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C规划方法的稀疏临近支持向量机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琳希 李国权 《运筹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126,共12页
为了提高临近支持向量机(PSVM)的数值表现,在PSVM的模型中引入了l0-范数正则项,提出了稀疏临近支持向量机模型(SPSVM),从而提高分类器的特征选择能力。然而带有l0-范数正则项的问题往往是NP-难问题,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采用非凸连续函数近... 为了提高临近支持向量机(PSVM)的数值表现,在PSVM的模型中引入了l0-范数正则项,提出了稀疏临近支持向量机模型(SPSVM),从而提高分类器的特征选择能力。然而带有l0-范数正则项的问题往往是NP-难问题,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采用非凸连续函数近似l0-范数,并通过适当的DC分解将问题转化成DC规划问题进行求解,同时还讨论了算法的收敛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在仿真数据还是在实际数据中,所提出的方法是比较有效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支持向量机 稀疏优化 DC规划 特征选择
下载PDF
新型酒精性肝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2
作者 黄东东 沃璐璐 +6 位作者 阮昕 许雅芊 龚一鸣 杨琳希 李雪川 康月苧 贺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06-913,共8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的、模拟酒精性肝病(ALD)患者饮酒模式的新型ALD小鼠模型(ALDNM)。方法·在Lieber-De Carli模型基础上,结合Gao-Binge模型,使用自主设计的饲喂瓶和饲料配方,通过慢性喂养加急性灌胃法建立ALDNM模型:给予小鼠...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的、模拟酒精性肝病(ALD)患者饮酒模式的新型ALD小鼠模型(ALDNM)。方法·在Lieber-De Carli模型基础上,结合Gao-Binge模型,使用自主设计的饲喂瓶和饲料配方,通过慢性喂养加急性灌胃法建立ALDNM模型:给予小鼠5 d液体对照饲料适应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乙醇组,每组10只;乙醇组小鼠自第6日饲喂乙醇占热量比为30%的饲料10 d,第16日上午2组小鼠各自以31.5%乙醇或等热量的糊精溶液灌胃,9 h后收集标本。比较Lieber-De Carli模型和ALDNM模型小鼠的一般情况、肝脏病理学改变和血清学指标;利用油红O染色和三酰甘油(TAG)检测,明确ALDNM小鼠肝脏脂质含量;利用realtime PCR检测ALDNM模型肝组织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肪酸合成酶(Fas)、超长链脂肪酸延伸酶6(Elovl6)、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1)等基因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蛋白中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p-STAT3)的变化。结果·Lieber-De Carli模型小鼠一般状态较差,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无明显变化。ALDNM模型中,乙醇组小鼠肝细胞极度肿胀呈圆形,体积增大,细胞质内充满大量脂肪空泡;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乙醇组小鼠肝细胞内呈现深浅不等的油红O着色;乙醇组小鼠肝重指数、肝脏TAG含量、血清GPT和GOT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清HDL明显降低;而且,ALDNM乙醇组小鼠肝脏中炎症通路和脂质合成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成功建立了ALDNM模型;该模型操作简单,构建时间短,费用低,能较好地模拟ALD患者饮酒模式和发病过程,且具有小鼠进食量平稳、重复性好、肝脏损伤明显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小鼠 动物模型 炎症信号通路 脂质合成信号通路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特征融合的轻量级人脸活体检测方法 被引量:7
3
作者 皮家甜 杨杰之 +5 位作者 杨琳希 彭明杰 邓雄 赵立军 唐万梅 吴至友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658-3665,共8页
人脸活体检测是人脸识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身份验证的安全性尤为重要。针对人脸识别过程存在照片、视频、面具、头套、头模等欺骗手段,通过Intel Realsense相机采集人脸RGB图和深度图信息,并在MobileNetV3的基础上提出了特征融... 人脸活体检测是人脸识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身份验证的安全性尤为重要。针对人脸识别过程存在照片、视频、面具、头套、头模等欺骗手段,通过Intel Realsense相机采集人脸RGB图和深度图信息,并在MobileNetV3的基础上提出了特征融合的轻量级活体检测网络,将深度图与RGB图的特征融合起来并且进行端到端的训练。而为了解决深度学习中参数量较大以及网络尾部对于权重区域的区分的问题,提出在网络尾部采用Streaming Module以减少网络参数量并且对权重区域进行区分。在CASIA-SURF数据集以及所制作的CQNU-LN数据集上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两个数据集上均于TPR@FPR=10E-4的级别上达到了95%的精度,相较对比方法中精度最高的ShuffleNet分别提高了0.1%和0.05%;在所制作的CQNU-3Dmask数据集上,所提方法于TPR@FPR=10E-4的级别达到了95.2%的精度,比仅训练RGB图或仅训练深度图的方法分别提升了0.9%和6.5%,并且,模型的参数文件的大小仅为1.8 MB,每秒浮点数运算量(FLOPs)仅为1.5×10^6。该方法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对提取到的人脸进行准确的实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卷积神经网络 人脸活体检测 多模态特征融合 轻量级网络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的深度学习算法对直径≤5cm胃的胃肠间质瘤鉴别诊断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顾佳毅 史豪庭 +5 位作者 杨琳希 沈逸卿 王紫馨 冯琦 汪明 曹晖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96-803,共8页
