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氏气单胞菌双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惠 边宇 +5 位作者 孟庆峰 杨滨僮 康元环 荆琦 单晓枫 钱爱东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19,共4页
为了建立维氏气单胞菌双基因PCR检测方法,以维氏气单胞菌ATCC35624基因组DNA为模板,选取16SrRNA和核酸酶基因为靶基因,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维氏气单胞菌双基因PCR检测方法。验证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同时应用该方法对模拟污染样本... 为了建立维氏气单胞菌双基因PCR检测方法,以维氏气单胞菌ATCC35624基因组DNA为模板,选取16SrRNA和核酸酶基因为靶基因,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维氏气单胞菌双基因PCR检测方法。验证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同时应用该方法对模拟污染样本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应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出大小约880bp和320bp的DNA片段,通过序列比对分析,16SrRNA基因片段、exu基因片段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维氏气单胞菌ATCC35624株的的同源性均为99%,方法的敏感性较高,能检测到的DNA浓度达到了1.58×10-4 ng/μL,特异性较强,只有维氏气单胞菌标准株及分离株结果呈阳性;人工模拟污染试验显示,该方法的样本检出率达到了90%,高于细菌分离培养的检出率73.3%。建立的维氏气单胞菌双基因PCR检测方法可以克服传统生化鉴定的不足,为维氏气单胞菌的检测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16SrRNA 核酸酶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维氏气单胞菌感染下乌鳢头肾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差异基因的筛选
2
作者 单晓枫 杨滨僮 +6 位作者 康元环 夏京津 龙继兵 吴同垒 陈龙 孟庆峰 钱爱东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68-971,共4页
为筛选乌鳢(Channa argus)抗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相关基因信息,本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A.veronii感染乌鳢头肾消减cDNA文库,经鉴定和测序,共获得202条差异表达序列标签(EST),其中,73个序列未检索到同源性,其余129... 为筛选乌鳢(Channa argus)抗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相关基因信息,本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A.veronii感染乌鳢头肾消减cDNA文库,经鉴定和测序,共获得202条差异表达序列标签(EST),其中,73个序列未检索到同源性,其余129条序列按可能功能共分为6大类,免疫相关基因序列25条,占总数的13%。该研究结果为探索乌鳢抗A.veronii感染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维氏气单胞菌 抑制性消减杂交 表达序列标签
下载PDF
茵陈蒿合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小尾寒羊附红细胞体病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贝妮 侯佳妮 +1 位作者 杨滨僮 温伟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123,共2页
羊附红细胞体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主要特征是高热、贫血、黄疸、精神萎靡、体型消瘦和繁殖障碍等,最终衰竭而死,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来,本课题组采用茵陈蒿合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小尾寒... 羊附红细胞体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传染性强,致死率高。主要特征是高热、贫血、黄疸、精神萎靡、体型消瘦和繁殖障碍等,最终衰竭而死,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来,本课题组采用茵陈蒿合黄连解毒汤加味治疗小尾寒羊附红细胞体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红细胞体病 小尾寒羊 人畜共患病 繁殖障碍 茵陈蒿 黄连解毒汤加味 致死率 常见疾病
下载PDF
维氏气单胞菌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4
作者 康元环 张冬星 +4 位作者 杨滨僮 张贺亮 孙武文 单晓枫 钱爱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2-459,465,共9页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eronii)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及水生生物共患病原菌,可引起人类胃肠炎、腹膜炎、败血症和外伤感染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且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对A.veronii的病原学、临床特征、...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eronii)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及水生生物共患病原菌,可引起人类胃肠炎、腹膜炎、败血症和外伤感染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而且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对A.veronii的病原学、临床特征、国内外流行现状以及致病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旨在为该菌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临床特征 毒力因子 致病机理
下载PDF
