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在正颌外科应用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国超 洪虓 +5 位作者 杨椋昕 马腾飞 黄珊珊 赵利 韩良 王元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66-1668,共3页
选择6例颌面部畸形的患者,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所有颌面部畸形患者的影像资料,通过三维重建,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手术模拟,最后确定手术方法。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为6例颌面部畸形患者术前提供相对准确的诊断,通过辅助三维重... 选择6例颌面部畸形的患者,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所有颌面部畸形患者的影像资料,通过三维重建,采用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手术模拟,最后确定手术方法。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技术为6例颌面部畸形患者术前提供相对准确的诊断,通过辅助三维重建技术获得的图像弥补了普通X线及二维CT轴位图像不足,可以全面立体地显示病变,在正颌外科的术前诊断、手术计划制定及手术后效果评价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颌面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也是口腔计算机辅助外科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 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 颌面畸形 三维手术预测模拟
下载PDF
VEGFb参与白藜芦醇促进面神经损伤大鼠神经再生
2
作者 杨椋昕 凤麟飞 +2 位作者 李芳 刘泽婷 王元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05-1909,共5页
目的探索白藜芦醇(Res)在面神经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面神经损伤组(Crush组),对Crush组大鼠行右侧面神经干夹持损伤建立面神经损伤模型。将Crush组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 目的探索白藜芦醇(Res)在面神经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面神经损伤组(Crush组),对Crush组大鼠行右侧面神经干夹持损伤建立面神经损伤模型。将Crush组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rush+Vehicle组)、白藜芦醇组(Crush+Res组)以及抑制剂组(Crush+Res+Ax-itinib组)。采用Westernblot和QPCR比较不同组大鼠面神经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及其受体VEGFR1、VEG-FR2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对面神经损伤及再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与Crush+Vehicle组相比,Crush+Res组VEGFb、VEGFR1、VEGFR2的表达提高(n=3,P<0.05),神经再生得到促进。与Crush+Res组相比,Crush+Res+Ax-itinib组中VEGFb及VEGFR1、VEGFR2的表达和神经再生作用被抑制(n=3,P<0.01)。结论Res在面神经损伤后提高了VEGFb、VEGFR1和VEGFR2的表达,促进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面神经损伤
下载PDF
抑制Pannexin-1在三叉神经节中的表达可缓解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3
3
作者 温玉环 张越 +3 位作者 朱大卫 杨椋昕 王烈成 王元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92-1395,共4页
目的探索缝隙连接蛋白1(Panx 1)在三叉神经痛中的作用。方法对雄性SD大鼠行左侧眶下神经慢性压迫术(ION-CCI)建立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将ION-CCI大鼠随机分为两组,CCI+Panx 1-siRNA组:对ION-CCI大鼠左侧三叉神经节区域局部注射Panx 1特... 目的探索缝隙连接蛋白1(Panx 1)在三叉神经痛中的作用。方法对雄性SD大鼠行左侧眶下神经慢性压迫术(ION-CCI)建立三叉神经痛大鼠模型。将ION-CCI大鼠随机分为两组,CCI+Panx 1-siRNA组:对ION-CCI大鼠左侧三叉神经节区域局部注射Panx 1特异性siRNA;CCI+Ctl-siRNA组:注射阴性对照siRNA。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qRT-PCR比较两组大鼠左侧三叉神经节中Panx 1的表达水平。采用Von Frey Hairs纤维丝对两组大鼠左侧触须垫的机械刺激反应进行评估。结果qRT-PCR和蛋白质印迹的结果均表明CCI+Panx 1-siRNA组大鼠左侧三叉神经节中Panx 1表达量明显低于CCI+Ctl-siRNA组。此外,CCI+Panx 1-siRNA组大鼠机械刺激阈值明显高于CCI+Ctl-siRNA组大鼠。结论抑制三叉神经节中Panx 1表达可以缓解三叉神经痛的痛敏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链接蛋白 神经性疼痛 三叉神经痛 眶下神经
下载PDF
EGCG对致龋变异链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施秀芳 刘雨 +4 位作者 杨椋昕 王一君 张晨 王烈成 王元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5-718,共4页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致龋变异链球菌(S.mutans)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EGCG对S.mutan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不同浓度的EGCG药液中S.mutans的光密度(OD)值,pH计测S.mutans产...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致龋变异链球菌(S.mutans)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EGCG对S.mutan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不同浓度的EGCG药液中S.mutans的光密度(OD)值,pH计测S.mutans产酸的pH值,并利用OD值评估S.mutans的黏附性能。结果 EGCG对S.mutans的MIC为6.25 mg/L;随着EGCG药液浓度的增高,EGCG对S.mutans的生长、产酸及黏附性能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结论 EGCG可能是一种防治龋病的天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变异链球菌 龋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