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30
1
作者 杨涯人 邹效维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49,共3页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包括生活、价值、理想三个层面。在生活层面上,人文关怀以消除贫困为奋斗目标;在价值层面上,人文关怀以达到社会公...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包括生活、价值、理想三个层面。在生活层面上,人文关怀以消除贫困为奋斗目标;在价值层面上,人文关怀以达到社会公平与正义为奋斗目标;在理想层面上,人文关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目标。由生活层面到价值层面再到理想层面,人文关怀不仅要实现自身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而且要达到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关怀 人的需要 人的本质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中庸思想与否定之否定观念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涯人 解保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0-64,共5页
中庸思想与否定之否定观念杨涯人解保军传统儒学一向推崇的中庸之道,“五四”以来,被视为折衷、调和的方法论,长期遭到抨击,只是在最近一二十年间,才逐渐获得了比较公正的评价。不少学者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包含辩证法思想因素的... 中庸思想与否定之否定观念杨涯人解保军传统儒学一向推崇的中庸之道,“五四”以来,被视为折衷、调和的方法论,长期遭到抨击,只是在最近一二十年间,才逐渐获得了比较公正的评价。不少学者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包含辩证法思想因素的方法论,其要点是在对立面相互制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中庸思想 思维过程 黑格尔哲学 辩证的否定 孔子 唯物辩证 “三分法” 对立面的统一 辩证法
下载PDF
中庸辩证法思想新探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涯人 解保军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4期30-34,共5页
中庸辩证法思想新探杨涯人解保军中庸是儒家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是儒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在中国古代,中庸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并因此成为传统观念中最富于训诫意义的治世标准。近世以来,中庸的命... 中庸辩证法思想新探杨涯人解保军中庸是儒家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是儒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在中国古代,中庸是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高级哲理,并因此成为传统观念中最富于训诫意义的治世标准。近世以来,中庸的命运急转直下,被视为折衷主义、调和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思想 中庸方法论 矛盾观 “和而不同” 中庸思想 唯物辩证 执两用中 孔子 对立面的统一 《左传》
下载PDF
中庸思想的历史定位及现代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涯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5-89,共5页
中庸思想的历史定位及现代意义杨涯人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 中庸思想的历史定位及现代意义杨涯人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又说: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思想 朴素辩证法 历史定位 中庸方法 中庸之道 对立面 《老子》 “中” 中国文化 “中庸”
下载PDF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建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涯人 邹效维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6-45,107,共11页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观念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处理天人关系的重要思想方法。这一观念滥觞于上古时代的"神人交通"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成为华夏子孙...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观念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处理天人关系的重要思想方法。这一观念滥觞于上古时代的"神人交通"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内化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成为华夏子孙特有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在方法论上表现为宇宙观与价值观方面的整体观及由"合"到"分"再到"合"的矛盾观;在认识论上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因此,"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对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建具重要启示:(一)它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以自然界及其规律为前提和原则,将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二)它主张人既是目的,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从而扬弃了两种主义在目的和手段上的相互割裂和尖锐对立;(三)它倡导在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超越了两种主义在人的主体性问题上的各执一偏;(四)它根据人类实践的需要,时而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主要方面,时而强调人对自然的遵从是主要方面,具有灵活的辩证的性质;(五)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是功利主义的或是极端人本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则是纯粹科学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而"天人合一"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型的德性文化,它兼具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两种性质,具有较高的道德价值和超功利的境界,从而扬弃了两种主义的片面性和短视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
下载PDF
先秦中庸源流考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涯人 《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4期54-60,共7页
关键词 “中庸” 《中庸》 中庸思想 孔子 “中” 《论语》 哲学范畴 “中和” “允执其中” 对立统一
下载PDF
“中和”与科学发展观共同的方法论根据
7
作者 杨涯人 李英粉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72,共3页
“中和”思想的精义是“执两用中”、“允执其中”、“过犹不及”。中和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有着相通之处———它们有共同的方法论根据,即普遍联系的系统观、矛盾同一性原理和无过不及的适度原则。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中和”思想 普遍联系 矛盾同一性 适度原则
下载PDF
老庄思想辩证性辨析
8
作者 杨涯人 卢美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40,共5页
关键词 老庄思想 庄子 老子 重反 贵真 崇虚 道家
下载PDF
论“中和”思想与“和谐社会”理念的内在同一性
9
作者 杨涯人 李英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67,共3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和谐”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中和”思想作为古来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和谐”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中和”思想作为古来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内部各种矛盾关系的高级哲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具有内在同一性,其共同指向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下载PDF
从传统“和”文化看环境哲学中国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4
10
作者 戴婧佼 杨涯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1-59,共9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成为摆脱当前生态危机的首要任务。生态危机实则是文化危机,但西方环境哲学仍旧局限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没有看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成为摆脱当前生态危机的首要任务。生态危机实则是文化危机,但西方环境哲学仍旧局限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没有看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文化的根基。如今我国对环境哲学的研究走过了30余年的风雨历程,无论是"翻译和引进阶段"还是"讨论与论争阶段",都使得环境哲学在中国得以不断发展;但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对环境哲学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借鉴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层面上,并没有结合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导致了环境哲学在本土化尝试的过程中举步维艰,从而也很难上升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解决以上难题,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入手,将其划分为阴阳之道的宇宙观、和同之辨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中庸之德的道德观和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西方环境哲学思想,构建中国环境哲学的宇宙观、方法论、认识论、道德观及价值观,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以传统"和"文化为基础,以西方环境哲学思想为结合点,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检验标准,由此三个维度的统一来构建中国环境哲学理论体系的雏形,填补我国环境哲学界在此项的空白,并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和”文化 环境哲学中国化 西方环境哲学 中国环境哲学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普世价值”考辨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涯人 邹效维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7-111,共5页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全球伦理"概念的提出,"普世伦理"一词进入国人的视野,并引发了人们对"普世价值"的讨论。当时,人们更多的是在伦理层面上探讨问题。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南方周末》于5月22日发表的题为《汶川震痛,痛出...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全球伦理"概念的提出,"普世伦理"一词进入国人的视野,并引发了人们对"普世价值"的讨论。当时,人们更多的是在伦理层面上探讨问题。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南方周末》于5月22日发表的题为《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的文章,在学界和思想界引发激烈争论,并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从而把"普世价值"的讨论推向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价值” 20世纪90年代初 考辨 《南方周末》 全球伦理 2008年 普世伦理 热点话题
原文传递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性范畴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涯人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25,共6页
在马克思的德文版原著中,“人性”一词用“Die Humahitat”表示,意指与动物相比较而言人的屙陛,还有“仁爱”、“人道”的含义;“人的本质”一词用“Das Wesendes Menchns”表示,意指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性质。马克思在对... 在马克思的德文版原著中,“人性”一词用“Die Humahitat”表示,意指与动物相比较而言人的屙陛,还有“仁爱”、“人道”的含义;“人的本质”一词用“Das Wesendes Menchns”表示,意指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性质。马克思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过程中论及人性和人的本质,并有针对性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性范畴和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人的本质 人性范畴 费尔巴哈哲学 内在规定性 “人性” “仁爱” “人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