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都河-孔雀河流域运行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与实现
1
作者 贺金良 张鹏 +2 位作者 杨疆卫 杨世伟 谢镇泽 《智能物联技术》 2024年第2期73-76,共4页
开都河-孔雀河(以下简称开-孔河)是塔里木河流域的重要支流,对我国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开-孔河流域沿线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系统,通过可视化展示系统、水情数据统计分析、... 开都河-孔雀河(以下简称开-孔河)是塔里木河流域的重要支流,对我国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开-孔河流域沿线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系统,通过可视化展示系统、水情数据统计分析、调度流程管理等模块,完成对开-孔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统一调度,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综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工程 一体化管控平台 调度流程审批 水量调度
下载PDF
水系连通工程下博斯腾湖矿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世峰 陈亚宁 +8 位作者 周洪华 夏振华 叶朝霞 程勇 杨疆卫 邢延霞 甄炳仁 克帕也木·尔肯 高玉亮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95-102,共8页
分析了开都河-黄水沟-大湖区-小湖区连通工程实施后博斯腾湖矿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进一步改善博斯腾湖水环境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空间变化上,水系连通工程促进了博斯腾湖大、小湖区水循环,改善了博斯腾湖矿化度,使黄... 分析了开都河-黄水沟-大湖区-小湖区连通工程实施后博斯腾湖矿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进一步改善博斯腾湖水环境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空间变化上,水系连通工程促进了博斯腾湖大、小湖区水循环,改善了博斯腾湖矿化度,使黄水沟河道(南大闸)矿化度降低了0.5~1.0 g/L、大湖区西北角和东南部矿化度降低了0.3~0.5 g/L、小湖区东部矿化度降低了0~1.5 g/L;时间变化上,博斯腾湖黄水沟区、西岸区、大湖区和小湖区矿化度变化具有较高的同步性;水系连通工程的实施对改善博斯腾湖矿化度空间分布作用显著;高矿化度水体的扩散和湖水水位,尤其是水温等因素共同驱动了矿化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水系连通工程实施下,科学调控年内入湖、出湖水量并严格阻止污水入河、入湖是改善博斯腾湖矿化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连通 矿化度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博斯腾湖
下载PDF
基于1960-2018年实测径流与水文学方法的开都河生态流量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季小兵 马玉其 +2 位作者 王新友 杨疆卫 朱成刚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17-23,30,共8页
为科学地确定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流域水安全与生态环境健康,基于开都河大山口水文站1960-2018年的实测径流数据,采用Tennant法、典型水文频率年法、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和Qp法等4种水文学方法计算了河流的生态流量,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基于Tenn... 为科学地确定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流域水安全与生态环境健康,基于开都河大山口水文站1960-2018年的实测径流数据,采用Tennant法、典型水文频率年法、最枯月平均流量法和Qp法等4种水文学方法计算了河流的生态流量,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基于Tennant法的计算结果最为适宜。计算结果表明:开都河大山口水文站10-翌年3月的平均生态流量应不小于15.60 m3/s,对应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47×108m3;4-9月的平均生态流量应不小于46.15 m3/s,对应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7.30×108m3,全年生态流量平均不小于30.88 m3/s,对应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9.77×108m3。该生态流量目标可满足开都河大山口至博斯腾湖河段的河道径流损失,保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与水生态安全。计算分析结果可为开都河河流生态流量管理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径流 水文学方法 开都河
下载PDF
开都河第一分水枢纽钢闸门防冰冻技术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建辉 杨疆卫 刘勇 《中国西部科技》 2012年第6期53-54,共2页
开都河第一分水枢纽的钢闸门在冬季运行时,闸门周边与水接触的部位会结冰,致使闸门不能正常启闭。本文针对此问题,通过分析严寒地区的钢闸门各种防冰冻技术措施,最终选用发热电缆防冻,用发热电缆进行热交换,融化冰层,防止水面结冰与形... 开都河第一分水枢纽的钢闸门在冬季运行时,闸门周边与水接触的部位会结冰,致使闸门不能正常启闭。本文针对此问题,通过分析严寒地区的钢闸门各种防冰冻技术措施,最终选用发热电缆防冻,用发热电缆进行热交换,融化冰层,防止水面结冰与形成新冰层,从而保证了闸门的正常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运行 防冰冻技术措施 发热电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