目的增强CT是术前诊断和评估胃黏膜下肿瘤(SMT)恶性潜能的重要检查手段,在区分直径>5 cm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和胃良性SMT中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拟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基于增强CT的鉴别诊断模型GISTNet,评估其在术前鉴别直径... 目的增强CT是术前诊断和评估胃黏膜下肿瘤(SMT)恶性潜能的重要检查手段,在区分直径>5 cm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和胃良性SMT中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拟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基于增强CT的鉴别诊断模型GISTNet,评估其在术前鉴别直径≤5 cm的胃GIST和其他胃SMT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4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连续性收治的181例接受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肿瘤直径≤5 cm胃SMT患者,排除13例CT图像质量不佳者,共计16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07例为GIST,61例为非GIST的SMT(non⁃GIST),其中术后病理27例为平滑肌瘤,24例为神经鞘瘤,6例为异位胰腺,4例为脂肪瘤。病例纳入标准:(1)手术前经增强CT诊断为胃SMT的患者;(2)术前完善胃镜且活检病理未见异型细胞;(3)临床、病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手术前接受过抗肿瘤药物治疗;(2)无影像或任何原因导致的CT图像质量不佳;(3)术后病理诊断为除GIST外的其他胃恶性肿瘤。将研究对象根据留出法(hold⁃out method)随机划分为GIST鉴别诊断模型(GISTNet)的训练集(148例)和测试集(20例),用于GISTNet诊断模型的训练及其性能评估。GISTNet模型建立后,在测试集采用5个指标进行评估,即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的曲线下面积(AUC)。进一步将GISTNet诊断模型与现有文献报道的传统影像学征象所组成的模型比较。此外,为了比较深度学习模型与影像科医生对胃SMT影像诊断的准确性,3位工作经验分别为3、9、19年的影像科医生、在隐藏临床病理信息的情况下,对测试集中的样本进行判断,将3位医生的准确率与GISTNet模型相对比。结果GISTNet模型在测试集上获得了0.900(95%CI:0.827~0.973)的AUC,当阈值为0.345时,GISTNet模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7%,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为100%。GISTNet模型的准确率为83%,优于GIST⁃Risk模型(75%)和两位低年资影像科医生(60%和65%),并与工作经验为19年的影像科医生接近(80%)。结论基于增强CT的深度学习算法对术前鉴别直径≤5 cm的胃GIST和其他胃SMT具有良好、可靠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鉴别诊断 计算机断层摄影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一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沈艳莹 李晓琦 +7 位作者 杨琳希 方勇 聂明明 何子锐 侯英勇 曹晖 汪明 沈坤堂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04-813,共10页
目的探讨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纯合性”突变定义为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GIST的KIT/PDGFRA基因的状态时,表现... 目的探讨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纯合性”突变定义为应用一代测序法检测GIST的KIT/PDGFRA基因的状态时,表现为测序图中只有突变型基因序列,缺乏野生型序列或突变型基因序列的峰高远高于野生型基因序列(>3倍);“杂合性”突变定义为在测序图中表现为突变型基因序列与野生型基因序列同时存在,且峰高相近(≤3倍)。收集2008年1月至2021年5月上海4家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70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4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6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例)]确诊为GIST并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9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排除围手术期死亡、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靶向药物治疗效果,疗效评价采用Choi标准,分为肿瘤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病变(SD)和肿瘤进展(PD)。纳入同期经过手术完整切除的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高危GIST患者230例,以及应用伊马替尼(IM)治疗的复发或转移性“杂合性”KIT基因11外显子突变GIST病例117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与“纯合性”突变的GIST患者组成1∶1配对进行生存分析,比较经手术完整切除的两组高危GIST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以及复发或转移性的两组GIST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在92例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GIST病例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发病中位年龄62(31~91)岁;原发性GIST 83例。原发高危GIST(53例)、转移性GIST(21例)及复发性GIST(9例)占比90.2%(83/92)。KIT基因“纯合性”突变有90例(88例外显子11,1例外显子13,1例外显子17),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2例(分别为外显子12和外显子18)。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9(8~181)个月。在经手术完整切除的61例原发局限性GIST中,2例为中危GIST、5例为低危GIST、1例为极低危GIST,其中1例中危GIST术后加用了1年IM辅助治疗,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肿瘤复发;其余53例为高危GIST,50例获得随访资料,其中22例在随访期间出现肿瘤复发。在9例直接采用新辅助靶向治疗(IM或阿伐替尼)的病例中,有5例具有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患者的疗效评价均达到过PR。在所有92例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GIST病例中,50例(54.4%)伴有肿瘤转移或在随访期间出现肿瘤复发或进展,12例(13.0%)因肿瘤死亡。匹配后的生存分析显示:在100例手术完整切除的高危GIST中,KIT基因11外显子“纯合性”突变的GIST比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的GIST的DFS更短(中位DFS:72个月比148个月,P=0.015);在60例复发或转移性的具有KIT基因11外显子突变的GIST中,“纯合性”突变的GIST比“杂合性”突变的GIST的PFS更短(中位PFS:38个月比69个月,P=0.0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与GIST的疾病进展有关。相应靶向治疗药物对于具有KIT/PDGFRA基因“纯合性”突变的GIST仍然有效。相比KIT基因11外显子“杂合性”突变的GIST患者,KIT基因11外显子“纯合性”突变的GIST患者手术切除后更容易复发,且复发转移者IM有效控制时间短,预后更差。因此对于这部分病例,仍然有必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KIT/PDGFRA基因 纯合性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分析
