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双歧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杨秀榕 黄梅英 曹巧玲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21期81-82,共2页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金双歧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112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儿单纯给予利巴韦林口服,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金双歧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112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儿单纯给予利巴韦林口服,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金双歧口服,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有效止泻时间。结果治疗后有效止泻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2,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双歧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明确,有效止泻时间短,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双歧 利巴韦林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下载PDF
补锌剂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秀榕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5期526-527,共2页
目的观察补锌剂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8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急性腹泻患儿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锌剂辅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药... 目的观察补锌剂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8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急性腹泻患儿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锌剂辅助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过敏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补锌剂辅助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腹泻 补锌 辅助 疗效
下载PDF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0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秀榕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2年第9期1537-1538,共2页
收集我院2007~2012年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结果在本组资料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以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最为多见,患儿发病多... 收集我院2007~2012年收治的7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结果在本组资料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以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最为多见,患儿发病多与EB病毒感染有关,变异淋巴细胞增高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便有效的筛查手段,但与患者病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EBV-VCA-IgM的阳性率与病程、预后等因素有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能累及多种器官、系统,提高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的认识有助于减少误诊及判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征 EB感染
下载PDF
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儿预后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梅英 杨秀榕 闫玉欣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0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4~2011年住院新生儿中148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儿,主要的预后指标是新生儿死亡率,危险因素包括:母亲年龄、首次妊娠、早产儿、低体重、羊水过少、小儿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等。结... 目的探讨影响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4~2011年住院新生儿中148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儿,主要的预后指标是新生儿死亡率,危险因素包括:母亲年龄、首次妊娠、早产儿、低体重、羊水过少、小儿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等。结果 148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儿,尿道扩张92例,肾囊肿性疾病22例,其他34例。尿道扩张组独立危险因素是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早产、低体重、羊水过少及合并肾脏畸形。肾囊肿性疾病组独立危险因素是羊水过少、低体重和复合型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结论肾外异常是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儿预后差的预测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统畸形 尿道扩张 肾囊肿性疾病
下载PDF
十溴二苯乙烷对部分血糖内分泌干扰的计算机辅助理论研究
5
作者 张天庆 杨秀榕 +1 位作者 曾凡刚 张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2-103,共12页
随着十溴二苯乙烷(decabromodiphenyl ethane,DBDPE)的大量应用,它已经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为了探究DBDPE影响血糖代谢水平的具体作用机制,应用DS3.5软件将其与部分血糖内分泌蛋白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并利用DB... 随着十溴二苯乙烷(decabromodiphenyl ethane,DBDPE)的大量应用,它已经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介质中,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为了探究DBDPE影响血糖代谢水平的具体作用机制,应用DS3.5软件将其与部分血糖内分泌蛋白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并利用DBDPE类似物来构建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预测出DBDPE的半最大效应浓度的负对数值(-logEC 50)为5.86。结果表明,DBDPE是通过与部分血糖内分泌受体(雌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结合而影响血糖代谢水平的。另外,根据构建模型,可以预测类似DBDPE的未知内分泌干扰物的活性数据。这些为认识DBDPE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全面评价它的生态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溴二苯乙烷(DBDPE) 分子对接 3D-QSAR模型 干扰血糖内分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