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是简单的交叠国学与汉学
1
作者 杨煦生 《大学(指南)》 2012年第8期32-33,共2页
国学与汉学这两个题目超大,我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个的共同语境里,并且跟另外一个关键词“时代精神困境”连接在一起。我从特殊角度来讲讲这两个被用得很广泛,但内涵和定义有很多歧义、冲突的非常模糊的概念。
关键词 汉学 国学 精神困境 关键词 特殊角 概念
下载PDF
此何人哉?——关于徐梵澄的对话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波 杨煦生 《社会科学论坛》 2006年第7期72-95,共24页
关键词 徐梵澄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文集》 世界宗教 副教授 文学院 研究所
下载PDF
东西迷思与自性危机——中国现代性问题札记 被引量:4
3
作者 杨煦生 《开放时代》 CSSCI 2009年第5期54-68,共15页
在关于中国现代性的所有话语中,关于"东"与"西"的言说迄今依然是一个恒定的主题。本文把"导向危机"置于"自性危机"的视野中加以考察,试图以此展开中国现代性反思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 中国现代性 现代性问题 自性 札记 现代性反思 “西” “东”
原文传递
“Identity”的多元意涵及其在当前中国语境中的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煦生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4年第1期36-43,共8页
本文试图还原"identity"一词在汉语迻译过程中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不同的领域产生的诸如"同一性"、"认同"、"身份"等相去甚远的各种译法中的多元意涵,并以"自性"... 本文试图还原"identity"一词在汉语迻译过程中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不同的领域产生的诸如"同一性"、"认同"、"身份"等相去甚远的各种译法中的多元意涵,并以"自性"一词作为"identity"的较为理想的诠释性解读。本文认为,"自性"是每一个体对自身的生存、生命的一种"认同"。"自性"一词有利于完成"认同"观念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转化、从实存到意义的视野转移,因此有助于开启新的社会精神生活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NTITY 同一性 认同 身份 自性 中国语境
原文传递
汉学:回溯与前瞻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煦生 《瞭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35-35,共1页
中国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醒觉和关注,正使一种开放的、面向未来的。
关键词 汉学研究 中国学术界 回溯 文化主体性 面向未来 对话式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的精神之维
6
作者 杨煦生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5年第4期23-27,共5页
一随着中央政府关于"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的出台,有关"丝路"的各种言说,一时占据了官方和民间各方的视野,成为各方,尤其是学界的热议话题。(根据未经证实的传闻,单单西安一地,新增各种官方、非官方的有关"一... 一随着中央政府关于"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的出台,有关"丝路"的各种言说,一时占据了官方和民间各方的视野,成为各方,尤其是学界的热议话题。(根据未经证实的传闻,单单西安一地,新增各种官方、非官方的有关"一带一路"的机构逾百,可见这种热度之一斑。)在所有关于丝路的言说之中,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议题自然而然地占据核心。这确实是丝路话题的题中历来必有之义——丝绸之路作为一道连接"中国"与"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经济 政治议题 文化中心 信仰问题 精神主题 美洲大陆 古代中国 汉帝国 希伯来文 自我确认
原文传递
文化认同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专项学术讨论会
7
作者 徐新建 陈廷湘 +11 位作者 曹顺庆 汤晓青 杨煦生 蔡华 彭文斌 尹富 彭兆荣 额尔根巴雅尔 陈晓军(录音整理及标注) 张波(录音整理及标注) 李冬梅(录音整理及标注) 张馨雅(录音整理及标注) 《文化遗产研究》 2015年第2期3-16,共14页
2014年12月13日,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举办了“藏羌彝走廊的文化资源及民族遗产的符号学研究”研讨会。其中设立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专场,由徐新建教授和尹富教授主持,曹顺庆、陈廷... 2014年12月13日,四川大学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举办了“藏羌彝走廊的文化资源及民族遗产的符号学研究”研讨会。其中设立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专场,由徐新建教授和尹富教授主持,曹顺庆、陈廷湘、汤晓青、蔡华、彭兆荣、杨煦生、彭文斌、额尔根巴雅尔等参与讨论、交流。现整理与会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学术讨论会 文化认同 共同体 四川大学 民族遗产 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科学”与“学科”:关于知识体系和科学概念的分梳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煦生 《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第1期137-152,共16页
2016年11月初,北京大学蔡华教授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一场题为'社会科学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为科学'的专题讨论会,参会人员主要有北京大学蔡华教授、北京大学杨煦生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哈佛大学赫茨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 2016年11月初,北京大学蔡华教授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一场题为'社会科学在什么意义上能够成为科学'的专题讨论会,参会人员主要有北京大学蔡华教授、北京大学杨煦生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哈佛大学赫茨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教授、意大利人类学家马力罗(Roberto2016年11月12日,杨煦生教授应邀到四川大学举办讲座,继续阐述有关'精神科学'及其知识分类、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演变等问题。此次讲座不仅是杨教授对上次讨论会的重要补充,也是继北京大学高峰对话后的第二次延伸讨论。讲座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251会议室举行,参会者主要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徐新建教授、道教与宗教研究所李裴教授,以及人类学、文字学、哲学等学科的硕、博士研究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座 学科 新建 科学 教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