原文传递
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手工吻合经验分享 被引量:2
6
作者 顾佳毅 徐佳 +3 位作者 马欣俐 杨琳希 曹晖 邱江锋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84-1084,共1页
食管空肠吻合是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totally laparoscopic total gastrectomy,TLTG)的技术难点,也是阻碍TLTG在临床上广泛开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团队在汲取大量传统手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 食管空肠吻合是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totally laparoscopic total gastrectomy,TLTG)的技术难点,也是阻碍TLTG在临床上广泛开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团队在汲取大量传统手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有系统、可重复的食管空肠手工缝合技术,并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近期效果。本文与同道分享一例由邱江锋教授主刀的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食管空肠手工吻合的手术视频及相关操作经验,谨与同道分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胃切除 完全腹腔镜 食管空肠 仁济医院 手工吻合 手工缝合 手术经验 手术视频
原文传递
伊马替尼血药浓度监测在胃肠间质瘤患者全程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3
7
作者 杨琳希 汪明 +7 位作者 徐润灏 屠霖 庄淳 赵文毅 马欣俐 李敏 张洁 曹晖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1-847,共7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血药浓度监测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服药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经术后病理或穿刺病理证实GIST并接受IM维持治疗者;(2)已连续相同方式服用相同剂量IM至少4周(达到稳态...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血药浓度监测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服药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经术后病理或穿刺病理证实GIST并接受IM维持治疗者;(2)已连续相同方式服用相同剂量IM至少4周(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排除服用IM仿制药者、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以及服用IM同时服用已知显著影响IM药代动力学相关药物者。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期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GIST诊疗中心的185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14例,女性71例;中位年龄60(30~89)岁;晚期患者63例。术前治疗或术后辅助治疗患者均一次口服IM400mg/d,KIT外显子9突变的患者及IM400mg/d治疗期间疾病进展者一次口服IM600mg/d;如患者服药期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则减量或分两次服用。采集外周静脉血(采集时间为:一次服药者为末次服药后22~24h,两次服药者为每天第一次服药前2h内),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患者的IM血药浓度。IM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临床数据相关性分析使用直线回归分析。结果185例患者共采集241份稳态IM药物谷浓度血样。分析结果显示,服药剂量为300mg/d和400mg/d的患者,IM血药浓度分别为(942.4±433.5)μg/L和(1340.0±500.1)μg/L(t=6.317,P<0.001);服药剂量为600mg/d的患者,IM血药浓度为(2188.0±875.5)μg/L,高于剂量为400mg者(t=3.557,P=0.0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服药剂量为300mg/d的患者中,GIST晚期患者的IM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非晚期患者[(795.6±225.8)μg/L和(992.2±484.4)μg/L,t=2.088,P=0.042]。在服药剂量为400mg/d的患者中,年龄>60岁者的IM药物浓度高于年龄≤60岁者[(1461.0±595.3)μg/L比(1240.0±380.9)μg/L,t=2.528,P=0.013];且伴有腹泻的患者其IM药物浓度显著低于无腹泻者[(745.8±249.6)μg/L比(1382.0±486.9)μg/L,t=6.794,P<0.001];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论服药剂量是400mg/d还是300mg/d的患者中,不同性别、原发位置和手术方式以及不同突变基因、不同突变类型、不同服药时间患者间的IM血药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IM服药剂量为300mg/d和400mg/d的患者中,体质量(P=0.004和P=0.019)、体质指数(P=0.016和P=0.042)、体表面积(P=0.007和P=0.028)均与IM血药浓度呈负相关。结论IM血药浓度监测应始终贯穿于接受IM治疗的GIST患者全程化管理中,尤其定期监测药物剂量较低、伴有腹泻、晚期以及高龄患者并制定相应对策,能为其带来较好的治疗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伊马替尼 血药浓度
原文传递