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治疗
5
作者 陈贝妮 侯佳妮 杨滨僮 《四川畜牧兽医》 2021年第10期55-56,共2页
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也称氮尿症,是能量物质代谢紊乱,引起乳酸大量蓄积于肌肉和血液中,以致马腰、臀部肌肉肿胀、变性的代谢障碍性疾病。急性型病例常突然发病,以后躯腰臀部肌肉麻痹、僵硬及变性,出现运动障碍以及排红褐色尿液为特征... 马麻痹性肌红蛋白尿病也称氮尿症,是能量物质代谢紊乱,引起乳酸大量蓄积于肌肉和血液中,以致马腰、臀部肌肉肿胀、变性的代谢障碍性疾病。急性型病例常突然发病,以后躯腰臀部肌肉麻痹、僵硬及变性,出现运动障碍以及排红褐色尿液为特征。亚急性型病例多无明显红褐色尿,只见后肢跛行及呈犬坐状。马匹饲料以豆粕、玉米面为主,且使役不合理时,本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型 代谢障碍性疾病 肌肉麻痹 运动障碍 腰臀部 肌肉肿胀 玉米面 豆粕
下载PDF
不同宿主来源的维氏气单胞菌外膜蛋白AⅡ基因的克隆及比较 被引量:9
6
作者 康元环 杨滨僮 +4 位作者 孟庆峰 陈龙 单晓枫 王惠 钱爱东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1-276,共6页
为探讨外膜蛋白AⅡ(OMPAⅡ)作为维氏气单胞菌共同保护性抗原的可能性,对不同宿主来源的维氏气单胞菌OMPAⅡ基因进行了克隆,获得了1 100bp左右的目的基因,并利用多种生物学软件对其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宿主来源的维氏气单胞菌O... 为探讨外膜蛋白AⅡ(OMPAⅡ)作为维氏气单胞菌共同保护性抗原的可能性,对不同宿主来源的维氏气单胞菌OMPAⅡ基因进行了克隆,获得了1 100bp左右的目的基因,并利用多种生物学软件对其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宿主来源的维氏气单胞菌OMPAⅡ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95.1%以上,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7.3%以上,而且所有分析序列均具有明显的保守结构域,说明不同宿主来源的维氏气单胞菌OMPAⅡ具有很高的保守性;相对于ATCC35624和YP004393583.1来说,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CVCC3700、QXF、WL161、NJ34、NN725和BAF63175.1的OMPAⅡ基因缺失了3个碱基(CAA)。本研究结果为OMPAⅡ作为维氏气单胞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候选成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宿主 维氏气单胞菌 OMPA Ⅱ基因 克隆
原文传递
旋毛虫与肝癌细胞相关基因CK-1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被引量:4
7
作者 左绍志 张桐嘉 +7 位作者 常乐 杨滨僮 宫鹏涛 李建华 杨举 李赫 张国才 张西臣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476-479,483,共5页
目的原核表达旋毛虫与肝癌细胞相关基因CK-1,并进行鉴定。方法以旋毛虫cDNA为模板,PCR扩增CK-1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CK-1,转化感受态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IPTG分别诱导表达3、4、5 h,... 目的原核表达旋毛虫与肝癌细胞相关基因CK-1,并进行鉴定。方法以旋毛虫cDNA为模板,PCR扩增CK-1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CK-1,转化感受态大肠埃希菌(E.coli)BL21(DE3),IPTG分别诱导表达3、4、5 h,表达产物进行12%SDS-PAGE分析。以纯化的旋毛虫肌幼虫免疫小鼠制备鼠抗旋毛虫肌幼虫阳性血清,以H7402细胞免疫小鼠制备鼠抗H7402全细胞蛋白阳性血清,以重组CK-1蛋白免疫小鼠制备鼠抗CK-1蛋白阳性血清,分别以其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ET-28a(+)-CK-1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IPTG最佳诱导时间为4 h,表达的重组CK-1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7.5%;重组CK-1蛋白可被鼠抗旋毛虫肌幼虫阳性血清和鼠抗H7402全细胞蛋白阳性血清识别,鼠抗CK-1蛋白阳性血清可识别旋毛虫肌幼虫蛋白和H7402全细胞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38 500处均可见特异性条带,表明重组CK-1蛋白是一个交叉抗原,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结论原核表达了旋毛虫CK-1基因,为进一步研究旋毛虫的抗肿瘤效应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肝癌细胞 CK-1基因 原核细胞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新孢子虫表面抗原P40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滨僮 赵权 +7 位作者 贺鹏飞 常乐 宫鹏涛 李建华 杨举 李赫 张国才 张西臣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6期789-792,共4页
目的克隆并原核表达新孢子虫表面抗原P40基因。方法 PCR扩增新孢子虫表面抗原P40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P40,转化入大肠埃希菌Rosseta(DE3),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 目的克隆并原核表达新孢子虫表面抗原P40基因。方法 PCR扩增新孢子虫表面抗原P40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P40,转化入大肠埃希菌Rosseta(DE3),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结果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P40经PCR及双酶切鉴定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P40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0 000,有效识别鼠抗新孢子虫阳性血清。