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理论内涵、构建导向及当代价值
1
作者 杨煌辉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分配正义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问题指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既批判了传统政治哲学的抛开历史谈正义,又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脱离生产谈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但其作为分配... 分配正义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问题指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既批判了传统政治哲学的抛开历史谈正义,又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脱离生产谈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但其作为分配正义的实现又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按需分配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分配方式,彰显出对分配正义的历史维度的超越。构建需要本位的社会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指向。发展以“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的内涵式社会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提出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需分配 分配正义 美好生活 需要本位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人”的三重维度——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煌辉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考问“人的存在”是哲学的永恒议题。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阐述才彰显出它的科学性内涵。马克思从现实性、本质性及发展性等角度对人的存在样态进行了理论思索,全面立体展现出“人”的内容。“现实的人”概念是历史唯物... 考问“人的存在”是哲学的永恒议题。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阐述才彰显出它的科学性内涵。马克思从现实性、本质性及发展性等角度对人的存在样态进行了理论思索,全面立体展现出“人”的内容。“现实的人”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长点,对这一概念有效展开所形成的对社会结构性和历史性问题的审视,又是批判理论的旨趣所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可概括出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三重内蕴:劳动(实践)构成了人的现实存在;社会关系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自由时间发展出人的积极存在。梳理“现实的人”在不同语境所表达的问题关切,有助于深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及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劳动 社会关系 自由时间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辩证法——以价值为线索
3
作者 杨煌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7-55,共9页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辩证法,深刻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价值(资本关系)的异化。以价值为线索,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价值−抽象劳动”现象进行了历史辩证法解构,阐释出劳动的本质经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得以高级回复和历史重建,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辩证法,深刻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价值(资本关系)的异化。以价值为线索,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价值−抽象劳动”现象进行了历史辩证法解构,阐释出劳动的本质经异化的积极扬弃而得以高级回复和历史重建,在“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呈现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主导型社会”“价值−抽象劳动主导型社会”“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确证型社会”的特征与走向。建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劳动对象性关系,是发展及确证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指向。当前,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重新审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于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劳动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劳动价值论
下载PDF
人的生产性:基于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观点的重思
4
作者 杨煌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6-74,共9页
从哲学角度看,人的生产性是人对异己对象的否定及超越所彰显出的独特本质。人本身就是生产力,但人只有能动地建构生产关系才能发挥出现实的生产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的生产性展开的两个方面,二者的矛盾运动辩证统一在以人的发展... 从哲学角度看,人的生产性是人对异己对象的否定及超越所彰显出的独特本质。人本身就是生产力,但人只有能动地建构生产关系才能发挥出现实的生产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的生产性展开的两个方面,二者的矛盾运动辩证统一在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之中。人的活动具有生产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又是资本批判理论必须加以审视及深化的本质性问题。当马克思将资本把握为生产关系,并通过剩余价值论揭示资本历史地对人的本质造成异化与遮蔽时,表明马克思对人的生产性的考察从“生产力”的唯物主义证明转向“生产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对这一理路的厘清有助于深化认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 历史辩证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下载PDF
人的存在样态变迁中公共精神的生成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曾楠 杨煌辉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40,共6页
公共精神是人们基于公共交往表现出来的关心公共利益、参与公共生活,以公共善为旨归的精神标识与行为方式。考察人的存在样态历经"人与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自由全面发展"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 公共精神是人们基于公共交往表现出来的关心公共利益、参与公共生活,以公共善为旨归的精神标识与行为方式。考察人的存在样态历经"人与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自由全面发展"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道德人""经济人""和谐人"是人的存在样态变迁中的事实表征。与此相应,公共精神呈现虚无与遮蔽、出场与异化、理性与自觉的生成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精神 “道德人” “经济人” “和谐人”
下载PDF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2
6
作者 杨煌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65-73,共9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我国生态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意蕴展现出三重逻辑:一是合理性逻辑体现了矛盾分析法的正确运用;二是科学性逻辑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三是人民性逻辑反映了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的历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我国生态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意蕴展现出三重逻辑:一是合理性逻辑体现了矛盾分析法的正确运用;二是科学性逻辑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三是人民性逻辑反映了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的历史推动者和享有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顺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关系,清晰了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指向,深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认识,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创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新发展 人与自然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野中习近平“两山”论的三重意蕴:联系 规律 主体 被引量:2
7
作者 杨煌辉 《社科纵横》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理念内容精简却富含辩证观及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充分运用与思想凝练: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它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及发展的观点;从规律认识的角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理念内容精简却富含辩证观及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充分运用与思想凝练: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它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及发展的观点;从规律认识的角度看,它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公共产品的角度看,它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意愿。作为“五位一体”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环节,美丽中国建设是党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郑重承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辩证厘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生产关系与自然关系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新局的新时代背景下,它的提出为党的事业整体性、全面性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辩证 唯物 人与自然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辩证法内蕴——以“异化劳动”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煌辉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年第1期9-18,共10页
【目的/意义】"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概念,又是剩余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批判所指涉的重要问题域,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论述,重析"异化劳动&qu... 【目的/意义】"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概念,又是剩余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批判所指涉的重要问题域,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论述,重析"异化劳动"所彰显出的辩证法内蕴,对于正确理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劳动异化导致劳动与资本对立。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对其辩证结构作深入阐释,能清楚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维度。【结论/发现】首先,"异化劳动"的批判性内涵是马克思重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依据;其次,"异化劳动"对"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历史透析是马克思建构合理生产方式的重要方法;再次,"异化劳动"作为资本的否定性辩证法,展现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的历史批判力与判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异化劳动 辩证法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建构
9
作者 杨煌辉 曾楠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03-108,共6页