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肿瘤20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徐佳 杨琳希 +2 位作者 顾佳毅 马欣俐 邱江锋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89-791,共3页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治疗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同一手术团队开展的20例十二指肠肿瘤行TLPD患者的术中...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治疗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同一手术团队开展的20例十二指肠肿瘤行TLPD患者的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主刀医生采用左侧站位.采用"三针法"行胰管空肠吻合.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TLPD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42.4±88.9)min,其中,进腹至标本取出时间(204.5±77.4)min,胰肠吻合时间(33.8±10.1)min,胆肠吻合时间(27.9±6.3)min,胃肠吻合时间(17.8±2.8)min.术中出血量(200±142.3)ml.获取淋巴结7~50(中位数18)枚.术后发生胰漏3例(15%),其中A级漏2例,B级漏1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0%(6/20).患者术后(2.3±1.1)d下床活动,(3.6±0.7)d肛门排气,术后住院时间(18.3±11.6)d.术后病理示环周切缘均为阴性,病灶最大径为(3.6±2.8)cm.术后中位随访时间9.6(1~44)个月,期间无患者死亡,且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TLPD治疗十二指肠肿瘤创伤小,恢复快,针对十二指肠肿瘤特点,相应调整改良TLPD手术流程及吻合方式,可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疗效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经胃腔内切除术在贲门周围胃肠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9
作者 杨琳希 王超杰 +1 位作者 曹晖 汪明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99-1103,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胃腔内切除术(LIGS)在贲门周围胃肠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5例贲门周围胃肠间质瘤行LIGS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胃腔内切除术(LIGS)在贲门周围胃肠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5例贲门周围胃肠间质瘤行LIGS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为52(35~69)岁;患者均行LIGS。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间隔为每3个月1次。了解患者远期并发症和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1日。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术中及术后情况。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IGS,无中转开腹或手术方式变更。5例患者术中探查示:3例肿瘤位于贲门小弯侧,2例位于胃底后壁,肿瘤距离贲门齿状线1.5(1.0~3.0)cm。5例患者中,3例具有病理学可评估切缘,分别为0.3、0.8、1.5 cm,2例无可评估切缘但包膜完整。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75(65~112)min,术中出血量为25(15~70)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1~3)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3(2~4)d,引流管留置时间为4(3~5)d,术后住院时间为6(5~8)d。5例患者均无出血、吻合口漏、胃瘫等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胃间质瘤;肿瘤长径为3.0(1.8~5.5)cm,其中2例肿瘤长径≤2.0 cm,3例肿瘤长径≥3.0 cm。5例患者危险度分级为2例极低危,2例低危,1例中危。(2)随访情况。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9(3~15)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吞咽障碍、胃食管反流等远期并发症,CT复查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LIGS可用于治疗贲门周围胃肠间质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贲门 腹腔镜经胃腔内技术 并发症 腹腔镜检查
原文传递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治疗肝巨大转移胃肠间质瘤1例报告
10
作者 杨琳希 浦中婵 +3 位作者 夏雷 耿玮 曹晖 汪明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28-732,共5页
目的:对1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伴肝巨大转移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 目的:对1例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伴肝巨大转移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在胃肠间质瘤肝转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报道1例GIST伴肝巨大转移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例GIST伴肝巨大转移患者在接受标准一线和二线靶向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决定实施ALPPS,完整切除全部进展肿瘤,术后恢复良好。术后5个月CT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采用ALPPS治疗孤立性巨大肝转移GIST是可行且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 肝转移
原文传递
食管空肠手工吻合重建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1
作者 马欣俐 徐佳 +5 位作者 顾佳毅 杨琳希 赵恩昊 成功 曹晖 邱江锋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0-685,共6页