结论成功在Rosseta(DE3)中表达了新孢子虫表面抗原P40基因,为新孢子虫病疫苗的研制及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孢子虫 P40基因 原核细胞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检测鹿新孢子虫感染的双抗夹心Dot-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田来明 杨滨僮 +7 位作者 李智鹏 张桐嘉 宫鹏涛 李建华 王全楷 杨举 李赫 张西臣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建立检测鹿新孢子虫感染的双抗夹心Dot-ELISA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以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A490值对应Dot-ELISA方法显色结果的方式,建立双抗夹心Dot-ELISA方法检测结果判定标准,确定HRP标记的抗犬新孢子虫MIC6单克隆抗体1H11、... 目的建立检测鹿新孢子虫感染的双抗夹心Dot-ELISA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以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A490值对应Dot-ELISA方法显色结果的方式,建立双抗夹心Dot-ELISA方法检测结果判定标准,确定HRP标记的抗犬新孢子虫MIC6单克隆抗体1H11、包被抗体(抗犬新孢子虫MIC6单克隆抗体1A1)、待测血清的最佳工作浓度,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重复性及灵敏度进行验证。用建立的方法检测79份鹿血清,并与双抗夹心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确定该方法 HRP-H11抗体的最佳稀释度为1∶100,包被抗体最适工作浓度为0.3μg/片,待测血清稀释度为1∶8。自然感染犬新孢子虫的鹿阳性血清的敏感性稀释度为1∶64,与弓形虫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敏感性、特异性较强;自然感染新孢子虫的鹿阳性血清3次检测结果重复性较好。该方法检测的76份鹿血清中,阳性12份,阳性率为15.2%,与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建立的双抗夹心Dot-ELISA方法可用于检测鹿群感染新孢子虫循环抗原,为新孢子虫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孢子虫 鹿 双抗夹心Dot-ELISA方法 MIC6
原文传递
抗犬新孢子虫MIC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10
作者 田来明 杨滨僮 +7 位作者 张桐嘉 宫鹏涛 李建华 王全楷 杨举 李赫 王伟丽 张西臣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565-1568,共4页
目的制备抗犬新孢子虫MIC6单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用重组蛋白p GEX-MIC6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收集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对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后,经腹腔注射BALB/c小鼠,制备腹水,鉴定单抗的亚类。采用辛酸... 目的制备抗犬新孢子虫MIC6单克隆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用重组蛋白p GEX-MIC6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收集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对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后,经腹腔注射BALB/c小鼠,制备腹水,鉴定单抗的亚类。采用辛酸-硫酸铵法结合蛋白亲和层析柱纯化腹水,SDS-PAGE分析抗体的相对分子质量,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及特异性,BCA蛋白浓度检测试剂盒测定抗体浓度。结果最终获得两株能稳定分泌新孢子虫MIC6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A1和1H11,分泌的抗体分别属于Ig G1和Ig G2b亚类。纯化后的腹水经SDS-PAGE分析,分别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0 000的重链和25 000的轻链条带,纯化效果较好;1A1和1H11的腹水效价分别为5.12×104和1.024×105,浓度分别为0.935和2.010 mg/ml,两株单抗均能特异性识别新孢子虫,与弓形虫无交叉反应。结论制备的抗犬新孢子虫MIC6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强,为进一步研究新孢子虫MIC6的生物学功能及建立特异敏感的新孢子虫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孢子虫 MIC6 单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细菌基因敲除策略及其在维氏气单胞菌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康元环 杨滨僮 +1 位作者 单晓枫 钱爱东(校)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698-702,共5页
基因敲除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基因功能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中。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 veronii)是气单胞菌科气单胞菌属的一种,近年来,该菌引发疾病的报道逐年增多,因此,... 基因敲除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基因功能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中。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 veronii)是气单胞菌科气单胞菌属的一种,近年来,该菌引发疾病的报道逐年增多,因此,对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细菌不同基因敲除策略及其在A. veronii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旨在为A. veronii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敲除技术 维氏气单胞菌 基因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