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人类文明迈进“世界历史”,就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具有两面性,即人类生存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当代延续与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 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人类文明迈进“世界历史”,就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具有两面性,即人类生存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当代延续与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通往“自由人联合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和现实建构。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迈向共同体(联合体)态势是人类发展共同“议题”;深切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走向“自由人联合体”宏大历史逻辑的时代“点题”;深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有效解决当前世界和平、发展和治理困局的“破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由人联合体 世界历史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的生成逻辑——以人民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煌辉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29-35,共7页
人民性标识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党品格。“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历史密码、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动力,铸就出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的磅礴伟力。领导人... 人民性标识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党品格。“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历史密码、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动力,铸就出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的磅礴伟力。领导人民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理论逻辑;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历史逻辑;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认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实践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回首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光辉历程,党的领导力历久弥坚正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信、历史自觉与实践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力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观照
11
作者 杨煌辉 曾楠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7,71,共8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的凝练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集中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在于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观照其价值论,它从三个层面回答了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的凝练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集中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在于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观照其价值论,它从三个层面回答了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观照其条件论,它是国力较量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价值召唤,是多元文化中的价值主流和引领;观照其整体论,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和谐共在的价值表征;观照其过程论,它的民族性、社会主义性、时代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发展,并以此确证其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软实力 国家 社会 公民
下载PDF
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的三重历史意蕴——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视角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卓红 杨煌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38,共10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从剩余价值的本质、实现及转化形式等几个方面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问题。运用历史辩证法对剩余价值概念作历史剖析,是马克思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关键,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从剩余价值的本质、实现及转化形式等几个方面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问题。运用历史辩证法对剩余价值概念作历史剖析,是马克思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关键,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视角,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具有三重历史意蕴:从人本尺度看,剩余价值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历史起点;从生产尺度看,剩余价值是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杠杆;从社会尺度看,剩余价值社会化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归宿。当前,重读《资本论》,剖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 唯物史观 资本主义
下载PDF
论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三个历史面相
13
作者 杨煌辉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年第3期15-23,共9页
【目的/意义】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成果及当代延续。阐解马克思对社会革命的相关论述,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具有理论意义,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目的/意义】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成果及当代延续。阐解马克思对社会革命的相关论述,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具有理论意义,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当代价值。【设计/方法】通过文本梳理,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呈现三个历史面相:(1)社会革命的客观性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2)社会革命的主体性是人对历史能动创造;(3)社会革命的彻底性是充分实现生产力社会化。【结论/发现】三者互相渗透、逻辑互证,彻底的社会革命以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目的,客观条件与主体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动力支撑,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社会革命的目的最终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革命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社会化
下载PDF
“四个伟大”:深化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
14
作者 杨煌辉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2-38,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提出“四个伟大”,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四个伟大”辩证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提出“四个伟大”,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四个伟大”辩证统一、相互贯通,是深化对“三大规律”的科学认识:建设伟大工程是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进行伟大斗争是深化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伟大” 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下载PDF
认同视域中我国制度生成优势考察:赋值 赋权 赋能
15
作者 杨煌辉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1-49,共9页
制度认同,是公民对国家存在的合法性承认,亦是对国家优势的基本认可与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奋斗争取中得来的,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认可。认同视域中,我国制度生成具有三方面优势:“以人民为中心... 制度认同,是公民对国家存在的合法性承认,亦是对国家优势的基本认可与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从奋斗争取中得来的,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认可。认同视域中,我国制度生成具有三方面优势:“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制度生成的赋值优势,增强了人民幸福感认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制度生成的赋权优势,增强了人民安全感认同;“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制度生成的赋能优势,增强了人民获得感认同。这三个优势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制度优势 幸福感 获得感 安全感
下载PDF
以三个视角重析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历史启示
16
作者 杨煌辉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2-22,共11页
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内容深刻体现在关于人类解放、社会规律和生产力社会化等方面的论述中。以这三个视角重析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展现出深刻的历史启示:首先,社会革... 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内容深刻体现在关于人类解放、社会规律和生产力社会化等方面的论述中。以这三个视角重析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展现出深刻的历史启示: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解放的必然要求;其次,社会革命是社会规律发展的必然环节;再次,社会革命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必然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成果,又是当代延续。深入挖掘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历史内涵,对理解中国社会革命特点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革命 社会规律 人类解放
下载PDF
从人民信仰、信心、信任中领略党奋斗百年的领导伟力
17
作者 杨煌辉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5期6-10,共5页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久弥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使党从人民获得信仰的力量;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使党从人民获得信心的力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久弥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所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使党从人民获得信仰的力量;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使党从人民获得信心的力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党从人民获得信任的力量。党的领导伟力深刻体现在人民对党的理论信仰、事业信心、执政信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 信心 信任 领导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