一种高活性、耐温、抗盐、超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C S-6.实验结果表明:在40℃~80℃、矿化度10000~100000 m g/L、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0.3%~0.6%的情况下,油... 以十二烷基甜菜碱和脂肪酸酰胺两种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研发了一种高活性、耐温、抗盐、超低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C S-6.实验结果表明:在40℃~80℃、矿化度10000~100000 m g/L、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0.3%~0.6%的情况下,油水间的界面张力均可达10-4 mN/m 数量级.同时该表面活性剂体系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且抗吸附性强,驱替实验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超低界面张力 抗吸附性
下载PDF
一种测定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实验方法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金省 刘笑春 +1 位作者 杨棠英 张涛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56-58,共3页
为了缩短最小混相压力的测试时间,根据界面张力消失原理,提出了一种可以快速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的实验新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可旋转的活塞式高温高压配样器,通过测定原油和CO2混合过程中的压力变化来确定最小混相压力。利用该方法对华... 为了缩短最小混相压力的测试时间,根据界面张力消失原理,提出了一种可以快速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的实验新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利用可旋转的活塞式高温高压配样器,通过测定原油和CO2混合过程中的压力变化来确定最小混相压力。利用该方法对华庆长6储层的原油与CO2的最小混相压力进行测试,并与细管法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与细管法的测试结果较接近,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实验过程耗时较短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最小混相压力 细管模型 两相接触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