目的探讨食管空肠手工吻合重建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5例早期及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例,女11例... 目的探讨食管空肠手工吻合重建在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35例早期及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例,女11例;年龄为(60±10)岁,年龄范围为35~75岁。所有患者行TLTG+食管空肠手工吻合。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术中情况:35例患者均完成TLTG+食管空肠手工吻合。3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305 min(232~406 min),术中出血量为94 mL(50~300 mL),食管空肠手工吻合时间为37 min(20~65 min),术中切除及重建所需耗材费用为13674元(11929~15255元),食管空肠缝合所需耗材费用为491元(223~1044元)。35例患者中,4例术中输血。(2)术后情况:35例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2 d(1~3 d)、术后胃管留置时间为4 d(2~11 d)、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5 d(4~12 d)、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为8 d(5~15 d),术后住院时间为9 d(7~16 d)。35例患者中,3例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胰尾部炎症感染,通过禁食、给予生长抑素减少胰液分泌、充分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于术后第16天顺利出院;1例出现术后小肠不全梗阻,经过胃肠减压、灌肠等治疗解除梗阻症状后,于术后第12天出院;1例发生肺部感染,经对症支持治疗后于术后第9天出院。35例患者未发生围术期吻合口漏、出血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35例患者中,1例患者于术后2个月左右出现食管空肠吻合口狭窄,在内镜下扩张后好转。35例患者远期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9%(1/35)。(3)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5例患者上切缘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及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35例患者中,肿瘤位置位于贲门16例(4例累及食管下段),位于胃体19例;术后肿瘤病理学类型为高中分化腺癌21例,低分化腺癌11例,印戒细胞癌3例;早期胃癌14例,进展期胃癌21例;肿瘤侵犯黏膜固有层及肌层7例,黏膜下层7例,肌层1例,浆膜下层1例,浆膜层17例,浆膜外脂肪组织2例。35例患者TNM分期,ⅠA期14例,ⅠB期2例,ⅡB期4例,ⅢA期3例,ⅢB期4例,ⅢC期8例。35例患者中,有脉管侵犯15例,有神经侵犯16例。35例患者肿瘤直径为3.9 cm(0.6~12.0 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4枚(10~40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2枚(0~11枚)。(4)随访和生存情况:3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个月。35例患者中,1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肿瘤肝转移,带瘤生存,其余34例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TLTG食管空肠手工吻合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 食管空肠手工缝合 安全性 并发症 吻合口漏 腹腔镜检查
原文传递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食管-空肠手工吻合与Roux-en-Y吻合的倾向评分匹配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马欣俐 王亦璜 +5 位作者 顾佳毅 杨琳希 徐佳 张子臻 曹晖 邱江锋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8-634,共7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食管-空肠手工吻合与Roux-en-Y吻合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21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59例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食管-空肠手工吻合与Roux-en-Y吻合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21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159例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7例,女52例;年龄为63(28~79)岁。159例患者中,71例行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采用食管-空肠手工吻合,设为完全腹腔镜组;88例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采用传统Roux-en-Y吻合,设为腹腔镜辅助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术中和术后情况。(3)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159例患者中,112例配对成功,完全腹腔镜组和腹腔镜辅助组各56例。倾向评分匹配前完全腹腔镜组患者年龄,肿瘤位置(贲门部、胃体部)分别为61(30~76)岁,26、45例;腹腔镜辅助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5(28~79)岁,50、38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9,χ^(2)=6.43,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完全腹腔镜组患者性别(男、女),年龄,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肿瘤长径,肿瘤位置(贲门部、胃体部),TNM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40、16例,(62±9)岁,(22.7±2.8)kg/m^(2),22、26、7、1例,3.5(0.6~17.0)cm,24、32例,22、9、25例;腹腔镜辅助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8、18例,(62±10)岁,(22.7±3.2)kg/m^(2),19、32、5、0例,4.0(0.6~15.0)cm,23、33例,21、7、28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7,t=-0.09、-0.04,Z=-0.12、-0.82,χ^(2)=0.04,Z=-0.42,P>0.05)。消除年龄、肿瘤位置因素混杂偏倚,具有可比性。(2)术中和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完全腹腔镜组患者总手术时间,食管-空肠吻合时间,术后24 h疼痛数字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310±49)min,(37±10)min,(2.3±0.8)分,(2.4±0.7)d;腹腔镜辅助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44±77)min,(44±12)min,(3.1±1.2)分,(2.9±1.0)d;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3.05,-4.20,-3.10,P<0.05)。(3)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完全腹腔镜组患者中,6例发生Clavien-Dindo分级2级以上并发症,其中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狭窄、胸腔积液、腹腔感染、肠梗阻各1例,Clavien-Dindo分级2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10.7%(6/56)。腹腔镜辅助组患者中,5例发生Clavien-Dindo分级2级以上并发症,其中吻合口漏2例,腹腔感染、肠梗阻、胆管炎各1例,Clavien-Dindo分级2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8.9%(5/56)。两组患者Clavien-Dindo分级2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P>0.05)。两组吻合口漏患者经穿刺引流、二次手术、保守治疗后好转,其他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与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采用传统Roux-en-Y吻合比较,采用食管-空肠手工吻合的总手术时间和食管-空肠吻合时间更短,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术后恢复更快,两者围手术期安全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 食管-空肠手工缝合 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 倾向评分匹配 疗效
原文传递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D842V突变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晓琦 屠霖 +8 位作者 汪明 马欣俐 杨琳希 沈艳莹 庄淳 赵文毅 邱江锋 赵刚 曹晖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72-879,共8页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PDGFRA)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中少见的一种突变类型,包括D842V位点在内的大多数PDGFRA第18外显子突变患者对伊马替尼具有高度耐药性,其治疗是临床的一大难点。本文探讨PDGFRA-D842V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 目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PDGFRA)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中少见的一种突变类型,包括D842V位点在内的大多数PDGFRA第18外显子突变患者对伊马替尼具有高度耐药性,其治疗是临床的一大难点。本文探讨PDGFRA-D842V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综合治疗效果及预后,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5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GIST诊疗中心接受诊治的71例PDGFRA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基因位点突变情况,将纳入患者分为D842V突变组(47例,66.2%)和非D842V突变组(24例,33.8%),比较D842V突变和非D842V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疗效、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D842V突变组男性28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为60(36~82)岁;非D842V突变组男性1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为62(30~81)岁。比较D842V突变组与非D842V突变组的年龄、性别、原发部位、手术方式、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计数、CD117和DOG1表达情况、Ki-67增殖指数和危险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842V突变组和非D842V突变组CD34阳性率分别为89.4%(42/47)和62.5%(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4,P=0.018)。D842V突变组和非D842V突变组中,未经术前治疗直接行R0切除者分别为44例和22例,因肿瘤破裂行急诊手术R1切除者各1例,经穿刺明确病理及突变类型后未行手术者各1例(其中1例D842V突变患者接受avapritinib治疗获得部分缓解),1例D842V突变患者因外院穿刺结果提示野生型GIST,术前接受了8个月的伊马替尼治疗后行R0切除。术后分别有5例D842V突变和5例非D842V突变的高危GIST患者接受了1年以上的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中位随访时间37(1~153)个月,D842V突变与非D842V突变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2%和100%(P=0.233)。单因素分析显示,核分裂象计数(P=0.002)、Ki-67增殖指数(P<0.001)及危险度分级(P=0.025)是影响D842V突变患者R0切除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因素,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尚不是影响其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PDGFRA-D842V突变与非D842V突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基本相同,根治性切除手术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临床病理特征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行根治性手术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剑知 吴欣 +17 位作者 张鹏 杨琳希 周烨 尹源 冯兴宇 叶再生 周永建 寇有为 刘合利 朱玉萍 赵岩 李永文 邱海波 徐皓 叶志坚 顾国利 汪明 曹晖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56-1070,共1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GIST)行根治性手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我国17家医学中心收治的741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21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21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GIST)行根治性手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我国17家医学中心收治的741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21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21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1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77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77例、广东省人民医院31例、福建省肿瘤医院24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2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5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9例、浙江省肿瘤医院23例、辽宁省肿瘤医院17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7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5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4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46例,女395例;年龄为55(17~86)岁。观察指标:(1)新辅助治疗情况。(2)手术及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4)分层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患者行新辅助治疗期间每3~6个月随访1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每6~12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匹配容差为0.02。结果(1)新辅助治疗情况。741例患者中,34例行新辅助治疗,治疗时间为8(3~44)个月。34例新辅助治疗患者行手术治疗前肿瘤退缩达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分别为21、9、4例。34例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前肿瘤长径为8.0(3.0~26.0)cm,行手术治疗前肿瘤长径为5.3(3.0~18.0)cm,肿瘤退缩比例为31.9%(-166.7%~58.3%)。(2)手术及术后情况。741例患者中,34例行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7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内镜手术分别为633、102、6例;633例开腹手术和10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切除范围为胰十二指肠切除(PD)238例,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497例(十二指肠楔形切除226例、远端胃部分切除55例、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204例、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或节段性十二指肠联合胃大部切除12例)。741例患者中,13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113例,≥Ⅲ级18例。741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4~120)d。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中,术后评估371例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低危、中危,336例为高危。205例高危患者接受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治疗时间为24(6~110)个月。(3)随访情况。741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8(7~150)个月。随访期间,110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转移。741例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8.6%、94.5%,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4%、90.9%、84.9%。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8.5%、94.3%,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4%、91.1%、85.4%。(4)分层分析。①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位置、肿瘤长径、核分裂象计数、改良NIH危险度分级、肿瘤基因信息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总生存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43,0.18,0.22,0.06,0.29,95%可信区间为0.20~0.93,0.09~0.35,0.10~0.50,0.03~0.12,0.09~0.95,P<0.05);肿瘤原发灶位置、肿瘤长径、核分裂象计数、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无病生存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65,0.25,0.25,0.10,95%可信区间为0.41~1.03,0.17~0.37,0.15~0.42,0.07~0.1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位置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肿瘤基因KIT第9外显子突变是影响剔除342例缺失肿瘤基因信息患者后365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2.85,2.73,3.13,95%可信区间为1.12~7.20,1.07~6.94,1.23~7.93,P<0.05)。肿瘤长径>5 cm、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19,2.98,95%可信区间为2.05~4.97,1.99~4.45,P<0.05)。②术后辅助治疗对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预后的影响。336例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中,205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6%、77.3%,131例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3.2%、64.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9,4.44,P<0.05)。205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中,治疗时间<36个月106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1%、58.7%;治疗时间≥36个月99例,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0.0%、91.5%;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92,29.61,P<0.05)。③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疗效比较。具有完整临床资料583例行开腹手术和83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倾向评分匹配前肿瘤原发灶位置(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肿瘤长径(≤5 cm、>5 cm)分别为95、307、147、34例,331、252例和15、46、17、5例,67、16例,两者肿瘤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P>0.05),肿瘤长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3,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患者均为83例,两者肿瘤原发灶位置(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肿瘤长径(≤5 cm、>5 cm)分别为16、39、20、8例,67、16例和15、46、17、5例,67、16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4,0.00,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级),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7例,12、5例,11(5~120)d,92.0%,100.0%和9例,7、2例,11(5~41)d,91.6%,97.3%;两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91,Z=3365.50,χ^(2)=3.02、1.49,P>0.05),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患者不同手术切除范围疗效比较。289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患者中,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分别为156例和133例,两者倾向评分匹配前肿瘤长径(≤5 cm、>5 cm),肿瘤与肠系膜相对位置(对系膜缘、系膜缘)分别为71、85例,28、128例和92、41例,120、13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34,150.10,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均为41例,两者肿瘤长径(≤5 cm、>5 cm),肿瘤与肠系膜相对位置(对系膜缘、系膜缘)均为28、13例,16、2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0,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级),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3例,11、2例,15(9~62)d,94.2%,64.3%和9例,8、0例,15(7~40)d,100.0%,78.8%;两者术后并发症、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34,1.86,P>0.05),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4.50,P<0.05)。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肿瘤原发灶位置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肿瘤基因KIT第9外显子突变是影响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长径>5 cm、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是影响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行开腹手术和行腹腔镜手术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患者,手术切除范围为PD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患者。对于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行术后辅助治疗且治疗时间≥36个月均有利于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肿瘤 胃肠间质瘤 十二指肠 外科治疗 近期疗效 远期预后
原文传递
胃肠间质瘤与腹内型硬纤维瘤病的区别和内在联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倪博 杨琳希 +1 位作者 汪明 曹晖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30-835,共6页
腹内型硬纤维瘤病(IADT)和胃肠间质瘤(GIST)均来源于间叶组织并好发于胃肠道,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极易出现误诊,直接导致患者的预后生存和生活质量受到损害。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对于上述两种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而对于准确诊断及个体... 腹内型硬纤维瘤病(IADT)和胃肠间质瘤(GIST)均来源于间叶组织并好发于胃肠道,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极易出现误诊,直接导致患者的预后生存和生活质量受到损害。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对于上述两种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而对于准确诊断及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同时,IADT和GIST的发病似乎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而系统性研究和讨论的匮乏,使得临床决策和病患管理容易进入陷阱和误区。因而,本文将对两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进行综述,探讨两者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以期为推进更加精准化和个体化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研究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硬纤维瘤病 腹内型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